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第 110 章

字數:16689   加入書籤

A+A-


    第110章

    老夫人既已打定主意要斬草除根,&nbp;&nbp;又怎會輕信了她們的誓言呢?

    無論大夫人及她姐妹如何懇求,老夫人最終還是把那姐妹幾個送出京城,發回原籍去了。

    不過她到底還是顧及著清姐兒的顏麵,&nbp;&nbp;在祖籍為她們置辦了幾畝田地。

    隻要她們勤儉持家,總能把日子過出來的。

    此間事了之後,&nbp;&nbp;錦大姑娘那邊也傳來了好消息。

    她這段時間在娘家,不僅僅是小住,也同時在看病吃藥。

    或許是身子調養的好,也或許是這段時日每天出去玩,&nbp;&nbp;心情舒暢。

    錦大姑娘竟驗出了喜脈。

    她求子多年,方才有了身孕,&nbp;&nbp;自是十分喜悅。

    三老夫人聽說後也歡天喜地的來了公府。

    老太君年紀大了,最喜歡聽這樣苦盡甘來的喜事。

    她知道後也是樂的見牙不見眼。

    有那下人為了湊趣,&nbp;&nbp;就在老太君和老夫人等人麵前說些國公府風水好之類的話,&nbp;&nbp;還說不然為什麽錦大姑娘在婆家時總也懷不上身孕,但在公府住了沒多久就有孕了呢。

    老太君原本正高興,聽到下人們如此說後,氣的不行。

    她就對老夫人和三老夫人等人說,&nbp;&nbp;錦大姑娘懷孕是緣分到了,&nbp;&nbp;怎麽踩許家捧她們家呢?

    老夫人和三老夫人也覺得下人們這麽說不好,便各自回去讓貼身嬤嬤們警告了下麵的丫鬟婆子們。

    錦大姑娘懷孕之後,&nbp;&nbp;姻親們紛紛過來探望道賀。

    老夫人的娘家高家也派了人過來。

    來人正是高二夫人的兒媳高五奶奶。

    說來也奇怪,&nbp;&nbp;這位高五奶奶說話也和氣,&nbp;&nbp;待人也溫柔,對高夫人和林姐兒也算得上不錯,&nbp;&nbp;可老太君和老夫人卻對這位高五奶奶總是淡淡的。

    魏若覺得奇怪,&nbp;&nbp;便問兩位老人家這是為什麽。

    兩位老人家聞言先是對視了一眼,&nbp;&nbp;隨後老太君才道:“你看高五奶奶現在很好是嗎?”

    魏若便點了點頭道:“我看她為人倒還不錯。幾次相處她都主動為林姐兒解圍。”

    老太君聽到魏若這麽說後,就笑了一下,隨後她才對老夫人道:“可見她還是年輕,還需要再曆練一番。”

    老夫人也笑道:“咱們這次給她講明白了,她知道這類女子的麵目後,日後也知道該如何同這類人打交道了。”

    魏若一聽就知道這裏麵必是有什麽說法。

    老太君就和她說起了她們當初去高府內做客看到的高五夫人訓斥家中丫鬟的事。

    “我也是聽到這些話才知道這位高五奶奶雖說說話和氣,可私下對下人說話卻很是刻薄。你要記得,如果看到那種人前人後都很刻薄的人倒也不用怕,大家都知道這種人尖酸,所以你縱然和她有個什麽不對付,眾人也不將罪過怪到你一個人頭上。可遇見如高五奶奶這種人前十分溫順,人後卻十分刻薄的人就要小心了。”

    “如她們這種人,慣會挑撥離間,於人後對你橫眉豎眼,說盡刻薄話,但一旦有人過來調和,她便會做出一副柔弱可欺的模樣,再說些巧言令色的話故意誘導別人,讓別人認為是你的錯。更有甚者,她們還會故意在人後搬弄是非,挑唆著別人和你對著幹,她自己卻躲在背後一副無辜相。”

    “我娘家有個嫂嫂就是這樣的性子。當初她初嫁進來時,對我們這些大小姑子都是極為的愛護。當時我和我幾個姐姐都以為是祖宗餘蔭,才能有這樣和氣的弟妹。所以她當初無論求我姐姐們做什麽事情,姐姐們都幫她做了。可幾十年前,西北發生了一場兵亂,我幾個姐夫都戰死在了疆場,我那哥哥之所以能活下來全賴了我二姐夫的鼎力相護。”

