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又起妖事

字數:5604   加入書籤

A+A-




    “敢問大伯,貴府可是奉義大官人家?”

    “公子不在府上,兩位娘子所來何事?”

    巳時,陽光照雪,槐花巷來兩個鄉女,叩開劉府大門。

    開門福伯略打量見禮。

    見她們,一個身材嬌小結發插簪施薄粉,&nbp;&nbp;一個魁梧高大垂鬟分肖髻塗胭脂。

    小婦人是餘家二郎妻,大娘子是段家虎兒。

    二郎娘子道“小奴周氏,乃南鄉餘家妻,這是我妹虎兒。承蒙奉義恩助,我家才解了那樁災禍……”

    “今日前來不說報恩,隻是還情……”

    “這帶了幾塊糟豆腐和小妹抓的山雞,&nbp;&nbp;請府上笑納。”

    她把竹籃略提,&nbp;&nbp;福伯看一眼,&nbp;&nbp;讓她們稍候,進家回稟。

    不多時阿九迎出門,說“老夫人知你們遠道而來,請你們入堂茶水款待,請進。”

    二郎妻連使個禮數,暗拽虎妹。

    虎兒隻顧看堂上的金匾,邁步不看腳下,險些被門檻絆倒。

    阿九略帶笑意,讓福伯去備茶,請她們堂內落座。

    虎兒問金匾四字是什麽,說“看著怪好看的?”

    阿九伴看道“上麵四字是【大節奉義】。這位妹妹就是南鄉段虎兒?”

    二郎妻忙點頭。

    虎兒問她“大姐如何知我?”

    阿九笑道“聽公子提過你,說你是少見的虎性女子。眼見果然如此。妹妹身魄真是壯如火焰,鬼見你都要躲著走。”

    說著與她們落座攀談,問餘家近來如何。

    三女說話間,陸夫人楊氏攜丫鬟造訪。

    楊氏今日翠綠一身,麵如春裏桃花,&nbp;&nbp;笑容掛在嘴角,比前兩次登門更顯親近。

    自南鄉斬妖道後,&nbp;&nbp;她從夫家、小弟口中獲知自己性情變化之因。

    這些日多在家思量,消除了對腹中胎靈的芥蒂。

    今早她和官人、小弟做商議,想設宴答謝君子及兩位仙家。

    萬山陸侯早有此意,也覺今日適合做宴,便兩頭分請劉家人。

    楊萬山比家姐來得早,他辰時不到便來,見世才說起‘家姐賠情禮謝之意’。

    這次劉彥便不拒絕,二人閑話稍許,就騎馬去東鄉,麵請於太公。

    眼下楊氏登門拜府,乃請劉家老夫人,進到後院看佛家也在,一並相邀。

    前堂,二郎妻和虎兒不知貴婦是官家夫人,笑說談論她的打扮。

    等阿九回來一問,二郎娘子便嚇的不敢多留,帶著虎妹匆忙告別。

    虎兒不解她怕個什麽,說“官家都說不關你家事,&nbp;&nbp;何故怕見官家妻?姐姐也隻顧還情,&nbp;&nbp;也不提小妹的事。”

    二郎妻舒緩心慌,出槐花巷才說“官家是官家,夫人是夫人。就算夫人不怪,但見我家人也礙眼。”

    “妹妹的事,需當麵和奉義大官人說。”

    “今日他不在府上,如何說?”

    “改回挑個好日子再來,我定幫你說。”

    虎兒覺得是這個理,便不埋怨二姐,道“我要有你這細心眼就好。”

    二郎娘子笑顏挽手妹子,說“你若能得抬舉,進大官人府上當個丫鬟,不出三年也能得好心眼!”

    “以後我還要高攀妹妹哩。”

    虎兒聽著高興,興興說這事。

    ……

    十幾裏外東鄉,柴煙四起,鄉裏煙火氣濃鬱。

    男子大多都上山拾柴,女子、老人、家小多在忙活。

    要說往年冬日,鄉裏也無活計可忙。

    鄉人生計,全靠上山撿柴。

    但今年鄉裏添了營生,各家撿來的柴枝不挑城裏賣了,隻供自家或鄉鄰使。

    其原因就在‘湯圓’,亦多虧於太公指點。

    當初製作湯圓方子一張榜,太公就瞧出裏麵營生,勸說東鄉人做湯圓售賣,告知他們‘此乃一門長久生活計,做得好衣食無憂!’

