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零四章 改進型粉碎機
字數:3051 加入書籤
粉碎機終於可以成功投入使用了。
在河道上把水車和粉碎機用增速齒輪連接起來,旁邊放一普通磨盤同相比較,磨盤有桌子那麽大,粉碎機才桶大。
將泡軟的黃豆投入其中,同步開始加工。
一開始,石磨領先,到半個時辰的時候,石磨仍是領先,到兩個時辰,粉碎機終於反超了。
經兩個時辰的漫長加工過程,黃豆被鋒利的刀刃攪成了碎渣,一桶水倒下去,拿棍子攪和一通,豆漿成了。
從效率來看,粉碎機加工豆漿的效率總體上高於石磨。
隻是,粉碎機的加工深度遠不足。
李孟羲印象中的豆漿機會把豆子打成豆粉那麽細的細分,可抓起桶裏的一把豆渣看,豆渣塊最大的能跟米粒那麽大。
豆漿出漿率跟粉碎程度大概是有關係的,很明顯,豆子粉碎的越細,出漿越多。
現在有些雞肋了,粉碎機效率的確高,的確可以替代石磨,可是太浪費豆子了。
這要麽進行二次加工把豆渣拿做他用,要麽,就改進粉碎機。這兩種方法其實都行。
豆渣拿去可以喂牛,可以做成食物,都行。
粉碎機完全可以將就著用了,但,李孟羲絕不想到此為止。
水車和齒輪已經暫時取得階段性的成果,暫時不需改進就可以用了。
李孟羲轉頭投入對粉碎機的改進。
還是用控製變量法,一個粉碎機係統,變量有,豆子,水,木桶,刀片,刀軸,底盤,所有之變量,所有之因素,就這麽多。
豆子這個變量,豆子泡水越久,越容易粉碎,出漿率越高,大概是如此,感覺上來想也大概是如此,但是,感覺有時會出錯的,萬一不是如此呢,萬一豆子不是泡的越久越容易粉碎呢,萬一豆子是稍微硬一點更容易受力更容易粉碎呢。所以,得加以大量測試。
水這個因素,往豆子裏加水豆子粉碎的更快,還是不加水粉碎的更快,還是加少量水粉碎更快,還是加大量的水粉碎更快,不知。
於木桶,木桶這個變量,細分有材質,形狀,高低,粗細等等區分。木桶的形狀大概不影響粉碎機的效率吧。但,感覺不一定對,而數據絕不會出錯。還得一試。
粉碎機最複雜最重要的結構就是刀片了,複雜度跟水車槳葉有的一比,水車槳葉用了取巧之法求諸仿生之法,粉碎機刀片同樣可以如此。
第一代刀刃,用的螳螂刀臂的形狀,做了似刀非刀似鋸非鋸的齒刃,這種螳螂刃用著還行,且一時找到了更好的刀形,暫且用著。
刀具因素複雜,除了刀片本身這一個因素,還有刀片安裝角度,刀片排列方法,以前的安裝角度是朝上的蓮花狀形狀,但這可能不是最佳角度。
涉及刀具角度因素,變量可就太多了,如果隻在直角裏算,三度一個變量,就是三十個變量,如果按一百八十度算,變量六十個,如果是三百六十度,刀刃朝上朝下朝左朝右各種角度全考慮,就是一百二十個變量。這一百二十種角度變量,每一個變量最少設三百樣本,樣機就得三萬六千台。
這還隻是角度變量,再加上排列方式,刀片正著排的好,是斜著排的好,是順時針好,是逆時針好,這又是諸多變量。
又是龐大的測試量,李孟羲幹勁勃勃。
——
巨鹿境內,已修整好的小水道大概有十幾條,修整後的水道水力平穩,誤差小,正好便利了測試。
多項測試同步進行,第一項測試,測試黃豆浸泡多久的時候,粉碎更容易。
黃豆已經泡下,李孟羲先帶著人製作粉碎機,為測試之用,粉碎機要完全一模一樣,需要有完全一樣的刀具,完全一樣的轉速,完全一樣的粉碎桶,所有都要一樣。
刀具用鑄造法批量製造了三百餘隻,刀具打磨開刃之後,想測試鋒利度時,遇到了小問題,鋒利度這玩意兒太細微,不好直觀量化,李孟羲不得不費了好多心思設計了測試鋒利度的方法。
要測試鋒利度,首先得擺脫人力,人力起伏太大,不夠精準。
對刀具鋒利度的測試方法是,將刀具直著放在一遝薄紙上,刀背上壓上同等重量的重物,靠重物的重力壓迫著刀刃向下切割,通過檢查刀刃切開紙張的層數,來判斷鋒利程度高低。
依照這樣的方法,打磨完成的刀具放上一試,有的刀具可壓破三張薄紙,有的連一張都切不開,鋒利度的差距顯現分明。
用這樣的方法,立刻將刀具的鋒利度梯度區分了開來。
雖,用紙張所確定的鋒利度仍然不夠精準,但已極大的排除了誤差。
三百餘隻鑄造刀具,挑出的鋒利度接近的刀具,才一百餘把。一個粉碎機最少也得好幾個刀片,一百餘把刀具也就能做幾十個粉碎機,且,為保證每一輪測試開始時刀具都是同樣的鋒利度,每測試一輪就得換新刀具,所以很明顯,三百把刀具做少了。
沒辦法,隻能簡化測試規模。
李孟羲把一台日晷搬到了河邊,準備計時用。
日光大好,當日晷的陰影恰到辰時四刻之時,李孟羲立下令開始測試。
第一輪,往粉碎機中放泡了半天的豆子,取豆子五斤,淋幹了水,將豆子投入粉碎機之中,粉碎機在水車的帶動之下,嗚嗚轉的飛快。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