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回 審時度勢辭太子 執法嚴明強項令
字數:29996 加入書籤
1
其時此時,太子劉強,也因為自己的親生母親皇後郭聖通,已經被自己的父皇劉秀罷黜,一直心不自安,早就想辭去太子之位。
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在太子侍講郅惲的建議下,太子劉強,再次向父皇劉秀上書,請求辭去太子之位。
劉秀已經罷黜了劉強的親生母親郭聖通,不忍心再罷黜,郭聖通所生的親生兒子劉強。而且,太子劉強,懂事賢明,低調謙遜,本身又沒有犯下,任何過失。
劉秀覺得,僅僅由於母親郭聖通被廢,就倉促剝奪兒子劉強的太子之位,太過草率,不宜施行。
然而,父母的徹底決裂,不可能不影響到,他們共同的兒子劉強的命運。
劉秀逡巡憂慮,猶豫不決,一直拖延了數年時間之久,都無法果斷地做出,最終的決定。
如今的現任皇後陰麗華,有他的親生之子東海王劉陽等兒子。而且,東海王劉陽,已經漸漸長大成人,在學識才幹,國家大事的處理和判斷方麵,有非常卓越、十分傑出的表現。
然而,將更換太子之事,一直拖延下去,也不是好的辦法。劉秀漸漸年老,萬一某一天,皇帝突然遭遇不測,而儲君換立不當,必將會危及社稷安寧,甚至傾覆社稷。
思索再三,終於促使劉秀,就儲君換立的問題,做出了一個重大決定。
2
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六月二十六日,劉秀下詔,宣布換立太子道:
“昭告天下:
《春秋》大義,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母貴則子貴,子以母貴,母以子貴。
曆代立下的規矩,選擇漢朝廷的皇家繼承人時,以出身高貴,為唯一標準。
東海王陽(劉陽),皇後(陰麗華)所生,於情於理於法,都應繼承皇家大統,做朕的繼嗣,受封諸君。
皇太子強(劉強),謙虛退讓,愛惜國家,孝順父母,願意退居藩屬,實勘嘉獎。
朕念父子深情,不願太違背,孩子的意願。茲下旨,改封前太子強,為東海王,晉封皇子陽(劉陽)為皇太子,改名為莊(劉莊)。特此布告天下知曉。”
為了進一步向自己的兒子劉強,表明父親的慈愛,表達對劉強母親國聖通的歉意愧疚,後來劉秀又下旨,將魯郡也劃入了東海王劉強的采邑。
劉秀下旨,把劉強的同母弟弟原中山王劉輔,遷到了更加富饒的沛郡,去擔任沛王,改封中山王太後郭聖通,為沛王太後。
劉秀還下旨,晉升妻子郭聖通的親弟弟郭況,擔任大鴻臚(藩屬事務部長)一職。
為舅弟郭況升官晉爵之後,劉秀仍然覺得,太子劉強沒有過錯,自己廢掉劉強太子之位的決定,很有些對不住,與他曾經有過二十年夫妻情份的妻子聖通和孝順的長子劉強。
雖然如今,夫妻早已經離異,劉秀也不想再見到妻子聖通,但是為了表示他的誠心,和安慰自己的前妻聖通,劉秀還是經常,到聖通的弟弟郭況家裏,去做客,將所有的公卿諸侯,都帶去郭家作陪,給予郭家的榮耀已極。
雖然劉秀自己的生活,十分節儉,但是他毫不吝惜地,把大量的金銀綢緞等財物,贈送給妻弟郭況,以彌補自己,對妻子聖通的深深歉意和愧疚之意。
以至於後來,大鴻臚郭況的家裏,居然是富得流油。郭家不僅有家財,黃金數億斤之多,而且僅僅侍奉郭家主人的家童奴仆,就有四百餘人之多。
整個洛陽城的官吏百姓,都羨慕大鴻臚郭家的榮華富貴,稱大鴻臚郭況家,為“金穴”。
3
為了護衛、輔佐新太子劉莊,劉秀下旨,任命太子劉莊的親舅舅陰識,代理執金吾(首都洛陽警備區總司令);劉莊的另一個新舅舅陰興,當衛尉(皇城禁衛軍司令官),負責輔佐保護太子。
4
陰識字次伯,陰陸之子,南陽郡新野縣人,是皇後陰麗華的同父不同母的前母哥哥。
新野陰氏家族的祖先,出自齊桓公著名的國相管仲。
管仲的七世孫管修,自齊國適楚地,曾經擔任過陰這個地方的大夫。於是,管修就把自己的大夫封地陰,作為了自己的姓氏,創立了陰氏。
秦、漢換代那個兵荒馬亂之際,陰氏家族,才舉家遷移到新野縣居住。
等到劉縯(劉伯升)、劉秀諸舂陵侯家族兄弟,在南陽舂陵(棗陽縣白水鄉)大興義兵之時,陰麗華的大哥陰識,正在西京長安的太學學習。
聞聽柱天都部劉縯,在南陽起兵的消息,陰識立即放棄自己的太學學業,回到了新野家鄉,冒著家族屠滅的危險,義無反顧地率領陰氏家族的子弟、宗族、賓客一千餘人,前去投靠了柱天都部劉縯,給予了柱天都部劉縯,極大的支持。
柱天都部劉縯,當即下令,任命陰識,為帳下校尉,負責統領陰氏家族自己的宗族武裝。
更始帝元年(公元23年),校尉陰識,因功升遷為偏將軍,繼續率領自己的部屬宗族武裝,隨從大司徒劉縯一道,攻打南陽郡城宛城,相繼招降了新野縣、杜衍縣、冠軍縣、湖陽縣等地。
更始二年(公元24年),更始帝下旨,晉封陰識,為陰德侯,代理大將軍事。
其時,大司徒劉縯,已經遇害。
陰識因為與劉縯、劉秀諸舂陵侯家族兄弟,十分親密,妹妹陰麗華又是劉秀的新婚妻子,而遭到更始帝的猜忌。
陰識擔心更始帝嫉恨,不願意入朝為官,於是決定,回到自己的家鄉新野縣隱居。
後來,大亂再起,南陽陷入戰禍之中。
陰識於是率領自己的陰氏家族全家老小,娘親陰夫人鄧氏和兄弟姊妹,賓客,宗族等,投奔到陰氏家族的親戚,舅舅鄧氏家族(也是劉秀二姐夫鄧晨的家族)的營壘避難,受到了鄧氏家族的嫡長孫,鄧奉兄弟的強有力的庇護。
