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一箭三雕
字數:4498 加入書籤
A+A-
夜晚的盛京,如同一頭盤踞在黑暗中的巨獸。
大皇子府邸,一片靜謐。
四處廂房,都已熄了燈。
唯有書房燈火通明。
大皇子武乾,一個四五十歲的中年男人,正手持一卷書在書房仔細研讀。
大皇子長相白淨,與天符帝有七八分相似。
他眼下有陰騭紋。
陰騭部位,光明潤澤,紫色環繞。
男兒有陰騭紋稱為龍堂,女子有陰騭紋則為鳳袋。
相學認為,陰騭紋亦是陰德紋。是常年積德行善、廣利眾生所致。
若有擅長望氣之人,一眼便能看出大皇子富貴天相,尊榮至極。
“殿下,禁衛軍副統領郭懷義到了。”
書房外,大皇子府上管家小聲匯報。
“懷義來了,進來吧。”
大皇子聲音醇厚,威嚴又不失親和。
身披禁衛軍甲胄的副統領郭懷義推門而入,恭敬的向背對著他,正在燭光下看書的大皇子躬身行禮。
“殿下,今晚為何不行動?”
禁衛軍副統領郭懷義憤憤不平的抱怨道。
大皇子放下手中書卷,轉身看向郭懷義,道“兵法有雲,不動則已,動則雷霆萬鈞。”
“可為了今日,我們已經準備足足一年了。殿下莫非到了關鍵時刻,反倒是不敢踏出最後一步了!”
郭懷義咬牙切齒,十分的不甘。
大皇子輕輕的搖了搖頭,慢條斯理道“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我且問你,倘若今日兵變成功,父皇禪位於我。這皇位,我能坐的穩嗎?”
郭懷義脫口而出道“文淵閣大學士朱九淵、太傅趙夔、吏部尚書林渠……朝堂重臣,大半都站在殿下這邊。
盛京十六門守將,外加我統禁衛軍。天時地利人和,皆在殿下這裏。一旦兵變成功,殿下如何坐不穩皇位?”
大皇子雖然沒有刻意經營人脈,但下一任皇帝人選,不是他就是二皇子。
不少為了更大利益的朝中大臣,這些年來都有意無意的向他示好。
間接性的也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大皇子黨。
“懷義,光靠個人勇武,永遠成不了大事。便是那高高在上的高階修士,也無法做到一人敵一國。我平時讓你多讀書,你總是不聽。”
大皇子拍了拍郭懷義的肩膀,走到書房右側牆壁。
那裏掛著一幅大周輿圖,輿圖上將各大藩王勢力以及世家勢力全部用密密麻麻的蠅頭小字標注出來。
“我若發動宮變登基,縱然會得到你所說的那些朝中大臣投靠。但他們真的是投靠我嗎?不,能讓他們投靠的,唯有皇權。
我若登基,四叔定會聯合各地藩王,打著清君側的名義進京勤王。
原本各路藩王可能不會聽四叔調遣,可推恩令就是懸在他們頭頂的利劍。
此策真正見效,至少需要一二十年時間。父皇遲遲沒有推行,就是在等待一個合適的時機。
李青此人胸懷大才,卻是給父皇出了個難題。
懷義,一旦我那四叔領著藩王聯軍進京清君側,你認為會是什麽結果?”
郭懷義聞言,臉色瞬間慘敗了下來,額頭上冷汗密布,隻感覺遍體生寒。、
他哆哆嗦嗦道“殿下將成為亂臣逆賊,淮信王將會順利攻入盛京,取殿下而代之。朝中大臣就是牆頭草,誰力量大、誰是皇帝,他們便投靠誰。”
“不僅如此……”大皇子長籲一口氣,自嘲道“屆時朝堂混亂,大周局勢巨變。蠻族、離國,都會趁著這個機會渾水摸魚。
皇權之爭,爭到最後世家、大臣沒有損失,苦的卻是我大周百姓。”
郭懷義似乎想明白了什麽,震驚的瞪大雙眼,“所以殿下這一年來的準備,隻是為了迷惑淮信王!”
