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 蜀道天險 大航海序幕
字數:5469 加入書籤
趙維和餘玠的大捷,僅興元府一戰前後,大宋軍隊就以不到3萬人傷亡的代價,殲滅和俘虜汪德臣的部屬10萬人馬。蒙古軍此戰直接陣亡的有2萬,傷4萬,被俘5萬餘,而大宋得益於主戰場上火炮的大量使用,傷亡並不大,3萬人的傷亡數字裏陣亡隻有1萬,倒是輕傷有1萬六七。大宋的戰果是顯著的,首先就是沔州和興元府兩大失地收複,對於全國上下抗擊蒙古帝國起到了極大的鼓舞作用,其次是繳獲,截止興元府之戰結束,宋軍繳獲戰馬1萬3千,挽馬和騾共3萬5千,這些騾馬被用到了興元府、沔州和鳳翔府之間的輜重運輸,另從興元府的府庫和汪德臣沒來得及帶走的私庫中,起獲了各種金銀細軟,粗略估價320萬貫以上……
離開興元府之前,餘玠問趙維如何處置那5萬多俘虜,畢竟5萬多人一天的吃喝拉撒也不是件小事,雖然成都的糧草極其充足,也不能養著一大幫閑人,還要拖累軍隊派人小心看管,若是沒什麽用,幹脆找個時間全部殺掉。趙維說:“不用,俘虜可是好東西,殺掉太可惜了。”
他早在開戰之前就想過了俘虜的問題,畢竟是從後世來的,優待俘虜的國際慣例使得趙維不習慣古代戰爭普遍存在的殺俘行為,但是要出糧出人養著這幫閑人,還得時刻提防他們起事,這種生意他更不會做。思來想去,趙維突然發現,這俘虜不是最好的勞動力嗎?無論是征兵製、府兵製還是募兵製,軍隊永遠都是一個國家最優秀的勞動力,現在手裏這些俘虜,派去做苦力那是最合適不過了。
汪德臣占據沔州和興元府的時候,對翻越秦嶺,連接關中和漢中兩個盆地的官道也是下了功夫去修繕的,但是到劍門關以南的通道就沒那麽暢通了,這是交戰前線,敵我雙方一定程度上都有意地不讓道路通暢,興元府收複,對於餘玠來說,從劍閣到沔州和興元府的道路整修就是眼前十分緊迫的任務,而趙維卻並不滿足於這一小段道路,他還規劃了沿著岷江而行,從沔州經大散關,通向鳳翔府的一條路,由於這條路大體上沿著河道布置,所以全線坡度都很平緩,還大量使用隧道和橋梁穿越難以繞過的山體和溝壑。
得知了趙維對這條路的大致規劃之後,包括餘玠在內,絕大多數將領和工匠都十分不解,按照這樣的施工標準,工程難度實在太大了,按理說無論馬車、牛車還是人推的獨輪車,都用不著如此平緩的道路,尤其是隧道和橋梁,總長度特別大不說,隧道的寬度和高度遠遠超出了車輛通行的要求,並排通行3輛馬車都有餘,橋梁的載荷也要求每一米至少能承載3噸的重量,使用壽命還要保證30年以上,這得通行什麽車?
當然,所有人都能想象到,真要是修通了這樣一條路,那等於是徹底打通了蜀道天險,從成都到鳳翔府,每年上萬噸的物資運輸都是小意思。可是,路是拓寬了,但整個大宋都沒有那麽多的牲口去填滿這條路的極限運力……他們哪裏知道,趙維規劃這條路,根本就沒打算用馬車和牛車,一年幾萬噸的運輸量都是小瞧了趙維。
這條路與後世的寶成鐵路走向吻合度是很高的,趙維也是奔著修建一條鐵路去的,後世那條電氣化的寶成鐵路,年貨物運輸量高達1500萬噸,趙維規劃的這一條,不求這麽高的運輸量,有個100萬噸的極限運力,那也足夠了,要知道隋煬帝修的那條以洛陽為中間節點的大運河,最高峰的時候年運輸量也不過幾十萬噸。這條鐵路一旦修通,四川和關中就完全連成一體,數十萬大軍可以在10日之內從成都到達鳳翔府,那樣的話,蒙古帝國西線就徹底崩潰了!
