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談:無為勝有為

字數:3482   加入書籤

A+A-




                      “無為教育”是個新名詞,又是一個老方法。可真要弄懂弄通還真不容易。我的一位同事,從他的孩子還在妻子肚子裏的時候,就給孩子從出生到二十歲,製定了四個“五年計劃”,他就是一個目標,一定要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孩子讀到美國的哈佛去,他相信大學畢業的自己和妻子都有這個能力。孩子出生以後,他以超人的耐力和細致,開始了自己的宏偉計劃。十年過去了,他的孩子果真“連蹦帶跳”地衝進了一所省重點中學的“火箭班”,而且孩子表現的非常“優秀”,獲得好幾個省奧林匹克數學、物理競賽大獎,在一次家長會上,我和這位老兄不期而遇,雖然還不到四十,但他已是華發虛皺,老態初顯,然而更讓我們沒想到的是這次家長會,老師竟毫不客氣地對他的孩子和他提出了批評。

    原來幾天前,他和妻子同時出差,於是細心的妻子便替孩子買了些麵包、火腿腸之類的,讓孩子權做一餐午飯。到了吃飯時,孩子吃完了麵包和火腿腸,卻對著手裏的易拉罐飲料犯了愁,拿在手裏翻來覆去竟不知道怎麽開,正巧碰上了班主任。班主任說,孩子學習很優秀,卻是一個高分弱能的孩子,如果這樣一個連易拉罐都不會開的孩子,將來很難適應社會,搞不好就可能培養了一個“廢物”。

    原北京大學校長丁石孫先生教育孩子采用了另外一種方法。“我是搞數學的,又是北大教授,可我對自己的孩子沒有進行任何輔導。他後來沒有考上北大附中,我不責怪他。我對他的要求在很多父母看來很低。他隻要不學壞,有多少能耐就念多少書。我從不問他的分數,隻看其品行,給其發展的空間。”很多年前,丁老說這話的時候,他的孩子已經在北大讀碩士了。

    不少的家長都普遍認為,“玉不琢不成器”,對孩子必須嚴加管教,給他提出一個較高的目標(其實是隻看分數的目標),然後時時提醒和教育,孩子稍有懈怠便立即給予訓誡,使其永不停步。即使“進兩步退一步”,畢竟還能進一步,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教育方法,因為確實有不少孩子就是這樣被父母逼迫著走向成功的,其根據是人都有惰性,而孩子比成年人更缺少理智,更缺少經驗,所以凡事不能依從孩子。但這種教育方法是很危險的。

    其一,父母確定的目標是否是基於孩子的強勢智能(一種相對突出的天賦),假如不是,即使取得所謂成功,但很可能影響了孩子本可以取得的另一種更大的成功。

    其二,被父母“逼迫”走向成功的孩子,其獨立人格的發展必然受到影響,即使孩子在某一方麵取得成功,也存在著一種生命本能的缺陷,因為獨立人格是每個人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其三,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片麵地追求虛榮,苛刻孩子的聰穎,望子成龍,揠苗助長,對子女的學習成績提出不切實際的要求,在學習上嚴看死守,分工陪讀,孩子容易產生極大的心理壓力,一定會產生逃避和叛逆心理。當這些壓力超過他們的承受能力時,就可能會走向極端,包括離家出走誤入歧途。

    其四,缺少了一種自主發展,孩子就必定缺少快樂,缺少創新精神,而這都是人的本性。

    其五,不可否認,孩子的智力和能力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父母對孩子的後天開發,但是人的智力和能力是基於孩子個性的“土壤肥力”成長起來,忽視孩子的自主發展和喜好,把一些本不屬於他們的東西硬塞給他,隻會壓抑了孩子的心理成長,讓一大部分家長適得其反,品嚐自己釀的苦酒。

