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回 王太傅謀劃革新 小皇帝洞察野心
字數:14646 加入書籤
1
近段時間,諸事順利,太傅府裏的王莽,感到十分愜意。無人與自己交流,王莽不自覺地又開始自言自語起來,似乎在為自己打氣。
“革新需要魄力,需要毅力,需要步調一致,需要勇往無前的精神。
吾人一定要打壓住,朝廷內唱反調的聲音。隻有如此,吾人才能夠統一,大家的思想意識,吾人的革新計劃,才能夠沒有阻力地順利實施。”
想起革新弊政的遠大光明前途,王莽的心裏,就十分興奮,早已經在迫不及待地,暗暗籌劃起來。
“改製革新,迫在眉睫,箭在弦上,不得不發,怎麽能夠有一刻消停,一點懈怠呢?
吾人絕不能夠浪費掉,有利的變革時機,必須創立驚天偉業。”王莽暗暗發誓道。
“侍中大人,快來啊,請羲和,大司空,右將軍諸位大臣,到太傅府來議事。”
王莽對著侍候自己的侍中王邑大喊道。
不久,羲和劉歆、禦史大夫甄豐、右將軍甄邯、太中大夫嚴尤、太保王舜等貼心戰友,就來到了太傅府。
與戰友們商討完畢不久,王莽就急不可耐地上奏小皇帝劉衎,準備從司法著手,恢複古治道:
“陛下:
臣欣喜地看到,在太皇太後和皇帝陛下的英明領導下,如今是天下太平,野無遺賢,民不閉戶,路不拾遺。
百姓做買賣,毫無欺詐,從來沒有兩樣的價格;官府裏也沒有一件訴訟的案件;城市沒有一個乞丐,盜賊出現;鄉野也沒有一個饑民,流民無家可歸。真乃太平之年,黃金盛世之景。
社會民風淳樸,人們道德高尚,人人都崇尚路不拾遺,拾金不昧的美好品德。
大路上即使有別人,丟下的財物,也沒有人去拾取,而是留在原地,聽憑失主自己前去領取;男女則嚴格地實行,不一同走路的製度,合符古代先賢的理想。
臣以為,沒有哪個時代,能夠像今天這個時代這樣美好,這樣淳樸。
這一切,都是在以太皇太後和皇帝陛下為核心的,聖明朝廷的英明領導下,才能夠取得,如此赫赫的功勳。
這標誌著吾大漢王朝的複興,已經完成了百分之八十二。
臣請求陛下,對於那些違犯法律者,有必要恢複,古代賢人的懲罰措施,隻需要處以,象征性的刑罰就行了,以給違法亂紀者,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
2
未央宮裏的小皇帝劉衎,最近時間,卻有些心緒不寧,身體也有些欠佳。
接到太傅王莽,革新司法的建議奏章以後,劉衎少有的有些悶悶不樂,憂鬱不安起來。
小皇帝劉衎,坐在寬大的龍椅上,沒有吱聲,默默地思索著什麽問題,一副心事重重的樣子。
侍從小肉墩,見一向好動的小皇帝,今天有些反常,不敢過問,隻在旁邊,偷偷地用眼瞄著皇帝。
當初,小皇帝劉衎,前往長樂宮拜見太皇太後陛下的一幕,回想在小黃門肉墩的眼前。
3
那一天,小皇帝劉衎,照例去長樂宮,拜見太皇太後。大約是積怨已久,劉衎居然一見著太皇太後,就大聲地述起苦來道:
“太皇太後陛下:
太傅大人欺負朕,年青不懂事,對朕盛氣淩人,在群臣麵前,不給朕麵子,讓朕沒有臉麵,令人難以忍受。
陛下啊,麻煩你可憐可憐衎兒,讓朕辭去這個皇帝,出宮回到中山藩邸去吧!”
小皇帝劉衎,可憐兮兮地對太皇太後說道。
太皇太後見劉衎身材瘦弱,孤苦伶仃,一副病懨懨的樣子,十分可憐,心生憐憫道:
“衎兒啊,你說的什麽話呢?
