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九十八章 功蓋群臣的漢室宗親

字數:3495   加入書籤

A+A-


    百官竊竊私語聲中,羽林甲士把生死不知的劉備抬出了朝堂交於太醫令去了。
    羽林甲士首領手捧所詩錦囊,跪問靈帝,“稟陛下,劉備所遺此物,該如何處置?”
    靈帝轉身來看,看到甲士手中所捧的錦囊。靈帝記起,劉玄德自入殿來,手裏就捧著個錦囊,這大概是劉備欲上呈之物,可惜劉備這強人頭腦不靈光,一頭撞在柱子上了,錦囊未來得及呈上。
    張讓見靈帝盯著錦囊目有思索模樣,張讓眼珠一轉,趕緊讒言道,“陛下,劉備此人大逆不道,他所呈之物,能是什麽好物?何須費神?來啊,把這髒汙之物,丟火裏,燒了……”
    靈帝不悅的看了張讓一眼,張讓伴君已久,靈帝一個眼神張讓就能揣摩出靈帝的想法。見靈帝不悅,張讓趕緊躬身又拜,躬身低頭下拜的瞬間,在靈帝看不到的地方,張讓眼睛軲轆一轉,毒計又上心頭。
    “陛下,劉備此獠先有斥罵朝綱貶損百官之行,他欲呈之物,必亦是罪責百官之汙言。
    老奴懇請陛下莫受其離間之言,莫與百官相疑,懇請陛下三思!”
    張讓說的情深意切,言辭懇懇,一副忠貞為國的模樣。
    張讓血口噴人搬弄是非的水平可真是了得,他幾句話,讓靈帝遲疑起來,也讓百官心中升起對劉備的憤恨,幾句話就給劉備招來了眾多敵意。
    正當張讓小心揣摩著靈帝的意思,百官尋思著要不要出聲勸靈帝把錦囊給燒了的時候。
    “散朝!”靈帝伸手抓起錦囊,袖子一甩轉身朝龍椅走去了,留給了各懷心思的眾人一個背影。
    聖喻已下,百官隻能山呼萬歲,陸續退了朝。
    回到龍椅之上,靈帝解開錦囊,拿出錦囊中所盛之物。
    靈帝還未看清裏邊的是什麽,一旁張讓還不死心,張讓著急道,“陛下不可!萬一劉備懷有歹心,恐陛下遭其毒手,還是讓老奴先過手……”
    靈帝不耐,擺手驅趕開了張讓。
    靈帝取出錦囊中之物,細看,乃是厚厚的一卷紙張,靈帝貴有四海,豪奢無度,珍奇瑰寶之類的見了無數,可饒是如此,當靈帝把紙張展開來看,看見紙張潔白細膩的漂亮質地,靈帝不由的多看了一眼。
    待細看紙張上的字跡,入目,第一行乃是,“臣,劉備劉玄德,敬呈陛下。
    臣劉備,籍涿州婁桑村人,臣父劉弘,家世淵流,係中山靖王後裔……”
    呀!)靈帝頓時大為驚訝,這劉備,竟是漢室宗親,竟會如此……)
    旁人撞死殿前也就罷了,可漢室宗親,再遠的漢室宗親,那也是宗親,不是外人。
    靈帝這時才突然意識到,劉備,姓劉啊,忘了詳問其身份了。
    靈帝多少有些感到後悔了。
    “來人,令宗正取族譜前來。”靈帝謂道。
    片刻後,宗正帶著隨從十幾人,抬來了族譜數擔進殿。
    靈帝令道,“查,中山靖王一係,查涿州劉備,族係何人。”
    在堆積如山的族譜當中搜尋一番之後,宗正持族譜念道,
    “孝景皇帝生十四子,第七子乃中山靖王劉勝,
    勝生陸城亭侯劉貞,
    貞生沛侯劉昂,
    昂生漳侯劉祿,
    祿生沂水侯劉戀,
    戀生欽陽侯劉英,
    英生安國侯劉建,
    建生廣陵侯劉哀,
    哀生膠水侯劉憲,
    憲生祖邑侯劉舒,
    舒生祁陽侯劉誼,
    誼生原澤侯劉必,
    必生潁川侯劉達,
    達生豐靈侯劉不疑,
    不疑生濟川侯劉惠,
    惠生東郡範令劉雄,雄生劉弘,弘不仕,劉備乃劉弘之子也。”
    族譜上記的明明白白,劉備果真漢室宗親。
    這劉備,當真是漢室宗親,乃朕皇弟也!)好好一個皇弟,好好一個討黃巾擒張角身有滔天之功的皇弟,結果不遠千裏來覲見,結果一頭撞在柱子上,生死未卜了。
    討黃巾有功的無名之人撞柱而死,算不得多大事兒;擒張角首功之有大功之士撞柱而死,靈帝再是昏庸,也會感到略微可惜;當討黃巾首功的漢室宗親,一軍功蓋壓諸臣的漢室宗親一頭撞死了,這讓靈帝如若身上掉了塊肉一般感覺損失巨大。
    自黃巾作亂以來,有討黃巾之功者,諸州郡累累,可當中,漢室宗親寥寥無幾,漢靈帝雖是賣官鬻爵,雖是昏庸,可基本的利害判斷還是有的,靈帝哪能不知,自家人遠比外人可靠。
    可,縱是想重用漢室宗親,宗親之中,可用之人寥寥無幾,用無可用。
    現在倒好,本還不知,原來討黃巾擒張角之首功之人,原來就是漢室宗親。
    漢室宗親一人,壓了所有朝臣所有豪強世家,如此一人,真乃漢室臉麵,正乃漢室所亟待之人。
    結果,如此一人,話不幾句,一頭撞柱子上了,似乎撞死了!
    靈帝心情很鬱悶,很想罵人。
    這時,嘩啦嘩啦的鐵甲響動之聲響起,一神情彪悍滿臉胡須的廷尉走入朝堂,轟然一跪,稟道,“稟陛下,微臣查得,行刺之人,名為趙六,其親族數年前先後亡沒,乃孤身一人。
    尋跡查至,其人時常出沒汙水巷賭坊,臣本欲前往賭坊查看,卻見,賭坊之中,早已屍橫遍野,活口一個無留。
    臣又查問周遭百姓,百姓皆稱不知。”
    說到這裏,廷尉猶豫了下,稟道,“臣以為,此中大有隱情,臣請遣捕吏清查抓拿,以究真凶。”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