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學校心理衛生
字數:3886 加入書籤
學校是一個人成長的極為重要的場所。在學校,教師不僅要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品質,傳授給他們知識,更要注意培養他們健全的人格和優良的心理素質。
作為社會群體的學校,師生之間、教師之間、學生之間的人際關係是否和諧,教育製度和教學管理是否科學合理,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是否符合學生的身心特點,是否存在學習負擔過重、考試過於頻繁、學習困難等壓力,都屬於心理衛生的問題。教師如果懂得心理衛生知識,注意學生的心理衛生問題,就可以幫助青少年預防精神疾病的發生,培養其健全的人格,增強其社會適應能力。教師掌握了一定的心理衛生知識,也可以幫助自己更好地適應教師角色,順利地完成教書育人的任務。
一、學生的心理衛生
(一)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
學生的心理活動豐富多彩,學生的表現千姿百態,教師若想培養心理健康的學生,首先應該了解心理健康的標準。一般來說,心理健康的學生具有以下特點
1有正常的心理活動,與絕大多數同齡學生相比,其智力正常或者沒有缺陷。
2能正視現實,適應環境並改造環境。
3能正確認識和評價自己,有切合實際的誌向水平,自信、自尊、自製。
4情緒穩定、樂觀、開朗,對未來充滿希望,能避免和克服由於過度緊張或焦慮、憂傷而產生的病態症狀。
5積極向上,精力充沛,有從事種種活動的興趣、信心,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有效地完成各種任務。
6能冷靜、理智地對待生活中的挫折和打擊,對不同的刺激作出適度的反應,有忍受挫折,從失敗中學習和總結經驗教訓的能力。
7樂於交往,善於交往,尊敬教師,團結同學,能發展並保持和諧融洽的人際關係。
(二)學生心理健康的培養
1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寬廣的胸懷,養成努力學習的態度和不斷進取的精神。
2幫助學生采取正確的態度和使用合理的方法對待學習、生活等方麵遇到的挫折和衝突,並幫助學生改變引起挫折和衝突的情境。學生由於年齡和閱曆的限製,在挫折和衝突的情境下,往往不知所措,容易喪失理智。教師應使用合理的方法幫助他們,積極地給學生創造條件,讓他們在其他領域中做些使自己感到高興的事情,忘掉不幸,盡快擺脫原來所處的情境。
3學校應設立心理谘詢機構,采用心理治療的方法,幫助學生擺脫困境。通過心理學家的分析、研究、勸解、安慰、開導、鼓勵,減輕不良情緒的壓力,改變認識問題的角度,為學生排憂解難,幫助他們渡過難關。
4引導學生經常參加有益的集體活動。在集體活動中,塑造他們熱愛集體、關心別人、勤勞、勇敢等性格特征,並教會他們主動真誠地與人交往,尊重別人。
5指導學生養成有規律地工作、學習、生活的良好習慣,消除不良嗜好。參加體育活動,保持體質健康,使學生勞逸結合,生活豐富多彩。
6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和對待各年齡的生理心理變化。使學生對自己的生理、心理將要發生的變化有充分的認識,做到防患於未然,並幫助他們正確處理升學、就業、戀愛、婚姻中的種種問題。
二、教師的心理衛生
(一)教師工作的特點
1教師工作的崇高性 自古以來,人們就用許多美好崇高的語言歌頌教師。早在2000多年前,荀子就曾把教師與蒼天、大地、君王、父母相提並論,並指出“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大教育家誇美紐斯曾說“教師是花園內精心培植花苗的園丁,用知識在凡有人的地方都蓋起房屋的建築師,精心雕塑人的智慧和靈魂的雕塑家,向野蠻和無知發動進攻的統帥,教師工作是太陽底下最崇高的事業。”今天,人們仍然用“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手執金鑰匙的人”等崇高的字眼讚美教師。隨著現代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教育越來越顯示出其應有的地位。目前,我國把教育列為發展國民經濟的戰略重點之一,足見教育在我國的社會地位,而教師正是教育發展與改革的實踐者、開拓者,是教育工作的中堅力量。
教師地位是崇高的,其作用是偉大的。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是學生個性的塑造者,是集體的領導者,是模範公民的代表,是學生學習的榜樣。教師生活無小節,事事為人師表,他們的一言一行對學生都發揮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2教師工作的艱苦性 教師的工作不僅是崇高的,而且是艱苦的。從工作的性質和條件看,教師既沒有顯赫的地位,也沒有優厚的待遇;從工作過程看,教師的工作是一項十分艱巨而細致的工作;從工作的結果看,一個人的成才是許多教師共同努力的結果,一個教師的作用很難從中突出出來。
(二)教師的心理保健
1科學用腦,勞逸結合。教學工作是一項複雜而持久的腦力勞動,要保持心理健康,必須注意用腦衛生。首先,用腦要適度,避免過度疲勞,以免導致大腦細胞及其機能受損,導致頭痛、健忘、失眠等神經衰弱症。其次,用腦要合理,不要整日埋頭於書案。單調的工作,不僅會影響活動效果,還會造成一些不良的情緒反應。應善於安排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勞逸結合,腦力活動和體力活動相結合,這是調節大腦思維,保持身心健康的有效方法。
2掌握心理衛生知識,正確對待各種壓力。教師所麵臨的各種壓力和緊張,較一般人來說,顯得更為嚴重。社會對教師的角色期望通常很高,一方麵要求教師要完成好教學任務,把學生培養成合格的人才,另一方麵又要求他們成為道德高尚、人格優秀的代表。盡管教師應該努力成為學生的楷模,但對教師這種“盡善盡美”的要求,卻很容易使教師壓抑自己正常的需要和行為,處於消極的情緒之中。教師的工作負擔很重,工作、學習、休息融為一體,不僅要備課、上課、批改作業,還要課外輔導,從事科學研究,甚至超負荷運轉。一般來說,教師的自尊心都比較強烈,各方麵的刺激時常威脅他們的自尊心,使他們處於一種焦慮狀態。社會的發展、知識的更新,對他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他們麵臨著職稱評定、教學效果考查等考驗。從自身來講,他們也常因對教學內容、教學效果、教學能力的自我評估產生焦慮。
教師麵臨的心理壓力很大,這就要求他們應該學會一些解除心理壓力的方法。有了心理衝突要設法正確解決,不能消極對待,經常用心理健康標準衡量自己的行為,促進心理健康。
3樂於合群,處理好人際關係。教師是生活在各種社會關係網絡中的社會成員,樂於合群,積極參加學校、教研室或學生班集體活動,與學生、同事、領導和家長友好相處,建立和保持協同和諧的人際關係,就會積極樂觀,心情舒暢,開朗豪爽,精神振奮,工作效率高。相反,離群索居,上下左右關係緊張,容易心情沉悶,抑鬱寡歡,冷漠孤僻。所以,隻有處理好人際關係,才有可能審時度勢,隨著情境的變遷,及時地變換角色,采取與角色地位相適應的角色行為。
4加強自身修養,不斷提高素質。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全民素質日漸提高,學生求知欲強烈,思維活躍,好奇探究,敢想敢問,加之當今社會知識更新加快,這都無疑給教師提出了更多更嚴的要求。因此,作為合格的教師,僅有教書育人的良好願望是不夠的,還應不斷努力,提高自身素質。首先,經常學習所授課程及相關課程的新知識、新信息,拓寬知識麵,加深認識深度。其次,還應具備一些基本能力,如引起學習動機的能力,教授能力,組織能力,知人善教、因材施教的能力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