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李世民的心事

字數:3731   加入書籤

A+A-


    要知道,這改革科舉製隻是在唐貞觀年間原有的科舉製上進行相應的調整,但這背後卻讓李世民和朝中的肱股之臣就此事開了大大小小的朝會數十次,熬了不知道多少個通宵才最終落實下來,並向大唐全境正式推廣。

    當然除了改革科舉製外,像李泰之前所提議並主張的諸如四夷各族來大唐經商的商賈征收關稅,提高商稅征收比例等具有前瞻性的商業思維,直到現在還在李世民的待辦事件欄中不知道什麽時候才能徹底落實到位呢。

    所以,上次提出以工代賑,承包製這件事上李泰也沒抱太大希望能以最快的速度落實到位。

    而反觀李泰這邊,不光新平,靈台二地挖煤需要人手不說,延康坊這邊還需要建設大大小小的各類車間。

    這當中都少不了勞動力的補充,而流民在幫大唐朝廷緩解壓力的同時也能解決李泰這邊勞動力短缺的問題。

    這可謂是一舉兩得的大好事情。

    當然,若沒有什麽甜頭可在裏麵,那按照李泰這一向無利不起早的性格來看,接納流民這事也自不會這麽傷心。

    “青雀此言差矣啊!”

    “這千餘流民已經算很多了,尤其這麽多流民人吃馬嚼的情況下對你延康坊而言也是不小的負擔。”

    李世民對此卻不無肯定,道。

    近幾年來,大唐境內大大小小的天災可謂是從來都沒消停過。

    雖李世民在近幾年勵精圖治下大力改革,讓大唐的工商業,農業等相較於前朝來說都有著長足的進步與發展。

    但也正因這連年不絕的天災,也好各地豪族在投資,建設方麵明顯要比前幾年要保守太多了。

    畢竟,不是每個人都像李泰這樣,一拍腦門就有火鍋,五糧液這等斂財神器傍身,且無論是五糧液的純糧固態蒸餾釀造方法還是火鍋的辣椒,這些可都是李泰獨一份擁有的。

    別的家就算看了,想要一比一照著去模仿那都辦不到,辣椒都不知道從什麽地方搞去更別說從中去分上一杯羹了。

    故此,流民在李泰眼中看來或許是他當下最緊缺的廉價勞動力,不用付工錢不說,隻要一天管頓飯,給個安身之所就能為你賣命。

    但對於豪族來說,在沒有穩賺不賠的投資項目之前,哪怕這些流民勞動力再便宜那也是將其視作為負擔,別說接納了,沒專門安排家丁去驅趕就好了。

    “隻是,我一個人的力量相較於整個大唐全境的各地疫情來說終究還是十分有限的。”

    “招攬流民千餘人已是極限了,終究是治標不治本。”

    李泰這時也不禁感慨,道。

    “這群該死的豪族,平日裏發財斂財的機會,他們就像是聞到肉腥味的豺狗般總是衝到最前麵,可每逢災荒國難時,一個個卻是緊閉府門,躲得比誰都快。”

    “若非看他們還有點用,上次在早朝之上父皇就想借著崔烈等人逼宮死諫的機會,將他們所有人都給屠了!”

    說到這,李世民‘砰!’的一聲,一拳重重砸在桌案上,氣憤地說道。

    “父皇,我勸你還是先省省吧。”

    “雖然各地豪族經過你上次的敲打過後明顯老師了很多,但他們一向的脾性你還不了解嗎?”

    “一向都是不見兔子不撒鷹的主,難不成我們還能讓大唐各地的府兵將那些流民強行塞到這些豪族的家裏不成?”

    李泰一邊大口吃著饅頭,一邊不鹹不淡,道。

    聽到這,李世民也不禁無奈的歎了口氣。

    李泰這是話糙理不糙,哪怕李世民貴為九五之尊,當今聖上,但麵對這種情況,他也沒辦法替全天下的豪族做出這個決定。

    “但青雀,你上次不是說以工代賑還有那承包製嗎?跟父皇在詳細說說這承包製的具體實施細節。”

    自從上次和李泰聊完這以工代賑的承包製後,李世民回了皇宮後腦海當中全部這件事。

    若單純以工代賑的話,如此辦法曆朝曆代都能見到,可最後的成本卻都是讓大唐朝廷來買單。

    雖能起到安撫流民的效果,但終究不是長久之計。

    李世民真正想知道的還是李泰的後半句話,承包製。

    “父皇,你說承包製啊?”

    “上次我不就跟你說了,說白了就是在以工代賑的基礎上稍作改變。”

    “從過去由大唐朝廷負責招募換成了民間的各地豪族去進行以工代賑,這樣朝廷就從單方麵的承擔關係演變成與地方豪族之間的合作關係。”

    “與地方豪族進行合作?”

    聽到這,李世民的劍眉擰的更緊了,因為他覺得李泰這‘承包製’的難點就在於朝廷與當地豪族進行合作。

    但若是與豪族進行合作的話,那這本身不就是和‘徭役’沒什麽本質上的區別了嘛?

    諸如李泰上次所提到的一個關鍵思想,‘要想富,先修路’。

    說起這修路來,即便是負責聯通各鄉各村的鄉間土路,這通常也都是趁著農閑的時候,由村長,鄉長負責帶領百姓進行修路建設。

    這和李泰先前所提到的承包製,不是大同小異嗎?

    看到一臉茫然的老爹,李泰手指敲擊著桌麵,知道自己剛剛那番話又不經意間觸及到自己老爹的知識盲區了。

    沒辦法,這就是曆史的局限性,有些東西不是李泰從上一世搬過來,就能讓唐貞觀年間的古人能理解的。

    於是乎,李泰在心中略微斟酌一番,盡可能用李世民能聽懂的形容詞再次解釋,道:“父皇這麽跟你解釋吧,我大唐的官道,驛站每年向來都需要投入不少銀兩進行修建,完善吧?”

    “而無論是官道的維護還是驛站的修繕工作,在此之前都是由各地官府,衙門一力承擔此事。”

    “但我們不妨先換個方式。”

    “若是將維護官道和修繕驛站的工作,從官府,衙門轉手交由給各地的豪族去負責。”

    “而後,將驛站和官道所帶來的收益與那些豪族進行分享,這種有利可圖且穩賺不賠的好買賣。”(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