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章 新的架構(十六)

字數:4483   加入書籤

A+A-




    第六百三十章新的架構(十六)

    中森名菜的努力會有怎樣的結果,畢文謙其實並不在意,正如他道別時悲觀的估計。

    此刻的畢文謙,正勸說著黎華先去睡覺。然而黎華卻有些執拗。

    “萬鵬沒有給我們安排明天的行程。這一睡,明天可不知道什麽時候自然醒了。”

    “是啊!這些日子,你一直到處奔波,肯定也沒休息好……”

    “所以才要把事情做完,誰知道計劃有沒有變化快……”

    好一陣“唇槍舌劍”後,黎華忽然又打了個嗬欠,終於咯咯地笑起來。

    “行啦!這樣吧,你把第一條先說了,說完我就去睡。別的問題都好說,部隊的改革,這個掛著,大概也睡不好。”

    “你……都說了,看問題可以單獨看,解決問題卻絕不能單獨解決……”念叨之下,在黎華的眼神之下,畢文謙再度敗下陣來,“好吧,我說,我說。我隻擔心說了之後,你更睡不好……”

    “說出來聽聽。”

    疲倦的臉上得勝般的眉開眼笑。

    “早在陪靜靜上電台節目的時候,我就說過了,未來的戰爭,是信息化的戰爭,在前沿科技沒有代差的時候,就是比拚工業體係和能力。所以,在將來,一支強軍,需要巨大的軍工複合體作為後勤支撐,需要高教育水平的戰士,但真正的一線部隊的絕對數量,卻比現在少。所以,在這個時代,我們需要進一步裁軍,減少完全脫產的一線部隊的數量。”

    “很顯然,之前粗暴的百萬裁軍,在整個社會中產生了不少問題。我們應當有前車之鑒——裁軍沒問題,問題是怎麽裁?裁哪些人?那些人裁了之後,怎麽安置處理?這些問題,當初我就和王京雲以及張常委討論過一些。當時,張常委說得委婉,關於我的看法,部隊裏真正相信的,並不多。當時我提出的組建假想敵部隊,由各部隊輪番進行不設劇本的演習,以演習成績為依據來決定怎麽裁的思路,張常委也很有興趣。但是,我當時並沒有談及後續的步驟——其實也理所當然,部隊的安置問題單單在部隊的範圍內討論,本質上難免會和整個社會有所割裂。”

    黎華忽然哼哼地笑:“所以,在你的思路裏,裁軍也應該是體製和政策改革的一部分,和其他問題有機結合起來一起解決。”

    “是啊,全局一盤棋嘛。”畢文謙雙手抱著後腦勺,仰靠沙發,愜意地歎了一下,“我們應該首先明確一點:海軍、空軍以及二炮的技術含量或者曆史積澱的要求,都遠比陸軍高,它們的絕對數量也遠比陸軍少。所以,我們今後裁軍,裁的是以陸軍為主,海空二炮,雖然不太有希望加大投入,但至少原則上不裁。說句不好聽的,那些軍種,就我們現在的家底,搞頻繁演習的花費,根本就負擔不起。而對於陸軍,我們可以把部隊分為三線:一線部隊,顯然就是我們陸軍國防的精華,也將是我們對外公開的部隊的規模。二線部隊,我們可以對外解釋為預備役的一部分。三線部隊,則是有部隊屬性的集體,同樣對外解釋為預備役的一部分。在今後很長一段時間,一線部隊的數量會根據曆次演習而不斷縮減,淘汰的都轉入二線或者三線部隊,而不是立即複員轉業。二線部隊,將包括許多不同的軍種,例如,前幾年被並入鐵道部的鐵道兵,武警部隊裏的諸多兵種,以及邊防部隊。原則上,二線部隊裏有立功表現的個人,允許個人申請轉入一線部隊,當然,是否批準,得看實際情況。二線部隊裏的人退伍之後,原則上轉入三線部隊,但也允許個人申請自主擇業進入地方。三線部隊,在係統上隸屬總後,各大軍區各組建一支,和保劍集團平級,吸取建設兵團的曆史經驗裏的優點,形成集黨政軍企於一體的管理體製,成員來源的基礎是一、二線部隊退下來的人員,同時也可以根據自身發展情況和需要麵向地方招收人員。自此之後,提出部隊要自謀出路,允許部隊經商之後所產生的部隊參與經濟經營的部分,全部和一、二線部隊完全剝離,統一歸屬三線部隊管理負責。這些集體將有相當於部隊各級編製的待遇,財務由總後和審計署聯合入駐管理,其利潤和稅收,可以在一定基礎之上,和該軍區該年演習成績排名掛鉤。具體來說,這些集體每年的盈利,除了正常稅收以及人員獎金之外,其餘全部歸部隊,該年演習成績第一名的大軍區,其下的利潤全部自留安排使用,第二名的,一部分自留,一部分上繳總後保管,此消彼長,以此類推,最後一名的軍區,隻自留其利潤的10%。集中由總後保管的利潤的劃撥使用,則由軍委研究決定。”

    “這就是相對於部隊範圍內的改革思路。毫無疑問,僅僅如此,是不夠的。”

