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總結及請假

字數:2968   加入書籤

A+A-


    網易雲的歌單已更新,新增舒伯特D.960、馬勒《a小調第六交響曲》《e小調第七交響曲》,大家可以去聽了,“作品相關”章節的曲目單索引也對應更新,方便大家查找。
    第七卷的卷名選擇“夜之歌”(Nachtmusik),是為了更好地區分於大家可能更為熟悉的“夜曲”(Nocturne),這兩個概念是不一樣的,後者通常指代菲爾德、肖邦、福列等人更為擅長寫作的鋼琴體裁,而這裏的“夜之歌”更趨於字麵意思,即“夜晚的音樂”。
    在尼采的《朝霞》一著中,有一句我認為很有意思、近乎於格言的段落,他是這麽說的——
    “耳朵,這恐懼的器官,隻有在黑夜中,在密林和岩洞的幽暗中,才會進化得如此完美,以適應人類產生以來最長的時代,即恐懼時代的生活方式的需要;置身於明亮的陽光下,耳朵就不再是那麽必須的。因此,音樂隻能是一種屬於黑暗和黃昏的藝術。”
    夜幕落下之後,人會失去活力,與之俱來的是對黑暗、睡眠和死亡的恐懼,尤其遠古時期的人類對黑暗和睡眠尤其懼怕,這是“夜”的源語域。
    “黑夜哲學”算得上是近代歐洲人文思潮中一個“熱梗”,隻是很多人一聽某某哲學,下意識的反應是晦澀、抽象,馬勒《第七交響曲》也的確通常被認為是他的作品中最難理解、最富神秘主義氣息的作品。
    但實際上,每一個現代人同樣深受其概念的支配,當夜幕落下、萬籟俱寂的獨處與睡眠時分,人的社會性或“角色屬性”被最大化剝離,不再是學生、職員,不再是子女、父母或伴侶,“自我”作為主體獲得最大的延展和可能性,所以諾瓦利斯才會在《夜頌》中寫道——“我朝下轉向神聖、隱秘、難以名狀的夜......現在我覺得光多麽貧乏和幼稚,白晝的離別多麽令人喜悅,稱為恩惠也未嚐可知......”
    除去尼采和諾瓦利斯,還有艾辛多夫、濟慈、雨果、雪萊等相當多的哲人詩人寫過關於“夜”的詩篇,本卷也有所引用。
    範寧同樣很早就對“黑夜哲學”產生過興趣,在《第三交響曲》第四樂章“人類告訴我”中,他化用了尼采《查拉圖斯特拉》中的醉歌;在指揮瓦格納《特裏斯坦與伊索爾德》並思索其具體的製作細節與舞美設計時,他的思考更進一步;直至在這個徹底崩壞的世界中獨行,一整部《e小調第七交響曲》終於問世了。
    再聊聊劇情。
    第七卷開局的畫風,停滯於“午”的崩壞世界,其實是個很不錯的設定。
    比如可以設計一些“廢土題材”的常見劇情,資源爭奪、任務小隊、尋寶副本、貢獻點、管製下的組織、人性的善與惡等等......矛盾非常充足,危機感、恐怖感也夠,範寧已到達執序者的實力也很容易實現一些爽點。
    如果一定要寫,是可以寫的,設置幾個為了重新登塔必須克服的阻力,多來幾個對手,讓範寧多在“廢土世界”中開幾條支線,一環扣一環,多水個二三十萬字都不是不可以......
    但我發現這好像對於推進主線、靠近結局並不具備更特別的意義,所以實際上,我完全沒有寫。
    從第五卷中後期開始,劇情密度變得很緊湊,第六卷更是信息密度極大,再者第八卷也會有大活要整,作為夾在第六和第八之間的“夜之歌”,劇情性確實是應該要稍弱一點,所以實際上到了最後白晝降臨、範寧逃亡的時候,氛圍才有那麽幾章緊張起來。
    但這不代表第七卷的內容是“過渡性質”的,恰恰相反,這卷的內容對範寧無比重要,他的心路變化曆程幾乎構成了之後的神性;對我也無比重要,是我最初的寫書動機之一。
    沒錯,“致敬整個藝術史”,以及總結“全鏈條的音樂理論”,這是我在開書前就想寫的東西,因為我看過的一些音樂文,各藝術時期的作品涉及都不全,現代作品是個盲區,而音樂理論......基礎樂理是個基礎線,比較專業一點的作者會提到和聲學、對位法,但前沿理論,如申克分析法、音級集合理論和廣義音程轉換理論,提到的就比較少了。
    當然我也知道,在網文中“致敬藝術史”和總結“音樂理論綜述”是個很扯淡的事情,那寫出來跟寫論文一樣的,根本就沒有劇情可言,所以我為了這碟醋,隻能絞盡腦汁想辦法去包餃子。
    這一包就直接包了快300萬字,太不容易了。
    一直到第七卷,可以說是圖窮匕見(bushi),終於可以開始寫了。
    所以,為了“致敬藝術史”,給範寧找了個重臨高塔需要“收集曆史長河之星光”的動機,對應於“夜行漫記·其二”......為了總結“音樂理論綜述”,給範寧來了場“不休之秘”大戰“終末之秘”,對應於諧謔曲樂章......再加之範寧在前麵那些卷的遺憾也需要彌補,被刀的讀者心靈也需要安慰,所以還需“收集一些個人執念的星光”,對應於“夜行漫記·其一”......
    呃,還是倒推的。
    其實現實曆史中,兩篇“夜之歌”樂章的創作順序,是馬勒先於一、三、五樂章完成的,因為馬勒在完成極度罪惡、陰暗的《第六交響曲》後,他迫切需要找到一種方式,用以緩解靈性之毒。
    這一脈絡基調,與小說第六卷第七卷是一致的,所以這裏的卷首語才會將“鎮魂曲”與“解毒劑”作為關鍵詞......
    以上,大概就是這一卷大綱的構思思路了。
    之前在書友群中曾提到,第五卷是小說IF線中的HE結局,那麽......在第六卷終結掉一種分支設想後,就讓第八卷再終結掉另一種分支,導向真正的結局吧。
    感謝最後幾十位追讀的書友一路相伴至此。
    略微休息幾天,就再見麵。
    第八卷,卷名“千人”,源自馬勒同名的《降E大調第八交響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