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 崔昶說詹台

字數:4078   加入書籤

A+A-




    自從五胡的叛亂被平息之後,曾經的匈奴少年,如今的漢朝將軍.詹台,便舍棄了朝廷一切的封賞,僅僅帶著皇帝陛下.曹丕給他的,一紙誥命夫人的詔書,單人單騎的回到了冀州北部的趙家屯。
    後來,他也正是憑著這封誥命夫人的詔書,成功的娶到了自己心愛的姑娘。從此之後,詹台和王鶯兒在趙家屯過上了男耕女織的生活,好不幸福。隻可惜樹大招風,這麽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又怎麽會被允許安穩的過日子呢。
    詹台雖然在野,不任職也不參事,但是朝廷欽對於賜他的那個驍騎遊擊將軍,四品實權武將的牌子,卻沒有收回。這個將軍的位子,也一直在給他保留著。因此,其餘的眾人,自然知道朝廷這是什麽意思。朝廷無非就是想著,有朝一日,需要詹台效力的時候,可以將其再隨時召回罷了。
    因此,詹台雖然在趙家屯甘心當一個普通的老百姓,但是當地的郡守和冀州刺史府的官員們,可不敢把他當成一個普通百姓。畢竟一個正四品的武將,在天下任何一個州郡可都是數一數二的大人物了。
    詹台當年成親之時,幽州雙虎幽州刺史.毌[guàn]丘儉和右將軍.夏侯玄,身為一州的封疆大吏,卻不遠千裏的趕過來,甘心一個給他當馬夫牽馬墜蹬,一個給他做轎夫。雖說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的私人情分在裏麵,但是也不排除詹台本身的地位並不比他們低的原因。
    詹台的個人能力肯定是有目共睹的,當年時任征北大將軍的曹彰北征匈奴的時候,他跟姑夕王.善賓一起幫大軍找到了水源,解救了十數萬大軍的姓名。此次平叛,他更是在幽州右北平的海邊,生擒了魁首.公孫淵,徹底結束了叛亂。
    要不然皇帝.曹丕和任城王.曹彰,也不會把他拿出來全軍的典範。他那個驍騎遊擊將軍的位子,可是皇帝陛下欽賜的。更為重要的是,當他辭官不受,並一心想要回鄉之時,皇帝陛下竟然答應了,而且還順了他本人的意思,破格給他未過門的妻子封了一個一品誥命夫人。由此可見,皇帝陛下和任城王.曹彰對他可是百般疼愛,真正的喜歡啊。
    最最重要的是,詹台他本人還很年輕,想必皇帝和朝廷所看重的也正是這個,年輕即代表著無限可能。當初叛亂平息他被冊封驍騎遊擊將軍之時,也才剛剛及冠沒多久。即便是現如今,他也才二十五歲罷了。在如今的帝國之內,如果是一個正四品的實權將軍,絕對可以到任何一個郡裏麵去做太守了,甚至去到一些稍微小一點的州裏,都可以擔任二把手州別駕和州治中了。
    想想一個二十五歲便封了侯的四品大員,如果不出意外的話,將來位列三公那是板上釘釘的事情。這樣一個前途無限美好的在野將軍,不趁著現在巴結巴結,等日後了可就沒有
    本章未完,請翻頁)
    機會了。
    因此,自從詹台回鄉的消息被泄露出去之後,當地郡守、官吏以及名門望族的士紳們,來拜訪他的就幾乎一直沒斷過,這個大山之中來來往往的馬車更是絡繹不絕。所以,其實詹台雖然遠在偏僻大山的趙家屯中,但似乎也沒有過上幾天安寧的日子。
    好在後來,冀州刺史.崔琰.崔季珪知曉了這件事情之後,專門下了一個命令,讓他們不得打擾詹台的清淨,這種情形才少了一些,趙家屯也慢慢地才恢複了往日的寧靜。
    在大魏黃初三年開春之後,太學、國子學以及信都書院陸陸續續的建成投用,並成為了帝國境內第一批開始招收適齡少年和青年的學院。秉持著丞相.鍾繇所提出的“集百家之長”的理念,這太學和國子學,自然要想方設法的找尋各學派的大家,來學院擔任教瑜授課了。
    而信都書院,作為天下第一私立書院,而且又有著當今皇帝陛下.曹丕,和司徒.陳群的親筆提匾,對於朝廷的這些個理念,肯定也是要緊跟步伐的貫徹和實施了。
