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九章 南北兩京

字數:3620   加入書籤

A+A-


    脫因帖木兒的大軍被發現,剩下的事就簡單了。在鄧、胡、茅三名統帥的聯合打擊下,元軍大敗。

    脫因帖木兒帶領殘兵一路北撤。明軍連克熱河、察哈爾等地區,到達草原外圍。

    與此同時,久無音訊的卞元亨傳來捷報。明軍水陸並進,已攻克錦州、遼陽。大元與高麗的水上通道被明軍徹底切斷。

    之前,鑒於高麗是大元的“內屬國”且和元朝宗室頻繁聯姻,在奇皇後的建議下,元帝曾經有過到耽羅避難的想法。上都畢竟處於草原,哪裏會有景色秀美的耽羅住著舒服。

    為此,元帝還曾派人偷運一批禦府金帛藏到那裏。

    如今,明軍已經完全控製水路和海路,通往遼陽的陸路又被切斷,元帝終於死了這條心。

    對於他的想法,太子等人則是嗤之以鼻。

    眼下的高麗趁著大元勢衰已經在逐漸擺脫控製。到目前為止,高麗已經停用至正年號,開始在兩國邊境蠢蠢欲動。

    況且,謝再興已經完全控製倭國,隨時可以出兵高麗。元帝要是敢去耽羅,明軍馬上就可以來個甕中捉鱉。

    得到兩路捷報,朱國瑞終於可以放心地離開北平。

    臨走前,他命令馮家兄弟屯兵山、陝邊境,隨時準備再次進攻偽宋;調常遇春擔任北伐主帥,立即向上都進軍。

    曆史上的常遇春隻帶了一萬騎兵和八萬步兵就將大元徹底從上都趕進大漠。他充分相信常十萬的軍事才能。

    不過,為了避免這員虎將英年早逝,他急調胡青牛隨軍北上;並特許常遇春可以不著甲胄,防止他因患“卸甲風”而死。

    安排完各路大軍,朱國瑞帶著兩位愛妃回轉南京。

    到了南京,他又接到朱元璋在大宋狠抓貪腐的消息。此事倒讓他心頭一動。眼下的禦史台由郭景祥和沈森分任左右中丞。雖然這兩人都是剛正不阿之人,但威望卻明顯不夠。

    為此,他找來劉伯溫,希望他能暫時兼任一下禦史大夫,在全國範圍內開展肅貪活動。用他的原話說就是“督察奸惡以肅輦轂,雖內府之事,亦宜糾舉”。

    這個權利可謂不小。朱國瑞把監察宮內之事的權利也給了老劉。

    原因無他,不管劉基支持哪位皇子,他首先是個剛正不阿之人,非常看不慣官場惡行。從他在侍元期間三請三辭的行為就可見一斑。

    除此之外,他從不姑息惡人,即便是像趙端那樣的近臣,一旦犯到他的手中,也一樣沒有好果子吃。

    當然,正是因為他的這個特點,注定在官場上走不遠。大明的官場根本容不下這種原則性強的人。他的執拗有時也讓朱國瑞感到頭疼。

    聽到陛下的吩咐,劉伯溫毫不猶豫地接受任命,著手整肅官場風氣。

    數日後,經過深思熟慮的朱國瑞在金鑾殿上鄭重宣布,準備在大明實行兩京製。即以應天為南京,以北平為北京,天子於春秋往來巡狩。

    聞聽此言,眾臣議論紛紛,現場一片嘈雜。

    “肅靜!”

    大總管雲奇高聲喊喝。

    自從有了他,毛驤和蔣瓛失去站在禦案旁邊的機會,隻能在禦階之下左右侍立。

    等眾臣安靜下來,朱國瑞朗聲說道:“諸位愛卿,朕惟建邦基以成大業,興王之根本為先;居中夏而治四方,立國之規模最重。如今北方不靖,逆元竊據漠北,時刻想牧馬中原。

    朕觀北平土壤,四方朝貢,道裏適均,父老之言,乃合朕誌。反觀南京,瀕海而居,不易防範海上之敵。

    此外,北平既有宮殿,可節省民脂民膏。假以時日,朕即北遷,請諸卿早做準備。”

    兩淮和江浙的臣子雖然不願意背井離鄉,但也知道朱國瑞的強硬性格。一時間,大殿內無人敢擅自發言。

    江浙派的臣子齊齊看向劉伯溫,淮西派的臣子觀察著李善長的表情,剩下的臣子等著李滿星和施耐奄發表意見,李滿星則等著自己的智囊楊憲表態。

    半晌,李善長、劉伯溫、施耐奄分別上前一步道:“臣謹遵聖諭!”

    齊活!

    見各派領袖表示同意,朱國瑞知道大事已定。

    至於李滿星……等他跟楊憲之間的明爭暗鬥結束,再聽他的意見吧。

    這二位明麵上是一個戰壕裏的。實際上,楊憲卻是江浙集團的主要智囊和保護傘。雖然他與劉基不合,但卻在背地裏與其他江浙官員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

    不得不說,劉基在領導團隊方麵有些失敗。胡惟庸雖然因為支持二皇子上位與他暫時站在一起,但背地裏卻主動向淮西眾臣靠近,在立儲以外的問題上以李善長馬首是瞻。

    朝中除了江浙和淮西派,施耐奄、常遇春、卞元亨、新附軍和巢湖水寨出身的將領都是鐵杆的保皇黨。除了在立嫡方麵有些分歧,他們對於朱國瑞的指令卻從不置疑。這也是朱國瑞讓施耐奄擔任左丞相的原因。如果以後設立首相,施先生也是不二選擇。唯一讓朱國瑞擔心的是,老先生歲數漸大,以後誰能接替他的職位。

    等諸事議罷,大總管雲奇剛要揮舞拂塵宣布散朝,劉伯溫突然拱手出班。

    “陛下,臣有事上奏!”

    “哎呀!”

    剛擺好姿勢的雲奇差點閃了腰,哀怨地看向他。

    “臣在糾察百官之時,發現中書都事李彬竊弄威福,多有利用手中權利索取賄賂之事。在其弄權之時,造成天怨人怒、國事有失……”

    李彬是自渡江前就投奔破虜軍的舊臣。他是定遠人士,在當地素有文名。任職初期,他憑借精明的頭腦和滴水不漏的辦事風格深受李善長的喜愛。在李善長的多次舉薦之下,朱國瑞任命他為中書都事。

    中書都事這個官雖然不算大,但卻是串聯各部和軍機處的重要紐帶。他要是想弄權舞弊,倒的確有的是機會。

    “陛下,劉基所言未必屬實。請陛下明察!”

    剛列舉完李彬的罪行,一臉鐵青的李善長站了出來……(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