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章 水落石出
字數:5861 加入書籤
“枕頭鬧妖?”
“是哩,劉奉義說,瓷枕畫上蹴鞠童子就是鬧家的妖怪。”
“我看了畫上二童子,著實像!”
“嗯,大老爺和二老爺也都說像……”
……
蘇府內宅西園,老夫人房外。
幾個丫鬟廊下聚首,興興說著茶園之事。
一小丫鬟問:“那枕頭如何處置的?”
茶園丫鬟道:“奉義討去了。”
正院丫鬟不解:“奉義要那枕頭何用?一件邪物, 何不砸毀它除根。”
茶園另一丫鬟說:“不能砸,砸了妖物便失了家,便會逃走,到時候記恨我家,會回來報仇的。這是奉義說的。”
“他還說……”
“你們在門口說什麽?還不把茶點送進來?”
房內一媽子打斷門口眾丫鬟,丫鬟們分散離去,有三個端清茶、糕點進到房裏。
裏麵有一間禪室, 蘇家老夫人盤坐羅漢床,手念佛珠, 翻看佛經。
但見其目離神,心思並不在念佛上。
丫鬟、媽子送茶點進來。
她轉眸問道:“奉義此來,可查出府中妖物?”
丫鬟回話:“查出妖物是塊枕頭,枕頭就在茶樹下。”
蘇老夫人眉目微變,又問:“還挖出什麽?”
另一丫鬟道:“後麵就沒再挖了,奉義指枕頭乃妖物鬧家之源,讓老爺過幾日把剩下茶樹除掉,把地平了,不再栽種,可保一家安寧。”
見老夫人神色有所舒展,抬手對媽子說:“近來家人多有驚嚇,一人貼補二兩銀子,死人三家再送去二十兩。”
“孤兒寡母不容易,以後他們家若有難,多照應一二。”
媽子點頭領記,讚賞老夫人‘菩薩心腸’。
三個丫鬟謝賞後高興離開,在門口撞見大老爺、二老爺。
兩人氣貌甚好, 進到禪室與母親問安,敘話說起‘茶園之事’,讚譽‘劉奉義名不虛傳’。
“孩兒沒想到,鬧家妖物,竟是枕頭,竟是畫上童子。”
“世間真是無奇不有。”
兄弟意興勃勃說著。
蘇司理笑顏道:“唯有奇人方能窺見奇妙。奉義治妖不用法,但能指點根源,真是奇士。”
聽兩兒談論,老夫人問道:“奉義可說要那枕頭何用?”
蘇司理笑答母親:“他見此物稀奇,算得上一件靈物,不忍毀害其道行,欲贈予仙家朋友,煉畫中童子為道童。”
“此外,奉義說瓷枕毀之,對我家不利。”
其弟道:“他收去乃最妥善之法。”
老夫人稍作思量說:“奉義對我家有消災解禍恩情,又替我家掩諱,你倆當記大恩,事後不要薄待恩情。”
“是。”
兩兄弟領喏記下。
出來老夫人禪房。
蘇二爺有一事不明,問兄長:“母親說奉義替我家掩諱是何意?”
蘇司理對此也不甚明白, 說:“也許母親是指奉義收走枕頭……”
兩出園子後, 蘇老夫人讓媽子把香案上供奉的泥塑佛首搬下來, 又叫她打開香案下的櫃子,取出裏麵匣子。
片刻兩件東西都擺在老夫人麵前。
老夫人各看一眼,問:“可還記得的麗娘?”
媽子點頭眼疑,不明其意。
老夫人手指佛頭、匣盒解惑道:“這兩件裏麵都是她的東西。”
“佛首泥胎內是她的骷髏頭,匣盒內是她的人麵發。”
媽子聞聽詫然驚嚇,退身兩步盯看佛頭匣盒,再顧看老夫人。
老夫人淡然說:“你不必怕,這樁人命官司不在你身上,是我指使他人加害。”
“殺死麗娘的那三個都已死。”
“你可知道是哪三個?”
媽子穩住心神,腦中閃過三人麵相:“莫非是管家他們?”
“老夫人何故要殺麗娘?為何留下屍首?”
“不錯。”
蘇老夫人道:“我之所以要殺麗娘,是因一時惱怒。”
“麗娘來家六個月,與老爺私通數十次,懷子後東窗事發被我知曉。”
“我私下與她談,給她個側室名分。”
“她卻不依,想要抬轎進門,名正言順做妾室。”
“我怕這家醜傳出去,有損我兒官聲顏麵,並沒有依從她。”
“後,麗娘多番求老爺,還背後說我不是……”
“我思此女攪家不和,留著早晚是個禍患,便叫管家領人把她殺了,把頭顱切下來予我,屍身埋在茶園下。”
“今日挖出來的瓷枕,便是麗娘之物。”
“管家就是用枕頭殺的她,連同屍身一起埋在茶園。”
媽子聽完解了疑惑,皺眉道:“那小娘皮好不知足,老夫人這般讓她,她卻得寸進尺。真是該殺!”
“還好今日茶園未曾挖開,不然屍身暴露,被在場官家看到,我家聲譽就不保了。”
“官府若再追查,隻怕……”
“這要多謝劉奉義。”
蘇老夫人笑道:“此君必定是知道地下有屍,故不讓再挖,讓我家過幾日平地。”
“這是為我家掩諱,保我兒官身,救我一家子。可比再造之恩。”
媽子點點頭,其中之理她也明白。
說:“奉義真乃君子!”
“一旦事情敗露,查得是老夫人指使殺害麗娘,蘇家不止顏麵不保,大爺的司理之職也做不成了。”
“司理主管獄訟刑罰,大爺若是不辭官,就要公堂審問老夫人。”
“‘兒子審母’這傳到坊間不僅是鬧笑話!”
“蘇家多年積攢的名聲片瓦無存,要被後世嘲笑,留下罵名。”
“嗯……”
老夫人點頭指道:“就是這個理。今日告訴你這樁秘事,乃給我後世做個交代。”
“你是我從娘家帶過來的,我最信你。”
“人常說‘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如今我報應到了,該是抵命的時候,能保全名聲而死,對我而言是善終。”
“我死後,你把佛頭骷髏和匣中人麵取出來,歸個完整,讓我兒把麗娘屍身挖出來,合在一起下葬。還她一個整屍。”
“後事就這些了,今夜我便吞金,你再伺候我一次,以後你我就陰陽兩別了。”
那媽子聞言失聲痛哭,撲到老夫人膝前。
禪室門口處,荀舫主、高二姐隱身藏形旁聽。
看到這一幕,二姐道:“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蘇氏雖是有罪,但其心為家。她有正室之德,卻對事處置不當。”
“昔日隻把麗娘送出府,也就無這些事了,偏因小顏麵,而傷害性命。”
“若非世才幫他們掩諱,這一家人何止臉麵不保……”
“《春秋》有雲【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
“此番世才為他家諱,真可謂‘善用心’。”
荀娘子轉頭步出正室,說:“有些事看似簡單,實則不好辦。”
“就像蘇家之事,若用正直之法,必要挖開茶園,再追查後事……”
“如此一來,必會牽連蘇家無罪之人……,他們豈不冤枉,豈無怨恨?”
“郎君為他們掩諱不在於遮罪,也不在保他們名聲麵子,而在於不讓無罪者受牽累。”
“郎君要枕頭,是在保裏麵的麗娘陰魂,保住她則不失正義。”
“以後她要報仇索命,自可去城隍處告狀。”
“今日事,劉郎正義、仁義皆顧及到了,換作你我必有一失。”
說著二女駕風遁形,飛去通判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