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清清的真實身份
字數:3913 加入書籤
對於趙天仁所言,趙晚晴顯然是有些不高興的。
她撅著嘴問道“爺爺,難不成我們就這樣看著,而不出麵幫助方銘嗎?”
趙天仁微微搖頭,鄭重的解釋道“這不是什麽小事,我是趙家的家主,理應維護整個家族的安全。”
“要是我輕易出麵的話,相當於會給趙家帶來巨大的麻煩,你能明白我說的話嗎?”
對於這些,趙晚晴實在無法反駁,畢竟趙天仁的話是很正確的,不能為了個人私利,影響到整個家族。
可趙晚晴也很擔心方銘,萬一方銘再被韓家報複怎麽辦?
看到趙晚晴擔憂的模樣,趙天仁繼續說道“晚晴,我知道你的想法。我作為家主,雖然不能直接出麵,不過你就不一樣了,你不是方銘的朋友嗎?”
這也算是趙天仁給趙晚晴的提示吧,趙晚晴也很快就理解了。
她高興的點點頭“我明白了,謝謝爺爺……”
兩人又談論了片刻,這才終於各自休息去了。
此時此刻的方家古宅,方銘很早就回房休息去了。
清清十分擔心方銘,忍不住對徐世梅問道“老婆婆,方銘哥哥看起來好虛弱啊,他以前從來沒有這樣過,不會出事吧?”
聞言,徐世梅摸了摸清清的頭,輕聲安慰道“放心吧,方老板不會有事的,好好休息一晚就行了。”
雖然如此,但清清還是不能完全放心,窩在沙發的角落,悶悶不樂的樣子。
徐世梅也在沙發上坐下。
沉默片刻,徐世梅終於問道“清清小姐,今天那些人這麽對你,你為什麽不還手呢?依我看,你是有還手的本事的。”
“什麽意思?”
聽到這話,清清微微變了臉色,想不到徐世梅虎突然這麽說。
她有些不淡定地看向徐世梅問道“老婆婆,你是不是忘了我隻是個孩子?我怎麽可能還得了手?”
看到徐世梅微妙的表情,清清轉過頭去,沒好氣的說道“不對,老婆婆,那你為什麽不還手呢?”
“我看你明明有些本事的,為什麽卻任憑他們打你?”
徐世梅不動聲色地笑了笑“小姑娘,你把我想的太厲害了。我隻是個年過花甲的老婆子而已,能有什麽本事?”
“哼,那我這個小孩子又能有什麽本事呢?”清清忍不住冷哼一聲。
徐世梅靠著沙發笑了笑“是啊,我們隻是老人和孩子而已,當然沒有辦法抵抗那些人,這是很正常的事。”
說著,徐世梅轉頭看向清清,露出了意味深長的笑容。
這讓清清感到很是奇怪,她本來就覺得徐世梅不一般,此時更是別過臉去,無奈的問道“老婆婆,你幹嘛這麽看著我?”
徐世梅沒有回答這個問題,反而突然變得嚴肅起來“清清小姐,我有個問題想問你,你認識歐陽大師吧?”
“啊?”
聽到這話,清清顯然變了臉色,整個人也警惕起來。
她故作鎮定的問道“什麽歐陽大師?老婆婆,你在說什麽啊?我根本聽不懂。”
見清清裝作不懂的樣子,徐世梅嗬嗬的笑了笑“是嗎?不懂就算了。”
隨後,徐世梅也沒有問太多,直接準備離開客廳。
看到徐世梅離開的背影,清清頓時從沙發上站起來,追到徐世梅麵前,低聲問道“老婆婆,你認識歐陽大師?你們很熟嗎?”
沒想到清清會這麽問,徐世梅停住腳步,意味深長地說道“既然如此,你是真的知道歐陽大師了吧?”
清清沉默片刻,這才點點頭,回答道“我確實認識歐陽大師,而且很熟……而且……”
說到這裏,清清似乎有點猶豫的樣子,最終也沒有隱瞞“歐陽奶奶前幾天聯係過我,還把她平時隨身攜帶的龍鳳環給了我。”
聽完這些,徐世梅露出了震驚的表情。
她嚴肅的說道“龍鳳環對歐陽大師可是非常重要的東西,就如同傳國玉璽一般,象征著昆侖島的統治地位。”
“誰能擁有龍鳳環,就能被尊為昆侖島的島主。沒想到歐陽大師把龍鳳環交給了你,看來你們的關係果然不簡單。”
沒想到徐世梅竟然知道這麽多,清清也沒什麽好隱瞞的了“老婆婆,你說得沒錯,歐陽奶奶是我的師父。”
“不過我不願意回昆侖島,島上實在太無聊了,我更沒有想過要當什麽島主,我隻想自由自在的生活。”
想不到清清會做出如此回答,徐世梅長歎一聲,有些驚訝“莫非你來這裏的時候並沒有跟歐陽大師說過嗎?”
“是……我當時是偷偷跑出來的。”清清點了點頭,露出了慚愧的表情。
“但還是有些奇怪,既然歐陽大師把她的龍鳳環都交給了你,顯然是要讓你當下一任島主。可她為什麽沒有把你帶回昆侖島,反而把龍鳳環給你之後,還讓你繼續呆在這裏呢?”
這倒是提醒了清清,她之前也沒想這麽多,不過現在想想,這件事確實有些蹊蹺。
徐世梅沉思片刻,這才終於猜測道“依我看,會不會是昆侖島出了什麽問題?或許現在島上並不太平!”
“怎麽會這樣?老婆婆,你這是什麽意思?”
清清顯得有些驚慌,趕緊詢問道。
徐世梅長歎一聲,跟清清解釋道“清清小姐,你自小在昆侖島長大,想必也很清楚島上的情況。”
“要是昆侖島沒有出事的話,為什麽歐陽大師還會把你留在這裏呢?她之所以沒有帶你走,就是害怕你遇到危險,至少在秦州還有方老板能夠保護你。”
徐世梅已經說的非常明白了,清清越想越不對勁,她頓時陷入了恐慌,很擔心昆侖島真的出了什麽事。
“老婆婆,謝謝你的提醒,很可能真的是這樣!如果昆侖島不太平了,歐陽奶奶肯定有危險,我怎麽能放著她不管呢?”
此時此刻,清清已經萌生出離開秦州,回到昆侖島的想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