建武元年(公元25年),劉秀定都東都洛陽以後,特別派遣使者,侍中傅俊等大臣,迎陰貴人於新野縣,並征召陰識、陰興等陰氏家族幾兄弟,上京任職。
陰識、陰興幾兄弟,就跟隨自己的妹妹麗華一道,到了京師洛陽,而把年老多病的娘親陰夫人鄧氏和幼小的弟弟陰欣等家人,留在了新野老家居住。
陰識、陰興幾兄弟,進京以後,劉秀當即下旨,任命陰識,為騎都尉,更封為陰鄉侯。
建武二年(公元26年),因為陰識,多年來忠心耿耿,跟隨劉秀南征北伐,軍功卓著,劉秀打算下旨,增加陰識的侯爵采邑。
陰識不同意,叩頭辭謝說道:
“陛下:
臣私下以為不妥。如今,天下初定,將帥有功者很多。臣是內宮的親屬,如果陛下仍加臣的爵邑,就不可以示天下以公平公正,對獎賞鼓勵功臣,十分不利。”
劉秀很讚賞陰識的謙讓,稱讚陰識說道:
“次伯兄一心為國,公而忘私,令人十分欽佩。”劉秀遂下旨,任命陰識,為函穀關關都尉,負責鎮守函穀關。
後來,陰識逐漸升遷,最後到了朝中,擔任侍中一職,侍奉在劉秀左右。
因為繼母陰夫人鄧氏,在新野老家,沒有得到應有的保護,陰夫人鄧氏和小弟弟陰欣,母子一道,被盜賊所害而去世,陰識心裏,一直愧疚不安。
因而,陰識上書皇帝,希望辭歸新野鄉裏,為自己的繼母陰夫人鄧氏,守孝三年。劉秀同意。
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陰識依照朝廷的有關規定和立下的功勞,被封為了原鹿侯。
等到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六月二十六日,皇四子東海王劉莊(劉陽),被立為皇太子。
劉秀遂下旨,從原鹿侯封國,召回劉莊的舅舅陰識,任命陰識,為執金吾,同陰識的弟弟陰興一道,輔導保護東宮太子劉莊。
每當皇帝巡視郡國,劉秀就常常留下,執金吾陰識兄弟,輔佐太子劉陽,鎮守京師,委以禁兵大權,十分寵信。
在皇宮中,執金吾陰識,雖正直敢言,但與自己的賓客親屬談論之時,從不泄露宮中和國家的秘密。
劉秀對執金吾陰識,極為敬重。他常常指著執金吾陰識,以敕戒貴戚,告誡左右親信及皇親國戚,要學習陰識精忠報國。
執金吾陰識所任用的部下,也大都是一些正直賢明的士大夫,如虞廷、傅寬等,後來大多升任了公卿校尉。
4
陰興字君陵,是皇後陰麗華同母的親弟弟。陰興為人,勇敢有力,身材高大,武藝非常高強。
建武二年(公元26年),劉秀下旨,任命陰興,為黃門侍郎,守期門仆射,典將武騎。
陰興作為黃門侍郎,守期門仆射,典將武騎,每次跟從劉秀一道出入,為皇帝護駕,隨從劉秀一同征伐,平定了許多郡國。
每當皇帝禦駕親征或者出行之時,黃門侍郎、守期門仆射陰興,常常親自踏著泥漿,率先出門,操持小蓋,為劉秀障翳風雨,侍從保護。
劉秀所到之處,陰興就先入清宮,布置安排,接駕事宜,處理十分妥帖,從不讓皇帝遭遇危險,很受劉秀的親信。
陰興為人,豪爽大度,樂善好施,喜歡招納賓客,禮賢下士,賓客盈門。
但陰興擔任,侍從皇帝的要職守期門仆射之時,他的門客之中,並沒有英雄豪傑與俠客之流,讓人猜疑的人物,劉秀很是放心。
陰興與自己的南陽郡老鄉張宗,以及上穀郡人鮮於裒(剖)的關係,非常不好,感情一直十分惡劣。
但陰興知道,張宗、鮮於裒的優點和才幹,依然常常稱讚,他們的長處,並竭力向皇帝,推薦他們做官。
陰興的親密友人張汜、杜禽等,與陰興的私人關係非常良好在一起飲酒宴樂,。
但陰興心裏清楚,他們兩人,華而不實,並沒有真才才幹,所以隻是在金錢上,盡力幫助他們,卻不推薦他們,到朝廷上去,擔任朝廷上的官職。
因此,世人都稱讚陰興大公無私、為人正直道:
“君陵忠心正直,公而忘私,不以私人的好惡,而傷害公正,堪稱世之君子。”
建武九年(公元33年),陰興因功,升遷為侍中一職,賜爵關內侯。
後來,陰興的功勞,越積越多,已經完全滿足,封侯的要求。
一天,劉秀下旨,召陰興到來,親自把侯爵的印綬,放在陰興的麵前,欲封賞陰興,為正式侯爵。
陰興拒絕皇帝封爵,堅決推辭侯爵爵位說道:
“陛下:
高祖皇帝有言,無功不得封侯,非劉氏不得為王。
臣未有戰場殺敵,衝鋒陷陣之功,如果一家數人,並蒙皇帝恩賜封為侯爵,恐怕會令天下人失望,易招人們議論。
臣蒙陛下和貴人(指陰麗華)的恩澤至厚,富貴已極,不可複加。關內侯於願已足也,臣真心不願,接受更高的侯爵爵位。”
劉秀對陰興的謙讓大為讚賞,讚揚陰興道:
“君陵兄弟,謙讓恭順,令人敬佩。有如此一心為國,大公無私的忠臣,朕還憂慮什麽呢?”
劉秀並沒有強迫陰興,去接受侯爵爵位。
一天,陰家親人聚會。陰家兄弟姊妹,談到國事家事,陰麗華對弟弟陰興辭讓侯爵,非常不解,禁不住詢問自己的親弟弟陰興說道:
“小弟啊:
人們對封侯,趨之若鶩,可是你,為什麽卻拒絕了,陛下給你的侯爵爵位啊?”
陰興急忙回答姐姐陰麗華說道:
“貴人啊,你不是也曾經讀過詩書典籍嗎?貴人知道,‘亢龍有悔’的含義嗎?
那些外戚家,苦於不知謙退,所以釀成禍端啊!嫁女欲配侯王,娶媳婦想尚公主,愚心實不安啊!
富貴有極,人當知足。誇耀奢侈,炫耀富貴,更容易被別人譏笑嫉恨,招來無端的禍端!”
麗華感歎不已,認為有理,讚揚弟弟陰興道:
“小弟之言,實為至理明言。月盈則虧,弓滿易折。富貴榮華,高官厚祿,總是與罪惡、怨恨一道,緊緊跟隨。
我們豈能夠貪慕榮華富貴,有一點利益榮譽,就得意忘形,不時刻警覺,處處謙讓呢?”
