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八十一章 集體農莊構想
字數:2884 加入書籤
集體化的農業生產模式,李孟羲不可謂不熟悉,集體化生產有著單獨勞作所不具有的優勢,相比普通的勞作模式,集體製無疑組織度更高,更能把人力調動起來。
以巨鹿現狀,為助力均田政策盡可能的消滅阻力,鄉間之一切宗族秩序被拆的七零八落了,正因人員拆的太散,反不利耕作了。
事到臨頭,集體製恰好能一改巨鹿生產模式的弊端。
毫無疑問,集體製有其優點的,集體製的高組織度之下,很利於進行一些大規模生產建設活動,比如挖河造渠之類的。
在後世,在某個特殊時期之後,雖說集體製在後期僵化的不得不改,最終這一製度消失在了長河之中。但不得不提,在集體化結束幾十年後,那個留下的眾多水利工程和建設設施,在幾十年以後仍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就比如李孟羲的老家,老家小小一個村裏,西邊有大堰,村中有水塔,村中更有大湖數個,這些全是當時集體化時代祖輩的一鋤頭一鋤頭人抬肩扛給修出來的。
在小時候,每到夏天暴雨漲水的時候,河水漫過壩,有很多魚衝到了壩下邊的小河溝裏。
小時候隻覺得撿魚開心,而今想來,那一個巨大的堰坑,不知能蓄多少水,堰坑裏的水不僅方便村裏用水,還能養魚,到暴雨時節,堰坑還能蓄水,每村都有這麽一個大堰坑,村村的堰坑相連,眾多的堰坑加起來,能大大的控製水情。
堰坑的作用跟水庫一樣,澇時能大量蓄水,到旱時從水閘那裏把水泥板搬開,再把水放出來,真正可以做到歲無饑饉之憂。
想想,不管是自己村裏,還是鄰近村裏,農村裏每個村裏都有那麽巨大的一個水利設施,很是驚人。
修建水利的浩大的工程量和漫長的工期,要是沒有高的組織度,是完全無法完成了。
要問,巨鹿有必要大行工程嗎,這當然有必要。
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在靠天吃飯的時代,有良好水利的土地,跟沒有良好水利的土地,收成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既要大興水利,必然需要高的組織度,沒有高組織度的架構,像古時勞役讓百姓們農閑時去挖溝清淤之類,此種方法雖也能修水利,但是效率太低下。
【認識十年的老書友給我推薦的追書app,野果閱讀!真特麽好用,開車、睡前都靠這個朗讀聽書打發時間,這裏可以下載 .yeguoyuedu 】
集體化有很多大優勢,可缺點可是不少,如後世,集體化前期還行,到後來逐步僵化之後,反幹擾了生產力發展。
李孟羲衡量許久,他覺得,可以以無害的方式實行集體化。
無害集體化的關鍵在於,眾所周知,集體化後期會崩壞,關鍵就在,這個【後期】。
也就是說,集體化前期是沒大問題了。
有一個故事,據說當時圓珠筆發明的時候,有一個技術問題一直沒辦法解決,當時受限於工藝,圓珠筆筆芯的鋼珠在滑動十萬次之後很容易損壞,科學家們一直想設法提高鋼珠的使用壽命,卻遲遲難有突破。
這時,一個商人把問題解決了,既然筆芯寫到十萬次就要壞,那幹脆減少油墨量,讓筆芯在達到十萬次之前就用完油墨不就行了。
李孟羲從圓珠筆芯製造工藝這裏,找到了解決集體製後期崩壞的方法了。
方法就是,在僵化之前,立刻停掉。反正,在集體化的前三兩年,集體化的正麵作用是大於負麵作用的。
李孟羲是打算白嫖三五年的組織度和生產力,有三五年時間,足以修出大量的水利工程了。
白嫖了一波水利工程之後,在集體化模式出大問題之前,立刻回歸普通模式。
後世的集體製度在摸索中前行,摸索過程中難免走了一些錯路,比如大煉鋼鐵,比如虛報產量之類的事。
但李孟羲作為後來人,前人所走的錯路,加以避免,能讓狀況好的多。
再者,後世的集體化製度崩壞的原因很複雜,並不完全是製度本身的問題,還有複雜的外部原因,而今漢末,李孟羲隻需讓百姓吃飽飯就行,沒有發展工業的需要,也不需要在外部的生存壓力下趕蘇超美,也沒有複雜的政治因素幹擾,可以說,要在漢末施行集體化,很可能不僅僅能持續三五年,更有可能持續十年二十年都不會出大問題。
十年二十年高組織度的人力,能建多好大型工程,想想都恐怖。
認真想來,集體化製度可能不盡善盡美,可能有缺陷,可再怎麽有缺陷,那也遠超封建時代的生產模式。
二戰時期,前蘇聯跟德國鏖戰,大量男丁到戰場上打仗去了,剩下的體力薄弱的婦人不得不負擔起沉重的生產活動,最早的集體製便在此種環境下應運而生。
施行了集體製度之後,的確極大的提升了生產效率,的確使得蘇聯的糧食產量大增。
而今漢末,世道不穩,要問是不是戰時,當然是戰時,此時不是戰時,不久之後也會變成戰時。
到戰亂四起之時,大量男丁要出去打仗去,勞作的勞力自然驟降,生產力自然大受影響,此時,用集體勞作的方式彌補生產力上的不足,當大大抵消勞力不足帶來的影響。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