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回 安漢公未雨綢繆 劉箕子選立皇後
字數:7993 加入書籤
1
元始二年(公元2年)就這樣過去了。
這一年,大司馬王莽,雖遭受了執政以來少有的種種嚴峻考驗,但總算有驚無險,安然度過了。
轉眼間,就到了元始三年(公元3年)的春天。
這一年,王莽已經四十八歲了,而王莽的嫡長女王嬿,也已經十二歲,正好與小皇帝劉衎同年。
太中大夫劉歆,足智多謀,對王莽忠心耿耿,越來越受到大司馬王莽的重視和親信。
劉歆對王莽的知遇之恩,感激涕零,開始謀求與王莽,結成更加緊密的關係。
於是,太中大夫劉歆,為王莽獻計獻策說道:
“大司馬大人:
常言道,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未雨綢繆,乃為上計。
雖然如今,德高望重的大司馬大人,已經威震遐邇,可以號令天下,但子俊以為,此時此刻,還不是大司馬大人,可以放心大膽,高枕無憂之時。
閣下的權力和施政,還將會受到各種挑戰,這是子俊為大司馬大人,深深憂慮的。
如今,皇帝陛下幼小,還未娶妻成親。屬下粗通星象,略知符命圖讖,已經預知,劉氏與王氏,有佳緣之約。
如果大司馬閣下,舍得自己的寶貝女兒,仿效霍光大將軍先例,能夠與皇家順利結親,則可以預料,大人千秋萬代,將永保高官厚祿、榮華富貴。
即使某一天,皇天不祐,皇帝駕崩,大司馬大人的外孫,也可以順理成章地繼承帝位。
如此的話,就可以保證大司馬大人的偉大家族,能夠永永遠遠地享有無窮的福祉,千秋萬代,永不凋零。”
聽了劉歆深謀遠慮的建議,王莽大喜,讚賞劉歆道:
“子俊大人:
你真是吾之知音,深得吾心。吾王莽不是忘恩負義之人,不會忘記子俊你的功德的。”
聽了劉歆的建議大喜,王莽決定,依照當初大將軍霍光做主,將女兒嫁與皇帝的舊例,秘密策劃,把自己的女兒王嬿,嫁給小皇帝劉箕子(劉衎kàn)為皇後。
2
主意打定以後,王莽立即心急火燎地行動了起來。王莽迅速上書太皇太後,建議太皇太後說道:
“太皇太後陛下:
皇帝陛下即位,已經三年。皇帝的年紀漸長,卻一直煢煢孑立,形影相吊,孤獨寂寞地生活在皇宮裏,沒有人陪伴。皇後之位,還沒有正式地確立,後宮嬪妃的位置,也還空缺。
臣以為,皇帝沒有妻妾後嗣,這實在不是利國利民,有利於國家千秋大業的長遠之策。
臣為此,十分憂慮,常常思考,解決措施。
回顧成帝、哀帝當年的往事,臣發現,以往國家災難的產生,大都是由於,皇帝沒有合適的繼承人,或者後妃的來路不正,所引起的。
臣請求考查討論,儒學五經的有關記載,製定聘娶皇後之禮,使古代天子,娶十二個女子為妻妾的規定,能夠納入正軌,以廣求繼嗣,保證皇室的繁榮昌盛,永保皇家帝業。
請太皇太後陛下下旨,廣泛地在殷、周天子的後裔,周公、孔子的後代,以及在長安的列侯、外戚之家中,挑選品行端莊的合適的女子,作為皇後、嬪妃的候選人,以備皇家甄選。”
2
聽了王莽的建議,太皇太後王政君大喜,十分讚賞地對胡寶寶等侍從說道:
“安漢公大人果然深謀遠慮,考慮十分周到,所做的建議,非常有理。
這件大事,一刻也耽擱不得。
寶寶啊,你馬上去提朕跑一趟,馬上將此事,交付有關主管機關辦理。”
主管官員大臣,接到太皇太後陛下懿旨,那敢怠慢,很快就呈上了眾女的名單。
王氏家族等外戚豪族的美麗女子,很多都在被選的皇後妃嬪名單之中。
見了大臣們呈上的名單,大司馬王莽,突然隱隱有些不安,擔心起來,急忙招太中大夫劉歆前來,商議細節。
太中大夫劉歆,最了解王莽的心思,一看名單,也深有同感,預感不妙,急忙向王莽建議道:
“安漢公大人:
大臣們擬定的這個名單,非常細致全麵。但子俊有些擔心,恐怕最終,不能夠讓安漢公大人稱心如意。
子俊以為,安漢公大人的女兒,人品美德超群,是安漢公大人的至愛,也是皇後的最佳人選。
可是,如果將安漢公大人的美麗女兒的名字,夾雜在這些美女中間,恐怕一下子,就會泯然眾人,沒有任何的優勢了。
萬一其他家族的女兒,與安漢公大人的女兒,條件相仿,突然之間崛起,拔得頭籌,爭到了有利的位置,豈不出乎意料了嗎?
