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六十五章 造紙術擴大實驗(一)
字數:3261 加入書籤
已至盛春時節,草木欣榮,一些在冬日做不了的事,終於能做了,比如說,造紙。
造紙技術早在去年冬日已經完善了,但,受限時節,未能更進一步。
從去年到現在所造的所有的紙,都是麻紙,現在天氣回暖了,各種草類各種樹皮都可以找的到了。
李孟羲去問過那些造紙匠人,問哪些草或者哪些樹皮造紙更好,結果匠人們回答各不相同,李孟羲意識到,自己的造紙技藝已經遠超過匠人們了,匠人們的經驗已不足借鑒了。
李孟羲也不知到底什麽材料造紙最好,但是,他知道該如何進行測試。
命令再一次下達到騎兵隊,李孟羲令騎兵隊外出去搜集能找到的所有草木,不管是樹,還是草,還是藤蔓,還是野花野菜,隻要是草木,都要。並且,他特意強調,所有收集的材料不能摻混。
上次沒按要求做,騎兵們已經被訓斥一次了,這次再次外出,騎兵們謹慎細微了很多。
近兩百騎兵四散出城,到處去找草木去了。
按李孟羲的要求,一應草木都要搜集,有的騎兵出城不遠,在半路上遇到了草溝,直接下馬到草溝裏割了一麻袋草給裝回去了。
有的人找了樹,扒皮扯枝,有的人選擇薅藤蔓,有的伐竹,各種忙活。
騎兵們效率很高,不半日,各種原材料絡繹不絕的送了回來。
李孟羲在院子裏,看著院子裏堆的越來越多亂七八糟的材料,他此時犯了難。
這些個草啊樹皮啊之類的,都不認識啊,連認識都不認識,怎麽記錄怎麽貼標簽。
李孟羲隻好去找人來幫忙。
木匠們來了,木匠們幫忙區分了一部分,而剩下的一大部分,多是些野草的部分,匠人們意見不一,一種野草能有三五個名字。
這時,李孟羲意識到,同一種草在不同的地域叫法是不同的。
艱難的把所有草木全部給貼了標簽標記好,剛忙完,又一個騎兵扛著一大捆樹皮回來了。
李孟羲看著滿地的青綠,他尋思,造紙的話,材料應當曬幹的,此時城中到處在蓋房子,沒地方曬草,想來想去,隻有城牆上合適。
隨後,李孟羲帶著人把所有材料搬到城牆上去,然後每一段城牆曬上一種材料,每一處都貼好了標簽以防混淆。
匠人們忙碌著拿繩子把各種材料束起掛在城垛上,李孟羲則在尋思,如果材料都曬幹的話,草曬幹了就看不出是什麽樣子了,而又因為,此次需要的植物種類太多,後續可能會有重複的,因而,得時時區分歸類,曬幹的草可不好區分。
此時,一個問題出現了,該如何長久的保持植物的模樣呢。
李孟羲想到了可以拿個碗把草給種起來,可是再一想到,好多草割回來是沒有根的,所以這個方法沒用。
進而,李孟羲思索,標本是該如何做的,泡水裏?泡油脂裏?還是酒精裏?
酒精裏泡的人參,泡多少年,還是人參的樣子,酒精除了會脫色,保存能力很強的。
想到這一點,李孟羲騰騰跑下城去了。
再一次上來,李孟羲帶著人,帶著許多個罐子,罐子裏裝滿了水,酒精不富裕,用不起酒精。
而後,在晾曬材料的區域,每到一個區域,李孟羲去把曬的草抓一把回來塞到罐子裏,然後泡材料的罐子一處放一個。
匠人們看著李孟羲忙碌,看李孟羲把罐子挨著牆角一個個放,也是不懂。
材料處理問題解決之後,還有另一亟待解決的問題,器皿問題。
在去年冬日,當時用的造紙材料有限,用不了多少蒸煮工具,因而煮紙漿的甕大點小點都無所謂。
但是,今次不同了,今次有龐大的測試需求,今次要測試成百上千種材料,要比較這成百上千種材料所造紙張的質量,其中之精確細微,不能有絲毫偏差。
煮紙漿的甕大一點小一點,添的水多一點少一點,紙漿煮的稠一點稀一點,這都很影響紙張的強度,所以,需要得有一批大小完全一致的器具。
據李孟羲對陶器技術的了解,靠人工去捏泥胚,大小參差偏差,很難完全一樣,所以,得用另外的技術。
李孟羲想到了鑄鐵,用模具鑄鐵,一套模具可以鑄造幾百個完全一樣的鐵件,這是現今技術條件下唯一可以批量生產的方式。
城外,窯場場所在,土窯仍在燒個不停,抬眼看去,黑煙滾滾。
想了一下,李孟羲下城去了窯場。
在窯場裏找到陶匠頭頭,李孟羲跟其商量能否用模具做一批大小完全一致的陶器。
匠人頭目不假思索的點了點頭,“能做,隻是得做模子。”
做模具方法多了,可以用木頭,用鐵鑄,用粘土燒製等等方式,綜合成本與速度兩方麵的取舍,李孟羲最終選擇用木頭來做模具。
——
木匠營,李孟羲跟木匠們商議著技術細節。
木匠們聽完了李孟羲的要求,有人說到,“大木頭不好找,要不,用木板做成桶一樣的?”
李孟羲想了想,相比從一整段樹樁當中掏一個模子,用一些薄木板給拚一個模具似乎來的更簡單。
又一條有價值的巧妙技術出現了,李孟羲當即寫了軍票塞給木匠。
接過軍票,木匠愣了一下,隨後笑了。
總是這樣,每每匠人們都沒察覺到自己三言兩語的話有什麽價值,結果獎勵出乎意料的就來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