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 楊文廣

字數:2862   加入書籤

A+A-




    ,最快更新鬼敲棺之善惡有報 !

    劉中二的目光在這具死屍身上停留了許久,直到墓室另一頭的林冉三個人喊的都快要斷氣的時候劉中二方才反應了過來。

    隻見他連忙對著洞口喊了句沒事並且讓林冉三個人爬過來之後,這才仔仔細細地重新打量了一遍自己此刻所處的這間墓室。

    整間墓室,似乎除了那個石碑和石棺之外,在沒有其他可疑的地方了。當然,除了那具被釘在牆上的屍體之外,整個墓室的其他三麵牆上,依舊是釘著一具又一具的白骨,樣子看起來倒像是之前從那個狗洞爬過來的那些古代人。不過讓劉中二想不通的是,為什麽這些白花花的骨頭架子,能夠被如同被502膠粘住一樣牢牢地釘在牆上,連動彈都不能動彈一下?

    而就在劉中二盯著這些屍骨兀自思考的時候,另一邊的林冉三人卻是順著狗洞爬了過來。在爬過來的時候,其三個人也是統一將目光集中在了這間墓室裏麵唯一的一個石棺及石碑上麵,當然,那具屍體也讓林冉他們嚇了一跳,兩個保鏢更是下意識地將槍端了起來。

    而與三人相對的,被嚇過一跳的劉中二卻是笑了笑,徑直走到了這具屍體前麵。

    隻見他在沒頭的屍體上麵搜索了片刻,這才從其口袋裏搜出了一個oppo手機,笑道:

    “看來之前那個老頭說錯了,那些盜墓賊並不是一個人,至少從咱遇到的這兩具屍體來看,已經是五個人了!”

    劉中二一邊說,一邊嚐試著打開了oppo手機上的手機鎖。接著,他仔仔細細的在短信和聯係人裏麵翻找了起來,沒一會兒,一則微信裏的消息就引起了劉中二的注意。

    隻見這則消息是一個陌生人發來的,上麵隻寫著一句話,八點集合!

    看了看時間,正是前幾天。

    劉中二皺了皺眉頭,與林冉三人互看了一眼,接著將手機裝進了自己口袋,聳了聳肩膀,第一個朝著那處石碑和石棺走了過去。

    那個石碑約有一個成年人大小,是用之前劉中二三人所見過的那種光滑的黑色石頭製成的,上麵密密麻麻的用楷書寫了一係列的文字,劉中二大體看了看,猛的皺了皺眉頭。

    上麵所記載的,正是北宋一代名將——楊文廣!

    說到這裏,想必大多數人對楊文廣的了解都沒有對楊宗保這個小說中虛構的人物了解的多,至少和楊宗保、穆桂英比起來,楊文廣這個人實在是沒有什麽多大戲份,即便是現今的影視劇,也很少提及到這個人。

    而據史實記載,楊文廣是太原人,北宋名將楊延昭之子、楊業之孫,曾為範仲淹所擢用,祖籍麟州(今陝西神木北)。其年輕的時候,曾單手拔樹,力氣和倒拔垂楊柳的魯智深有的一拚。

    不過其雖然天生神力,又是將門之子,但子軍中並沒有受到什麽特殊待遇,在軍中做了多年的下級軍官,由此可見其實宋廷對楊家一直都不是很重視。不過,有幸的是,楊文廣與宋代的幾個名將,比如範仲淹、狄青、韓琦都打過交道。?年輕時以班行討賊張海有功,授予殿直,這相當於今天的連排級幹部。宋仁宗時,範仲淹經略陝西,抵抗西夏,發現楊文廣勇敢善戰很有才能,細問之下得知他是名將之後,就將其留在賬下做了鎮將。如果沒有範仲淹的賞識,楊文廣可能永遠都沒有出頭之地。

    1052年,大將狄青南征,楊文廣就在軍中,雖然還是個無名之輩,但總算是有了些功勞。做過廣西鈐轄,知宜、邕二州。宜是今天的宜山縣,邕是今天的南寧。這已經是中高級領導幹部了。

    1068年,宋朝選拔宿衛將領,宋英宗認為楊文廣是名將之後且有戰功,將其提拔為成州團練使,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遷興州防禦使。楊文廣由此參加了對西夏的防禦作戰,受名將韓琦指揮。 團練使已是從五品的高官了,與其祖上楊業、楊延昭的官階相差無幾。但與同時代的韓琦、狄青和範仲淹相比,楊文廣隻能用星光暗淡來形容。因此,有關他的記載有限,似乎也就不是很難理解的事了……不過史書雖然對楊文廣記載略少,但有一件事卻是可以算得上典型了。

    據記載楊文廣在西北的時候,被秦鳳副都總管韓琦派往邊境一個叫做篳篥(在今甘肅武山縣)的地方築城,目的是掌握要道控製權。 為了防止敵人破壞,他故意散布消息說要在噴珠築城,西夏果然聞訊而去。文廣抓住機會,在篳篥連夜搶修城寨,構築防禦工事。天明以後,敵人發現上當,移兵前來,宋軍已經占據有利地勢,敵兵無機可趁,無奈之下隻好退兵。臨走前,他們派人送信威脅楊文廣說,要派大軍前來報複。楊文廣立即派兵追殺,狠狠地打擊了敵人的氣焰。 其晚年更是被調到河北,做定州路副都總管,繼承他父祖未曾完成的抗遼事業,此時的楊文廣大概相當於如今的副省級了。當時遼宋雖已達成和議,但邊界爭端不斷。楊文廣在抗遼前線做了大量的調研工作,向朝廷獻上了收複失地的陣圖以及攻取幽燕的計劃,但還沒等到朝廷的回音,楊文廣就一命歸西。正可謂是壯誌未酬身先死。 事實上,即使他仍然健在,也不可能得到任何回音。作為楊家將的第三代,楊文廣並沒有建立能與他祖輩父輩相提並論的功績,這裏麵有著太多的時代因素。當時北宋朝廷堅守的是保守的退讓政策,對遼是和議防禦,對西夏的政策也在和戰間不斷搖擺。此時的宋朝積弊已深,修文偃武的風氣已成,朝野上下諱言用兵,楊文廣不可能有更大的發揮軍事才能的機會。 傳說中的楊文廣是個少年英雄,但史書上寫的都是他晚年的事,更象是一個烈士暮年、壯誌不已的老英雄。總體來說,楊文廣在朝廷名聲不大,在民間卻聲名響亮,這也是一種牆內開花牆外香的現象吧。 楊文廣死後,北宋朝廷追任他為同州觀察使,這多少是對他的一種安慰……當然,以上都是劉中二在純陽派留下的書籍中看到的,並不能算是完全正確,但綜合起來,楊文廣此人,卻是絲毫不比小說虛構的楊宗保差,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