    當然,朝廷對此也有很大的支持,一些個朝中的大院和將軍們,以及州郡裏的刺史、太守、縣令們,閑暇之時都會到學院裏,為學子們執教。可畢竟天下一十四州,學院在幾年裏蓬勃發展,數量更是多如牛毛,恐怕再多的教瑜也不夠用啊。像太學和國子學還好,一來它位於帝都.洛陽,二來它乃是帝國規格最高的學府,因此在各方麵上,朝廷所給予支持力度也是最大的,所以教瑜和經學典籍之上並不怎麽缺乏。
    兵家,作為百家學派之中最為重要的一個,也自然便成為了眾多國立校館和私立書院的必授之課。
    隻是當代的兵家大師,多為在朝的和在邊疆戍守的名門宿將。這類人,平日裏軍務繁忙的很,哪有功夫來書院擔任專門的教瑜呢,最多也就是閑暇之時擠時間才能來。另外,這些個將軍們,要不就是在帝都洛陽,要不就是邊疆或者某些軍事重鎮,其它普通的州郡裏,想找他們的身影恐怕都找不到。
    因此,像詹台這種曾經在戰場上立下過大功,有過不菲戰績,而且又賦閑在家的名將,自然便也就成了各方州府所搶奪的對象了。冀州各郡的官員和各個學院就不必說了,甚至隔壁的並州、青州都有派使者,誠摯滿滿的帶著禮物前來。要不是幽州現在還沒有恢複元氣,暫時無力興學的話,恐怕刺史.毌丘儉就會親自來請了。
    隻是,詹台連當今皇帝陛下的冊封都推掉了,也要回家務農,又怎麽會答應這些人的請求呢。
    而那號稱天下第一的信都書院,在學院建成逐步進入正軌之後,也曾多次派出使者登門拜訪,不過毫不意外的都被詹台給婉拒了,多次無果之後,信都書院的眾人也隻能暫時放下了此事。
    本章未完,請翻頁)
    話多了不甜,膠多了不粘。
    如果明知事不可為,還非要一直上前的話,結果隻會適得其反。因此他們暫時將這事情擱置,等後麵了再從長計議。當然這並不代表著,信都書院的他們對詹台這位少年名將的招攬之意,就這麽輕而易舉的給放下了。
    再後來,故冀州刺史.崔琰,因功被征召去了洛陽,擔任司隸校尉之後。這冀州刺史的位子,朝廷並沒有讓冀州別駕順位擔任,也沒有從其它的州裏麵調任,而是讓清河崔氏的族長,也是信都書院的第一任院長崔昶[g],崔子度來繼續擔任了。
    當然,朝廷這麽做自然有它的道理,皇帝陛下又派遣了一位崔氏中人繼續擔任冀州刺史,這其中之深意不言而喻。無外於,以此來安撫北方各大名門望族之心,另外也對崔氏一族建立信都書院予以回報。也好似是在對各大家族說,“你們看,隻要你們也能夠像崔氏一樣為帝國出力,朝廷是絕對不會虧待你們的。”
    就這樣,崔氏一族的人再次繼續執掌冀州刺史一職,而新任的刺史.崔昶,暫時還繼續擔任著信都書院院首一職。崔昶心裏也明白,自己的家族能夠同時有兩人在朝內擔任大員,尤其是自己能夠擔任冀州刺史,完全是因為信都書院。因此,他對信都書院的事情,自然也就更加的賣力和上心了。
    一個書院的能力強弱,一來自然是看財力,最重要的還是要比較底蘊的。這底蘊從哪裏來呢?當然就是校館或者書院的藏書,和為學子們授課的教瑜了。博陵崔氏和清河崔氏,財力還是有的,經籍典故倒是也有不少,但是那同樣也很是重要的教瑜,書院之中現在還是很缺。
    因為,現如今各地的國立校館,和私立和書院比比皆是,教瑜聘請的競爭那是相當的激烈。而且當代的一些個大儒和學派大家們,並不是錢就可以請的動的。
    在仔細思索了一番之後,崔昶決定,還是親自北上中山郡,去拜訪一下這位年輕的將軍。自從這位年輕的將軍回到冀州以來,也已經有兩年多的光景了,可自己卻也還一直沒有見過他,於情於理也都該去見一趟他。而冀州州府信都城,到中山郡北部的趙家屯,其實也沒有多遠,兩地相隔不過三四百裏的路程,快馬加鞭的話一日便能到,就算是馬車慢慢悠悠的走,兩日的時間也絕對夠了。
    在打定了主意之後,崔昶便準備動身北上了。隻是這一次,他並沒有像書院前幾次所派出的使者那樣,帶著大包小包的禮物,而隻是輕車簡從的隻帶了一名車夫和一名書童便北上了。
    看來,此次崔昶北上,已然是胸有成竹了。不過想想也是,要不然詹台後來也不會就那麽同意了他,反而還拖家帶口的南下信都書院任職教瑜了。
    ————————
    本章完)
    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