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五七章 戰前
字數:3838 加入書籤
明軍方麵。
士卒們已有經驗,駐紮營地的速度很快。
薄暮時分,各營紮好。各自舉炊做飯。諸將分別來見,自幾日之前與趙家軍交鋒告捷後,明顯活躍很多朱有才,沉不住氣,找到了己方唯一一個不良條件:“統領,軍中糧草將盡,隻剩半月之用。我們何時發動總攻?”
不過,這的確也是個事實,從揮師東來開始就一直是明軍之中一個重要問題。
軍中存糧大部分來自上猶,還有一部分是沿路行軍,從趙福之手下的敗軍之中搶來的。由於魏十三下令明軍不可肆意搶糧,部下這麽做也是遵照此意執行了,他們一路穿鎮過村時,並沒有采用尋常大軍過境所采用的搶掠手段,也沒有出現兵過如梳的場景。
隻不過仁慈並不能解決他們的困境,更不會令劫後餘生的百姓將糧食送上門來,所以糧食這一問題依然亟待解決,這部分問題,魏十三也一直沒有忘記這個問題,在他們營地穩固之後,與諸將士商討後,決定派出十多支二三十人不等的小型部隊,前往趙繼祖的地盤上各個城鎮上例哨,即是搶。
隨著手中掌的軍隊越多,作戰越多,殺的人越多,魏十三漸漸地發現,他的心腸也在悄然地發生變化,就變得越來越硬了。
可謂是,當初覺得難以企及的事情,如今已經逐步展開,當初覺得遙不可及的兵力,如今也掌握在手中,那當初覺得有違良心的事情,自然也變得越發理直氣壯了。
幾日之前寧願帶著明知不夠數的糧食出征,也不願在上猶城及周圍強征強取,如今回想起來,恍如一夢。還記得大哥魏天北與他在信豐那是,都曾因陳顒手下搶糧而揍過他們,現在他卻再體會不到當時的心情了。
身在在其位,當謀其政。
一萬多人,怎麽養活?沒城沒地,不搶,怎麽帶兵?流民來投他,不就是為了一口飯吃?喂不飽他們,一天可以,兩天可以,到第三天,他們就會一哄而散。
想想以前的自己,看看現在的自己,他苦笑。
他痛恨現在的自己,又無力改變。除非他解散軍隊,然而,軍隊解散了,他怎麽報仇?就不說報仇,他怎麽在這個亂世中活下去?想想鄧三是怎麽死的,再看看王夫人在林中的遭遇,手裏沒兵,隻有這兩個下場。
義不守財,慈不掌軍。
他安慰自己,我變得理智了,我搶的是敵人的糧食。內心中一個聲音憤怒地反駁他,你這是虛偽!冷血。他選擇忽略了這個聲音,重回到眼前帳內。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個問題,在邀請營中千夫以上的頭領盡數去到營帳中謀劃時,他就特意將熟悉趙家營地的陳、楊兩人請過去問過。
此時,還請陳玉案來回答。
他們當然也不知道這種大難題的標準答案,但對於魏十三所問,卻是有另外一套說辭:“統領、諸位將軍。以我們現在的情況根部無須擔憂。
我等班就是贛東的草寇,土生土長。對於這一處的地形,趙營根據地中的兵馬布防、器械糧草、戰力分部,無一不如反掌觀紋一般,熟悉得不能再熟悉。
再則,趙營在此地,得勢才不過半年,加上他們不施仁策,不理民心,手下來投的人盡管不小,多數的人還是不服他們的,想來在我們攻防之時,隻要做到戰之必勝,攻之必克,他們內部分崩離析不過是時間問題。
“加之,如今我軍又來得迅速,他們急於退守對我們的出現定是猝不及防。”陳玉案對此胸有成竹,不過態度依然恭敬,神色依然柔和,不卑不亢,侃侃而談;說罷以拳擊掌,“小的大概可以斷言,隻要用策得當,不出十日,趙營根據地必破。”
他的這一番說辭卻也是驚豔了不少的人,諸人看他:“聽你所言,心中已有了計策?”