當皇帝是所有人,求之不得的事情,別人拚命絞盡腦汁想當,還沒有機會呢?陛下怎麽能夠,這樣孩子氣,說辭就辭呢?這又不是小孩子,過家家玩遊戲!
衎兒啊,你心裏有什麽委屈,盡管告訴哀家就是,哀家會為你做主的。
太傅大人,為人剛直,說話直率,你這個皇帝,應該大人大量,體諒太傅大人才是。”
太皇太後安慰劉衎道。
“太皇太後陛下啊:
孩兒如今已經長大了。可太傅大人,依然把朕看做一個小孩子,不懂世事,幹什麽都是獨斷專行,不容朕,分辨半句。
既然宰衡大人,一切都當家作主,那要朕這個皇帝,還有什麽用呢?朕不就是一個擺設嗎?”
劉衎繼續訴苦道。
劉衎似乎已經漸漸地意識到了,王莽的野心,似乎已經感受到,王莽故意製造在百姓眼裏,製造一個和諧小康社會表象的深層次原因,隻是為了彰顯他的功績,為奪取更大的權力,做準備。
所以,近段時間以來,劉衎越來越厭煩王莽了。
“太皇太後陛下啊,大漢朝廷,到底誰,才是真正的皇帝呢?誰才能夠當家作主呢?
太皇太後陛下,既然不需要朕這個皇帝,為什麽要將朕擺在這個皇帝位置上呢?
還不如讓朕,重新回到中山藩地去算了。朕的日子,還要好過一些。這是朕的肺腑之言。
太皇太後陛下啊,朕也知道,朕名義上雖是大漢帝國的皇帝,但實際上,不過是一個傀儡而已。
不然的話,嶽丈大人,怎麽經常對朕擺出咄咄逼人的氣勢,讓朕下了台,做不了主呢?”
小皇帝劉衎,心中的憂慮和不滿,越發加劇,對王莽的好感,也漸漸淡去。
太皇太後聽了劉衎的話,不禁惱怒起來,嗬斥劉衎道:
“衎兒啊,你說的什麽話呢?這像一個堂堂正正的大漢皇帝所說的話嗎?
安漢公喜歡專權做事,也是為國事操心,分擔陛下的重任。要是旁人,誰願意如此呢?
陛下是安漢公大人的女婿,為公為私,安漢公多擔當一些,都是利國利民的好事。
陛下是不是受了奸佞小人的挑唆,懷疑安漢公處事不公,有什麽陰謀詭計嗎?”
太皇太後聲色俱厲地質問劉衎道。
“不是不是!朕隻是覺得,太傅大人有些盛氣淩人,不肯平等對待朕。
有時,朕在後宮之中,與嬿兒嬉戲打鬧幾下,安漢公也當成一件大事,一本正經、聲色俱厲地訓斥朕,朕始終不能夠開心。”
劉衎訴苦道。
“衎兒啊,這就是你這個皇帝的不是了。
陛下不是一般的平頭百姓,怎麽能夠像小兒女一樣,沉溺兒女私情,縱情享樂呢?”
太皇太後訓斥劉衎道。
“朕不是縱情聲色。”劉衎委屈地辯解道,“朕與妃嬪們,打鬧幾下,調笑幾句,也是因為朕,長久呆在宮中,實在太過苦悶寂寞了啊!
朕心裏感到委屈的是,隻要朕不是按照,太傅大人的要求去做,朕都要受到太傅大人的訓斥。
而太傅大人要求朕去做的,很多都不合乎朕的心意,讓朕不能夠暢心如意。
就是好吃的禦膳,朕多吃了兩口,太傅大人也是說東道西。而太傅大人送來的膳食,又不合朕的胃口。
前些天,太傅大人送來進奉的膳食,朕剛剛吃了幾口以後,就頭暈眼花,心跳不止。
莫非太傅大人,已經對朕很不滿意,想下毒,謀害朕,欲另立新君嗎?