陰麗華也十分警覺,時常嚴格要求自己,從不在夫君劉秀的跟前,為自己的宗親朋友,求位求職。
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劉秀下旨,拜陰興,為衛尉,命令陰興與自己的大哥陰識一道,輔佐皇太子劉莊。
第二年的夏天,劉秀再次生病,頭痛病,是越加嚴重。劉秀暗自擔心,一病不起,就此駕崩,朝政不穩。
於是,劉秀下旨,任命陰興,兼領侍中,受顧命於雲台廣室之中,命令用心輔佐太子劉莊。
陰興與大哥陰識一道,白天黑夜,侍衛宮中,盡心盡力,侍奉劉秀湯藥,輔佐太子劉莊,協助處理國家大事,不知疲倦。
等到劉秀的疾病,終於痊愈,劉秀越發見識到了,陰興陰識兄弟的耿耿忠心。
劉秀認為,陰興很有才幹,於是就下旨召見陰興,準備叫陰興,接替吳漢,擔任大司馬這個三公要職。
陰興叩頭流涕,堅決辭讓大司馬這個三公要職說道:
“陛下:
臣不是敢愛惜自身,而是實在害怕這樣做,會損害皇帝的英明聖德,讓陛下背負,任人唯親之名,才不敢接受三公之要職。”
陰興的辭讓,十分真誠,完完全全是發自內心,終於感動了劉秀以及左右大臣。
劉秀遂接受陰興的請求,不再強行任命陰興,去擔任大司馬這一三公一職。
不久,劉秀又下旨,任命沛國人大儒桓榮,當議郎,讓桓榮專門去教授太子劉莊,儒家學派五經;
劉秀又任命左中郎將汝南郡人鍾興,去教授太子與皇族親王以及侯爵,學習《春秋》等典籍,全力教育和輔佐太子劉莊。
5
東漢朝廷建國複興以後,心胸寬廣,為人大度的劉秀,較好地解決了,曆朝建立之初,所遭遇的難題,即如何處理,功臣宿將的歸宿問題。
但對皇親國戚和豪強大姓的約束,劉秀起初,卻有些放鬆與縱容,失之於寬。
以致皇親國戚和豪強大姓中,常常出現一些,違法亂紀,徇情枉法的行為,劉秀很是擔心與憂慮。
劉秀的大姐湖陽長公主劉黃,不久就捅下了一個大的簍子,公開挑戰,漢朝廷法律的尊嚴和權威,劉秀為難不已。
6
從劉秀小時候開始,劉秀的大姐湖陽公主劉黃,就一直非常愛護自己的小弟弟劉秀,姐弟關係,一直十分親密融洽。
當初,劉縯、劉秀諸兄弟,在舂陵起兵反莽。大姐姐劉黃,二姐劉元,也一直大力支持,深得弟弟劉秀的親近和尊敬。
後來,劉縯、劉秀諸兄弟率軍,轉戰南北,大姐劉黃及大姐夫胡珍及其家族,二姐劉元和二姐夫鄧晨及其家族,都給予了劉縯、劉秀諸兄弟,極大的幫助。
大姐劉黃的性格,開朗潑辣,快人快語,有魄力有主見,說話辦事,也幹靜利落,十分果斷。
劉黃還善於觀察別人,善於識人,洞察人心,看待問題之時,也十分深刻準確。
有時,劉秀處理國事家事,遇到疑難問題,還常常找自己的大姐劉黃商議。
姐弟倆相處的十分融洽,在生活上以及家庭瑣事方麵,劉秀都十分信任自己的姐姐劉黃,喜歡聽從大姐的意見。哪怕與妻子郭聖通、陰麗華的關係,也多多少少,受到大姐劉黃的影響。
也正因為如此,大姐劉黃,仗恃弟弟劉秀的皇威,常常盛氣淩人,頤指氣使,傲慢無禮,不在乎他人的眼光和看法。
劉秀稱帝以後,下旨進封自己的大姐劉黃,為湖陽縣公主,享受一縣的封邑,榮華富貴至極,地位十分顯赫。
文武百官,皇親國戚,十分清楚湖陽公主劉黃,在弟弟心目中的崇高地位,都對湖陽公主劉黃,退讓三分。
漸漸地,大姐湖陽公主劉黃,開朗果斷的性格,慢慢演變成了驕橫放縱,蠻不講理了。
而當大姐夫胡珍,去世以後,劉秀更是對孤寂的大姐劉黃,百般嗬護,照顧有加。
劉秀對大姐劉黃的關心,促使姐姐劉黃,產生了目中無人,頤指氣使的性格。
湖陽公主劉黃,常常對自己的奴仆婢女,吹噓說道:
“陛下是一國之君,擁有無上的權威。忤逆陛下,就是死罪一條。誰有那個膽量,敢冒犯陛下呢?
本公主是陛下最親愛的大姐,與陛下的關係十分親密。你們想必也應該知道,本公主的分量了。
功臣宿將,皇親國戚,三公重臣,都不敢冒犯陛下。誰人有膽量,敢於冒犯本公主呢?”
奴仆婢女,見湖陽公主劉黃,神氣活現地吹牛,誰敢違拗,急忙恭維湖陽公主劉黃道:
“長公主美貌與智慧兼備,而又知書識禮,善待別人,天下知名。誰人吃了熊心豹子膽,敢招惹長公主呢?”
湖陽公主劉黃聽了,得意忘形,哈哈大笑了起來說道:
“哈哈哈哈!還是你們這些家夥,善於逗人開心!
本公主剛才吹噓,不過是給你們,開開玩笑而已!本公主哪裏是,那樣不講理的人呢?
有誰人無事生非,招惹本公主幹什麽呢?”
有了這樣仗勢欺人的心理,姐姐湖陽公主劉黃的脾氣,也就越來越大了,說話做事,也就更加地無所顧忌了。
7
既然有了這麽牛皮的主子,姐姐湖陽公主劉黃的手下人,奴仆婢女,自然而然,也潛移默化地向自己的主子湖陽公主學習,養成了蠻橫霸道的習性,處處壓人一頭,比別人要高人一等。
奴仆婢女仗著主子湖陽公主劉黃撐腰,不肯屈居人下。即使是違法亂紀的事情,他們也無所顧忌,因為有主子湖陽公主劉黃,處處罩著他們。
湖陽公主劉黃手下,有一個奴仆,名叫王寶。
王寶家住洛陽,為人聰明伶俐,善於察言觀色,把湖陽公主劉黃侍候得,十分周到,十分滿意,深得湖陽公主劉黃的寵信。
一天,王寶的大哥王猛,因為一點小事,與周圍的鄰居趙超,發生了一些糾紛。
鄰居的小夥趙超,怒火中燒,忍不住動手,痛打了王寶的哥哥王猛一頓。
鄰居的小夥趙超這一打,不要緊,這可是捅了馬蜂窩了。
王寶在公主府裏值班,聽見親人前來說道,哥哥王猛,受了鄰居小夥趙超的欺侮,心裏非常憤怒。
王寶蠻橫慣了,哪裏容得,自己家親人,受他人欺侮呢?