大皇子輕輕點頭,“我那四叔,才智俱佳,手腕、兵馬、人脈、財富可以說是樣樣不缺。
但他行事,比我還要極端。他將世家視作大周蠹蟲,一旦上位,將大刀闊斧的削弱世家力量,扶持寒門。
可這是百年大計,需幾代君王持之以恒、非一朝一夕能夠完成。強行變革,大周國體不穩,國運下降。
至少在天下人人讀得起書之前,徹底鏟除世家絕無可能。該用他們,還得用。
這一年時間,我與四叔虛與委蛇,也算是成功在他的兩淮之地埋下了幾顆釘子。”
郭懷義無法接受眼前的事實,失落無比的喃喃道“所以這一切都是淮信王的陰謀。”
大皇子轉身,視線透過漆黑的天空,看向皇宮。
“懷義,長寧軍休沐返鄉,是父皇有意為之。禁衛軍統領也是受父皇之命,假意與你我合謀。你仔細想想,倘若連禁衛軍統領都能背叛,哪個皇帝能安然入睡?
這一切,都隻是父皇刻意為之,再加上四叔推波助瀾,所以才給你造成一個今晚能成功宮變的假象。”
郭懷義無禮的垂下雙臂,到現在他才發現,從始至終他都是戲台上的一個戲子,十分可笑。
大皇子又道“禁衛軍副統領你也當不下去了,明日向父皇請辭吧。我會對你另有安排。你退下吧。”
“是。”
郭懷義精氣神全失,無比落寞的退出書房。
他現在別說繼續當禁衛軍副統領,天符帝不殺他就算皇恩浩蕩。
“殿下,這郭懷義太過失禮。”
郭懷義離開之後,一直在書房默不作聲的管家開口了。
他指的是郭懷義一進書房就憤憤不平責怪大皇子為何不宮變。
大皇子擺了擺手,道“無礙,懷義真性情。他出身軍伍,沒有你我那些彎彎繞繞。”
管家頷首,又道“長寧公主和狀元郎在青州遭遇伏殺之事,現在朝中議論紛紛。刑部和大理寺有謠言傳出,一說是二皇子所為,一說是殿下陷害二皇子。這個汙名,殿下可不能承受。”
大皇子微微一笑,“你都說是謠言了,不用理會便是。我乏了,你也下去吧。”
“可是……”管家欲言又止,最終還是歎息一聲離開了書房。
偌大的書房,燈火通明。
大皇子的影子在燭光之下投影到牆壁之上。
“父皇這一計,不僅能拔出一些不安分的世家,還起到殺雞儆猴的作用,更能打響東廠的名頭,從而震懾群臣。
這一箭三雕之計,當真讓兒臣佩服。”
大皇子走到書桌前,喃喃自語。
隨後拿出一份關於李青的資料,細細看了起來。
大皇子府邸,一片靜謐。
四處廂房,都已熄了燈。
唯有書房燈火通明。
大皇子武乾,一個四五十歲的中年男人,正手持一卷書在書房仔細研讀。
大皇子長相白淨,與天符帝有七八分相似。
他眼下有陰騭紋。
陰騭部位,光明潤澤,紫色環繞。
男兒有陰騭紋稱為龍堂,女子有陰騭紋則為鳳袋。
相學認為,陰騭紋亦是陰德紋。是常年積德行善、廣利眾生所致。
若有擅長望氣之人,一眼便能看出大皇子富貴天相,尊榮至極。
“殿下,禁衛軍副統領郭懷義到了。”
書房外,大皇子府上管家小聲匯報。
“懷義來了,進來吧。”
大皇子聲音醇厚,威嚴又不失親和。
身披禁衛軍甲胄的副統領郭懷義推門而入,恭敬的向背對著他,正在燭光下看書的大皇子躬身行禮。
“殿下,今晚為何不行動?”
禁衛軍副統領郭懷義憤憤不平的抱怨道。
大皇子放下手中書卷,轉身看向郭懷義,道“兵法有雲,不動則已,動則雷霆萬鈞。”
“可為了今日,我們已經準備足足一年了。殿下莫非到了關鍵時刻,反倒是不敢踏出最後一步了!”
郭懷義咬牙切齒,十分的不甘。
大皇子輕輕的搖了搖頭,慢條斯理道“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我且問你,倘若今日兵變成功,父皇禪位於我。這皇位,我能坐的穩嗎?”
郭懷義脫口而出道“文淵閣大學士朱九淵、太傅趙夔、吏部尚書林渠……朝堂重臣,大半都站在殿下這邊。
盛京十六門守將,外加我統禁衛軍。天時地利人和,皆在殿下這裏。一旦兵變成功,殿下如何坐不穩皇位?”
