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零二章 道法自然——【仿生】

字數:3870   加入書籤

A+A-


    匠營已裝起水車帶動的磨盤三十七架,這些時日,使用反饋普遍都說,水力磨一磨等於五六個磨的速度。
    水力多有能為,有這個驚人效率在預料之中,然這還遠未達到極致。
    極致的數據,得測試。
    改進水力磨的技術點包括,水,水車,傳動齒輪,和磨。
    水又包括,水速,水道,水的落差,水車進水深度。
    李孟羲下放下去的諸多測試任務,有些測試已經有進度了。
    為得到更充足的水力,李孟羲在前些時日著人找了河道修整了河道築了堤壩,匠人們在整修一新的河道上經多日測試,某些項目已有了眉目。
    第一點,河道筆直是否比河道彎曲更能提供水力。答桉是,河道筆直的確有助於水力利用。
    匠人們提交上來的一份簡單數據,數據中所寫,十架大小一模一樣,厚薄一模一樣,連輕重輪軸粗細也是一模一樣的水車,每一架水車入水深度都是一樣,然後,水道改成極其彎曲和筆直兩種,十架水車安裝到固定位置,有專人去負責記錄水車轉的圈數。
    經比對,在河道筆直的時候,水車轉速快了零點三成那麽多。
    零點三成的效率,也就是,三十分之一左右,提高這麽點效率,等於每三十台石磨多出一台來。
    從實用性來講,為了這麽一點效率大動工程去修整河道,或許會有些得不償失,但從政治角度考量,政治角度是,為了把百姓手中的黃豆盡可能全部收繳上來,官府磨豆腐的成本就得越低越好,成本越低,傾銷給百姓的豆腐就越是便宜,就能換上來越多的豆子。
    所以,為了將成本壓縮到極致,河道應該修整。
    關於河道的第二點測試,築了水壩,能否提高水流速度。
    這毫無疑問,築壩對水流速度的提升非常巨大。
    但隨之有一個新的問題,水壩築下之後,水車動力與離水壩距離遠近,有沒有關係,水車是直接接在水壩下邊,就像瀑布那樣,讓水流直接衝刷水車動力強勁,還是水車處於稍後位置動力更強力,還是稍遠更為強力。
    布置下這個測試的時候,李孟羲自己也不知道有無相關,反正是,水車與水壩的位置關係,就這麽多,有無相關試試就知。
    匠人們傳回來的測試結果,出乎李孟羲意料。
    匠人說的,水流過了壩直接砸到水車上,水車轉的最快,稍遠一點轉的也快,但於近處,水車轉的比較慢。
    這竟然不是跟距離成正比,李孟羲也是奇怪。
    他親自去了現場看了看,到現場觀察的結果,似乎是這樣,匠人們築的壩高有半丈,水流衝出水壩,能撒到一丈開外才落到水麵。
    在水流落水的這個距離點上,水流拍在河水上,會使得那一塊兒的水花亂濺水流紊亂,也就是,在那個位置,水流力量極其分散,也就使得,如果水車架在那裏,紛亂不定的水流無法提供強勁的動力。
    這個意外發現的作用在於,可以使水車的安放位置更加合理和精準。
    最簡單的關於水的因素,匠人們將之測試完成了。
    由測試結果,為使水流力量更為充沛,各處開始攔河築壩,準備為大規模架設水車提供基礎。
    從水流這一因素,再下便是複雜的水車。
    水車大小已經確定,餘下的測試,是複雜的螺旋槳葉,還有水車入水深度。
    匠人們反饋的說法是,水車沒於水下四分之一高,轉速越快。
    這一點,李孟羲並不十分確定到底是不是真的如此,他懷疑匠人們收集的數據到底夠不夠充分。擇日,需稍加驗證。
    尋常的水車沒有螺旋槳葉,為使水車能有更充沛動力,加了槳葉,槳葉效果極好,可槳葉也帶來的極複雜的變量。
    槳葉有,材質,形狀,槳葉彎曲角度,安裝方式,等等可改進之處,且這些改進之處精巧細微,既不好設計,又不好收集數據,難度極大。
    槳葉的測試量勢必極其巨大,李孟羲對此有所判斷,槳葉這東西在後世之時,從發動機用到輪船再用到戰鬥機上,其改進空間之大,幾乎永無休止之境。李孟羲有所預料,他覺得可能槳葉這一項,一試幾十年都到不了盡頭。
    目前所定型的槳葉,是類似風扇形狀的槳葉,效果還行,往下改進,李孟羲幾乎就不知道該怎麽改成其他形狀。
    李孟羲沒有任何機械設計相關的知識的存儲,他能根據印象中的風扇扇葉設計出一種還算不錯的槳葉已足夠不錯了,再往下,幾乎難以寸進。
    有自知之明的李孟羲,他找的出路是——彷生。
    在數以億萬年的漫長生物進化中,每一種生物都進化到幾近完美的程度,動物的一片羽毛,一隻利齒,一片鱗甲,都是億萬年進化而來的最優解,是無窮構形中的最優。
    當人類意識到,穹頂結構有傑出的防禦能力時,烏龜已在千萬年前早已經在那裏;當人類意識到流線型對抗阻力的強大優勢時,魚類鳥類在更早的億萬年前,它們的軀體早已經進化成流線型;人類發現穿上和環境同樣顏色的衣服不容易被發現,趴在樹梢的變色龍嘲笑人類連自動變色能力都沒有。
    李孟羲聰明的求法於自然,這也是在短時間內能找到高效槳葉形製的唯一方法。
    踏足彷生學之路的第一個成果是,李孟羲想到有一種植物,其果實帶有長翼,果實成熟時,會像直升機一般到處飛翔。
    匠人們廢了大量功夫找到了李孟羲口中所說的種子,這是針葉樹的種子,李孟羲令人彷照針葉樹種子的形狀鑄造了新的槳葉,經測試,動力很突出。
    這是一個極好的開始。
    如果哪一天,幸運的找到跟水車極其接近,且也有槳葉,也是靠槳葉運動的生物,那直接抄其形狀,那就大可能,槳葉最完美的形狀直接就找到了。
    當李孟羲已決議開始彷生之時,他的目標很快就不僅限於水車槳葉本身了。
    在李孟羲依稀的印象中,有什麽像牛尾巴的牛尾刀,像狗腿的狗腿刀,像大雁羽毛的雁翎刀,還有像柳葉形狀的柳葉刀。
    還有,明代似乎有穿山甲甲,也就是把穿山甲甲片剝下來當甲,清代似乎有虎牙槍,虎牙,又是什麽形狀。
    這些牛尾刀狗腿刀雁翎刀柳葉刀穿山甲甲虎牙槍,乃至模彷螳螂的刀,模彷槍魚的長槍,模彷豪豬的箭失,模彷刺蝟的箭失,這些,全都是可以開始。
    料想,雁翎狀的刀,柳葉狀的刀,相比於環首刀,多少有些獨到的地方吧。
    投推薦票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章
    返回書架
    喜歡漢末第一兵法家請大家收藏:(.)漢末第一兵法家說網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