朕已經給太皇太後陛下說了,朕並不想當,這個一點也不好玩的皇帝。
如果太傅大人,對朕不滿意,盡管把朕廢去,就是了。隻求太皇太後和太傅大人大人大量,念在衎兒孤兒可憐的份上,饒過朕和娘親的性命,就是了。
朕還十分年輕,還貪戀與娘親在一起的美好人生,不想落到舅舅們一樣的結局。
朕對天發誓,心裏絕不敢,對太皇太後陛下和太傅大人,有什麽怨言,更不敢有什麽,報複懷恨的心思。”
劉衎聲淚俱下,說得更加可憐兮兮。
太皇太後見了,也有了惻隱之心,安慰劉衎道:
“陛下放心!哀家向陛下擔保,對天發誓,太傅大人,絕對不會有害陛下之心。
太傅大人如果有害陛下之心,那是跟大漢的江山社稷過不去,哀家第一個不答應。
傷害陛下性命者,最終必遭天譴,定會天誅地滅,家破人亡,永遠不得翻身。
陛下啊,你龍體一向欠佳,禦醫經常叮囑的,什麽十八反、十八畏,這些膳食的禁忌之類,陛下還是應該要多多講究的。
至於你說的,吃了太傅大人進奉的膳食,頭暈眼花,心髒發悸,可能就是不巧,遇上了膳食禁忌的緣故。陛下啊,你不要疑心太傅,讓太傅多心。
請陛下放心,哀家會特別叮囑,膳食官和近侍,注意陛下的禦膳,防止奸人作亂,傷害陛下。
陛下有多年的眼疾,心髒又不太好,更應該注意,膳食的禁忌問題,主意忌口,不要順便亂吃東西才好。
太傅大人大公無私,為人剛直,不喜歡別人,與他的意見相左、對立,陛下隻管事事順從他,就一切都好了。
就是對他自己的親生兒子宇兒、獲兒等,太傅大人,不是也是嚴厲有加嗎?
陛下是太傅大人的女婿,女婿就是半個兒子。太傅大人對陛下你,要求稍稍嚴格一些,也是為陛下你好啊!
你不見,太傅大人對自己最寵愛的女兒嬿兒,也是不苟言笑,非常嚴厲嗎?”
太皇太後慈祥地安慰劉衎道。
劉衎見自己向太皇太後訴苦,不禁沒有得到太皇太後陛下的支持寬慰,反而受到太皇太後的訓斥責備,心裏很是失望傷心,有些灰心喪氣,絕望起來道:
“太皇太後陛下這樣說,衎兒就放心了。衎兒告辭了。打攪太皇太後陛下靜養了,請太皇太後陛下原諒。”
劉衎向太皇太後行禮,告辭道。
“好的,衎兒,你好好去吧。與陛下擺談一會兒,哀家又有些疲乏了,想小憩一會。
衎兒啊,你放心吧,陛下是大漢王朝的支柱,沒有誰,敢把陛下怎麽樣的!要是這樣,哀家第一個,拿他試問。”
太皇太後,對劉衎說道。
劉衎帶領小黃門小肉墩等侍從,怏怏不樂,心事重重地回了未央宮。
4
見劉衎心事重重,長久不語,侍從小肉墩,終於耐不住了,急忙關切地詢問劉衎道:
“陛下啊:
你心事重重,憂心忡忡,你為何事憂慮傷心?能否告知小仆知道呢?”
侍候的小黃門肉墩,仿佛已經看出了小皇帝的心事,靠近劉衎身邊來,輕聲問道。
“多謝肉墩親親的關心!朕還不是為朝廷的事情,憂慮焦慮嗎?
先前,太傅大人建議朕說,可以放棄,先皇製定的法律法規,恢複先賢周公的傳統。
朕心裏以為,這樣做非常不妥。世異則事異。什麽都要講究,與時俱進才是,不能夠因循守舊、墨守成規。
太傅大人這樣做,無異於是鼓勵、縱容犯罪。
長此以往,恐怕將會造成,社會混亂,一發不可收拾。但朕又不知道,如何駁回太傅大人的建議。”
小皇帝劉衎,憂心忡忡地對侍從小肉墩說道。
“陛下何須憂慮此事呢!陛下隻要批準,安漢公的建議就行了!