王寶不假思索,招呼也不跟公主打一聲,立即大白天,就帶領至極相好的奴仆,持刀趕回了家中,要為自己的哥哥王猛,報仇雪恨,洗雪恥辱。
王寶就威脅鄰居小夥趙超說道:
“趙超啊,你觸犯了王法。跟我回官府裏,去認罪吧!”
鄰居小夥趙超不肯認錯,王寶更加憤怒,於是就帶人,衝到了鄰居趙超家裏,不問青紅皂白,當場就把那個小夥子趙超,殺死了。
然後,奴仆王寶一夥殺人以後,旁若無人、大搖大擺地走出了鄰居小夥趙超的家門,揚長而去。
臨走之時,王寶還不忘警告,鄰居小夥趙超的家人,叫他們不得到官府去告狀伸冤道:
“趙超這個小賊,觸犯王法,拘捕被殺,是罪有應得,你們不得四處張揚,給自己過不去。
否則,觸怒了湖陽公主,定會誅殺滿門。”
鄰居小夥趙超的父母,見自己的兒子趙超被王寶殺死,悲痛欲絕,傷心地昏死了過去。
親戚們都憤憤不平,但又擔心王家,仰仗湖陽公主的勢力,無法伸冤雪恨,隻得隱忍不發。
可是,他們心中的怨怒,久久難平。
趙超親戚家裏,有一個年青人李垚,知道皇帝,體恤百姓,執法公正嚴明,就不顧親戚朋友的勸阻,跑到了洛陽縣縣衙告狀,請求為死者趙超伸冤。
李垚幸運的是,其時,正是董宣這人,擔任洛陽縣令,得以幫助伸張正義。
8
洛陽縣令董宣,字少平,本是陳留郡圉縣(今杞縣)人,早年就與大司徒侯霸相識。
起初,大司徒侯霸,十分看重董宣的才幹。於是,大司徒侯霸,征召董宣,去參加朝廷的推舉。
董宣因考核優等,而被朝廷正式任用,開始入朝為官,後逐步升遷,至北海國國相。
董宣到任北海國相後,為了穩定地方,當即任命當地的豪族大姓子弟公孫丹,擔任北海國相屬下的五官掾一職。
北海五官掾公孫丹這人,十分迷信愚魯,非常相信卜者蠱惑人心的話語。
一次,公孫丹準備興建自己的家宅,於是請來卜者裏瞽叟,查看選地吉凶。
占卜的裏瞽叟,裝模作樣的看了一番,蠱惑警告五官掾公孫丹說道:
“五官掾大人,大事不妙,你選定的地方,是一塊凶地!一定要有人死去,在這裏修建的住宅,才能夠吉祥如意啊!否則,必將大禍來臨,甚至家族屠滅。”
五官掾公孫丹,大吃一驚,於是指使自己的兒子公孫紫,殺了一個過路的無辜行人,把行人的屍體,放在自己的新屋子裏,來抵擋他和家人的災禍。
北海國相董宣,知道五官掾公孫丹殺人的真相後,勃然大怒,便下令獄吏,把五官掾公孫丹、公孫紫父子逮捕,準備依法處死。
聽說公孫丹、公孫紫父子,將被北海國相董宣處死,公孫丹宗族子弟、親屬、賓客三十多人,拿著兵器,氣勢洶洶地跑到了北海國相董宣的官衙前,聚眾鬧事,為公孫丹、公孫紫父子喊冤叫屈,甚至欲劫持公孫丹、公孫紫父子出獄。
北海國相董宣見狀,大為擔心,對自己的部屬官吏說道:
“諸君:
公孫丹這個惡賊,以前投靠王莽,在新莽朝廷任職,在地方很有勢力。如果公孫丹宗族親朋賓客,與海賊和王莽的餘黨,勾結串通,就會危害地方,釀成滔天大禍。
本國相以為,必須立即采取果斷措施,迅速處置才行。否則,禍莫大焉!”
門下書佐水丘岑等部屬讚同道:
“國相大人言之有理。如果放縱殺人放火的盜賊,肆意作惡,必將嚴重危害地方安寧。”
北海國相董宣,於是向衙役官兵下令,將鬧事的公孫丹宗族和親朋賓客,全部逮捕,囚禁在劇縣的監獄裏,派門下書佐水丘岑等,嚴厲進行審判,然後,依法把他們統統殺死。
青州刺史祁即玉,同情豪族公孫丹宗族慘遭滅門,卻不以為然,大怒道:
“北海國相門下書佐水丘岑,狂悖無理,聽從上司董宣指使,濫用國法,殺害無辜之人太多,實在罪不容赦。”
於是,青州刺史祁即玉,向劉秀上書,告發北海國相董宣以及門下書佐水丘岑等部屬官吏,並逮捕董宣的門下書佐水丘岑等部屬官員,關在青州監牢裏,嚴刑拷打審問,要找出幕後指使董宣。
北海國相董宣,因此獲罪,被征召到廷尉審判問罪。而門下書佐水丘岑等部屬官員,依然被關在青州監牢裏,準備上報朝廷有司以後,依法處死。
廷尉審判董宣,認為董宣,用法不當,殺害無辜之人太多,判處明正典刑,執行處決。
董宣待在廷尉監獄裏,早晚諷誦詩文,毫無憂色,一點也不擔心自己的死亡,看守衙役,都非常驚異。
到了出獄受刑的那一天,董宣從前的北海國部屬親友,特地做了一份斷頭飯菜,送給董宣。
董宣強力拒絕,厲聲對前來送行的北海國部屬親友說道:
“我董宣一生廉潔,為國家除害,死不足惜。何況,我董宣生平從沒有吃過、接受過別人贈送的東西,何況在死的時候呢?
諸君怎麽能夠玷汙,我董宣一生清正廉潔的美好名聲呢?”