    由此看來,“逼迫”孩子成功的教育方法並不好,尤其是對那些獨立性特別強的孩子來說,這種教育方法就更存在著一種製造“反抗心理”的危險。

    中國古代出現的“無為教育”,提倡的就是一種“無背道之行,順自然而為”,即不做違背教育目的、教育規律的事,實施因勢利導,功無不成。在當代,國內外管理學領域“無為管理學”研究方興未艾。“無為管理、是以德治為主、法治為輔”的管理。無為管理的根本在抓住人心。結合育人實際,無為,不是沒有作為,而是大有作為。

    其具體內容一般有以下幾個內容

    陶冶。創設良好的環境,對孩子進行潛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視環境育人。他講的“學校的牆壁也說話”,體現了無聲之教。一張名人畫像會砥礪孩子的誌向,一句哲理名言能使孩子斂容深思,美麗的風景畫可激起孩子對大自然的向往和對祖國的熱愛,這些都能起到精神、品德、情操上的陶冶和感染作用。

    示範。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家德和家長示範是最具魅力的無為教育。“育兒無小事,事事是教育;家長無小節,節節皆楷模”,深刻地闡明了示範作用的重要。家長的人格魅力對孩子影響深遠,家長的學識、儀表、為人處世都潛默化地影響著孩子。家長的示範作用主要體現在家教中,不僅體現在平時的言傳身教,更要體現在家長對人生的態度、對社會的責任、對真善美的理解,這些弦外之音最動聽。

    信任。信任是巨大的精神力量,其奧妙在於啟發自尊。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要盡量多地要求一個人,盡可能地尊重一個人。”我國著名教育家魏書生的做法是孩子犯了錯誤,做一件好事,不寫檢討,寫思想過程。這些教育家實施的自我教育,既包含對孩子的尊重、信任,又善於等待。有信任,才有耐心,才有期待。信任,還體現在教態上,一個期待的眼神,一種飽含深情的嗓音,一個手勢,輕輕地撫摸,都能體現教育性。這些無聲教育均屬無為教育。

    傾聽。家長與子女之間必須有交流才有教育。有的孩子與家長有隔閡,重要原因是長者不樂於傾聽,不善於傾聽。傾聽,是教育的手段和藝術。心理學家說認真傾聽孩子的訴說,就完成了心理谘詢的一半任務。傾訴、宣泄是自我心理調節的重要手段。家長平等地、耐心地傾聽孩子的苦惱和歡樂,這是家教的前提,有了傾聽才會有指導,孩子在傾訴中會自覺地走上自我教育和接受教育的道路。

    體驗。“紙上得來終覺淺,深知此事要躬行。”獲取知識如此,提高覺悟也必須有真切地體驗才行。因此,無為通過行為體驗得到磨煉,感悟人生。比如,為戰勝膽怯,一位母親讓她五年級的女兒買10張《北京晚報》再按原價賣出去。半個小時過去了,孩子張不開嘴。經過思想鬥爭,終於戰勝虛榮,開始大聲吆喝,把報紙賣出去了。鬧市賣報這種情境活動,使孩子受到了磨煉,體驗了成功,得到單靠說教不可能有的收獲。無為教育是教育藝術。正如有人評價王羲之書法藝術所雲“無聲而有音樂般的輕重疾徐,無色而有圖畫般的光輝燦爛。”老子哲學講的無為,是無為而無不為,即按事物發展規律因勢利導,功無不成。因此,要實施無為教育,必須認真研究教育對象,研究孩子的生理、心理、嘔心瀝血導演以孩子為主體的自我教育。在無為教育中,孩子的自主意識會大大增強,身心健康水平會有新的提高。

    上述五種看似“無為”的教育方法,很值得做父母的借鑒。父母的責任在很大程度上是保護孩子的天性,使其身體、心理、人格和品德得到健康發展。這些方麵的發展往往會直接或間接促進孩子的智力發展,是對孩子生命的尊重和父母愛心的真正體現。其實,這種看似無為的教育方法裏正蘊含著一種很大的教育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