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驅神拿妖

字數:5086   加入書籤

A+A-




    劉彥、萬山隨靈官覲見錢塘君。

    到西方金殿前,見金銀甲士列隊兩邊,殿門兩邊十八根白玉石柱支撐,朱門四扇,鎏金殿堂內香火彌散,十多個靈官站立兩側。

    高座上端坐著錢塘君和王後。

    論品級,錢塘君要高出西湖東湖三品,&nbp;&nbp;與太湖君品級相等,隻比黃河君低一品。

    劉彥步入殿堂,以覲見王侯之禮見君,楊萬山次之效仿。

    三太子和李主簿各施兒臣、輔臣之禮。

    座上君家對儒家禮數頗為受用,笑顏說:“今日奉義過江,誠念敬我,&nbp;&nbp;我神明感應,&nbp;&nbp;但身不在江府,&nbp;&nbp;便叫我家三郎與君見禮。”

    “我聞太湖君言,你曾與東湖相建元作祭文,文章之氣卓絕,可見奉義才情非常。”

    “我錢塘也尚學,我三郎粗讀儒學經典,奉義若見他可教,我願奉上拜師之禮。”

    劉彥聽出君家真意,不在最後這句,而在中間那句,斟酌言詞答說:“小生才情如小馬,尚不能拉動五車,又如何拉得動太子金駕?”

    “我見太子才華橫溢,禮賢下士,如君上聖明。”

    說著,他揭過此話,取出袖中‘張知縣賠情書’呈上道:“此書乃錢塘縣所寫,&nbp;&nbp;托我轉呈君家。”

    座上錢塘君笑顏收斂,心有一絲不快,&nbp;&nbp;便叫人接下念讀。

    此書劉彥先看過,&nbp;&nbp;見書中‘懇情賠罪’不夠,又指點張知縣幾處,教他照句修改,直到通篇‘賠情飽滿’才收筆。

    之後劉彥為了方便攜帶,便真學降文光抄寫一份。

    此時靈官觀看‘賠情書’,見字字光燦,句句懇情,忘了朗讀。

    錢塘君嫌慢,讓他呈上來。

    結果到手一看,亦被真學懇情所動,神靈內不快煙消雲散。

    他讀罷笑問:“此書可是奉義代筆?”

    劉彥如實相告,說:“書文明光是我的,字句悔罪卻是他的。”

    “張知縣已知錯在何處,小生曾點明他‘君家並非在意區區幾隻畜生,而是要一個誠心的禮數。’”

    “我說,此禮數延續前年,就算你見不得殺生,&nbp;&nbp;也應寫書告知君家,&nbp;&nbp;而非擅自做主。”

    “就是天子,禮祭時也要遵照禮法。”

    “先生所言甚是!”

    三公子適時插言,&nbp;&nbp;望父親說:“我父就是氣他不知禮法,妄自亂改。”

    “曾化老叟禮賢與他,他卻冥頑不靈,似這等愚鈍書生,如何當得一方父母官?”

    “父親,既然錢塘縣已知悔改,又有奉義真學墨寶添情麵,孩兒以為可寬恩與他,不再計較。”

    錢塘君甚喜真學,交予靈官收下‘賠情書’,拂須道:“奉義來說情,他又如此誠懇,那便就此作罷。”

    “奉義還身可轉告錢塘縣,千年禮法不可易。”

    楊萬山暗下欽佩,心說:“道理通神,真是一點不虛。”

    劉彥領下君言,又說:“小生另有一事求證君家。”

    “近來錢塘北江口鬧妖,有三個妖物阻攔百姓過江,撞見百姓渡江,便叫人過三關,分為‘答對’、‘作詩’、‘蹴鞠’。”

    “過不了三關,便要掀翻渡船。”

    “不少百姓因此喪命,沉屍江水。”

    “坊間有傳言,說那三妖乃受命與君上,皆因君家與知縣不和……”

    沒等劉奉義講完,錢塘君就氣上神靈。

    三太子替父駁斥道:“簡直荒唐,家父再如何,也不會假借妖孽之手報複,此乃小人之言!”