董宣不顧部屬好友的好意,餓著肚子,上車而去。
當時,與董宣一起受刑,準備處死的重刑罪犯,總共有九人。第二個明正典刑的,就輪到董宣。當第一個罪犯,被斬殺以後,北海國相董宣,依然麵不改色,泰然自若,劊子手都十分驚異。
正在臨刑這千鈞一發的時刻,劉秀也已經知道了北海國相董宣清正廉潔,執法嚴明的威名,聽到董宣,已經被押上刑場,準備受刑,大吃一驚。
劉秀急忙派侍從騎士趕去,宣讀皇帝的聖旨,赦免了董宣的死刑,並且命令把董宣,重新帶回詔獄之中,派使者再次仔細地審問,董宣濫殺無辜的情況。
董宣遂把公孫丹、公孫紫父子,在北海國無故殺人,自己帶領衙役,懲處劫獄鬧事的公孫丹宗族賓客的全部事實,毫無隱瞞,如實回答了使者,並主動承擔自己的領導責任說道:
“使節大人:
即使濫殺無辜有錯,這一切也都是,我董宣這個上司決策犯下的錯誤,與執行命令的部屬官吏無關。
書佐水丘岑等人,不過是奉命行事,按我這個上司的意見,去秉公之法,辦理公事罷了,罪責根本就不在他們的身上。
董宣願意自己受死,接受法律的嚴懲,希望朝廷能夠免掉,水丘岑等人的罪責。”
使者把這些情況,一五一十地告訴了劉秀。
劉秀終於從使節口裏,了解到了案件的全部真相,知道董宣采取行動,也是迫不得已。
於是,劉秀專門下詔,免掉董宣的死罪,將董宣降為懷縣縣令,並命令青州刺史祁即玉,不再追查書佐水丘岑等部屬官吏奉命行事,犯下的罪行。
書佐水丘岑等部屬官吏,終於被釋放出獄。
後來,水丘岑再次出仕做官,治理地方,也效法董宣的公正廉潔,執法嚴明,很有業績,最後一直做到了司隸校尉的高職。
從此以後,董宣為人耿直,清正廉潔,剛正不阿,執法如山的名聲,就聲聞四方。
9
其時,帝都洛陽,雖然是京師重地,但皇親國戚、達官貴人眾多,橫行不法,違法亂紀的事件,常常發生,而且違法亂紀的情況,已經非常嚴重,漢朝廷君臣,都非常擔心。
劉秀憂慮東都洛陽的治安,於是對三公、廷尉等有司大臣說道:
“諸君:
東都達官貴人眾多,違法亂紀非常嚴重,朕非常擔心憂慮。如果天子腳下,都不能夠,得到安寧。怎麽能夠維護,全國的安定,保持皇家的威儀呢?必須有嚴厲的官吏治理才行啊!”
三公、廷尉等有司大臣,深以為然,廷尉劉威遂趁機推薦北海國相董宣說道:
“陛下英明!的確如此!請陛下任命嚴正剛直、執法嚴明的官吏,進行嚴格治理。
此前,臣見識過前北海國相董宣的清正廉潔,執法嚴明,請陛下任命北海國相董宣,治理帝都。”
劉秀十分讚同,答應道:“君言甚善!”
於是,劉秀下旨,特征召懷縣縣令董宣,進京任職,任命董宣,為京畿要地東都洛陽的縣令。
10
洛陽縣令董宣,聞聽洛陽小夥趙超被殺案情的經過,義憤填膺。他拍案而起道:
“真是豈有此理!一個奴仆王寶,居然敢光天化日之下,在大街上殺人,真是目無王法,膽大包天。本縣令一定要抓到凶手王寶,以正王法,伸張正義。”
王寶已經聽說了,洛陽縣令董宣,鐵麵無私,執法嚴明的故事,心裏十分害怕,他聞聽風聲不對,不敢再拋頭露麵了。
王寶就經常躲藏在湖陽公主劉黃的府中,希望借助湖陽公主的庇護,逃脫法律的製裁。
很長時間,洛陽縣衙的官吏衙役,都不能捕獲凶手王寶,為死者趙超伸冤,洛陽縣令董宣,十分焦慮憤怒,但沒有捉拿到凶手王寶,隻好暫時擱置。
但董宣心裏,卻並沒有忘記王寶當街殺人,這個惡性案件。
此事又過了很久時間,殺人凶手王寶,還是沒有被,洛陽縣衙官吏抓獲,事態也漸漸平息了一些。
一天中午,董宣手下的衙役,突然發現,王寶正跟隨著湖陽公主劉黃,一道出行,在街市上閑逛,正是捕獲凶手王寶的良機。
衙役們急忙前去,報告了洛陽縣令董宣。
董宣聞報,大喜,立即親自帶領洛陽縣衙一大幫子人前去,在夏門(洛陽城北西頭門)門口,圍住了湖陽公主劉黃的車駕,阻止湖陽公主劉黃的車駕前行。
縣令董宣,叩頭行禮,向湖陽公主稟告道:
“稟告長公主:
王寶觸犯國法,隨便當街殺人,本縣令執法,要拘捕王寶。請長公主配合。”
湖陽公主劉黃,見一個小小的洛陽縣令董宣,竟然敢不給自己這個堂堂正正的長公主麵子,公開拘捕自己寵愛的奴仆王寶,幫親不幫理,心裏十分惱怒。
湖陽公主劉黃,竟然武斷地為奴仆王寶辯護道:
“大膽董宣,你不過是一個小小的縣令。怎麽竟然敢,僭越禮法,攔截本公主的車駕呢?難道你,是不要命了嗎?
你說王寶殺了人,有何證據呢?
近段時間以來,王寶天天在本公主的身邊侍候,本公主身邊的人,都可以作證。本公主怎麽就沒有發現,王寶肆意殺人呢?
你這個侮慢公主的狗東西,趕快給本公主讓開,你休要誣賴好人!否則,吃不了兜著走!”
湖陽公主劉黃,喝令自己的車駕道:“快走,不要理董宣這個膽大妄為的瘋子。”
湖陽公主劉黃說完,就指揮自己的車駕,準備衝出包圍的人群,硬闖過去。
董宣拔出自己的佩刀,指揮衙役,攔住湖陽公主的車駕,不讓湖陽公主的車駕,繼續前行。
董宣用佩刀劃地,當著眾多洛陽市民之麵,不留情麵地大聲數落湖陽公主的不是道:
“長公主殿下:
你身為皇親國戚,陛下的至親姐姐,你應該帶頭,遵紀守法,做好皇親國戚的表率,維護社稷的安寧,法律的尊嚴,保護小老百姓才對啊!
所謂,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這個簡單的道理,難道你堂堂一個大國長公主,竟然不知道嗎?
