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八十九章 使者五刃
字數:3051 加入書籤
給使者所配的殺器,除飛劍以外,還有另外的補充作用的兵器。
在使者無法挾劍入席之時,發簪就成為了隱秘的武器。
尋常的發簪,多是用玉或者竹木製造,玉或竹木的發簪肯定不行。可換用金屬發簪,把發簪換成銅鐵材質,而又因銅質太軟,所以最好還是鐵質發簪。
一根發簪,長一拃有餘,快子粗細,發簪太小,縱通體皆鐵,重不過三四兩。三四兩的重量過於輕巧,不足發揮巨大的破壞力。
與飛劍不同,做飛劍之時,三尺不夠,就可加到四尺,再不夠,就可以繼續加粗加長,飛劍因形製寬鬆,因此可以加到足夠的重量,使飛劍達到破壞力的極限。
但是,發簪就不同了,發簪就那麽短一點兒,再怎麽加長也增加不了多少重量,且,要是把發簪做的過長,會引起別人注意。
發簪的形製決定了,其隻可能是輕巧的物件,症結就在這裏,因發簪太輕,破壞力就嚴重不足,過於輕盈的發簪,說不定連衣服都穿不透,更勿論擊傷著甲目標。
問題到了,既要盡可能增加發簪重量,又不能過於增加發簪的體積,在此兩個條件約束之下,就隻剩一個方法——隻能是用重金屬打造發簪。
銅比鐵重,因此銅發簪丟出去破壞力比鐵質發簪要大,銅有重量上的優勢,但是銅質柔軟,不適合作為武器。
諸類金屬,隻有鐵質足夠堅固,所以,隻能是以鑄鐵做管,中灌以銅,或者鉛,能灌水銀更好。
加持了水銀之後,小小的一根發簪,能變得沉重數倍,發簪的破壞力因此被提高到了極限。
水銀是好東西,水銀是尋常能找見的最沉重的東西。
軍中沒有水銀,連鉛也沒有,無奈,隻能令鐵匠們草草打造了幾根鐵質發簪。
匠人們很快就把鐵發簪做好了。
按前邊製作飛劍的工藝,鐵發簪在前端裹了一層銅皮用於加重,這是調整重心;鐵發簪刃尖纖細,細若鐵釘,這是為了提高鑽縫和鑽孔的概率;發簪通體滾圓,而非扁平的或是多棱的形狀,這是因為經測試,圓柱形的形狀精準度更高。
在測試場地,不假他人之手,李孟羲拿著飛簪休休休休一陣扔,玩的不亦樂乎。
飛劍重數斤,李某人扔不動,飛簪不在此列。
經測試,十步距離,鐵質飛簪可輕易穿透衣物,命中率也還不錯,要是換上灌鉛或是灌水銀的飛簪,其破壞力還要更強。
與飛劍不同,飛劍劍身細長,形若標槍,可以以標槍的手法投擲,飛簪過於短小,按標槍的投法很別扭,隻能以飛鏢的投法,捏著一端給甩出去。
飛簪重量過於輕巧了,破甲無力,以關羽的力量,關羽哪怕用足了力氣,也隻是在近在五步距離的時候勉強有點破甲的概率。
雖是如此,雖破甲乏力,但飛簪夠用了,作為一件小型的投擲武器,飛簪在數步距離隻能有一定可能命中目標無保護的麵部,再加上飛簪上的毒藥鐵鏽之類,能輕而易舉的把目標送走。
除飛劍和飛簪以外,還剩最後一種可以作為利器的裝飾物。
眾所周知,有點身份的人多喜歡腰配玉環,將玉環換成鐵環,鐵環一圈磨出尖刃,這也是投擲武器。
如果說飛簪比較非主流的話,那飛環實用性可大多了,古印度人慣用一圈有刃的飛環作戰,飛環在古印度,甚至是戰場上的兵器。
印度堪稱武德窪地,古印度費拉不堪,可古印度再廢拉不堪,其戰場上的戰鬥烈度,總歸會比席間幾十人規模的械鬥要激烈。
所以,能用於戰場的飛環,其殺傷力要遠比飛簪要大。
飛環形製有類鐵餅,一個厚實沉重的小鐵餅,卯足了勁丟出去,隻要命中,脖子卡察就斷。
令匠人趕製出了鐵餅,兩斤重的鐵餅未來得及開刃,粗糙不堪。
在訓練場試了一下,關羽抓著鐵餅用力一掄,鐵餅一下飛出了三十來步遠。
之後,測試威力,十幾步距離,掄圓了扔,鐵餅嗚的一聲砸在鐵甲上,能把鐵甲砸的凹下去一塊。
由此可見,鐵環對鐵甲造成的是鈍擊,無法破甲。就是不知,鐵環把甲片砸彎之後傳遞到人身體上的力量有多大,能否造成有效傷害。
於最後,所剩的最後一件可用兵器,乃是,鈴鐺。
使者之類的人物,腰間掛一個作為裝飾的黃銅鈴鐺,這不過分吧?
匠人們遵照命令,融化了銅錢,鑄造了一個三斤重的香瓜形的錘子,錘子上綁上一根長繩,一根流星錘就做成了。
李孟羲對流星錘的殺傷效果沒概念,他認為流星錘破壞力可能不錯。
流星錘的破壞力何止是不錯,簡直是恐怖。
流星錘舞起來比較危險,關羽把李孟羲攆到了一邊,方圓三十步全給騰空之後,關羽拽著繩子把流星錘嗚嗚的轉了起來。
流星錘越轉越快越轉越快,快成了一圈黑影,當速度達到極限的時候,關羽把手一鬆,順著勁兒把錘頭帶著繩子往前一悠,錘頭滑著一個漂亮的彎弧飛速朝前飛去。
冬的一聲響,流星錘重重的砸在了鎧甲上。
李孟羲離了老遠都聽見了鎧甲發出的撞擊聲,他看到,當流星錘撞到鎧甲上的時候,經此一撞,支撐鎧甲的木樁子都被撞斜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