    “兵亂過後,姐姐們家中便敗落下來,我娘當時身體還健朗,就對我哥哥說,我們家能有今日全賴幾個姐姐和姐夫的照護,我二姐夫還是為救哥哥而亡。她讓我哥哥許下諾言,務必要照顧好姐姐們家裏的外甥外甥女們。”

    “我哥哥當時答應的很好,可過了不久,我那嫂嫂就露出了真麵目。以往幾個姐姐們回娘家都是帶了許多禮物回來,但姐夫們去世後,姐姐們家中沒了進項,日子便也儉省了起來。我娘和我哥哥就說,姐姐們回娘家就不用再帶東西了。姐姐們的日子確實也沒有以前闊綽了,就聽了娘和哥哥的話,沒有帶。自那以後,我那嫂嫂對姐姐們的態度就變了。我那哥哥在時,她對我娘和姐姐們的態度都很是和氣。可我哥哥隻要一不在,她就會出言刻薄姐姐們。”

    “姐姐們不想在娘家生事就忍下了這口氣,隻是漸漸不怎麽回娘家了。但我娘想念外孫和外孫女,就常把孩子們接回家來小住上幾日。我那嫂嫂就借著我那幾個侄兒侄女的名義刻薄我那外甥外甥女。我那侄子侄女要是功課沒做,被我哥哥訓斥了,她就會說全是我外甥外甥女把我那侄子侄女帶壞了。但凡我那侄子侄女做了什麽錯事,她都會說是我外甥和外甥女帶壞的。”

    ”她說的次數多了,我那哥哥也就信以為真了,漸次看我那外甥和外甥女不順眼。我那嫂嫂一向是不許我那侄子侄女們玩樂的。有一次我侄子偷拿著我外甥女的捶丸去玩,我外甥女在外麵並不知道。我那嫂子看到後不知道怎麽跟我哥哥嘀咕的。我哥哥一個男人竟然去訓斥我那外甥女,他冷著臉讓我那外甥女日後不要再帶這些東西過來了。”

    “我那外甥女當時就躲到裏間去哭了起來。我娘和我二姐當時很不高興,可又不好說些什麽。我哥哥當時似乎也有些不好意思,我那嫂嫂見勢不好,擔心我哥哥心軟,就在那冷著臉說什麽我外甥女要是有什麽事情隻管說出來,做什麽要憋在心裏不說。可憐我那外甥女被人無故的說了一頓後,還要被那挑事的人說她什麽事都悶在心裏不說。她一個做晚輩的人遇到這樣的事情,除了哭還能做些什麽。”

    “這事隻要是個有腦子的人都能想到,偏偏我那糊塗的哥哥想不到。他聽我嫂嫂這麽說後,竟又覺得這也是我外甥女的錯了。我們家其實因為這些事鬧騰過一陣子,我們都覺得我那嫂嫂陰險狡猾,當麵一套背後一套,對她有用的人她就捧著,對她無用的人她就毫不留情的一腳。我那哥哥到最後似乎也想明白了我嫂嫂這個人,可他是個好麵子的。”

    “我們家在我父親去後一段時間,家境衰落。家中的那些親戚們常常取笑我們家的人,我們姐妹和我哥哥其實心裏一直憋著一股氣,想要讓家裏重現以往的榮光。他人到中年,好不容易在聲望和地位上壓了那些親戚們一頭,又怎會在這個時候和家中妻子鬧起來,讓她們看笑話呢。所以他縱是知道我那嫂嫂為人巧言令色,常以言語玩弄人心,也隻當不知道。為了能讓家中和睦,他到最後也一直壓著我那些姐姐們,想要讓她們對我嫂嫂低頭。可人心都是肉長的,世人隻會真心愛戴品德高貴的人,又怎會愛護對那品行低劣的人呢。我幾個姐姐們雖因姐夫逝世家道衰落,可也是將門虎女,自有一股傲氣在。自那以後,我幾個姐姐就再也不把孩子往娘家送了。我那些外甥外甥女成婚生子後,除了去我娘家看一看我娘,其餘的時候從不和我娘家來往。等到我娘去世後,我們這些姐妹我和娘家的人來往就更少了。”老太君最後道。

