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道長,我悟了!

字數:6645   加入書籤

A+A-




    “人無時無刻都處在無休止的爭辯之中,大家可以隨意觀察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就會到處發現都是嘲諷和爭論。”

    黎天看著諸葛策和炎修、炎為等人。

    “好像是有自己的想法才是絕對的正確,就像是一碗滿的快要溢出水,會因為辯論的勝利,而沾沾自喜。會因為辯論失敗,而夜不能寐。”

    再次看向眾人,諸葛策開口問道:“道長,這是為何?”

    “為什麽一定要有一個定論呢?為什麽不能同時存在多個結果?這種一較高低的看法會不會給我們自身帶來一種視角上的局限?”

    三問過後,諸葛策回答不出,選擇繼續往下聽。

    黎天輕咳一下,緩緩開口說了一個故事。

    在一清晨裏。

    有個人緩緩路過一片荒野,遠遠就看到有一位老者正在閉目打坐。

    走近一看,卻嚇了一跳。

    因為他好像完全沒有了呼吸。

    用八個字形容就是“身如枯木,心如死灰”

    這怎麽辦?

    那人忍不住叫了他一聲,問他是不是感覺哪裏不舒服?

    這時老者才緩緩的睜開眼睛說他沒事,隻是達到了“吾喪我”的境界。

    這人後來才知道這個“吾”指的就是我,“我”指的也是我。

    一個是本心的我,一個是外在的我。

    可以理解為“我忘了我”

    “吾喪我?這是什麽境界?”那人感到疑惑開口問道

    老者說:“你這個問題問得好,吾喪我我比較難懂,所以就不跟你解釋了。”

    聽到這裏,那人也無話可說。

    見到那人轉身就要走,老者又開口了:

    “但我可以告訴你,這個世界有天籟,地籟還有人籟這三層境界,一般人隻明白人籟,有修為的明白地籟,但天籟卻很少人知道。”

    那人一下子就懵逼!

    這老者是不是喝假酒了?

    什麽天籟地籟人籟的?

    老者問:“你聽過風聲嗎?”

    那人回到:“聽過,不就呼呼聲嗎?”

    “也對,也不對,如果現在有風,你可以聽一下。”

    風吹過山穀是一種聲音,吹過河流,又是另一種聲音。

    如果吹過大樹上的孔洞就會發出成百上千種聲音。

    經老者一說,那人就明白了。

    這就是所謂的地籟,是風吹過大地的聲音,人籟就是人們自己發出的聲音。

    那這個天籟是什麽?

    老者哈哈大笑,難道山穀、河流、大樹會自己出發聲音?不會啊!不是風刮的嗎?

    說到這裏,那人感覺豁然開朗。

    這天籟就是風自己的聲音。

    老者說:“又不對”

    天籟既是自己的聲音,又是風吹過大地的聲音,它們混合在一起就是天籟。

    老者又說,風的聲音就是呼呼聲,就一種,但是吹過大地之後,又會發出成千上萬種聲音,聲音的多樣性就是天籟,但隻有一種,就不是天籟了。

    黎天看著眾人說道:“大家注意下,這句話有個懸念,聲音的多樣性就是天籟,但隻有一種,就不是天籟了。”

    說完繼續往下講

    那人越聽越糊塗,這老者到底想說什麽?

    老者接著說,大知閑閑,小知間間;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也就是說無論是聰明的人,還是不聰明的人,總喜歡各抒己見。

    比如現在走近一個書院看看,到處都是爭辯。

    大部分人都認為自己是對的,而且為了證明自己的結論會搬出各種各樣的說法。

    以此讓別人認同這種說法,顯得自己比別人聰明。

    聽到這裏,那人開始漸漸明白了

    人籟就是最低的境界,每一個人都會發出聲音。

    都有自己的個體意識,地籟的境界再高一些,就是說他們有自己的想法,而且有一些證明想法的依據。

    就像是大樹上的孔洞一樣,會發出自己獨特的聲音,有自己的感悟和領悟。

    但是這種領悟,這是因為自己的構造不同,大小不同而產生的差異。

    因為生長的環境不一樣,甚至每個人的本性就不一樣。

    所秉承的觀點自然也不同。

    聽到這裏,老者頻頻點頭

    “所以呢?”

    那人回答:“所以我們要認清事物的本質,承認事物的差異。”

    老者又開始搖頭:“你還是不懂,差異的是人,不是事物。”

    那人聽後特別納悶,事物怎麽會沒有差異?任何事物不都是存在兩麵性的嗎?

    老者回答:“非彼無我,非我無所取”

    大意就是事物確實存在兩麵性,有對有錯,但是對和錯都是相對而言的,沒有對,就沒有錯,沒有錯,也就沒有對,他們既是相對,又是相生。

    就拿長短來說,一根十丈長的棍子是長還是短?