陛下一秉大公,愛惜百姓,經常三令五申,嚴明國家的法紀,強調有法必依,執法必嚴,不得徇情枉法,徇私舞弊。
長公主殿下,你身為陛下的至親姐姐,皇親國戚,難道把陛下的聖旨,置若罔聞嗎?”
湖陽公主劉黃,聽了董宣的職責,更加怒不可遏,蠻狠無禮地大聲咆哮道:
“董宣,你一個洛陽縣令,不過是小小的螞蟻一隻。
本公主隻需要一根小指頭,就能夠將你捏死。你也不看看,本公主,究竟是誰?
王寶是本公主的人,他就是殺了一百個人,你也絕對不能,從本公主的身邊帶走。何況是區區一個人呢!
你趕快跟本公主滾開,不要再招惹本公主!本公主已經發怒生氣了!
否則,吃不了兜著走,有你董宣好看的。你也不仔細看看,本公主究竟是誰!”
圍觀的洛陽市民百姓,越來越多,大家正義感爆發,都竊竊私語,議論紛紛,甚至有大膽仗義的市民,公開大聲地指責和數落,湖陽公主劉黃道:
“長公主啊,這就是公主殿下的不是了。陛下倡導依法治國,愛護百姓,公主殿下,卻違背君令,放縱自己的奴仆當街殺人,把王法視同兒戲,豈不是公開跟陛下作對嗎?
雖然你是堂堂的長公主,但袒護自己的奴仆殺人,縱容違法犯罪,這一種徇情枉法的行徑,到哪裏去,也站不住腳啊!難道普天之下,就沒有公正天理了嗎?”
周圍市民紛紛附和道:
“是啊是啊!陛下不是經常宣昭,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要執法嚴明,一心為公嗎?
公主殿下,你一向是個明白人,知書識禮,深得百姓敬仰。為什麽今天,公主殿下一反常態,對一個卑賤的奴仆,如此袒護呢?
難道其中,有什麽貓膩嗎?”
洛陽的市民百姓,不僅大聲地公開數落湖陽公主劉黃的不是,還一邊對著王寶,指指戳戳道:
“哎呀,那個陪侍公主的,不正是殺人犯王寶嗎?
看那王寶,長得人高馬大,白白淨淨,果然像一個,奶油小生的樣子。
也難怪公主殿下,老牛吃嫩草,心裏實在舍不得,王寶這個繡花忱頭啊!
恐怕這個王寶,怕不是公主殿下的璧人吧?
公主殿下,守寡多年,幹柴烈火,如狼似虎。怪不得公主殿下,舍不得王寶,我見猶憐啊!”
洛陽市民百姓,不嫌事大,都想看看最後的結果,究竟是誰的脾氣大,誰能夠笑到最後,大家肆無忌憚地信口胡說,嘲笑湖陽公主劉黃主仆說道。
湖陽公主劉黃,聽見京城市民百姓的風言風語,觸動了心裏的隱私,一下之臉色緋紅,羞愧無地,越發惱羞成怒了。
湖陽公主,立即喝令王寶道:
“王寶:
不要跟這些無法無天,口無遮攔的家夥,一般見識。趕快催動本公主的車駕,硬闖過去。
撞死了人,與你無關,由本公主全權負責。”
湖陽公主喝令自己的的奴仆王寶等,催動自己的車駕,就想硬闖過去。
董宣見勢不妙,緊急下令手下的衙役道:
“兄弟們:
攔住公主的車駕,立即首先把王寶,給我抓起來。然後,放公主的車駕過去,不要驚擾了公主殿下。”
董宣一聲令下,手下的衙役們,立即衝上前去,從湖陽公主的車上,搶下了王寶,把王寶當場五花大綁了起來。
王寶仗著有湖陽公主撐腰,有恃無恐,一點也不畏懼。他反而嘿嘿地大笑了起來,肆無忌憚地嘲笑洛陽縣令董宣、辱罵衙役士卒,完全不當一回事道:
“嘿嘿嘿嘿!你們這些狗奴才,狗衙役,給老子放鬆一些!你們已經將老爺的手臂,弄疼了!有朝一日,看老子不好好地收拾你們這些家夥一頓,洗雪今天的羞辱!
董縣令啊,請神容易,送神難啊!老子今天,倒要看看,你這個芝麻大的狗縣令,究竟敢把老子,怎麽樣啊?”
董宣看見王寶這樣一個奴才,目無王法,當街違法殺人不說,還如此有恃無恐,氣焰囂張地拒捕,竟然敢當眾辱罵,朝廷命官和執行公務的衙役,不禁勃然大怒起來。
董宣於是當場宣布處罰令道:
“諸位兄弟聽令:
大膽王寶!你本是公主殿下奴仆,卻目無王法,隨意當街殺人,實屬罪大惡極。不懲罰,不足以平民憤。
依大漢律令某某條,某某條,藐視王法,胡亂當街殺人,辱罵朝廷命官,依法就地正法,梟首示眾,以儆效尤!”
董宣依法,當眾判決完畢,立即命令部下的衙役,當著洛陽市民、湖陽公主以及眾奴仆之麵,將王寶就地正法。
洛陽衙役,見王寶狗仗人勢,有恃無恐,不知道悔改恐懼,居然當街辱罵大家,早就忍無可忍了。
聽見縣令董宣下令以後,衙役們都知道縣令董宣的秉性,哪敢遲疑退縮,立即執法,刀劍齊下,將王寶就地處死了。
頓時,奴仆王寶,身首異處,血流遍地。湖陽公主,洛陽市民,侍候的奴仆,眾皆驚恐不已,慌忙退宿。
11
眼見奴仆王寶當場被殺,湖陽公主又羞又氣,驚怒交加,心裏痛心愧悔不已。
湖陽公主沒有保住,自己心愛的奴婢王寶不說,還當眾大失長公主麵子,實在是羞愧無地,忍無可忍。
湖陽公主,羞憤痛心極了,怒不可遏,親自駕車,衝出圍觀的人群,直接驅車,前往皇宮,去向三弟劉秀告狀哭訴道:
“陛下啊:
請你為大姐做主啊!大姐身為陛下至親,位居長公主之位,竟然被一個小小的洛陽縣令,當眾羞辱,欺負夠了。這真是亂了世道,沒有王法了啊!
董宣那個狗官,他目無王法,悖逆君王,不問青紅皂白,還沒有弄清楚,案件的真相和來龍去脈,也沒有征得本公主的同意,就把我寵愛的奴仆,當眾殺死了。
陛下啊,董宣眼裏,不僅是沒有,我這個長公主,他是沒有,把陛下你這個皇帝,放在眼裏啊!”