    提及這些往事的時候,老太君略有些悵然。

    魏若還是第一次聽到老太君說起她娘家的這些事,她就說為什麽老太君從不幫扶在西北的娘家,隻是按照禮節送了年禮便罷了,原來這中間還有這樣的事。

    不過老太君的這位哥哥確實有些薄情,為了小家的利益,絲毫不顧及兄姐情分。

    但這世間又有多少有情有義的男子呢,如李浩淼兄弟這樣,願意在長兄去後,照顧侄女,真心實意為侄女考慮的人才是少數。

    老太君和老夫人以及魏若三人的情緒都因為這件事有些低落。

    三人沉默了一會兒後,老太君對魏若道:“自那以後我再看見那人前人後兩幅麵孔的人,心內就先起了提防心。你日後給男孩們找媳婦,給女孩們找婆家時,要記得,絕不能和這樣的人結親。她們這樣的人慣於拿別人當靶子,和她們打交道絕對會吃虧。”

    魏若聞言連忙點頭道:“我記下了,不過孩子們的婚事,到底還是要祖母和娘幫著掌掌眼才是,我到底年輕,看人還是有些不準的。”

    老夫人聞言就道:“多看一看就知道怎麽識人了,我們也是和這樣的人打過交道,才琢磨明白她們慣用的伎倆。不過娘還是要額外提醒你一下,那個高五奶奶如此殷勤的對待我們,必是對我們有所求,她見我們對她淡淡的,自是不會來找我們。但你對她一直比較和氣,她保不齊會來找你,到時你若是抹不開麵子,便隻往我頭上推,讓她過來找我便是了。”

    魏若連忙應是。

    不得不說老夫人還真是料事如神,這位高五奶奶對公府的人如此殷勤,確實是有事相求。

    她求的事情也很讓人乍舌,她是來問魏若能不能想辦法把她一個娘家妹妹送到大皇子府上做庶妃。

    魏若聽後眼神就是一凜,她們公府現在恨不得和哪個皇子都保持距離,又怎會在這個時候主動把姻親家的姑娘送到大皇子府上呢。

    她想起老夫人的話後,便說她先去問一問老夫人的意見,看老夫人那邊怎麽說。

    高五奶奶見她不肯一口應承下來,雖有些不滿,卻也不好說些什麽。

    魏若便單獨去找了老夫人。

    老夫人聽說娘家的侄孫媳婦竟想借由魏若的關係將妹妹送到大皇子府上,臉色大變。

    高五奶奶想把她妹妹送到大皇子府上,隻是她個人的私心。

    可若是讓啟和帝及京內各王公貴族認為這是他們公府的意思,可怎麽得了?

    她立馬讓人套馬車去了高府。

    老夫人怎麽與高家老太爺和高老爺說的,魏若不知道。

    但自那以後,魏若就沒有見過這位高五奶奶了。

    她聽高大夫人的兒媳高大奶奶說,老太爺同高二爺說了,不許高五奶奶再上公府的門了,也不許她打著高府的名義把妹妹送到大皇子府上。

    他老人家說高五奶奶如果不聽的話,那他就一紙休書把高五奶奶休回娘家。

    高二爺夫婦好像也因此被高老爺罵了一通。

    高二爺雖說為人有些寡恩,但他是個識時務的人。

    他自是看出了京內局勢十分的複雜,正是恨不得別人不要關注到他們高府的時候,又怎會任由高五奶奶為了一己私利把高家拉上賊船了。

    他讓高二夫人給高五奶奶下了禁足令,等閑不許她出門。

    魏若聽高大奶奶說完高家的應對後,方才真正放下心來。

    不過她也因此看出了自同皇後娘家的姑娘結親後,大皇子現在在京中是如何的搶手了,就連高五奶奶這樣的人都想把女孩送到他們府上去,更遑論其他人呢。

    李浩淼早就聽魏若提起過這件事,他聽魏若感歎大皇子現在得勢了,就笑著對魏若道:“那幾個皇子現在是你方唱罷,我方登場。你且等著吧,二皇子和三皇子絕對會想辦法拉他下來的。”

    魏若聽完後就半信半疑的問道:“是嗎?”