到時候,安漢公大人的女兒,豈不是就沒有機會,鶴立雞群,獨占鼇頭了嗎?”
“子俊大人言之有理。隻有子俊,知道吾的心意。
並不是吾王莽的女兒,才有資格參與選秀,並不一定非要讓吾自己的女兒,去參與皇後的備選。”
王莽謙遜地說道。
“如果安漢公大人的女兒,都沒有資格選秀,那天下還有誰人,能夠有資格呢?”
太中大夫劉歆,靈機一動,建議王莽道,“安漢公大人,你一向大度謙遜,子俊心裏,非常清楚欽佩。
子俊建議,安漢公大人,不如以退為進,讓大人你的女兒,直接退出皇後之位的競爭。
這樣做,更能夠體現和弘揚,安漢公大人的謙虛退讓的高貴品格,起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劉歆建議王莽道。
聽了劉歆的意見,王莽與劉歆相視一笑,恍然大悟道:
“子俊真是高明。吾已經明白子俊的意思了。吾立即進宮,去稟報太皇太後陛下知道。”
大司馬王莽,與劉歆告辭,急匆匆地前往長樂宮,去向太皇太後稟報說道:
“太皇太後陛下:
臣以為,皇後是天下之母,負有母儀天下之職,必須慎重其事地選擇。隻有品德容貌絕佳的人,去擔當皇後之位,才最為合適。
臣深深了解自己的女兒,知道女兒本身,並沒有什麽高尚突出的品德,臣女兒嬿兒的資質才幹、美貌品行,又都為下等。不值得與諸多外戚勳舊女兒,相提並論,排在一起,參與選秀。
臣以為,既然嬿兒的資質不夠,不適宜與眾女子聚在一起,被作為皇後候選人參選。
所以,臣請求太皇太後陛下恩準,不要將臣的女兒嬿兒,與諸家女兒一道,參加挑選。”
太皇太後不知道王莽的真實心意,讚揚王莽道:
“安漢公天下大公,謙虛退讓,不讓自己的女兒,參加皇後甄選,心意誠懇坦蕩,哀家非常欣賞。
王氏家族的女兒,都是哀家的娘家人。
不如這樣,我們王家的女兒,就都不要參加此次的挑選了吧!以免天下官吏百姓,誤解我們的心意。”
太皇太後下詔道。
3
太皇太後的聖旨一出,完全杜絕了王莽的女兒王嬿,參選皇後的可能性。
王莽弄巧成拙,心裏更加著急,急忙叫來太中大夫劉歆等親信,商議選後事宜。
“子俊誤我,子俊誤我!吾該怎麽辦呢?”
見到太中大夫劉歆,王莽就大聲抱怨了起來。
太中大夫劉歆,已經看出了王莽焦慮著急的心情,急忙安慰王莽道:
“安漢公大人不要著急!
子俊曾經對安漢公大人說過,如果安漢公大人的女兒,都沒有資格參選,誰人還能夠有資格呢?
請安漢公大人,相信子俊和大家的能力吧!”
甄豐、甄邯、王舜、孔光等也讚同道:
“是啊,安漢公大人!安漢公大人的女兒品行皆優,如果安漢公大人的女兒都沒有資格參選皇後,誰人還能夠有資格呢?”