    “第二條,關於農村的人民公社。我們這個時代,處於加速工業化的曆史使命中,不斷開放城鎮之間的人員流動,促使農村勞動力入城參與建設,是必然的方向。自從84年底、85年初,幾乎所有的農村人民公社都政社分開之後,全國農村以前的三級集體經濟組織也就不複存在了。這樣的做法,的確消除了人民公社製度的許多弊端,但從破立的角度來說,破是破了,立卻做得還不夠。農業相對於工業,農村相對於城市,是弱勢,農村人相對於城市人,是弱勢群體。當初讓城市人口進入農村普及最基礎的教育,建立人民公社,都深深地加強著國家對於農村基層的控製和領導作用,而現在這樣,卻會在客觀上導致國家對於農村基層的組織性倒退,甚至放任。缺乏組織性,當然也就談不上一抓就死的問題了,可農村人口的平均受教育水平本來就低,讓農民自謀出路的結果,肯定會展現出少數成功的榜樣,但在總體上卻必然更加低效。如果繼續這樣放任,不推出新的配套政策、建立新的機製,那麽農村問題、農業問題、農民問題,將必然成為長期的,越來越嚴峻的社會問題。”

    “人民公社製度存在以來的經驗教訓表明,我們現在並不能讓人民公社在鄉為級別的規模下長期的、整體的良好運行。所以,我們應該重新加強在農村基層的組織性,這個基層,應該以村為單位,可以稱為村公社。村公社彼此之間平等,行政上歸屬於鄉政府。考慮到不同地區的自然村,人口差異比較大,我們原則上可以把新的農村基層組織規劃在500到1萬人之間的規模,並且,把這樣的組織和我之前提出過的鼓勵大學畢業生下基層的思路結合起來。第一,願意去農村基層大學生都自動從副科級起步,和村公社裏的先進份子一起組建領導班子,任期原則上一年起步,最多不超過五年。第二,村公社有權力和義務組織安排其下成員的農業生產活動和出村進城務工的活動。第三,以家庭為單位重建農業生產裏的工分製度,同時農民入城務工的年收入,歸村公社統一記賬管理,數據上報鄉政府。第四,入城務工收入的分配和糧食產量掛鉤。具體來說,一個村公社的成員入城務工的總收入,在扣除三提五統之後,以家庭為單位,綜合農業生產工分和務工的個人收入兩項數據,進行公開分配。這個扣除後的總額,是如果該村公社完成了該年計劃的糧食生產指標,就1成上繳歸中央,1成歸鄉政府,1成歸村公社,7成用於分配;如果隻完成糧食生產指標的75%,並且該年沒有天災,則3成上繳歸中央,1成歸鄉政府,1成歸村公社,5成用於分配,公社幹部要公開分析和檢討問題,集體研究改進的辦法;如果完成糧食生產指標不到50%,並且該年沒有天災,則7成上繳歸中央,1成歸鄉政府,1成歸村公社,1成用於分配,公社幹部全部撤換;如果完成了糧食生產指標的125%以上,那就1成歸鄉政府,1成歸村公社,8成用於分配;如果是全鄉完成生產指標第一名,那就1成歸村公社,9成用於分配。”

    “以現在的實際情況,我們的應屆大學畢業生,即使全部都下基層,都遠遠滿足不了這樣的計劃。所以,一開始,我們隻能在一些地區試點,除了大學畢業生,高中學曆的25歲以下的基層勞動積極份子,預備黨員,也允許個人申請,視具體情況決定是否批準。下基層的年輕幹部,如果帶領村公社成為了鄉裏糧食產量和務工收入年度綜合第一名,或者縣裏的前5名,就立即晉升為科級,調入鄉政府負責實際工作,或者調回城市,如果是全市的第一名,或者全省的前5名,則立即轉為副處,調回城市,重點培養。”

    “這樣的改革方案,即使暫時隻是試點,也很可能出現大批農民入城務工的情況,也就有可能產生局部勞動力過剩的局麵。所以,三線部隊集體對於地方的人員招收,原則上以農村人口為主。一方麵,部隊化的管理可以加強組織度,另一方麵,各部隊文工團也將需要肩負起三線部隊的基礎教育,或者說掃盲的任務——以流行音樂聯賽為代表的活動,在將來也會在文藝戰線上漸漸多起來,文藝工作者將有更多的機會獲得超出社會平均水平的收入,自然也應當肩負更多的社會責任。以前我不是說過嗎?文工團參加比賽以及商業演出的收入,歸屬個人的部分的多寡,應該和他們下基層的成績掛鉤。而這,就是具體的方向。而且,對於在三線部隊中來自村公社的先進份子,要給予提幹的機會。”

    “就像我說的,我們正處於不斷改革的時期,國家發展得越快,改革的頻率就會越快。全民基礎教育的普及,大學畢業生的增多,技術工人的增多,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漸漸飽和,產業升級的需要……這些,都會導致我說的這個方案不可能長久。大概,能持續20年左右就差不多了,其中一些說不定會更快,就需要新一輪的改革。”畢文謙深吸了一口氣,不禁伸手輕輕按著黎華的肩,“而且,這些方案,也很可能在實施中產生新的利益集體,在它們尾大不掉之前,新的改革也是必須的。黎華,對這些利弊的把握,你要隨時有冷靜的認識。”

    “另外,三線部隊在建設和運行中,還應該代表著部隊的榮譽和精神,應該培養相應的企業文化。這些,就和最後一條的價值導向有關了,現在就不提了。”說著,畢文謙捏了捏黎華軟軟的肩膀,“今天,就這樣吧,先睡了。”(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