大皇子雖然沒有刻意經營人脈,但下一任皇帝人選,不是他就是二皇子。
不少為了更大利益的朝中大臣,這些年來都有意無意的向他示好。
間接性的也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大皇子黨。
“懷義,光靠個人勇武,永遠成不了大事。便是那高高在上的高階修士,也無法做到一人敵一國。我平時讓你多讀書,你總是不聽。”
大皇子拍了拍郭懷義的肩膀,走到書房右側牆壁。
那裏掛著一幅大周輿圖,輿圖上將各大藩王勢力以及世家勢力全部用密密麻麻的蠅頭小字標注出來。
“我若發動宮變登基,縱然會得到你所說的那些朝中大臣投靠。但他們真的是投靠我嗎?不,能讓他們投靠的,唯有皇權。
我若登基,四叔定會聯合各地藩王,打著清君側的名義進京勤王。
原本各路藩王可能不會聽四叔調遣,可推恩令就是懸在他們頭頂的利劍。
此策真正見效,至少需要一二十年時間。父皇遲遲沒有推行,就是在等待一個合適的時機。
李青此人胸懷大才,卻是給父皇出了個難題。
懷義,一旦我那四叔領著藩王聯軍進京清君側,你認為會是什麽結果?”
郭懷義聞言,臉色瞬間慘敗了下來,額頭上冷汗密布,隻感覺遍體生寒。、
他哆哆嗦嗦道“殿下將成為亂臣逆賊,淮信王將會順利攻入盛京,取殿下而代之。朝中大臣就是牆頭草,誰力量大、誰是皇帝,他們便投靠誰。”
“不僅如此……”大皇子長籲一口氣,自嘲道“屆時朝堂混亂,大周局勢巨變。蠻族、離國,都會趁著這個機會渾水摸魚。
皇權之爭,爭到最後世家、大臣沒有損失,苦的卻是我大周百姓。”
郭懷義似乎想明白了什麽,震驚的瞪大雙眼,“所以殿下這一年來的準備,隻是為了迷惑淮信王!”
大皇子輕輕點頭,“我那四叔,才智俱佳,手腕、兵馬、人脈、財富可以說是樣樣不缺。
但他行事,比我還要極端。他將世家視作大周蠹蟲,一旦上位,將大刀闊斧的削弱世家力量,扶持寒門。
可這是百年大計,需幾代君王持之以恒、非一朝一夕能夠完成。強行變革,大周國體不穩,國運下降。
至少在天下人人讀得起書之前,徹底鏟除世家絕無可能。該用他們,還得用。
這一年時間,我與四叔虛與委蛇,也算是成功在他的兩淮之地埋下了幾顆釘子。”
郭懷義無法接受眼前的事實,失落無比的喃喃道“所以這一切都是淮信王的陰謀。”
大皇子轉身,視線透過漆黑的天空,看向皇宮。
“懷義,長寧軍休沐返鄉,是父皇有意為之。禁衛軍統領也是受父皇之命,假意與你我合謀。你仔細想想,倘若連禁衛軍統領都能背叛,哪個皇帝能安然入睡?
這一切,都隻是父皇刻意為之,再加上四叔推波助瀾,所以才給你造成一個今晚能成功宮變的假象。”
郭懷義無禮的垂下雙臂,到現在他才發現,從始至終他都是戲台上的一個戲子,十分可笑。
大皇子又道“禁衛軍副統領你也當不下去了,明日向父皇請辭吧。我會對你另有安排。你退下吧。”
“是。”
郭懷義精氣神全失,無比落寞的退出書房。
他現在別說繼續當禁衛軍副統領,天符帝不殺他就算皇恩浩蕩。
“殿下,這郭懷義太過失禮。”
郭懷義離開之後,一直在書房默不作聲的管家開口了。
他指的是郭懷義一進書房就憤憤不平責怪大皇子為何不宮變。
大皇子擺了擺手,道“無礙,懷義真性情。他出身軍伍,沒有你我那些彎彎繞繞。”
管家頷首,又道“長寧公主和狀元郎在青州遭遇伏殺之事,現在朝中議論紛紛。刑部和大理寺有謠言傳出,一說是二皇子所為,一說是殿下陷害二皇子。這個汙名,殿下可不能承受。”
大皇子微微一笑,“你都說是謠言了,不用理會便是。我乏了,你也下去吧。”
“可是……”管家欲言又止,最終還是歎息一聲離開了書房。
偌大的書房,燈火通明。
大皇子的影子在燭光之下投影到牆壁之上。
“父皇這一計,不僅能拔出一些不安分的世家,還起到殺雞儆猴的作用,更能打響東廠的名頭,從而震懾群臣。
這一箭三雕之計,當真讓兒臣佩服。”
大皇子走到書桌前,喃喃自語。
隨後拿出一份關於李青的資料,細細看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