    劉彥轉顧公子道:“此話的確是‘小人言’。但事發已久,又不見君家出兵擒妖,故此小人言才廣為流傳,隻怕百姓中已有人信了。”

    “小生覺得破此言,隻在君家翻手覆掌之間,隻要捉到或驅走鬧江妖物。”

    “還錢塘一太平,小人之言不攻自破!”

    “妙哉!”

    楊萬山心中撫掌,佩服他膽略口舌,似他這等‘言語驅神’,用不好則被鬼神揭破。

    但看錢塘君、三太子、及朝中靈官,各都受劉彥言語驅使,商議起捉拿‘鬧江妖物’之事。

    而劉彥那根緊繃繃的心弦,也鬆弛下來。

    他自知‘此言驅神有弊端’,他抓住了一點,才敢使用此心計。

    那就是‘錢塘君臣父子皆知妖物鬧江,卻坐看不管’。

    劉彥正是看破這點,才借小人口語驅神抓捕妖物,也是暗給錢塘君提一醒‘為神明者,要公私分明’。

    片刻,大殿散朝。

    王後隨君出殿,思說:“劉奉義似乎用激將法,驅使我家擒妖。”

    錢塘君道:“他所用非激將法,而是‘善勸計’。”

    “此君看事通透,知道我家坐觀妖物鬧江,他便借此言告知我‘為神明者,要持公心’。不然就坐實了小人言。”

    “那時,我就真成了勾連妖物的神明。”

    “倘若有人指點錢塘縣,去灌江口遞上一封狀書,告我驅妖害民之罪。”

    “就算此罪不成,也要治我個瀆職之罪。”

    “劉奉義顧及我顏麵,不好當麵明說,故借小人之言,藏君子之語。”

    “此先生可讓三郎結交!”

    “待會遣人叫來三郎,我與他說。”

    王後思慮君家之言,也窺見其中厲害之處,神靈打緊點頭領喏。

    ……

    寅時,江上雪花紛飛,一艘樓船分開江水向岸航行。

    船上三公子與劉彥、萬山說話,目中多了幾分敬佩,敬君子善用道理,佩服他智謀遠慮。

    方才散宴時,他被錢塘君叫去東園,再見劉奉義時,已抱結交誠念。

    他說:“先生借小人之言,藏君子忠告,我父子各都明悟。”

    “此番多虧先生,才解了我家與錢塘縣之間芥蒂,否則就是兩相害!”

    “父親叫我以誠結交先生,小生也有此心。”

    “今日臨別,當告知家姓表字,我家姓許,小生表字淩煙。”

    “先生若不嫌棄,可叫我三郎。”

    劉彥直呼‘三郎’,笑說:“君家皆是聰明正直神人,小生亂用小人話,實在有失禮敬,回頭當補一篇賦文,表贈君家。”

    三公子許淩煙掛笑,施禮答謝,叮囑李主簿:“定要送先生入府還身。”

    說話間船到岸頭,劉彥、萬山乘坐朱漆馬車返還表伯府。

    這一路楊萬山都口中憋著話。

    直到入戚家東院廂房,他才出言詢問:“錢塘君既已識破世才借‘小人言’驅使他們捉妖,為何不惱怒反謝你。”

    劉彥分看屋中二女道:“那是因為他們放縱妖邪作祟,雖然沒與妖物勾結,但就好比官家見賊不抓,放任賊搶民,賊欺民。”

    “依著王法,此等官家當革職貶官。”

    “換做是神人,依著天條也要治其罪。”

    “所以我才敢用‘小人言’,去勸說錢塘君。”

    “與其說,君家受我之言驅使,不如說受天條律法驅使。”

    楊萬山陡然明悟,接言說:“這便是‘道理’!把握此理,便能驅神!”

    “此番隨世才渡江,真是不虛此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