    李浩淼聞言就笑了起來道:“你且等著吧,也過不了多久了。”

    魏若聞言就道:“那到時外麵若是有了什麽新的消息,公爺可要告訴我。不過這幾天要等許夫人進京。”

    “許夫人要進京了嗎?是因為錦姐兒懷孕的事嗎?”李浩淼聞言問道。

    魏若點頭笑道:“是呀,許夫人擔心錦姐兒路上顛簸,想讓她在京裏坐穩了胎再回南平。她又想早些見到錦姐兒,便說進京來看一看。”

    李浩淼聞言就點了點頭道:“錦姐兒懷這個孩子很艱難,許夫人擔心也是正常的。”

    魏若也頷首道:“別說許夫人了,就是祖母和三嬸嬸也很擔心錦姐兒這胎會出什麽意外。三嬸嬸現在每天都在家求神拜佛的,希望神佛保佑錦姐兒能一舉得男。”

    李浩淼聽到三老夫人在家中求神拜佛,忍不住捏了捏額頭,似是極為頭疼的模樣。

    魏若見狀撲哧一聲笑了出來。

    李浩淼見她在那笑,便眯了眯眼睛。

    等魏若再次反應過來的時候,她已經躺在床上了。

    秋雲和蘭兒適時的關上門,退到了廊下站著。

    屋內紅燭搖動,屋外秋雲看著自己手上的鐲子,愣愣的發呆。

    京城內,安國公府的人正掃榻相迎等待許夫人進京。

    南平這邊,許夫人也興高采烈的準備著進京的事宜。

    許老爺和許夫人原本正為了許英明不肯納妾發愁,哪想到沒過多久,竟聽到兒媳婦懷孕的消息。

    兩位老人家自是高興的不行。

    許老爺就對許夫人道:“現兒媳既有了身孕,自是不好在親家那裏在住下去了。我們一道去京城把她接回來吧。”

    “現在嗎?”許夫人聞言卻有些猶豫的道:“可是兒媳婦懷孕還未滿三月,這路上又顛簸,要是有個萬一可怎麽是好?”

    許夫人這話說的也有道理。

    錦大姑娘這一胎懷的不易,若是路上有了什麽閃失可怎麽得了?

    許老爺聞言就有些拿不準要不要接兒媳回來了。

    許夫人想了想道:“咱家在京裏不是也有宅子嗎?那宅子雖說小,但好歹也能住人。不如我去帶著下人們去京裏一趟,讓人把那宅子收拾出來。讓兒媳婦現在那裏養胎。”

    許夫人這麽做也是有由頭的。

    時人為了避諱,一向不許懷孕的女兒住在娘家的,說是怕女孩把娘家的氣運給帶走了。

    許夫人既擔心兒媳婦現在上路會影響到孩子,又擔心兒媳婦住在娘家會犯了忌諱。

    因此,她才提了這麽一個提議。

    許老爺自然也明白這個道理,他想了想道:“讓英勇陪你一起進京吧。”