工程難度雖然大,但其實隻要錢和人力到位了還是沒問題的,趙維也沒有要求短時間內完工,他給了5年的一個初步期限,雖然這個時間看起來也很緊張,但有了5萬多“免費”的壯勞力和繳獲的財物,加上天府之國殷實的糧秣儲備,從成都府招募幾萬民工,保證鐵路前期工程開工還是沒有問題的。部分隧道和橋梁的建設難度太大,這硬骨頭暫時就不去啃了,先把能平整和拓寬的路麵給搞定了,兩側山坡的土石方給夯實了,把道砟和枕木給準備好了,其實也就隻需要一年的工夫。如果火藥有剩餘產量,也可以用作隧道施工,加快點進度。至於少部分大跨度的橋梁,和鋼軌鋪設,就隻能等杭州鋼鐵廠的鋼材到位才能開工了。
……
就在鳳翔府大捷的消息也傳到臨安府的時候,黃堯也在忙著另一項更加偉大的工程。
事情的起源要追溯到趙維離開臨安之後的第三天,欽天監的陳天興重拾信心,堅信自己的推算和結論是正確的,這大地就是個圓球,他甚至還沿用趙維的計算方法,進一步計算出,地球的半徑在6400公裏左右,誤差不超過100公裏,那麽赤道周長就是4萬公裏。
然而,在絕大多數人的傳統認知中,地球這個概念看起來實在是荒誕不羈,為了向世人證明這個事實,陳天興認為,隻有進行一次環球航行,船隊一直向東走,隻要能夠回到出發點,就是地球最有力的證據!
陳天興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趙維,這是第一個支持他想法的人,可是當他去到東宮,守衛卻十分不解地回答他:“殿下前天就出征了,大監不知道麽?”
“啊?這……”陳天興那幾日沉迷於各種演算,兩耳不聞窗外事,對趙維出征一事竟渾然不知,無奈之下他隻能去找秦九韶,不料這老朋友更是沉迷於研究趙維留給他的那本手劄,對陳天興的環球航行一點關注的意思都沒有,兩人聊了一刻鍾左右,陳天興很無語地站起來準備離開,這時候秦九韶像是想起了什麽,連呼道:“伯益(陳的字)兄請留步。”
隨後他連忙翻了翻趙維的手劄,翻到其中一頁,說道:“伯益兄,咱們的太子殿下真是料事如神。你看,他可能早就想到要有環球航行這一出了,給你留了個好東西!”
陳天興一看,那手劄上的圖形似懂非懂,旁邊明明白白寫了“六分儀”三個字,旁邊的文字還寫著:圓周六分,其一弧為度,望遠鏡為目,地平鏡為基,另一鏡為指,手持之,轉動指鏡,使目鏡中天體與海麵平齊,弧之度為天體高度角。
“這六分儀用來幹嘛的?”陳天興沒太看明白。
“顯然是航海用的啊!”秦九韶說,“應該是通過測量天體的高度角,計算得出自己在大海中所處的位置,具體操作我不清楚,這非我專業。不過你可以去請教一下江南工業的黃堯先生,他是太子的老師,以前經常出海,肯定能替你解惑。”
陳天興如獲至寶,兩人一起找到了黃堯,將這手劄給黃堯一看,黃堯不僅看完了六分儀這一部分,還前後翻了翻,頗有興趣,問秦九韶:“秦先生,這小冊子從何而來?”
