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曹丕主動請纓
字數:3778 加入書籤
曹秀與荀彧的一番辯論落下帷幕,結果出乎了大部分人的預料,荀彧抱著一本《董仲舒語錄》居然被曹秀辯得啞口無言。
倒不是曹秀說了什麽驚世駭俗之言,隻是曹秀的一番言論,恰好切中了董仲舒“天之變歲之分”的缺口,一時之間讓荀彧不知該如何反駁。
這就好比你和一個人比武,人家招招找你破綻,你拿什麽跟人打?
況且荀彧深陷對漢室的熱枕,以至於他忘記了這天下始終是百姓的天下,而非“皇室”的天下。
董仲舒的“天人三問”也隻是以皇權為中心,而並未以百姓臣民為基點,故後世之君在以儒家治國之時總會多少偏離一點他的方針。
貪官是必然要抓的,反貪這項光榮而偉大的任務落在了曹秀身上,荀彧無話可說,自是不能反駁。
就在眾人以為此時就如此塵埃落定之際,一直未曾開腔的曹丕忽的站了出來,如今已十八歲的他已然一米八幾,雄壯的個子比曹操也高出了半個腦袋。
越長大越看似忠厚淳樸的他先是朝著曹操躬身見禮,而後這才懇切道:“父親,兒有一言,不知當講不當講。”
眾人聞聲皆是一怔,顯然都沒想到曹丕會在此時站出來。
畢竟剛剛曹操的話已經說得很清楚,無論董仲舒的“天之變歲之分”到底有多權威,也無論曹操肅清貪腐這件事會引起多大的波瀾,曹操都依然會這麽去做,他下定了決心,勢必要改變現有的官僚體係,官場製度。
學識淵博如荀彧都被曹秀辯得啞口無言,你曹丕不過及冠之年,難道還能比荀彧更博古通今?學富五車?
荀彧微微側眼,用眼角餘光瞥了他一眼,臉上早已恢複了初時的波瀾不驚。
他雖不知曹丕此時站出來究竟何意,但他知道,曹丕此時出言,斷然不是為了附和自己。
果然,當曹操抬手示意曹丕有話就說之後,曹丕立時開始了他的表演。
“兒這些年在府中跟隨父親左右,看了許多,聽了許多,每日見得父親為這些瑣碎操勞,兒便自責不能為父親分憂。”
“兒想請父親將此事交於兒,讓兒也有機會為父親分憂解難,借此也也好讓兒有曆練之機。”
曹操剛剛將肅清貪腐的任務交給了曹秀,這是眾人都看見的。
可曹丕此時兩句話,卻是要主動爭取一下這個任務,言辭懇切,形容真誠,頗為孝順。
饒是荀彧也不由高看了他一眼。
要知道,這件事並非想象中的那麽容易。
肅清貪腐,整頓吏治,往小了說是處理因鹽鐵專售謀取私利的官員,可往大了說,這便是一件徹底改變現有官僚體係的工作,一旦處理得不好,那就是身敗名裂的下場。
畢竟現在的官員大多都是貴族和士族階級,他們擁有最廣泛的人脈資源,擁有最厚實的土地基礎,擁有最廣闊的輿論基礎,對付這些人,可不是戰場上打仗這麽簡單的事。
戰爭不過是排兵布陣,可對付這幫人,他們的陰謀詭計可謂層出不窮,他們的後台便是整個天下,要讓他們交出現有的權利,這不是等同於與虎謀皮?
所以這件事從一開始就沒人看好,盡管大部分人都同意曹秀的提議,但卻沒人上前主動攬過這任務。
荀彧的反駁時,他們也都是冷眼旁觀,既不幫襯,也不反對,反正這件事無論成還是不成,他們都可以選擇作壁上觀,不參與其中。
故此此時曹丕突然的主動請纓,自是讓眾人皆是錯愕。
他們疑惑的是曹丕哪裏來的底氣敢就這件事主動請纓,難道就因為你是曹操兒子?
那幫貴族士族階級的人會因為是你曹操的兒子就對你另眼相看?
他們能讓到嘴的鴨子再飛了?
可別開這種玩笑了,誰信呐。
“你想試一試?”
曹操也是很詫異,畢竟他也清楚這件事的阻力到底有多大,從剛才荀彧反對這件事的態度就不難看出。
“兒隻想為父親排憂解難!”
曹丕的聲音很是堅定,再配上他臉上誠懇的神色,一時倒叫人不得不信。
可他的這個理由,卻不能讓曹操信服。
“你有此心,為父很高興。”
“但此事並非你想的那樣容易,還是交給秀兒去辦吧。”
對於曹丕的能力,作為父親的曹操可謂了如指掌,畢竟是親生兒子,自己兒子有多大本事,他能不知道?
要說這件事誰能辦好,他曹操唯一能夠相信的估計也隻有曹秀了。
一旁的曹秀聞聲也是微微側目。
他當然明白曹丕這時候跳出來請纓到底是為何,但目下他似乎也不好多說什麽,畢竟這件事的確很嚴肅,一旦弄不好,那就是為天下人唾棄的事,曹丕主動請纓,雖不足以以他自身的能力得到曹操的信任,但這份勇氣與膽識,卻叫在座的其他人佩服。
所以此時他若是出言譏諷,隻怕會引得他人不快,對自己“另眼相看。”
而此時,曹丕再度出言道:“父親!”
“孩兒比秀兒還要大上三歲,這些年在府中跟隨父親左右,也算是見識了許多,若無親身曆練之機,孩兒日後隻怕無力為父親分憂,孩兒豈非不孝?”
若是以往,聽得曹操的安排,曹丕估計也就沉默了。
可今日,曹丕不但沒有沉默,反而更為主動的爭取,情緒也一下子激昂了起來,言詞鋒利,叫人難以反駁。
曹操聽到這話,目光一轉,再度落在他的身上,仔細打量間半晌未曾說話。
其實曹操心裏也清楚曹丕此舉何意,但他不明白的是曹丕為何如此堅持?滿是絡腮胡的臉上霎時間隱隱浮現出一縷憂色。
他擔心曹丕會因為此事而徹底與曹秀反目。
於是他轉過頭看向曹秀道:“秀兒,此事你與你叔父一道處置,徐州牧李典乃是你的部下,你便去徐州,丕兒去兗州,你們各自查證肅清,誰做得好,誰沒有這個本事,屆時一目了然。”
曹操給了曹丕麵子,但同時也讓他立下了軍令狀。(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