安漢公建議朝廷,恢複古代的象刑,不過是試探天下人的反應,看人們是否讚同,改製罷了!
陛下年輕,還是多聽聽安漢公的意見為是!
陛下想想,朝中文武大臣,有誰敢對權高位重的安漢公,有一點異議呢?”
小黃門肉墩,帶著一些指教的話語,警告小皇帝劉衎說。
“肉墩親親說的極是!朕年輕不懂事,還要處處仰仗安漢公大人的教誨。朕明白怎麽做了!”
小皇帝劉衎,雖然對王莽的做法,越來越不以為然,也隻得滿含慍怒地立即下旨,批準實施。
侍從小黃門肉墩,帶著一絲難以捉摸的同情神色,匆匆忙忙地出宮,去向王莽傳達,皇帝的旨意。
4
太傅府裏,王莽又開始默默沉思了。
右將軍甄邯、禦史大夫甄豐、太保王舜、太中大夫侍中王邑,羲和(大司農)劉歆(劉秀),太中大夫嚴尤等王莽最親近的大臣,侍候在王莽的身邊。
這些王莽最親近的大臣,都十分了解,大司馬王莽的個性,知道太傅一沉思,就必然有大事發生。
羲和劉歆抓住機會,與右將軍甄邯,禦史大夫甄豐,太中大夫王邑等大臣,小聲議論道:
“諸君:
屬下十分欣賞仰慕太傅大人的高尚品德,對太傅的貢獻,了解得十分清楚。
太傅一直十分欣賞,有仇必報的君子,痛恨與仇敵打得火熱的小人。
我們一定要認清這一點,與太傅大人,保持步調一致,共同對付奸人。”
右將軍甄邯,也急忙附和劉歆的話語道:
“羲和大人說得很對。既然我們已經十分了解,太傅大人的優秀品德,因此我們就應該每時每刻,都要十分注意,我們自己的言行,力求與太傅大人,保持高度的一致。”
禦史大夫甄豐,也不甘落後,急忙表態道:
“兩位大人言之有理。
太傅大人正是我們效仿的榜樣。我們一定要痛下決心,堅決與小人們,劃清界線,不與因循守舊、不思進取的大臣,同流合汙,沆瀣一氣,以免受到尊貴的太傅大人的唾棄。”
太保王舜,太中大夫王邑等,也齊聲讚同。
看見甄邯,甄豐,羲和劉歆(劉秀),太保王舜,太中大夫王邑等人,如此忠心耿耿的表態,太中大夫嚴尤,眼裏浮現出一種無法言說的神色。
太中大夫嚴尤,不置可否,沒有說話,冷眼旁觀他們發言,看著王莽沉思。
5
“往事不堪回首,總是令人難以忘記。
諸君,你們可還記得,哀帝之時,吾輩堅守正義真理的忠誠烈士,仁人誌士,所受的種種屈辱和不公正待遇嗎?”
王莽似乎沒有顧及,親信們表達忠心的話語,終於從沉思中,醒了過來,突然問大家道。
右將軍甄邯,禦史大夫甄豐,羲和劉歆(劉秀)等大臣,當然都非常清楚,當初哀帝在位時,他們這些,與王莽親近的大臣,與哀帝的外戚傅氏家族、丁氏家族以及佞臣董賢家族,結下的深仇大恨。
他們也十分清楚,這些不堪回首的往事,實際上如今,還一直縈繞在太傅的心裏,久久也難以釋懷,無法抹去。
“太傅大人:
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我們怎麽能夠忘記呢?
太傅大人一心為國為民,堅持禮製禮法原則,卻受到那些奸佞小人的忌恨。
老天有眼,這些奸佞小人,最終都被上天收走了。如今正是我們,揚眉吐氣的日子!”
