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不妨先修路
字數:4161 加入書籤
是啊!
若是換做東征高句麗之前,程咬金提議加固,修補長城的確是個很不錯的提議。
但如今,大唐王朝的心腹之患還要當屬東方的高句麗!
如今,大唐上下枕戈待旦,厲兵秣馬,就是為了年底東征高句麗而做準備的。
但打仗說起來是兩國兵鋒之間的較量,而實際上比拚的無非就是錢財,糧草,這兩樣缺一不可。
再加上,貞觀初年大唐就一直天災不斷,不是旱災就是蝗災的,國庫本身就不充裕,想要籌備東征高句麗一事都要等到年底,哪裏還有多餘的錢財,糧食去抽調民夫加固長城去?
簡單來說,程咬金的想法是好想法,但卻不符合現如今大唐王朝的國情。
“得,俺老程肚子裏就這點墨水,既然你們都不認可,那不妨你們說說,這水泥該怎麽用吧!”
見自己的提議被駁回,程咬金也是倆手一攤,道。
“既然軍事上吃緊,那不妨我們換個思路。”
“將水泥的用途從軍事上轉移到民生上來!”
這時,被世人稱之為房謀杜斷的房玄齡也開始說起自己對此的看法來。
“各位且看,魏王這用水泥,混凝土修建的房子依某之間各方麵都相當不錯,若是投入到民生工程建設,想來會有奇效!”
“房梁公所言有可取之處,但依本王之間水泥,混凝土這等築成利器必須先用於軍事上,再由軍事專民用尚可。”
李孝恭雖沒少和程咬金在私底下互懟,但要說到水泥,混凝土的用途一事上,他的觀點還是和程咬金保持一致的。
那就是水泥,混凝土的軍用優先級一定是要大於民用的,這一點毋庸置疑。
“河間郡王,此言差矣啊!”
“剛英國公也說了,現在的當務之急自然是為東征高句麗做籌備。”
“而水泥,混凝土的主要用處無非在於修建工事,加固城牆,既然這兩方麵暫時都用不上,何不用之於民?”
胖胖的長孫無忌站了出來,輕飄飄的一句又給李孝恭駁斥了回去。
“嘿!”
“我說長孫無忌,你是不是死腦筋啊?”
“你現在能看到水泥的用處就隻有修建工事,加固城牆,待我們兵部對其了解加深,說不定水泥在其他軍事領域中也能有所奇效,這都說不定嘛!”
在場若論資排輩的話,那除了李世民外幾乎沒人能壓他李孝恭一頭。
即便是長孫無忌貴為當朝國舅,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位列榜首,但李孝恭也絲毫不賣他麵子,直接說懟就懟。
“行了,你們都給朕少說上兩句!”
“要朕看你們都是一瓶子不滿半瓶子咣當的貨!”
“這水泥,混凝土既然是出自青雀之手,那不妨讓青雀先說說,眼下該怎麽用為好。”
見李孝恭和長孫無忌雙方各執一詞,越懟越凶,李世民登時看不下去了,直接一錘定音,道。
見李世民都發話了,李孝恭和長孫無忌二人也顧不上整了,齊刷刷的將腦袋轉到李泰的方向想要聽聽這小子能有什麽高見不。
“先前恭叔和舅舅爭執的點,那無非在於這水泥究竟是用於軍用還是民用這一點上。”
“其實,晚輩有一策可兼顧軍用與民用!”
說著,李泰指了指自己腳下鋪設的水泥路,道:“就是修路!”
“隻要我們水泥路鋪設好,聯通大唐重要的城鎮將其串聯到一起。”
“那屆時,不管東征高句麗時的軍用物資的運輸和補給工作,亦或者是百姓的民生問題都能通過腳下的這條水泥路得到妥善的解決。”
李泰不開口則以,一開口便將困擾在場眾人的難題給輕易解開了。
此刻,眼前豁然開朗。
無論是堅持民生建設的長孫無忌,房玄齡等文臣,亦或者是堅持軍事建設的李孝恭,程咬金等武將,他們都對李泰修路的建議深表讚同。
“修路的建議雖好,但這卻需要征調大批的民力。”
“最近這幾年天災頻出,流民已過十萬之數,若現在征調大批民力的話,這恐引起民怨啊。”
房玄齡擰著眉頭,神情憂慮,道。
此言一出,原本還是一團和氣的場景,倏然就變得安靜下來。
即便是以程咬金,尉遲敬德為首的這些沒心沒肺的武將們,同樣各個麵露愁容。
這些年來,雖在李世民和朝中文武百官勵精圖治下,相較於隋朝末年來說在民生,國力方麵已恢複不少了。
但老天爺就像是對這新興的大唐王朝看不順眼似得!
這不,大唐剛有些起色,天災就好似來串門,走親戚似得,隔三差五的就來大唐各地肆虐一番。
唐貞觀元年春,先是河北大旱。
待到了夏天,山東諸州也大旱。
唐貞觀二年春夏,關內諸州大旱。
唐貞觀三年,關內諸州又旱,自春及夏,亢陽為虐,膏雨愆應,田疇廢業。
待到了秋天,六輔之地及綿、始、利三州也出現大旱。
貞觀四年,再度大旱。
這在短短四年的時間裏,老天爺就給唐王朝送上了這樣一份連續幹旱的特殊“厚禮”。
而且這還不算完,好不容易將這最難熬的四年給熬過去了。
結果又開始在大唐各地鬧起水災來了。
這旱災,水災都來了,三缺一的情況下又怎麽少的了蝗災呢?
唐貞觀年間,這也是為患僅次於水災和旱災的第三大災害。
貞觀年間,蝗災最早出現於唐貞觀元年九月,太宗在一道詔書中說:“蟊賊成災”。
之後,京畿等地還先後出現過多次蝗災,茲也據新舊《唐書》、《冊府元龜》等條列於下:唐貞觀二年三月,關內蝗;六月,京畿蝗食稼。
唐貞觀三年五月,徐州蝗;秋,德、戴、廓等州蝗。
唐貞觀四年秋,觀、兗、遼等州蝗。
“……”
正因大唐王朝這幾年來天災不絕,以至於在禦書房中那堆積如小山的奏章,奏折李世民即便不親自去看用後腦勺去想都能想到,這些幾乎清一色的都是各地上報的災情。(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