“先生不知嗎?”秦九韶有些驚訝,“這是殿下離開前交給我的,他說這裏麵有他的一些經驗和創想,還有在戰場上曾撿到一個色目人的手記,是什麽英格蘭國的人,他翻譯了其中的內容,全部都記在這手劄上了。”
“不錯不錯。”黃堯連連稱讚,“太子這等見識和創想,都可以做墨家的巨子了。”
隨後黃堯專門就手劄中,六分儀這一章的內容細細品味了一會兒,他常年出海貿易,在海上分辨方向和位置早已是熟門熟路,所以六分儀的原理對於他來說,根本就像是自己親手設計的一樣通俗易懂。
六分儀的組成包括一具小望遠鏡,一個半透明半反射的固定平麵鏡作為地平鏡﹐一個活動的反射鏡作為指標鏡指向目標天體,使用時﹐觀測者手持六分儀﹐轉動指標鏡﹐使目鏡的視場裏同時出現天體與海平線重合,然後根據指標鏡在六分弧度上的刻度即可讀出天體的高度角,這個天體可以是太陽,可以是月亮,也可以是北極星。當然,根據天體高度角得出當前所在的經緯度,首先必須要對地球進行經緯度劃分,然後測定一個基準位置不同時刻的天體高度變化,這樣才能用六分儀測得船隻在海上的具**置。
說到這裏,陳天興自是完全明白了,太子果然是料事如神?不,或許他早已有環球航行以證地球的想法。陳天興將環球航行的想法跟黃堯說了之後,黃堯也是興趣盎然,這可是人類劃時代的壯舉。
黃堯直接從書房中取出海圖,這海圖是他綜合了他所遇到的中外海商的航海經驗所繪製的,隻是一份大致的草圖,包括了印度洋周圍幾乎所有的海岸,和所有標誌性的島嶼。
“這海圖上,根據來自威尼斯的色目商人的經驗,最西邊是一片一望無際的大洋,沒人往西探尋過其邊緣,而咱們大宋東邊,也是一片一望無際的大洋,地球是圓的,那這兩片大洋可能是同一片。然後南邊這塊大洋,它的西端出入口在這裏,這是孝億國(埃及)往南數千公裏的邊界,聽說此處常年風浪猛烈,很少有人能順利通過。如果環球航行向東出發,我們的船隊最終必須從這裏進入南大洋,才能回到大宋。”
陳天興在圖上比劃了半晌,說:“這麽算下來,總共航行距離差不多得算著15000公裏啊。”
“我覺得可能不止。”秦九韶搖搖頭說,“伯益兄,你的計算是假設圖上西邊的大洋和咱們東邊的大洋是同一片吧?可如果不是呢?”
“此話怎講?”
秦九韶說:“這海圖我總覺著有些別扭,你也說過,地球的周長4萬公裏,可這海圖東西距離差不多也就一萬多一點,難道剩下的2萬多公裏全是海洋?中間沒有一塊大陸?”
“有何不妥?”黃堯問。
“轉動不平衡。”秦九韶說,“可以確定的是,地球是在自轉的,自轉才形成了晝夜交替,這陸地和海水的比重明顯差別很大,咱們東邊的大海可不淺,要是陸地全部集中在地球的一邊,重量偏置如此之大,轉動起來不平衡啊,顯然會劇烈抖動的啊!”
“這……”陳天興覺得好像有點道理,“地球一天就轉一圈,這麽慢的轉速應該不至於吧?”
“轉速雖然慢,可如果背後沒有陸地,地球的重量偏置過於嚴重,自轉終究不能平穩。”黃堯說著,一邊踱步一邊想,難道圖上這片大陸在地球上的另一麵,真有另一塊大陸?
陳天興突然抬起頭,說:“我想起來了,我曾經看過《梁書諸夷傳》有這麽一段記載:扶桑之國,在大漢以東二萬餘裏。我當初看到這一段的時候,曾當它是奇談怪論,現在看來,或許在咱們東麵一萬多公裏處,真有一片未知的大陸。那這航程計算可就有點麻煩了,如果這真有一片大陸,那麽它的南北邊界在何處根本不得而知。”
“我覺得北邊邊界能通過船隻的可能性不太大,以咱們這一片大陸為例,蒙古帝國最北邊都快到北極了,海麵常年冰封,想來如果這篇大陸真的存在,北邊應該也沒有通道,我覺得應該往南邊找它的邊界……”
三人討論了大半日,最終保險起見,把環球航行的總裏程預算到25000公裏,按照這個標準去準備食物、飲水,負責環球航行的船隊由15艘大海船組成,載人的船有3艘,滿載排水量均為2500噸,每艘船上400人,前後甲板各一門鋼炮,舷側各3門鋼炮,裝載食物和淡水的船6艘,排水量1500噸,每一艘船都配備前後兩門甲板炮,其餘6艘裝載煤炭和少量機械用水,排水量同樣1500噸。
除了環球船隊之外,黃堯還準備了另一支接應的船隊,在環球船隊出發的同時,他們也出發去孝億國最南端等候,同時向西探索是否還有新大陸的存在。(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