右將軍甄邯,首先表態說道。
“右將軍所言甚是!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如今輪到我們,當家做主,怎麽能夠不一雪怨仇呢”
禦史大夫甄豐,附和右將軍甄邯的話道。
“兩位大人說得極是!”羲和劉歆(劉秀),也不願意放過向王莽表示忠心的機會,“我們為什麽,就不能依法懲罰他們,伸張遲到的正義呢?”
6
太傅王莽,臉色沉靜,默默地聽著大家的議論和發言,一直沒有做聲。
右將軍甄邯,羲和劉歆(劉秀),最了解王莽的心思。右將軍甄邯暗自思忖道:
“太傅大人沉默不語,必定是心有顧忌。太傅大人大權在握,唯恐處事不公,讓天下官吏百姓非議。
太傅大人心裏忌憚,別人非議他公報私仇,肯定不願意直接提出,複仇計劃,我們何不助太傅大人一臂之力呢?”
右將軍甄邯,打定主意,於是決定,首先提出意見,獲得王莽的欣賞和讚譽。
右將軍甄邯,站出來,以一副義正詞嚴的神態,直截了當地向王莽建議說道:
“太傅大人:
甄邯以為,羲和大人說得很有道理,我們絕不能夠讓小人惡賊,逍遙法外。
甄某以為,我們不如聯名上書,太皇太後陛下,請求太皇太後的懿旨。”
“諸君說得很對!對惡人們的寬恕,就是對良善者的犯罪!吾人將請求,太皇太後做出聖裁!”
王莽終於表態答應道。
7
王莽很以為然,迅速行動起來。王莽立即草擬奏章,上奏太皇太後說道:
“陛下:
臣認為,有些罪惡,即使已經過去,但正義公理,也應該得到及時的伸張。
臣最近研讀,以前大臣的上書,發現當初有些人,附和掌權權貴的心意,不堅持公正正義的立場,致使定陶共王的母親傅太後、哀帝的母親丁姬等人,都沒有遵守,一個藩臣姬妾應有的規矩。
傅太後、丁姬等,犯下的惡行和錯誤,應該得到及時糾正和嚴厲懲處。
傅太後和丁姬,不僅僭妄稱尊,而且死後的墳墓,竟然跟元帝的山陵一般高大。
這些做法,嚴重地違背了大漢朝廷禮製禮法的規定,必須立即予以糾正。
不僅僅如此,傅太後死後,竟然還身挾著帝太太後、皇太太後的印璽綬帶,一起進行埋葬。
這些舉措,都嚴重違背了祖宗立下的禮製禮法規矩,和朝廷的法令法規,實屬大逆不道的行為。
臣建議,立即發掘,定陶共王母親傅太後和妻子丁姬的墳墓,取回埋葬在其中的印璽和綬帶,以合符朝廷禮製規矩的規定,重新商定,維護正義的原則。
然後,把定陶共王母親傅太後和定陶共王妻子丁姬的遺體,運回到定陶國,以適合傅太後和共王妻子丁姬,藩國妃嬪身份的禮儀,將她們安葬,在定陶共王(劉康)的墓園裏,以及時糾正,先前發生的錯誤行為。”
8
聽了王莽的建議,太皇太後王政君,一時躊躇未決。
時至今日,太皇太後王政君,隻要一想起定陶傅太後,當初幹涉朝政,擾亂禮製禮法的所作所為,心裏就十分氣憤怨恨。
太皇太後心裏,一直耿耿於懷,對傅太後死後,與自己的夫君元帝合葬一事,十分痛恨,一直不能夠釋懷
“哀家怎麽能夠,沒有一點度量,讓天下臣民,議論哀家,挾私報複一個死人呢?
從朝廷大局出發,哀家對太傅大人提議的,挖掘傅太後和丁姬墳墓的行動,還是不要允許為宜!”
太皇太後,終於打定了主意。
為了安慰王莽,太皇太後特地讓胡寶寶前去,將王莽等三公四輔,通通詔進長樂宮宮裏,勸解他們。
太皇太後,以寬容慈祥的態度,當著三公四輔之麵,親切地對王莽說道:
“太傅的奏疏,哀家已經仔細審閱。
安漢公啊,你奏章裏所說的那些事情,都是已經過去的事情了,就不必再提了吧!