    開始隻有幾家嚐試,怕手藝不行,不敢去城裏賣,隻在鄉集上售。哪知生意極好。

    鄉裏人一看就都做起湯圓,各家各戶圍繞湯圓討活。

    於太公又指點他們,別都在一處賣,各家分散開。

    手藝好的包湯圓,手藝差的磨麵粉,把鄉親一個個分散開,都不搶彼此營生,還能抱成一團經營。

    小半月下來,鄉人掙到銀子,生活比往年都好。

    今日劉奉義來到,鄉人們喜氣洋洋,多家煮湯圓想請君品嚐。

    此時,他和萬山、太公、匡娘在周慕白家做客。

    小院外鄉人並肩接踵,周生父母在灶房煮湯圓。

    他家也打算幹此營生。

    前兩日商定婚事,於太公拿出二十兩銀做陪嫁,讓親家去杭州尋鋪開買賣、賣湯圓,叫女兒以後過去幫襯。

    周家三口各都應承,聽從太公指點。

    周母端來湯圓,劉彥、萬山起身相接,先後品嚐一個後誇讚,屋內氣氛其樂融融。

    劉彥說“慕白與匡娘成親時,我當來道賀吃喜酒。”

    “鄉人以湯圓為營生,我亦樂見。今日不能白吃東鄉美味,請慕白取來文房四寶一用。”

    周生一聽便知奉義要留墨寶,轉身回房去拿。

    待白紙鋪桌,毛筆沾墨,劉世才運筆寫下【東鄉湯圓】四字。

    四字未降真學,不是他吝惜文光,而是上次李家賀帖失竊,給他提了個醒。

    不能亂贈文光,以免給受贈之家帶來禍事。

    但這四字,他卻寫得用心,字法透出字意。

    東鄉生員看後稱讚,於太公點頭拂須。

    匡娘笑道“奉義吃東鄉湯圓,又送【東鄉湯圓】,當傳為典故佳話。”

    “這墨寶非贈我家,乃贈全鄉百姓,不如做成匾額,掛在鄉裏祠堂。”

    “有湯圓祖師親賜墨寶,不怕營生不好!”

    “娘子言之有理!”

    周慕白抖擻精神,答謝劉奉義,其他眾人紛紛隨禮。

    匡娘請著墨寶與鄉人展示,眾人笑逐顏開,朝屋裏奉義作揖。

    吃完周家湯圓,劉彥、萬山不在鄉裏多留,走時邀太公午時赴宴。

    出來東鄉,兩人腹中暖熱,牽馬步行。

    楊萬山說起一樁異事。

    他說“近日錢塘江上鬧妖,昨天錢塘張知縣來臨安借兵馬。內兄讓沈都頭領二十弓手前去相助,不知能否除妖捉拿。”

    劉彥略有驚訝,問“是何妖物?”

    “尚不知曉。”

    萬山道“據說妖物有三個,變成人模樣在錢塘江上作祟。百姓過江,他們便設法阻撓。不是讓人答對,就是讓人作詩,或者比踢蹴鞠。”

    “過不了三關,便把渡船掀翻。”

    “已有不少百姓溺死江水中。”

    “昨日錢塘縣來,還欲求世才,內兄告他‘奉義不善捉妖’。”

    劉彥思說“錢塘江有靈,妖物在江上作祟,應焚香上表錢塘君,請君家調兵捉拿驅趕。”

    萬山道“世才有所不知,那錢塘縣得罪過錢塘君,故此君家知此事也不幫他。”

    兩人說話上馬,踏雪回城。

    這時錢塘縣衙,張知縣叮囑即將出行的押司“你此去莫要敗露身份,隻裝作是縣裏員外。有戚家人相助,我想能請到劉奉義。”

    “等他來到我縣,我再當麵與他說。”

    押司問大人“若奉義果真不善捉妖,該當如何?”

    錢塘縣道“你沒想透,我請他來,不是降妖捉怪,而是借其麵求情。明白了?”

    押司會意,拱手記下出衙門辦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