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0章 清明別離
字數:5016 加入書籤
清明初晨,下起時雨。
臨安南城東山穀外,香火如霧,百姓沿路燒紙錢,告念聲吵吵嚷嚷,說與故世親人聽。
細雨打濕人們蓑衣,劉府一家也在其中。
他們在穀口設一圈祭壇,&nbp;&nbp;擺設香、蠟、糕、果、湯圓、魚鴨等祭物。
這些都是老夫人生前愛吃的。
劉彥坐在一旁青石,神思感受清明時雨,手持酒葫蘆小酌。
李憐雲伴站一旁,指點丫鬟燒紙錢,劉平和福伯在前拜祭。
不多時,山穀內湧出一股蘭草香氣,&nbp;&nbp;沁人心脾,使得眾人目望穀口。
見煙霧中顯現一位雍容華貴老夫人,左右佳麗相伴。
荀娘子、高二姐在左,&nbp;&nbp;沈玉娘、小月兒在右,身後是白蛇小山、青蛇芊娘、璋玉子、如意子。
為避免驚擾百姓,她們都半隱身形,隻有劉家人能看得見。
劉彥放下酒葫蘆,攜家人禮見母親。
劉氏含笑與兒郎敘話,小山芊娘提著食匣,采祭品食氣,收取香火氣。
幾句攀談後,母子分顧管家福安。
劉氏喊聲‘老哥哥’把他叫來。
福安受寵若驚,慌忙連步見禮道“老奴為仆,如何敢為老夫人之兄?”
劉氏抬手免禮說“你一人侍奉劉家祖孫三代,家裏最苦的時候也未曾脫身離開,當得此敬稱。”
“回想發瘟之時,我病的無力下床,皆靠老哥哥托病支撐著,這才等到我兒世才回來……”
“如今你要走了,就不是我家之仆,&nbp;&nbp;我當敬如兄長。”
福伯感動厚情,&nbp;&nbp;哽咽涕淚。
周圍劉平、眾丫鬟各有觸動。
劉氏接著說“聽說你家現在殷實起來,你回去也能享享福,享受晚輩孝敬。我看如此甚好。”
“難得你家侄孫有此孝心。”
“何時你享福快到頭了,燒一封書信過來,我讓人接你來穀,將來我家邸還需老哥哥掌管……”
“之前許你的楠木棺槨你帶回去,算作我家答謝你這些年的辛勞。”
“再予你五十兩金子,你藏在棺材裏,當活命之本。”
“倘若你家侄孫失了財運,有這些金子可幫襯他們一把。”
福安連連點頭應喏。
他知道這些都是自己忠心耿耿所換來的回報,亦包含著劉家對他的情義。
加之老夫人許諾‘等他死後接入東山穀’,其心已無後顧之憂了。
昨天他與劉彥書房敘話,說的就是‘身老身後之事’。
劉彥當麵問清楚後,昨夜又遣阿九入穀告知母親。
老夫人思慮‘福安此人忠心,辦事也穩妥’,於是便有今日之言。
細談幾句後,劉氏問起福安侄孫父子。
福安拭淚回話“他倆去東湖尋船了,&nbp;&nbp;今日家裏也要祭祖,想早些還鄉……”
“嗯。”劉氏點頭道“話已說全,你和平兒就先回去,莫讓家人久等,耽擱了自家祭親。”
“多給令兄燒些紙錢,過去之事就別掛記了。”
“平兒就代我家相送福安,棺槨金子莫忘了帶上。”
劉平領喏,福安跪地磕頭一拜,別了老夫人、公子。
劉彥托起相送兩步,目送他們行入煙雨中。
回到母親旁,劉氏把手兒郎笑道“聽說我兒將要閉門積養風骨,大概多久可成?”
劉彥道“要到四五月。積養風骨,如築堤夯土,非朝夕可成。”
劉氏聽著點頭,說“我兒隻管安心積養,家裏家外都不缺人手。福安走後,平兒當管家。內事交給阿九。”
“還有,為娘尋思…家裏該有個營生。”
“將來家大了,使銀子地方多。之前是積攢不少銀子,但不能坐吃山空。”
“不妨還把繡坊辦起來,憑著我兒名號,我家的絹繡定不愁賣。”
劉家祖上三代都是開繡坊的,過去在臨安小有名氣。
劉彥七八歲時家中繡坊還辦著,但十歲那年一把大火毀了家業,劉父因此一病不起,英年早逝。
這些年家境窘迫,不得複業。
現在家邸殷實了,劉氏就想把繡坊重新辦起來,對祖上有個交代。
原本想親自操持,不想天不予命。
劉彥思量說“母親所言甚是,隻是孩兒不懂其中經營之道。”
“這個不難。”
劉氏環視眾女道“我家這麽些奇女,難道還辦不起一個繡坊?此事你不用管,我等女流便能支起。”
“這幾日你們多來我這,我把經營之道教給你們。”
“開繡坊關鍵就在繡娘手上活計,定要找會做活的娘子。”
說著便與眾女傳道授業。
貂兒、憐雲她們認真聽講,劉彥在旁飲酒,琢磨其中之術。
天近巳時,雨越下越大。
劉氏讓世才早些回家,留下貂兒、高二陰邸敘話。
分別時,老夫人說起‘慧靜’,說“慧靜法師昨夜焚香與我告念……”
“她今日就要離開臨安回五台山,我兒與她頗有緣法,不妨相送一場。”
劉彥記下母親之言,與家人回到城中,便直奔東城白雀寺。
憐雲代郎君入寺詢問。
不久,李憐雲和丫鬟出來寺廟,與君交上一封佛家手啟,說“慧靜法師一個時辰前出離臨安,留下一封書信轉交郎君。”
劉彥接信展看,見佛家言語簡練,隻有一行字。
寫道【貧尼遊曆已滿,今日還山,不忍別離,故留書信相告君子。君之情義,如明燈常駐我心,後會有期。】
看完後,劉彥一念回顧他和慧靜這場緣法,折信收入袖,攜家人回府。
路與憐雲談論慧靜法師,口中多有讚譽。
剛入槐花巷,就見幾人抬著棺材安放騾車。
劉平挎著包裹手腕福伯出左宅,福家父子提著東西跟在身後,腳下還有黃犬小六。
走到巷尾,眾人紛紛見禮。
劉彥略還一禮,問劉平“東西可都帶上?”
後者回話道“都已裝入棺材。”
福遠領兒郎拜謝道“公子待叔父如此恩厚,小人感激不盡。”
劉彥道“福伯忠心勞苦,該當厚報。小生就不多送,阿伯請多保重。”
福安眼目含淚,抱拳一禮,跟著騾車出槐花巷。
幾家巷鄰門前拱手送別,此一幕福家父子都動容。
黃犬小六望著收養它的阿翁離去,渾身被雨水淋透,直到騾車出巷口,它回顧一眼公子。
劉彥揮手讓它去,背手走入家門。
小六得主人準許,汪叫著追出巷子。
鄰家老翁歎道“奉義之家,有情有義,就連黃犬也知人情。我等有幸為鄰,真是造化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