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五章 遼東之患

字數:4332   加入書籤

A+A-


    這天晚上,林凡和李世勣密談了很多,外人不得而知。

    第二天,林凡就領旨出發,這次他不是孤身上路,帶了金明善,以及金明善的一眾舞姬,因為新羅和高句麗有直接的關係,帶上她好溝通一點。

    依依也沒跟著,這次是正經國事,就不方便帶孩子。

    其他的林凡隻帶了幾個車馬隨從,逃似的離開了長安……

    可一離開長安,林凡就放慢了速度,立即找一驛站先住了下來。

    當晚,就有幾人秘密到達了驛站。

    驛站的房間裏,有三人在商談,林凡和李世勣父子。

    “安國公,犬子在軍中表現如何?”

    “尚可……”

    兩人秘密見麵,先是進行了一通寒暄,李世勣的長子李震在西衛軍,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事,但實際上這段時間裏林凡並沒有和李世勣有過多接觸。

    大家也都知道李世勣是送兒子去鍛煉的。

    而李震在西衛軍的這段時間裏,表現也並不突出。

    所以林凡在兩人並不差的關係下,給出了“尚可”的評價,可見一斑。

    李震當時大為羞愧:“兒,慚愧,日後定會加倍努力!”

    “你已經很不錯了,能在西衛軍堅持下來,就已經不簡單。”

    林凡笑著說,這也是實話,現在李震才十幾歲,而西衛軍招募過來的誰沒幾把刷子?

    西衛軍淘汰的人裏都有很多狠角色,別看這隻是私人部曲,但要求比唐軍高。

    李世勣笑著點點頭,對自己兒子也沒做太多要求,隻是說道:“多跟安國公學學,從軍不僅靠血勇,還得用心,如今西衛軍哪個不是響當當的英雄好漢。”

    “是,兒記住了。”

    這一點,李震的印象尤為深刻。

    西衛軍因為招募的時候,大多數來的人都有根基,都是有水平的。

    所以考核重點並不在勇武上,多的更是智商,尤其是意誌的堅定。

    想想一個人縱馬狂奔在草原荒漠之上,放眼望去一個活人都沒有,而西衛軍又要求你哪怕隻有一個人,也要想盡一切辦法完成任務。

    在這種時候,意誌就尤為重要,不堅定的人早就不知道怎麽幹活了。

    不過李震出身在將門,這點意誌別人是沒有的,他老子要求比其他人嚴格。

    十幾歲,氣力也沒長成,實在不宜要求太多。

    “說說高句麗的事吧,國公此去,可有別的打算?”

    這就說到正事了,但李震依舊在一旁聽著,這也是聯係林凡和李世勣之間的紐帶。

    一些應該知道的東西,昨晚李世勣已經跟林凡說了不少,他們在做什麽,有什麽策劃,林凡也大概得知,李世勣一夥人確實在挑動半島三國的矛盾。

    但林凡沒打算插手,更不會阻止他們。

    沒什麽特別的原因,曆史上發生的事沒必要阻止。

    確實,李世勣在搞一個大的戰爭,就是要打高句麗,戰爭通常來看是不好的。

    但這次戰爭在曆史上確實有正麵意義,如果不打,等高句麗一統半島那大唐就很難控製局麵了,周邊出現了一個強權,讓李世民如何安睡?

    別小看高句麗,隋朝前後發了百萬兵,也是大敗而歸。

    這一點上,比西域遊牧部落的騎兵還要棘手。

    而對另外兩國,新羅百濟來說,滅高句麗也可使陷於戰爭的平民更少。

    若是不滅,那麽三國戰爭會長期存在,更加民不聊生。

    “高句麗,號稱有兵五十萬,是個強勁的對手,遼東又都是漁獵部落,甚至可全民皆兵,要吞下談何容易,我倒是想問問,懋功有什麽安排。”

    “嗯,在下覺得,要拿下遼東,非一代人之功也。”

    李世勣這個預測倒是很準,其實也不難預測,隋朝大軍不強嗎,也沒拿下。

    高句麗的彪悍,其實可以參照後世女真。

    他們的戰鬥意誌比草原的遊牧部落要強大,遊牧騎兵機動性很強,看似厲害,但其實很容易崩,在這一點上,縱然過了一千多年,這個區域遺留的部落也十分有名。

    後世毛子號稱戰鬥民族,但他們之中戰鬥力最強大的,依然是女真舊部,東方麵孔。

    “戰端遲早要開,但是現在,榮留王高建武的親唐政策,還是不好下手啊。”

    林凡淡淡道,“所謂伸手不打笑臉人,若是大唐有任何不滿訓斥,他們都接著,那起碼榮留王在位時期就打不起來,況且大唐也才經曆漠北大戰,不可連續用兵。”

    李世勣點了點頭:“得過幾年,與頡利可汗一戰的規模,幾年內很難再組織起來。”

    說的大戰,其實指的是針對頡利可汗。

    而之後林凡在西域的所有戰鬥,大唐都是沒有什麽代價的。

    因為林凡的戰術不太一樣,基本沒有漫長的後勤補給線,類似於霍去病。

    當然林凡是借助商道供應,有依托。

    但比霍去病更有難度的是,林凡做的是班超的事,不能打到哪吃到哪。

    實際戰果,林凡的比滅頡利可汗一戰高得多,而且付出代價更少。

    所以李世勣忽然眼珠子一轉:“是否可以效仿西衛軍,也打造一支東邊的部隊?”

    他對西衛軍的戰績也很讚賞,基本上就兩千人左右,就可以縱橫西域。

    而後的王玄策更是一人挑動西域大戰,此戰滅了薛延陀和吐穀渾,大唐的獲益不僅僅在戰果上,還在於西域的長治久安。

    但林凡搖了搖頭。

    “懋功,東邊的事,和西邊不太一樣。”

    “有何不一樣?”

    “再像西衛軍一樣養一軍精銳針對東邊,難以為繼。”

    “也是,西邊有商道,東邊什麽也沒有。”

    在古代時代,東邊的危險肯定比西邊少,也就滅高句麗一次,打女真一次。

    至於後世倭國之亂,除了仰仗科技的進步,其餘的沒什麽威脅,明朝倭寇之亂其實也不算什麽外部威脅。

    所以,曆朝曆代皇帝的目光都看向西邊,不會重視東邊。

    如果在東邊也成一軍,那靠什麽養著?

    除了遼東一塊就是大海,陸權思想下,海洋就沒什麽好看的……

    “不過……若是依托海軍,倒也不是不可以。”

    “哦,安國公細說。”(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