湖陽公主劉黃,羞怒交加地坐在大殿上,嚎啕大哭起來,挑撥弟弟劉秀的情緒道。
劉秀聽了一麵之詞,也非常憤怒,急忙安慰自己的大姐湖陽公主劉黃道:
“大姐啊,你不要著急!朕一定為你做主。
一個小小的洛陽縣令,怎麽敢目無君上,欺侮堂堂正正的大漢長公主呢?都是朕,把他們慣懷了。”
湖陽公主見弟弟劉秀的口氣鬆動,越發來勁。她一邊抹眼淚,一邊賭氣地說道:
“陛下啊:
你已經已經榮登皇帝寶座,反正我這個大姐,對陛下你,已經沒有什麽用處了。
如果這件事,陛下你不管,我就獨自,回老家舂陵去,就權當大姐沒有陛下這個弟弟,白疼陛下你這個弟弟了!”
12
聽見姐姐湖陽公主添油加醋的一麵之詞,看見大姐憤怒怨恨的神態,劉秀怒不可遏,心頭就像要爆炸了一樣,大罵董宣道:
“董宣啊,你這個狂妄自大,以下傲上,目無王法,目無君王的亂賊!
朕饒恕你的死罪,把你提拔到京師任職,難道是要你,與朕過不去嗎?”
劉秀大怒,立即下旨道:
“來人啊,緊急傳喚洛陽縣令董宣,進宮覲見。
查明真相以後,將董宣這個,違法亂紀,肆意殺人,忤逆公主的亂賊,一頓亂棍打死,為長公主報仇雪恨。”
聞聽皇帝緊急召見,洛陽縣令董宣,知道自己,已經惹下了觸怒皇親國戚的滔天大禍,心知不妙。
洛陽令董宣接旨,立即氣喘籲籲跑進了皇宮,戰戰兢兢地向劉秀叩頭請罪道:
“陛下恕罪!罪臣董宣,叩見陛下,祝陛下萬壽無疆,萬歲萬歲萬萬歲!”
劉秀一句話也不理睬董宣,就氣呼呼地下令侍從武士郎官道:
“來人啊!
立即將董宣這個,目無君王、目無王法、忤逆公主、以下傲上的亂賊,亂杖處死。”
眼見劉秀怒氣衝衝、不容分說,命令武士,處罰自己的憤怒神態,洛陽令董宣,反倒鎮靜了下來。
董宣再次叩頭,冷靜恬淡地對劉秀說道:
“陛下英明!
諸諸君請慢執法!陛下仁慈明智,臣多活一炷香的時間,也沒有益處。
請陛下準許微臣,先說一句話,再去領死。臣雖死,也絕不後悔,到死也不會怨恨陛下!”
劉秀怒氣衝衝地詢問董宣道:
“老家夥,死老頭子,你狂悖傲上,死到臨頭,你還有什麽話可說的?有話就說,有屁快放!
朕倒想要看看,你巧言令色,花言巧語,究竟能夠到什麽時候。如今你已經事到臨頭,到底你還能夠有什麽說辭,為你忤逆枉法、以下傲上的惡行辯護的!”
董宣歇了一下,緩了一口氣,稍稍思索一下,然後鎮定自若,不慌不忙對著劉秀,大聲說道:
“陛下英明明理,允許微臣說理,死前為自己辯護,這是微臣的大幸!
隻要臣,能夠把心中想說的話說出來,就是被陛下,亂杖打死,臣也心甘情願,死而無憾了。
回想當初,陛下以聖明的恩德,曆經艱難困苦的創業,經曆十餘年的征戰,死傷了上千萬無辜的將士和百姓,陛下才最終,完成了中興漢室的大業,複興了漢室,恢複了天下太平。
如今,陛下卻讓長公主,放縱自己的家奴,在光天化日之下,當街胡亂殺人,公然違背了朝廷的律法,冤殺無辜百姓。
陛下自己,帶頭徇情枉法,有法必依,執法不嚴,不公不正,怎麽能夠,做好天下人的表率,治理好天下呢?
陛下這樣做,欲將法律的尊嚴和威信,置於何地呢?讓冤死者向何處伸冤報恨呢?
陛下和長公主,自己不嚴於律己,都視朝廷的法律為兒戲,肆意妄為,不加尊重,怎麽能夠要求,下層平民百姓和普通官吏,去遵章守紀,奉公守法呢?
微臣私下裏擔心,恐怕陛下,就要重蹈哀帝、新莽、更始帝當年覆轍的悲劇,天下大亂的局麵,就要重現於世了。
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這是自古以來,顛撲不破的道理,也是陛下,常常教導臣子的話語。
長公主殿下,飽受國家恩典,理當帶頭奉公執法。
而長公主的奴仆王寶,卻仗恃公主殿下的寵信和溺愛,目無王法,公開殺人,事實清楚,證據確鑿,依法當斬。
臣依法處置,秉公之法,並沒有徇情枉法,濫施法令之處,也沒有故意製造,冤屈的地方。
一個小小的奴仆,犯下殺人重罪。怎麽能夠,因為長公主寵愛的緣故,就逍遙法外,逃脫法律的懲罰呢?
請問陛下,你這要將,法律的尊嚴和威信,置於何地呢?如何去說服天下的官吏百姓,奉公守法呢?
被殺之人的親人家屬,深受冤屈,無法伸冤,將如何去想呢?天下官吏百姓,又將如何去想呢?正義無法伸張,難道依然隻有,像前朝那樣,罔顧國法,報複自己的私仇嗎?
如果這樣,朝廷法律,就沒有了尊嚴和威嚴,天下人群起效之,都將視法律法令,如同兒戲。那正常的社會秩序,依靠什麽去維持,天下不就大亂了嗎?
哀帝、新莽、更始帝當年覆轍的悲劇,豈不是就在眼前嗎?
當初,陛下因為微臣,能夠奉公執法,盡心盡力地為皇室效力,全心全意地維護法律的尊嚴,所以,蒙陛下的宏大恩寵,調任京師洛陽,擔任縣令,整頓洛陽秩序。
但微臣如今,秉公之法,依法處罰作奸犯科之輩,明明做了,捍衛朝廷法令尊嚴的分內之事,為什麽反而卻大錯特錯了呢?
在這裏,臣要多謝陛下的聖恩。臣奉公執法,被陛下處死,實在是罪有應得,臣已經死而無憾了!
今天,微臣不需要,被陛下的侍衛,亂棍處死。微臣就此,自殺謝罪,以報答陛下的提攜之恩!”
