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爺爺的苦衷
字數:2709 加入書籤
爺爺的家給魏風的少年時代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這是爺爺和父親的家鄉,也是自己的家鄉,自己的少年時期就是在這裏度過的。
……
1948年,16歲魏青川就加入了解放軍的隊伍,1950年又作為誌願軍入朝作戰。他的原名叫魏青山,因為在朝鮮的清川江戰役改為魏青川,隻是沒要清字的三滴水。
魏青山1953年從朝鮮戰場回到祖國。1958年,已經上尉軍銜的魏青川,在三麵紅旗的火紅年代退役回鄉。沒用政府安排,參加了農業生產。被他救過的朝鮮姑娘樸順愛,後來也來到了中國,和他結了婚。
從當村長到當書記,與土地打了幾十年的交道,農民窮還是窮。直到80年代初,魏青川帶領村民開始搞經濟,建酒廠,建醬菜廠,建罐頭廠,搞養殖,搞栽培,搞得轟轟烈烈。
村集體有錢了,蓋了辦公樓,修了村裏的路,翻蓋了學校;村民腰包鼓了,蓋了新房,娶了新人。
到了21世紀10年代,魏青川眼看著自己年齡越來越大,扔下七十奔八十的人了,思維也跟不上形勢發展,企業發展進入了瓶頸期。
村裏有點才氣的,不是上大學不回來了,就是去“北漂,”“南漂”什麽的。剩下的,他先後培養了幾個年輕人,都不是那塊料。
魏青川早年曾先後收養過兩個誌願軍戰友的孩子,一個是在朝鮮戰場被俘戰友的兒子鄭誌閣,還有一個犧牲的戰友女兒王金榮。
鄭誌閣的父親鄭煥章釋放俘虜時選擇去了台灣,其母親一怒之下改了嫁,丟下小誌閣無人扶養,魏青川不忍,領過來撫養。為此,文革時期還被汙蔑為叛徒子女的後爹,鄭誌閣也為此受到過歧視。
鄭誌閣70年代末結了婚後,就在改革開放初期領著媳婦要離開村子,說要去外地發展,魏青川也說服不了。走了就至今未歸,究竟去了哪兒,誰也不知道,渺無音訊。
王金榮的父親王世才犧牲時已經是副連長,可惜犧牲在了南韓地麵上,到現在也不知道屍骨在何處。
對於王金榮母女倆,魏青川也沒少照應。三年自然災害時期,王金榮的母親病逝,十幾歲的小金榮就被魏青川領到了家裏,培養上了大學。70年代在城裏結婚後就很少回來。
魏青川的兒子魏振邦18歲就參了軍,後來又提了幹,和妻子尚玉品結婚後,有了魏風。結果一個在部隊醫院忙,一個在軍區裏忙,把孩子送到長托沒時間管,有時倆人還忘了接。
魏青川和老伴樸順愛去部隊看孫子,哪舍得孫子被丟到長托裏受苦,就領回來照顧。魏振邦兩口子高興還來不及,這下子可解放了。
讓魏青川老兩口子沒想到的是,養到17歲,就又去當兵了。
老兩口子又弄成個膝前無子孫,一對老孤寡。眼看著都快80歲的人了,眼前連個孫男嫡女都沒有,村裏的公司也沒人接手,真是苦了這倆老古董。
百般無奈之下,魏青川隻好給部隊當軍區司令員的兒子魏振邦寫信,讓他動員孫子魏風回來接手村裏的公司,也讓他們兩個老家夥有個依靠。可是要求了七八年,也沒達到目的。
魏風自打四五歲時來到爺爺奶奶身邊,就被放養了。每天淘得沒邊,不是一身土就是一身泥,舞槍弄棒,沒有消停的時候,兩個老人也舍不得管,舍不得罵,可勁兒慣著。
到了上小學的時候,魏風就變成了孩子王,動不動就把同學給打了,魏青川沒少舍著老臉向人家陪笑。那也舍不得打罵孫子,沒辦法就和他講道理,擺事實,進行說教,魏風逐漸董事。
中學時期,魏風就在團山鎮中學住校,業餘時間就跟鎮裏的一家八極武館學習武術。魏風頭腦靈光,學啥像啥,很快就掌握了武館的各路拳法以及刀槍劍戟,斧鉞鉤叉,各種武器用法。
武館館主薛敬武看到魏風習武進步太快,就知道是個好苗子,覺得必須要找個高手給予輔導,才能使其成長為國家級武術高手。於是他把魏風推薦給八極拳第八代傳人霍生光。
八極拳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屬於短打拳法,追求剛猛、樸實。在技擊手法上講求寸截寸拿、硬打硬開,故爆發力極大,是最具實戰性的技擊拳法。
所以素有“文有太極安天下,武有八級定乾坤”之說,及“晃膀撞天倒,跺腳震九州”之勢。
霍家八極拳集各家拳法、棍法、刀法等等之大成,擒拿格鬥無所不及,是八極拳傳承發展最全麵的門派之一。為讓魏風全麵傳承八極拳法,霍師傅每周點撥教習一次,持續達五六年之久。
魏風從初中到高中,除了學習就是練武,武術功夫也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怎奈他一心想像爺爺和父母親一樣,穿上軍裝去當兵。高中沒畢業就入了伍,最後還是在部隊實現了大學夢。
在部隊奮鬥了十幾年,入了黨,做到了特戰營長職位,晉升到了中校軍銜。本想在部隊繼續發展,怎奈爺爺跟前無人,企業無人接手,隻好忍痛割愛,返回家鄉,代替爺爺為村集體和鄉親們奉獻力量。(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