第221章 雜而不亂

字數:4527   加入書籤

A+A-




    鄉試的嚴格,讓蘇木還是有些不習慣。

    一個人麵對著狹小的考棚,要是有考卷的話,還能寫考卷打發時間,但如果沒有考卷的話,就隻能發呆。

    這時候,窗口遞進來一疊考卷,看這厚度,起碼有上百張。

    光是寫這個考卷,恐怕也得寫一天啊。

    不過那樣也好,寫考卷,總比發呆要好。

    第一場,一般都是解讀聖人經義,鄉試對於聖人經義的考察,是很深入的,不像府試的時候,隻考表麵意思。

    不過,對於這種先賢的著作文章,蘇木早就了熟於心,書山那幾百年,可不是白待的。

    不止聖人經義,就連許多青史留名的大儒和大學士著作,蘇木也都很清楚。

    如今儒家為“天下正道”,所以前麵幾篇,基本上都是圍繞儒家著作。

    這些著作流傳於世,蘇木又怎麽可能忘記?

    不過題目也真是多,一百多張答題紙,要全部寫完的話,確實需要一天時間。

    難怪鄉試要分成三場,每場三天,就這個題量,少一天都不行。

    聖人著作蘇木一清二楚,所以從拿到考卷時,他就一直在動筆,沒有聽過。

    到傍晚的時候,蘇木才答完所有題目,將考卷放在一邊後,他才伸了個懶腰,躺在床上睡覺。

    秀才文位,可以幾天不吃不喝而不傷性命,所以蘇木並沒有買米這些,大不了多餓幾天。

    鄉試第一場,都是考聖人經義。

    沒辦法,誰讓以前的聖人那麽多,並且又留下了這麽多經典著作。

    而第二場,為雜文。

    雜文是一種直接、迅速反應社會事變或動向的文藝性說明文,特點是“雜而有文”,短小、鋒利、雋永。

    以現代翻譯來講,其實就是記者所寫的“新聞。”

    在以前,雜文為“詳夫漢來雜文名號多品,或典故誓問,或覽略篇章,或操曲弄引,或吟諷謠詠,總括共名,並歸雜文之區。”

    總的來說,就是把那些雜七雜八不好歸類的雜著文章都一股腦兒歸入雜文之中。

    在大儒劉勰的《文心雕龍》中就有寫道:雜文乃“文章之支派暇豫之未造也。”

    在正統文學流派中,典、議、書、論、章、表、詔之類的文章,具有“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的社會功能,它們是文章之“正派。”

    相比之下,雜文就是等而下之的末流,故劉勰稱之為“末造。”

    不過,這不代表劉勰瞧不起雜文,相反,他還是雜文大家,他的《文心雕龍》,具有“自我申辯”、“諷喻時政”的作用。

    以前雜文並不受重視,直到南北朝的混亂時期,北朝的北齊後主高緯昏庸無能,沉湎於美色之中,不思國事,更是誅殺名將斛律光、高長恭,北齊岌岌可危,而百姓們更是身處水深火熱之中。

    而北齊名臣韓長威不畏強權,敢於直諫而不怕死。

    所以重視人才的北齊後主高緯,就決定滿足這位大臣的願望,把韓長威給剁成肉醬,同時連整個韓家,都是滿門抄斬。

    那篇《昏君亂國說》中的“君正,則國正;君不正,則國亂”,更是直擊人心,把北齊後主高緯批判的一文不值。

    在麵對刀斧手時,韓長威絲毫不懼,麵帶微笑,正衣帶冠,以死諫國。

    這《昏君亂國說》,就是雜文,並且被奉為“雜文真典。”

    從此,不受重視的雜文,正式登上舞台。

    後麵北齊被聖人可汗楊堅所滅,他知道北齊滅亡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君主不聽勸誡。

    所以他為了提醒自己時刻做個明君,就把雜文列入科考,並定為舉人鄉試。

    如今這個時代,朝政混亂,文人抨擊國政之事十有八九。

    但不是哪個文人都敢抨擊國政,如果文人是為了故意摸黑而抨擊,那麽就會被國運製裁,輕則文宮震蕩受傷,重則文宮破碎,淪為廢人。

    不過,鄉試就給文人提供了這種渠道,在鄉試考試中,有五十張空白的宣紙。

    一篇雜文,大概在三百字左右,剛好能寫滿一張宣紙。

    如果你很想一篇洋洋灑灑寫個幾千字,那不好意思,直接零分。

    一張宣紙,必須隻能寫一篇雜文,因為所有宣紙最終都會被打亂,如果寫一篇寫兩張宣紙,那就會出現牛頭不對馬嘴的情況。

    批改考卷的考官,可不會有耐心地幫忙文人把考卷給拚湊起來。

    一張有問題,那分數就直線下降,要是原本能上上的評分,因為一張考卷出問題,那就隻能得到“上下。”

    五十張宣紙,就代表要寫五十篇雜文,這就可以讓那些文人隨意抨擊國政了。

    如今的朝廷,可以抨擊之處不在少數,更何況不止是抨擊國政,也可以抨擊人,反正考卷是封在文院之中,等三年一到,就直接燒毀,外人也不知道考卷內容是什麽。

    寫雜文對蘇木而言,更是小事一樁,更何況隻需要三百字內容?

    從早上到中午,蘇木就搞定了五十篇雜文,然後就把考卷丟在一邊,等士兵來收走。

    …

    第二天雜文也很快考過,第三天就是策論。

    而第四天,就是以聖人著作為基礎,分別寫出詔、判、表、誥各一道。

    第五天,為時務策。

    第六天,為策問。

    第七天,為公文。

    第八天,為解聖言。

    而且為了顯示聖人威嚴,解聖言要考兩天。

    第九天的時候,考生隨時可以交卷離開,而最遲天黑前,就會強製收卷。

    在中午時分,蘇木就答完了考卷,然後順手搖了搖鈴鐺。

    在考棚門口處,有一個鈴鐺,這鈴鐺不能隨便亂搖,考試期間,除了上廁所外,就不允許搖鈴鐺。

    而在第九天的時候,可以搖鈴鐺交卷。

    很快,就有兩個士兵過來,檢驗考卷無誤後,就當場把考卷給封起來,並且蓋上文院官印。

    在文院文人批改之前,外人想動這個考卷,就隻能把文院官印給撕掉,而官印一旦撕掉,那考卷就直接作廢。

    交卷之後,蘇木便往文院門口走去。

    不過到了門口他才發現,文院外麵有一層淡橙色光芒,阻攔著所有文人。

    就在這時,一個人麵無表情走過來,左手托著官印,右手在虛空畫了幾下。

    嗡!

    官印上一道光芒激射而出,正好射在門門口處,那淡橙色光幕,就出現了一個缺口。

    那文人又道:“爾等過來,我替你們解除文宮封印。”

    提前交卷的幾十位考生排成一排,那文人一揮袖袍,溫和的文氣便沒入到他們體內。

    那一瞬間,眾人又恢複了和文宮的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