    有他兒子在,許夫人也能有個照應。

    許夫人頷首應是。

    許老爺便派人去知會了許英勇此事。

    許英勇聽說大嫂有孕,父親派自己送母親進京探望大嫂後,自是沒有不願意的,且他很為哥哥有後感到高興。

    哪想到他回去跟許二奶奶說後,許二奶奶卻大發脾氣。

    她原以為錦大姑娘再也沒法懷孕了,還在私下嘲笑她是下不了蛋的母雞。

    前段時間許英明提出的過繼一說,也讓許二奶奶將這許家視為自己兒子,不對,是自己的囊中之物。

    她正在做著要活的長一些,等許家這些人死後,自己稱霸許家的美夢的時候,就聽到許英勇過來說大嫂懷孕了。

    許二奶奶自是又急又氣。

    她一邊在心裏咒罵錦大姑娘這次又生個女兒,一邊借口自己也有孕在身,不許許英勇進京。

    許夫人自是知道自己兒媳婦就是個攪家精,她也不和她計較,隻說那她就獨自上京吧。

    可許英勇卻不願意,直說兒子還在,怎麽能讓母親獨自上京呢。

    許二奶奶見許英勇不聽自己的,堅持要護送許母上京,便總說自己肚子疼。

    可大夫來了卻也診不出什麽毛病。

    許夫人一看就知道許二奶奶在裝病,可她擔心自己若是真讓兒子護送他上京了,她這位兒媳婦會在家裏惹出一些事情。

    她不欲欲在這種大喜的時候節外生枝,便堅持讓許英勇留在這裏陪許二奶奶。

    許英勇也拿不準許二奶奶是真的肚子疼還是裝病,也擔心自己離開了後,許二奶奶會真的出事,隻好留在了南平。

    最後,許夫人是由許老爺的侄子護送著上京的。

    老太君聽許夫人說明來意後,便對她道:“錦姐兒現在還未滿三月,確實不好讓她隨意挪動。不過親家夫人說讓錦姐兒住到你們在京中的宅子這事,還是稍後再說吧。那宅子許久沒住人了,我們也很不放心讓她住進去。”

    許夫人聽老太君說完這話不僅沒有不喜,反為她看重自家兒媳感到開心。

    她忙對老太君道:“知道您老人家心疼孩子。不過您放心,我們也不是單讓她們小夫妻自己住在那裏。我來之前已經跟老爺說好了,老爺讓我這段時間就留在京裏照顧兒媳婦。”

    老太君聽到許夫人說要留京照顧孫女,便關切的問道:“你來了這裏,家裏那一攤子事可怎麽辦呢?

    許夫人聞言就笑道:“家裏的事情都有定例了,我縱是離開一段時間也沒關係。現在最要緊的是兒媳的身子。”

    老太君聞言這才沒說什麽。

    於是許夫人就暫時住在了三老夫人府上,而許英明和他堂兄則每日早出晚歸的去許宅那裏,看著下人們打掃安置家具。

    許夫人惦記著老太君說的宅子許久沒住人的事情,不僅請廟裏的和尚來府上做了一場法事,還親去寺廟裏請了幾件開過光的物件鎮宅。

    老太君和三老夫人見她做的細致,便放心的把錦大姑娘送到了許宅。

    自此,錦大姑娘就暫時在京內安胎,許夫人也暫留在京城照料兒媳。

    至於三老夫人送過去的那些丫鬟,則被許老爺找個理由送了回來。

    若是尋常時候,親家送回了自家給的丫鬟,三老夫人可能還會有些生氣。

    可自女兒懷孕後,她就總記掛著自家送過去的那幾個丫鬟,後悔不該送丫鬟送的那麽快。

    如今許老爺主動把人送了回來,三老夫人自是十分的喜歡。

    她就對三老爺道:“幸好親家明理,不然那幾個丫鬟放在那裏,終究會是禍患。”

    三老爺想了想道:“這些都是小事,你要是有功夫就想想怎麽把女兒留在京城吧。”

    “是許家出了什麽事情嗎?”三老夫人聞言大驚。

    三老爺搖了搖頭道:“倒也不是說她家出了什麽事情,隻是我想著親家把一堆家事交給了錦姐兒看管,雖說外人看著是看重錦姐兒。可內裏的勞苦隻有咱們自己知道。錦姐兒這些年總也懷不上孩子,未必沒有太過勞累虧損了身子的緣故。我想了一下,與其讓錦姐兒回去繼續管家,還不如趁現在錦姐兒還年輕,想辦法把她們夫妻留在京城。一來是為了讓錦姐兒把那一攤子家事甩出去得以調養身子。二來則是為了能讓她安心待在京城多生兩個孩子。”

    “把管家權丟出去嗎?可這樣一來錦姐兒在許家族中必不會如現在這般有威望。”三老夫人所思考問題的角度與三老爺倒是不同。

    三老爺聞言就說她:“你懂什麽?錦姐兒縱是管家管的再好,若是沒有兒子,將來日子也難熬。況且他們許家是武將世家,這樣的人家將來必會送子侄上戰場。俗話說的好,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外孫將來上戰場若是沒個親兄弟幫襯,你能放的下心?”

    “那也不必要來京裏把管家權交出去吧。”三老夫人還是有些猶豫。

    三老爺聞言就道:“若是錦姐兒嫁到了京裏的話,平日裏可以常回娘家散心的話,咱們自是不用說什麽交不交管家權之類的話。可錦姐兒是嫁到了南平,她婆家妯娌又總是生事,錦姐兒顧及著自己是長嫂,不好認真和她計較。但她心裏能不憋屈?之前太醫過來給錦姐兒看診,不也說咱們錦姐兒總懷不上孩子,和心情總是不舒暢也有關係嗎?”

