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接親
字數:3594 加入書籤
李氏繼續說道“大房跟三房都不是什麽好東西,你大伯母近日拉攏我,希望我跟她一塊欺壓三房,可她怎麽不想想年輕的時候,她如何對待我們二房的?剛嫁給你父親時,她作為大嫂,對我沒有半點的妯娌之情,還仗著長嫂的身份,沒少在我麵前甩臉色。”
“你三叔母更是可笑,一邊想著我們二房幫她頂住大房的壓力,一邊又想著為趙子茜找到一門好婚事,事情全想讓我們二房給幫忙做了,好處卻什麽都沒有。年輕的時候,聯合你大伯母從我房裏順走了不少嫁妝。”
“你祖母更是偏心,明明知道這些,卻置之不理。”
趙攸寧聽到這裏,心裏忍不住有些心疼,她摟著母親的手,越發用力了幾分。
李氏察覺到女兒關心,則是舒了一口氣道“母親沒事,都過去這麽多年了,我早就不恨她們了。”
“母親隻希望她們之間的爭鬥不會影響到我們二房,但凡牽扯到你跟遠寧還有允寧的話,母親不會有絲毫的心慈手軟。在京都待了這麽多年,論手段,母親已經不比她們差了。”
跟母親談完話後,就已經快午時了,跟母親一塊用完午膳後,趙攸寧這才回到了自個的院子裏。
知曉了子筠姐姐身上發生的事情,她的心裏也有些忍不住為趙子筠感到惋惜。
……
一晃眼,時間就來到了四月中旬。
這段時間裏,趙攸寧沒有出門,就一直跟在母親的身邊幫忙張羅著大哥的婚事。
趙府一家上下張燈結彩的,入眼可見到處都貼著囍字,處處都掛著紅燈籠,下人們的臉上個個也是洋溢著笑臉。
辦喜事了,他們也收到了不少的賞錢,光是這個月份的月例,就翻了兩倍,仆人們幹起活來,倒是更賣力了。
整個趙府裏,最高興的就是她的母親李氏。
她等這一天很久了,若不是杜家祖父逝世了,早就迎娶大嫂過門了。
四月十五,日落之時,大哥騎著一匹白色的駿馬,前去杜府接親去了。
站在門口的趙攸寧目送著自家大哥帶著一大幫人,浩浩蕩蕩的去接親,她身為嫡親妹妹的,並沒有跟著去。
天乾國有著一種說,“姑不接親,姨不送親”,待大嫂嫁過來,是要叫她一聲小姑子的,因“姑”諧音“孤”、“辜”,“姨”諧音“疑”,這在婚姻中不是吉利的詞,因此在天乾國裏,去接親的通常是一群男子。
待大哥他們都去接親了,趙攸寧就跟著母親的身邊,整個趙府也開始迎接客人了,所有時間都是算過的。
趙遠寧去接親,約莫需要一個半時辰左右,杜家並不遠,不到兩刻鍾就可以到杜家,但是接親的步驟繁多。
到了杜家,第一關就是“入門”,若是想順利的抱得美人歸,必須要經過一連串的智力以及體能測試,必要時還得作上一首情詩,當著眾人的麵念出來,還有最重要的就是“開門利是”,也就是塞紅包,眾姐妹滿意後,這才開門。
接過開門利是後,也會從中抽出一到五成封回利是給男方的兄弟們,上麵會寫著“姐妹茶點金”。
待順利進門後,姐妹們以茶點招待男方兄弟們。
而開門後,新娘子會被應由女方大姐帶領出來交給其父親,再接著由父親交給新郎,正式行夫妻見麵禮。
拜完天地,再拜祖先,然後再向雙親奉茶,奉茶時站著奉茶,因為新娘未到新郎家拜見公公婆婆時,是不可跪拜的。
……
趙攸寧能這麽清楚,自然是經曆過的。
最辛苦的就是新娘子,不到卯時就被拖起來梳妝打扮,梳妝完不能吃太多東西,也是怕上茅廁,進出那茅房,也是怕沾到些許的晦氣。
接親的時辰也是有講究的,婚姻二字寫作昏因,男子需在黃昏時刻迎接新娘。
婚姻之道,謂嫁娶之禮,男以昏時迎女,女因男而來。
趙遠寧接親回來時,夜色也已經黑了。
趙攸寧跟著其她的姐妹還有親戚站在門口等著,父親跟母親則是在屋裏招待著客人們。
敲鑼打鼓的聲音隨之響起,趙攸寧抬眼望去,隻見馬車從街頭排到街尾,路旁兩側,喜娘撒著不少的紅花、銅板、跟喜糖,也不停的吆喝著,路旁的樹上,也綁著紅綢帶,隨著風而搖曳生姿。
湧動的人群也是絡繹不絕,紛紛在地上撿著銅板還有喜糖,好不熱鬧的一場婚禮。
她看著大哥帶著大嫂跨入趙府的大門,府邸裏正在吃酒們的客人們,個個鼓掌叫好。
到了父親母親的麵前,兩人再次跪拜,然後敬茶。
一切都井然有序的進行著,跟上輩子一樣,唯一不同的是,這輩子的婚禮更熱鬧一些。
大房跟三房的人都在,加上趙家今時不同往日,能來趙家喝上一杯喜酒,就已經是十分榮幸。
男女不同席,院子裏到裏屋,整整擺了三十來桌,趙家請的人並不算多,大多數也就請了一些關係好的,還有一些是大哥的摯友。
而作為未來的妹婿的蕭恒之,也自然是來到現場,他一來到趙府,就有不少人上前搭話,不說能把關係弄的有多好,給蕭恒之留一個好印象就可以了。
趙攸寧這一桌則是坐著八個姑娘,大多數都是姓趙的,趙家在京都也是有百年基礎的。
他們一脈在趙氏裏是嫡係,祖父那一輩中隻有一位嫡親兄長,也還有好幾位庶出的兄弟姐妹。
在京都待了這麽多年,趙佑德也就跟自己那位嫡親大伯,以及一位庶出的姑姑關係好一些。
整個趙家的人脈都滲透著整個京都之中,巔峰時期的趙家,也是出過一品首輔的,而如今整個趙氏裏,論最有出息的話,也就是趙佑德這位正二品的吏部侍郎了。
趙遠寧領著新娘子到高堂上,高堂的兩側也坐著不少的長輩。
趙攸寧站在一旁,左右都在簇擁著,每個人都想瞧瞧新娘子的模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