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七十章 造紙餘幸,白麻細布
字數:3039 加入書籤
自義軍於去年冬日駐紮巨鹿起算,至今年五月,在這將近半年時間,全軍上下動用了不知多少人力花費了多少精力和時間,成功完成了預期計劃。義軍成功趕在下次播種之前,把巨鹿郡內所有土地收回為公有,並完成了均分土地的政策。
經查,巨鹿全境有人口為五十一萬,這麽點人口,委實不多,可,就是這麽少的人口,要想治理的好並不容易。
這日,李孟羲與簡雍商討一事,事關副業。
所謂副業,指除了耕作以外,其他產業。
按最早在涿州屯田的經驗,在涿州時,為安置流民,派去屯田的流民貸給其雞鴨羊鵝等禽畜,以供屯丁平日飼養,按涿州時經驗,少量飼養禽畜,根本不需消耗糧食,一屯田點,假設有屯丁百人的話,假設養雞一隻,多達一百人力,就是去捉蟲子去挖蚯引也足以喂養的起一隻雞了。
除飼養,還有織布,巨鹿的五十萬人力已做了統籌安排,預備是青壯男女下地耕田,而五十萬人中的所有老弱婦孺人等,留在巨鹿城預備從事造紙製藥燒陶木工鐵匠等等手工業。
造紙製藥諸業,對體力要求不高,正好符合老弱群體來幹。
造紙倒是簡單,製藥也簡單,造紙隻需弄一些草木材料,再加上生石灰和草木灰就行了,製藥則隻需折回楊柳枝回來煮上幾遍就可,這所有的手工業都對器材沒什麽要求,唯獨,紡織難了。
織布一業,材料不成問題,有足夠的聲麻,可織機是大麻煩。
巨鹿有五十萬人,按人口一半數目,婦人們人人一台織機,滿配得織機二十五萬,就算鄉間有不少留存,就算鄉間有五萬織機,那至少還缺二十萬機。
且,據這幾日了解,雖說古代是男耕女織的生產模式,但其實不絕對,農閑時節,男丁沒活兒幹的時候,有時也會織布。畢竟來說,織布是在尋常手工生產中,性價比最高的一項。
日常手工各業,有織席販履,編草帽,編筐,編簍子,等等,但,不管是編了鞋子還是草帽,編好不一定賣的出去,而麻布,織好就不愁去賣。
麻布是手工業生產中性價比最高的一項,和糧食一起,糧布是最根本的硬通貨。
所以,要在百業之中選一個來大力發展的話,能成規模且能給所有人提供工作機會且有足夠的效益的,有且僅有織布這一個選項。
可以說,織布才是手工業當中最不可或缺的。
織布已知是極重要,織布原料也不缺,隻缺織機,可對於織機,暫時沒有辦法,因為缺木頭,木頭太缺了。
“年前某曾算過,一架曲轅犁,在整個農耕時節,一架犁最多隻能耕三十畝地。
巨鹿有千萬田畝,需曲轅犁最少三十萬具。
自去年冬至今日,匠營日日打造不停,又多番求購得大量鐵料,三十萬犁刃倒能鑄造完成,可犁架所缺之木料,實在難湊。”
鐵比木頭貴,而木頭隨處可見,然而,事實情況是,可以買到大宗鐵料,卻根本沒辦法買到了大宗木頭。
將近半年時間,軍中一直在為秋耕籌備犁具,忙了半年,滿打滿算,犁具做了不到六萬架,六萬數目,平均每天產出可是多達四百架犁,然而這麽大的產量,仍是不夠。
誰能想的到,到頭來,鐵不缺,竟缺木頭。
犁具和織機都重要,歸根結底,是犁更重要。所以,做犁都沒有木頭,織機便隻能延後。
雖,暫時大量製作織機,但,研發和生產是兩條路,做不了幾十萬個織機,可以先做幾千個,先研發一下技術。
李孟羲跟簡雍說到,“織機製作繁瑣,如何其改進機製,我不懂,也不知。
但,織機多高之時,織布最是省力,布幅多寬之時,織布效率最高,還有梭子多大,多長,怎樣形狀,又多重之時,穿梭最快。
這等等,某以為,皆需一試。
百姓自造織機,大小高低長短都無妨,但,既是我軍要大造幾十萬機,那最好,織機形製能極盡工效,不然,形製稍微笨拙,將是幾十萬機笨拙,將屈幾十萬人織布效率。
就是一機屈千分之一功效,就按二十萬織機算,千分之一功效,就是兩千織機的進出。”
“所以憲和,這兩千織機的進出,多是不多,重是不重?”
簡雍能有所判斷,誰家要是有兩千織機,那一年到頭,得織出多少布,手有兩千織機,足成一方大豪。
簡雍點了點頭,“是該如此,是該極盡工效。”
說完,簡雍看著李孟羲笑了,“嗬嗬,軍師,你這回,想測多少?”
測試這件事,簡雍很熟了,有上回測試的經曆,上回測鉤劍的形製的時候,可是測了好幾天,測了幾十萬個數據,測試之繁瑣艱巨,簡雍深有體會,聽李孟羲又要測試了,簡雍故此有一問。
簡雍問,要測試多少次,李孟羲便掰著指頭算起來,“織機一機,需測之處有,織機高低,布幅寬窄,梭子長短大小形狀,大致這些。
於織機高低,織機從低到高,三十個高度還是有的吧?三十樣本,每種最少得三百台機,總就得織機九千。
布幅寬窄,寬窄三十種,也得九千織機。
梭子長短,九千……不對,測梭子,不必造新機。
總算下來,最少得織機一萬八千台。”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