說完以後,洛陽令董宣,就怒氣衝衝地把自己的頭,向宮殿的門柱,猛撞過去。
頓時,洛陽令董宣,血流滿麵。
聽了董宣之言,劉秀醒悟理屈,心裏的怒氣稍稍平息。見董宣撞柱自殺,劉秀急忙吩咐小黃門(禁宮初級禁衛官),攔阻洛陽令董宣道:
“來人啊,攔住董宣,不要叫他再撞,汙染了宮殿。”
其時,洛陽令董宣,已經撞得頭破血流,滿臉是血,被小黃門緊緊拉住,不能夠再撞。
劉秀見了,震驚不已,暗自思忖道:
“朕一怒之下,對大姐之話,偏聽偏信,差點犯下了大錯。國家法律,是治國的根本,豈能夠以私廢公,損害朝廷法律的尊嚴,留下社稷覆滅的隱患呢?
董宣不畏強權,秉公之法,做得很對。朝廷正需要董宣這樣,忠心耿耿,執法嚴明的的官員啊!
但朕與大姐,姐弟情深,朕也應該,給大姐一個台階下,找回大姐的麵子是好啊!”
於是,劉秀思忖半晌,就尋找一個台階,對洛陽令董宣說道:
“董宣啊,朕聽信長公主的一麵之詞,偏聽偏信,一時責罵於你,你不要放在心上了。
董宣啊,你不畏強權,秉公之法,做得很對,但不該,忤逆長公主殿下。
如今,你的功過相抵,朕決定,既往不咎,免去對你的責打和處罰。你就向朕的大姐湖陽公主殿下叩頭賠禮,表示道歉,請求長公主的原諒吧!
這樣,就兩全其美了。大姐啊,你出來吧,讓董宣向你賠禮道歉!”
湖陽公主劉黃自知理虧,見有了台階,急忙走了出來,怒氣衝衝地走在董宣麵前。
不料,洛陽令董宣的倔脾氣,又上來了,不肯服氣,直接拒絕皇帝的要求說道:
“陛下:
你也認為臣這件事做得對,沒有過失,真不愧為一個亙古未見的明君。
既然我董宣,秉公之法,並沒有過錯,是長公主殿下,放縱奴婢殺人,有錯在先。臣怎麽能夠,自認理屈,低聲下氣,向長公主殿下低頭,道歉請罪呢?”
洛陽令董宣,認為自己做得很對,拒絕了劉秀的請求,堅決不肯向湖陽公主磕頭認錯。
劉秀命令小黃門上前,幾人用力,強按董宣的脖子,強行命令董宣,向湖陽公主劉黃,磕頭認錯。
洛陽令董宣,用兩手死勁地撐住地麵,誓不低頭,拒絕向湖陽公主劉黃叩頭認錯。
小黃門有的按頭,有的拉手臂,一個個累得氣喘籲籲,也沒有能夠,把董宣的脖子按下去,向湖陽公主劉黃叩頭。
小黃門們筋疲力盡,無計可施,一個個都累得,癱坐在地上,在地上大口大口地直喘粗氣。
眼見小黃門的滑稽神態,這一下,反倒把湖陽公主,逗得笑了起來,氣也消了一大半。
湖陽公主劉黃知道自己理屈,也想找一個台階下,故意問小黃門們道:
“你們幾個小東西,究竟是怎麽了啦!為什麽那個家夥的脖子,始終按不下去啊?”
小黃門知趣地回答湖陽公主劉黃道:
“稟告長公主殿下,董宣這個老家夥的脖子,實在是長得太硬太硬了,我們始終也按不下去!”
劉秀見狀,哈哈大笑了起來。朝堂裏的氣氛,一下子就緩和了,小黃門們,都長舒了一口氣。
大姐湖陽公主劉黃,見狀,遂向三弟劉秀撒嬌抱怨說道:
“陛下啊:
你可真是變了。回想當年,你當一介小民之時,就是我們家裏,藏匿了一群逃犯,那些縣衙的官員衙役們,也連我們家裏的大門,都不敢進。
如今,你當了至高無上的皇帝,為什麽反而,連一個小小的縣令,都管不住了呢?
陛下豈不是,越發落後了嗎?”
劉秀再次哈哈大笑了起來說道:
“哈哈哈哈!大姐啊,這就是一個尊貴的天子,與一個普通小民,不一樣的地方啊!
天子應該率先垂範,以身作則,遵紀守法,做好天下人的表率才是。
天子理屈,也該帶頭認錯才行啊!不該強詞奪理,自以為是,慢了眾人之心!
否則,天下百姓,都會認為朕,不是一個理性的君王,喜歡恃強淩弱,盛氣淩人,蠻不講理啊!”
劉秀見姐姐湖陽公主釋懷,急忙下旨道:
“硬脖子的洛陽令,給朕立即出去,幹你的正事!你不要再惹長公主殿下生氣了。”
事情就這樣順利解決了。
不久,劉秀下旨,獎勵董宣的不畏強暴,公正執法,封賞董宣“強項令”的美名,並賞賜董宣三十萬錢。
董宣沒有獨吞皇帝的恩賜,而是把這些賞賜,全都分給了自己手下,辦事的官吏衙役。
13
經曆此事以後,洛陽令董宣,執法嚴明,不畏懼強梁,膽大包天的名聲,越發響亮。
京師的達官貴人,皇親國戚,見了洛陽令董宣,無不戰栗,不敢公然,徇情枉法,違法亂紀了,私下稱洛陽令董宣,為“臥虎”。
經過洛陽令董宣等大臣官員的整治以後,遵紀守法,蔚然成風,京師洛陽的社會秩序,一片井然,安寧和平。
董宣盡忠職守,一直當了整整五年的洛陽縣令,最後在七十四歲時,死在了洛陽令任上。
洛陽令董宣死後,劉秀特意派遣侍中陰識,擔任皇帝的使節,前去董宣家裏,進行探視,慰問悼念董宣。
董宣死了之後,家裏十分清貧,隻用一塊舊布,遮蓋著董宣的屍體。家裏也隻剩下,大麥數斛和破車一輛。
董宣的妻子兒女,對著董宣的屍體,大聲痛哭,哀傷不已。
使節陰識,見洛陽令董宣的家中,一貧如洗,不禁歎息不已,急忙回去,向劉秀如實匯報。
聽了使節陰識的匯報以後,劉秀也是傷感感動不止,大聲讚揚洛陽令董宣說道:
“董宣的廉潔,死了以後,才知道啊!”
董宣生前,曾經擔任過北海國國相,而北海國國相,是二千石(部長級)職位的高官。
所以,劉秀專門下旨,賞賜董宣二千石的印綬,送給董宣的親屬,大量錢財,以大夫的高規格禮儀,安葬了洛陽令董宣。
不畏強權,秉公之法的“強項令”董宣,最終總算有了一個,好的歸宿,長留美名於世。<101nove.comle>(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