太師孔光老謀深算,意味深長地說道:
“安漢公大人不要著急。安漢公大人,如今是眾望所歸,人心所向,誰人還能夠怎麽樣呢?
即使大臣們不肯認可安漢公大人的女兒,百姓士大夫們,必然也不會聽從的。”
大司馬王莽恍然大悟。
4
於是,劉歆與甄豐、甄邯、王舜、孔光等親信大臣,秘密策劃,發動群眾攻勢,挽救不利局勢。
第二天早上一大早,大漢朝廷太皇太後王政君居住的長樂宮前,已經人頭攢動,人聲鼎沸。
平民、諸生、郎吏及以上官吏士大夫,絡繹不絕,守候在皇宮長樂宮大門前。
他們向太皇太後陛下上書,請求立安漢公的女兒為皇後的人數,很快就達到了一千餘人。
請願的喧嘩聲,傳到了禁中,皇宮未央宮、長樂宮禁衛、金吾衛、執金吾等,如臨大敵。
公卿大夫,有的前往禁中,有的俯伏在宮內官署的門下,都異口同聲地請求太皇太後道:
“太皇太後陛下啊:
安漢公大人的盛大功勳,如此輝煌,對大漢帝國的貢獻,如此之多。
為什麽如今,朝廷選立皇後,擁立國母,要單單剔除安漢公大人的女兒呢?
天下人將把國母的美好期望,歸聚到哪一位的身上呢?
太皇太後陛下啊,臣等以為,隻有定安漢公的女兒,最適宜做天下之母啊!
我們殷切地希望太皇太後陛下,能夠改變懿旨,讓安漢公大人的女兒,也參加皇後候選。”
5
看到數千臣民,聚集在未央宮、長樂宮請願,太皇太後擔心,出現什麽變亂,緊張萬分。
太皇太後急忙吩咐,安陽侯王舜,去叫安漢公王莽前來,協商解決。
王莽見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暗自高興。
王莽就遵照太皇太後陛下旨意,慎重其事地派遣司馬府長史及以下官員,分別去勸說和阻止公卿及諸生的請願。
然而,官吏百姓的上書請願,不僅沒有停止,參與的人,反而愈來愈多,大有星火燎原之勢。
6
太皇太後不得已,就隻好聽從了公卿大臣士大夫們的建議,下詔說道:
“布告天下吏民百姓:
雖然安漢公功勞顯赫,又是哀家的至親,他謙虛退讓,不肯讓自己的女兒參選。
但為皇帝陛下,挑選皇後的人選,事關國家大局,安漢公的女兒,也不宜排斥在外,以彰顯朝廷一稟大公,一視同仁的原則。”
太皇太後陛下懿旨頒布,請願行動自動平息。
接到太皇太後的旨意以後,王莽暗暗高興,大力稱讚劉歆、孔光的深謀遠慮。
不久,大司馬王莽,又開始擔心,自己的意圖,太過明顯,會招來官吏百姓的非議。
王莽於是率領群臣,前往長樂宮,建議太皇太後說道:
“太皇太後陛下:
臣非常感謝,太皇太後陛下的恩寵,但不能讓天下人,議論陛下有所偏私,認為太皇太後不公不正,損害太皇太後陛下的英明。
微臣以為,為皇帝選立妃嬪,是關係社稷安危,大漢千秋萬代基業的頭等大事。
臣建議,應該在天下,廣選眾女,以備甄選,不宜隻是在外戚之中,進行挑選。”
7
三公九卿,聽了大司馬王莽的話很不滿意。他們竟相在太皇太後的麵前,為王莽的女兒爭辯說道:
“太皇太後陛下:
安漢公的意見不妥。
如果再選取其他人家的女子,做皇後,豈不是就會出現兩個正統了嗎?
這是我們大漢朝廷,絕對不應當允許的。”
太皇太後,也讚同大臣們的意見,發話道:
“大家說得很對。安漢公,你就不要再堅持了吧,朕了解你的心意。”
王莽帶著無可奈何的語氣,對太皇太後和文武百官們誠懇地說道:
“既然太皇太後陛下和眾位大臣,都認為如此,就請太皇太後陛下下旨,派人去察看臣的女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