    三老夫人一聽覺得三老爺此話說的很合情理,她便點頭答應了。

    “那老爺是準備走公爺的路子把英明留在京城呢?”三老夫人問三老爺。

    三老爺頷首應是道:“當然,不過浩淼這幾日也很忙,我等過兩天再去找他說吧。”

    “公爺在忙什麽呢?”三老夫人奇怪的問道。

    三老爺聞言嘴角露出了一絲神秘的微笑,卻任憑三老夫人怎麽說都不肯透露李浩淼近日在忙些什麽。

    李浩淼倒也沒忙別的,他純粹是在想要怎麽說動二皇子和三皇子把皇後娘家的姑娘也納入府中罷了。

    早前淑妃曾同皇後許諾,要將皇後娘家的姑娘納到大皇子的府裏,並通過此事獲得了皇後的支持。

    李浩淼自是不能看著她們擰成一股繩子。

    他就想辦法派人在二皇子和三皇子麵前提了一嘴,告訴他們,皇後到現在還沒有明確站隊。

    二皇子和三皇子也和李浩淼抱有同樣的想法。

    皇後畢竟代表著正統,縱然她不得寵,可她若是明確表示自己倒向了大皇子,那大皇子上位的可能性就又多了一分。

    二皇子和三皇子自是不能坐視此事發生。

    他們一麵想要阻止皇後娘家的姑娘進入大皇子府,一麵想辦法打聽皇後娘家還有幾個姑娘待字閨中。

    打聽的結果倒讓這兩位皇子不知道該說些什麽,皇後府上隻有這一個姑娘待字閨中了。

    三皇子的腦筋向來轉的快一些,既是永林侯府沒有待嫁的姑娘了,那文安侯府的姑娘也行呀。

    文安侯夫人雖隻是皇後的姐姐,不比永林侯府與皇後近親。

    可皇後的親生女兒文寧公主卻嫁到了文安侯府。

    有文寧公主在,也可以最大限度的爭取到皇後的支持。

    三皇子既決定要納文安侯家的姑娘入府,便第一時間去找了成妃。

    成妃的動作也很迅速。

    待到二皇子聽到消息後,那文安侯府的姑娘已經進了三皇子府了。

    二皇子自是不甘心好事都讓兄弟們占全了,他讓人去了安寧公主府上,說想要納安寧公主夫家的女孩入府。

    安寧公主不欲卷入皇子間的這些糾紛,便借口夫家沒有好姑娘拒絕了二皇子。

    二皇子隻好另找她人,但一時之間,他也找不到合適的人選,隻得暫時罷了。

    而淑妃和大皇子那邊,知道二皇子和三皇子都想同皇後娘家的姑娘結親,且三皇子已經將文安侯府的姑娘納入府中後自是暗自生氣。

    她們哪裏看不出來這兩位皇子在打什麽主意的。

    可縱使他們生氣,也改變不了三皇子已與文安侯府結親這一事實。

    自此,皇後的娘家親眷們也分成了兩派,一派支持大皇子,另一派支持三皇子。

    李浩淼這段時間一直在旁觀事情發展,且還要注意著讓幾位皇子間的紛爭不要波及到貴妃和五皇子。

    如今,見文安侯侯府的姑娘進了三皇子府,他所期待的局勢已成後,他便將目光從府外收了回來。

    恰巧此時,三老爺過來同他說想要將許英明

    李浩淼想了想對三老爺道:“英明若是入京的話,必定是進不了如京郊大營這樣的地方,隻能做個閑職罷了。”

    三老爺自是明白李浩淼不欲在此時卷入皇子紛爭的道理,他聞言就笑道:“究竟是什麽職位,倒也沒什麽關係,我們隻是想找個借口留英明和錦姐兒在京城住上幾年罷了。”

    李浩淼自是知道三老爺為什麽想要把許英明和錦姐兒留在京裏的。

    三老夫人得了三老爺的準話後,就過來同老太君商議此事。

    老太君自是沒瞞著魏若和老夫人。

    魏若知道後就同李浩淼說了此事,還感慨說,三老爺夫婦為了錦姐兒真是考慮深遠。

    聽到三老爺這麽說話,李浩淼就笑道:“既如此,就讓英明去兵馬司做個閑職吧。”