    不知道,沒有答案!

    但是如果拿它與一百丈長的棍子作比較,它就是短。

    有了這個長就有了這個短,沒有這個長也就沒有這個短。

    當然生死也是如此,人本身就是向死而生。

    從出生那一刻起就是走向死亡,所以死生也是相同的。

    因此,事物本身並沒有差異,而是自己賦予來了它們差異

    如果沒有長,也就沒有短,它就是一根棍子,不論長短。

    說完老人站了起來,走向旁邊的小河。

    指著說:“你看,世界萬物本身就互不相同,它們仍然能夠相容於天地之間,但人們總以自我為中心,從而生出各種偏見,你爭我鬥,爾虞我詐。”

    那人更疑惑了,諸子百家爭辯也沒有任何意義嗎?

    老者答:“儒家墨家之爭,都是以自己為中心,從而去否定彼此的核心,這有什麽意義呢?”

    孔子大談仁愛,巨子大談兼愛,但是兼愛和仁愛有必要去爭一個你我高低嗎?

    見那人疑惑,老者問道:“你認為人要孝順嗎?”

    那人答:“那自然要孝順。”

    老者繼續說:“這世上有太多惡人沒有孝心,那我們可不可以製定一個孝順的標準如何?”

    那人答:“那當然好!”

    老者哈哈一笑:“儒家以孝為大,認為喪葬避免不了鋪張浪費,但墨家卻認為這樣不可取,更應該注重生者,他們之間有對錯嗎?難道不鋪張浪費就是不孝嗎?”

    那人啞口無言。

    老者接著說:“難道不按標準去做就不孝?其實儒墨之爭就類似我們的爭辯一樣,他們隻是憑借自己的體驗和感受來進行判斷,忽略了這個爭辯的根源。”

    “本來就是因為個人成見造成的問題”

    上天賦予我們的性格、體驗甚至整個人生本來就不同,但我們非要他們相同,非要所有樹洞都發出同樣的聲音,這可能嗎?

    比如說,一個老人倒地了,該不該扶?

    恰巧有個年輕人路過,沒有扶就這麽走了過去,他就是不善良嗎?

    這個年輕人是一個夫子,為貧苦小孩免費教書,其餘省下口糧給孩子帶回家救濟家庭,但因為扶過幾位老人,被訛怕了,不敢扶,這就是不善良?

    又有一個年輕人路過扶了起來,結果被訛了!他是傻嗎?

    從小接觸的教育就是讓他行善仁愛,他有什麽錯嗎?

    所以每個人的人生體驗都是不同的,正因為這些體驗的不同,才造成我們認知的不同。

    “有絕對的正確嗎?並沒有,大夥記住,正確和錯誤始終都在不斷的轉變,我們隻是世界當中的滄海一粟,應該接受這個世界的好壞兩麵,因為好壞本身,就是我們自己去製定的。”

    語畢,時間已經來到正午,黎天喝了口水潤了潤喉嚨繼續講道

    “這就好比是你創造了一個世界,你覺得自己能力很強,於是就從無數個平行世界中找到無數個自己,共同管理這個世界。”

    “世界最初沒有別人,隻有你自己,這個就是“齊物”,你們都是一樣,但既然組織就要有分工,於是有了你,就要去做苦力,有的你就要去做管理。”

    “慢慢的你就會發現,有的你成為保家衛國的角色,有的人成為了違法犯罪的人員,這怎麽回事?”

    “明明都是你,為何會有善良的你也有邪惡的你呢?”

    “一是因為能力,在你平行世界中找到自己之前,無數格尼,就曾在他們的平行世界中擔任過無數的職業,有的是夫子,有的是扒手,這就是先天的性格,二是經曆也就後天環境。”

    “他們雖然都是你,當他們的經曆不同也產生了不同的轉變,三可能是運氣,運氣好,可以得到更多資源,運氣差的,就缺少好的資源。”

    “這世界就這樣,本身是相同的,也是不同的,相同和不同都沒有錯,但偏偏要他們相同,那就有錯了。”

    “天籟是什麽?我想你們可以獨自回答這個問題了”

    黎天微笑說道。

    炎為拱手起立開口說道:

    “每個人對於這個世界的認知本來就不同,本來就會產生各種想法,但這些不同的想法有錯嗎?並沒有,想法沒錯,錯的的爭論和固執。”

    “所以具體點?”

    炎為緊皺眉頭。

    炎瑤突然站了起來說道:“道長,我悟了!”

    眾人紛紛看向炎瑤,想從她嘴裏知道悟了什麽?(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