楊虎大概是知道自己兄弟的本領,依然對眾人的反應嗤之以鼻,而陳玉案聽得此言,卻是看向了魏十三,顯是想要征求意見,畢竟他先前一直未有被魏十三列入商討行動的名單,事實上,他們對自己保留著提防之心,並不是什麽壞事,說明領軍人物不傻,沒有一個人願意將自己及身邊兄弟的身家性命交代到一個傻不拉幾的人手中。
魏十三向來是主張手下在商討問題時直言不諱的,自然沒有任何拒絕的理由。
朱有才頗為不耐煩道:“你這人,有話則說,無須遮遮掩掩的,說得好了,統領大人自然會采納的。”陳玉案抹了一把,再問魏十三,“統領,小人認為的克敵計策有三步,把控山上輸送水源的重要途徑;堵住山上通往山下的重要關卡官道;連日派人上山送大批的招降書。”
“此計甚妙。”
對於攻打山上營地的戰法,魏十三在被馬夫人的調戲那天晚上就已經想到初步的計劃,其中前麵兩步與陳玉案的有異曲同工之妙,而後麵一條則是他根據自己對於山上形勢的理解,自己加上去的,可謂是錦上添花。
陳玉案聞讚大喜:“那統領何時發動總攻?”
士卒遠來,但是還不能盡數休息。
山地攻防,魏十三早在信豐城外就已經體會過,對於體能、心力、意誌的消耗和考驗是不言而喻的,疲憊作戰有害無益。
因而他下令,除魏十三本部的主攻將士抓緊時間休息,其他各部由百戶指揮,集中起周圍城鎮的百姓,由梁坤出麵,從中挑選出百十個壯丁,一來負責水源、進攻路線、退守路線的勘察。又派隊到周圍村鎮,收繳菜油、柴草、木板之類,做攻城的準備工作。
這種山地攻防戰,他們沒有霹靂彈、火箭這一類的熱武器加持,常用的攻城器械,由於地勢過高也難以發揮作用,所以,對於山體地形掩用非常重要。
回歸上猶城前,魏十三便答應了不用工匠鐵匠上戰場的,所以沒有裹挾城中工匠出來,自然也就無法打造應急的山地武器。
陳虎諸將提議,仿照蒙古人的戰法,驅趕高麗百姓去填壕溝、擋箭矢。魏十三沒加思索就拒絕了。一邊歡快地收聚百姓的火油之類的物資,一邊又拿當地的百姓做肉盾,趙繼祖又不是父母官有用?雖然打破了道德壁壘,但這種樣的事情魏十三還是做不出來的。
何況有陳玉案、楊虎這兩位出自趙營的地頭蛇在,他相信可以事半功陪。
山上接連忙碌了好幾個夜晚,山下也是一樣。戰壕、拒馬一類的工事,並非隻有魏十三懂得布置,熟讀兵書的趙明遠對此也頗為熟稔,而且他們還領手下打造了一批長達三寸左右的釘子,在迎敵草木駁雜的坡麵上深深埋下,隻留寸許在外頭靜候有緣人上門。
而外山中,王德、梁坤等人,因為不熟悉山地攻防,也知道弓箭在朝上射擊之時,恐準度大失,所以領著大批的弓箭手擇了一片山地用作試煉,在山體斜坡上,劃出射程的有效距離,已經射擊精準度較高的區域,讓兵卒用心記好,到時候山地攻防時自然有大用,兵卒見識過他們的驍勇,無言其他。
正是各方一切都要準備就緒時,同時深入趙繼祖底盤攪事的趙若楠一方兵卒,與魏十三一方攪事情順便搶糧的先鋒軍搶占了同一個地方。
雙方各自從審時度勢,到最後各自忌憚散去,形勢還在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