    三老爺略一思襯,便明白了李浩淼將許英明安排進兵馬司的用意。

    兵馬司負責維護京城治安,雖主要是和小商小販打些交道,但到底和軍中有些牽扯,且因為兵馬司不涉及京中防衛,也不會引起有心人的防備。

    這樣一個職位正適合現在的許英明。

    李浩淼見三老爺同意自己的安排,便把五爺叫來了書房,讓五爺拿著自己的名帖去和吏部以及兵馬司的長官們交涉此事。

    三老爺見狀便讓六爺也跟著五爺一起去了。

    臨走前他給了六爺一疊銀票,讓他不要吝嗇用錢。

    有了李浩淼的名帖在前,五爺和六爺辦事很順利,不過幾日,許英明的調令就下來了。

    三老爺在來同李浩淼說此事之前,就已經同許老爺商量好了此事。

    許老爺覺得長子若是能趁著未起戰事時在京城曆練幾年,未嚐不是一件好事。

    他不僅同意了三老爺的做法,還寫信給許夫人讓她拿銀子給許英明打點。

    許夫人雖然有些舍不得長子留在京城,但許英明跟她說了,他們就在京城待幾年長長見識,最終還是要回去的。

    許夫人想著這到底事關兒子的前程,便也不好再說些什麽。

    待到許英明的調令下來後,他先去了南平和接替他職位的人交接了工作,隨後才又帶著調令去兵馬司報到。

    等他走馬上任時,已是七月份了。

    老太君見錦大姑娘留在了京城居住十分的高興,她時不時的就讓人送些東西過去錦大姑娘那裏。

    安國公府裏幾位留居在京城的姑奶奶們也都各自派了下人們過去探望。

    而八爺和九爺的婚期也快臨近了。

    雖說婚事是二老爺和三老爺府上的,但老夫人和魏若以及五夫人等人作為親眷,自是不能置身事外。

    其中,又因為二老夫人現正在莊子上,老太君覺得三夫人和四夫人太年輕,沒有操辦過這種婚嫁大事,擔心她們在眾人麵前出醜,便讓老夫人時常去二老爺府上照看著。

    一整個七月和八月,魏若和妯娌們都在同二老爺和三老爺府上的嬸嬸和妯娌們一起操辦八爺和九爺的婚事。

    直到了八月底,倩姐兒和由姐兒總算前後腳進了門。

    自那以後,眾人都開始稱呼她們為八夫人和九夫人。

    八爺和九爺一向關係好,他們二位的夫人關係自是也要親近一些。

    老太君一向樂得見她們妯娌和睦,看到八夫人和九夫人總是一同出入,自是十分的高興。

    八夫人和九夫人得了這位安國公府大家長的喜歡,自是很快就在公府站穩了腳跟。

    八夫人進門後沒多久,八爺就過來同老太君說,想要讓她繼續學醫。

    站在老太君這個年齡去看八爺她們,自是跟看小孩差不多。

    她覺得八夫人是幼子媳婦,不需要管家,且她暫時也沒有婆母要伺候,若是能學個東西打發時間,倒也比做別的事情要強。

    因此老太君不僅同意了八爺的請求,還讓李嬤嬤帶著她的帖子去京裏一位姓李的人家。

    這位李家夫人之前就在太醫院女醫局當值,自得了孫子後,就退了下來,隻待在家中含飴弄孫了。

    她看到安國公府的人上門先是十分的吃驚,待聽到李嬤嬤說明來意後,這位李夫人不由得沉思了起來。

    她雖說在太醫院當值了許多年,可她夫婿和兒子們都是老實人,在京中也無助力。

    她之前一直在擔心,自家日後沒了靠山,要如何在這京城立足。

    縱然她們家有些閑錢在,不用擔心子孫生計了,可她們這等沒靠山的人最容易被那等閑人盯上,或是誘哄,或是使計騙了錢財過去。

    如若她能去公府教導那位夫人醫術,到底也算得上是有師生的情誼了。

    日後倘若她們家遭了難,或可憑借今日的這份情誼,給予子孫庇護。

    如此一想,這位李夫人自是十分的願意了。

    李嬤嬤見她同意,便同她說好了來公府的時間。

    她說家中八夫人還有旁的事要做,恐不能每日學習醫術。

    李夫人大概每三日上門一次,指點一下八夫人就行了。

    李夫人自是連連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