要說恩怨情仇,還有誰,能夠有哀家,與她們傅家、丁家的那麽深呢?
治理國家,應該大公無私,公而忘私,不能夠拘泥於,錙銖必較的仇怨。
諸位公卿大臣,你們就不要再討論,發掘她們墳墓的事情了吧,不要讓她們,在地下不得安寧。”
9
王莽見姑姑太皇太後不同意,心裏更加憤怒難平。王莽依然堅持自己的意見,以一種義正辭嚴,大義凜然的神氣,對姑姑太皇太後說道:
“太皇太後陛下:
請原諒臣不奉旨。
臣堅持認為,這並不是臣,與她們的私人恩怨,而是事關朝廷最為看重的禮製禮法的原則問題。
如果不立即改正,過去的錯誤,維護禮製禮法的原則,臣怎麽能夠,向後代子孫,交代聖朝的禮製禮法規矩,必須認真遵守呢?
請求太皇太後,批準臣等提出的建議,馬上將傅太後和丁姬的墳墓,進行改葬遷移。”
三公大臣,也滿腔義憤地附和王莽的建議道:
“太皇太後陛下:
太傅大人說得很對!禮製禮法規矩,不容許破壞。不懲罰罪惡,就是對正義的褻瀆。
名不正,則言不順。治理國家,不能夠在大是大非的原則問題上,有絲毫的妥協。”
見安漢公王莽,以及三公四輔大臣,都不同意自己的決定,太皇太後,也有些猶豫起來,對大臣們說道:
“請諸君下去,讓哀家好好地再考慮考慮,遷墳這件事情!”
王莽等三公大臣,見太皇太後有些回心轉意,就都領命,退了下去,沒有再提m。
過了一些日子,太皇太後的心思,終於有了一些轉變,就派弄臣胡寶寶,去曉喻王莽說:
“宰衡大人:
哀家思之再三,也覺得太傅所說有理,無法再駁斥諸君的建議了。就依太傅的意見,去辦理吧!
按照禮製禮法原則,用符合傅太後、丁姬原來藩國妃嬪身份的棺木,將她倆,重新進行改葬,不得褻瀆。”
1http://yw.api.qq.com/html-chapter-24234-125416
王莽得勢不讓人。
第一天,王莽又把三公四輔等大臣,召集到一起,一起到長樂宮上書,奏報太皇太後說道:
“太皇太後陛下:
臣以為,處理天下大事,應該秉承一秉大公,堅守禮製禮法大義,獎善罰惡、除惡務盡的原則。
臣發現,定陶共王母親傅太後和丁姬的棺材,都是用最名貴的上等梓木製成的。
而且,她們的屍體上,還穿著不合符她們,藩臣姬妾身份,用珠子串綴的外套和金鏤玉衣等貴重衣物。
臣認為,這些裝束打扮,都不是藩臣的姬妾,應該享有的東西,是嚴重違背朝廷的禮製禮法規矩的。
臣堅決請求,應該用普通木棺,代替梓木棺槨,安葬她們,還應剝去她們身上,穿戴的金縷玉衣,將她們埋葬在嬪妃墳墓間的位置,以符合她們,原來的藩臣姬妾的身份。”
王莽的建議,有理有據,義正辭嚴,太皇太後,不能夠反駁,隻好批準道:
“此事不要再議,一切按太傅的意見實施。”
三公四輔等朝廷文武官員,覺得討好太傅王莽,表現忠心的大好機會又到了。
大臣們大都迎合王莽的意旨,自願捐出錢幣、絲織品,出資去挖掉,傅太後和丁姬的墳墓。
為了表白自己,與邪惡勢力的代表傅氏家族、丁氏家族不共戴天,勢不兩立,公卿大臣們還紛紛表示,願意親自派遣,自家的嫡係子弟,去參與平墳。
太皇太後,下旨批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