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八十三章 隆喪厚葬
字數:4277 加入書籤
,最快更新黃金瞳 !
第一千八十三章 隆喪厚葬
“師兄,史書上說中國墓葬始於中原,果然不假,僅是穿越豫省一地,從仰韶文化到明清墓葬幾乎都能見到,這地底下不知道還埋藏了多少古代文明呢……”
一行三輛車駛出河南,進入到了陝西境內,坐在頭車上的莊睿正在和任博士閑聊著,這次野外考古行動,莊睿自個兒出了兩輛車,另外還有京大考古研究所的一輛麵包車,用於攜帶發掘工具等物資。
一個星期以前,莊睿帶著任博士還有京大的三名研究生,從京城出發,沿途經過河北進入到了河南境內。
和前幾次來河南不同,這一次莊睿一行人幾乎沒有進入城市,幾乎都是在野外度過的,不管是已經發掘出的曆史古墓,還是被懷疑有墓葬所在的地方,都留下了莊睿的足跡。
“其實很多現在遺留下來的很多古玩珍品,本身就是殉葬品,也就是咱們所說的明器(冥器),如果沒有土葬製度,估計很多物件都不會被製造出來的,莊睿,這裏麵有很多相通的東西,你多了解一下中國墓葬的起源,對你搞收藏也是大有好處的……”
任博士在讀博的時候,主要的研究方向就是中國墓葬的起源以及發展,他對於各個墓葬的存在時期和當時的社會形態極其了解。
幾乎每到一個地方,任博士都能給莊睿講解出這裏在多少年以前生活著什麽樣的人群,遠至數千年前,近至清朝末期,就沒有任博士不知道的地方。
這讓莊睿大感欽佩之餘,對老師孟教授也是心中暗暗感激,他知道這是老師特意安排的,讓博聞強記的師兄來輔助自個兒,爭取使自己第一次主持的發掘活動更加圓滿。
之所以在河南一地就停留了一個星期,就是因為莊睿想係統的了解一下中國墓葬的起源,在實踐當中,莊睿的收獲遠不是從書本課堂上能得到的,通過對不同墓葬的現場勘察,中國數千年的墓葬文化,在莊睿腦海裏已經形成了比較係統的認知。
中國以漢族為主體,漢族古稱華夏族,華夏起源於五千餘年的黃河中下遊的炎黃部落,故我們自稱為“炎黃子孫”。
漢族曆行土葬,這一傳統與農業地理條件及其文化相關,漢族興起於中原,這裏土地肥沃,視土地為生命之本,所謂“天為父、地為母”。
《易經》中“天者無所不覆,地者無所不載”之說,被古人理解為土地具有“生育”的功能,人死後,埋入地中是使死者看得到安息並使靈魂寄居的場所,因此也有必要保存屍體於土中,以待靈魂的歸來。
中國最早的土葬距今1.8萬年前的山頂洞人,但這隻能證明那時已有了土葬,而並不能否認其它葬式(如火葬、野葬等)是否也同時存在,甚至何者是更主要的葬式,要知道,山頂洞人尚不是農業居民。
進入文明社會,土葬的形式最能體現死者生前的社會地位,最能寄托人的“追思”、“孝道”這一類情的感,並作為人心治理的一類手段,因而受到曆代王朝的保護。
所以在中國古代,不僅漢族曆行土葬,諸如匈奴、突厥、回紇、苗等也都以土葬為主要葬式。
土葬在古代又叫被做殯葬,這是兩種不同的形式,莊睿從任博士的講解中得知,作為殯的形式,古人從來是將喪事當作一類社會活動乃至娛樂活動來進行的。
他們無一例外地要在喪事中熱熱鬧鬧地大辦一番,諸如吊唁、巫術、跳屍(娛屍)、唱祭、祈禱、送殯等,盡情地渲泄,後世發展出飯含、小殮、大殮、喪服、摔盆以及守製等,中國曆朝對此都有許多相應的禮製規範。
這種方式直到現在還在中國保留著,就比如說是喜喪,喜喪一般分為全福,全壽、全終,全福是指生前自家門內人丁興旺,形成一大家族,全壽說的是亡人的年齡,一般滿八九十歲,甚至突破百歲大關,最低也須超過“古稀”(七十歲)之年,年紀越大、越老,越符合“喜喪”的條件。
全終就比較好理解了,亦稱“善終”,意為圓圓滿滿地結束了一生,民間以為,死者生前積德行善,廣做功德,臨終則不受病痛的折磨,甚至“無疾而終”,自然老死。此即被視為“喜喪”的根本條件。
一般符合上麵這三個條件死亡的老人,家裏都要大肆操辦,熱熱鬧鬧的將老人安葬入土,要知道,農村可不流行公墓,即使火化之後,還會按照嚴格的遵循各種流程,讓老人入土為安。
上麵說的是殯,而作為葬形式的演變,最突出的是厚葬,它表現在墳墓、墓前擺設、陪葬物等方麵,它所極力要顯示的是社會等級貴賤的區別。
夏、商、周三代以前,《禮記.檀弓上》中有說“墓而無墳”,即墓上不起墳堆,也不立碑,但墓中的陪葬品習俗則早已有之,至春秋戰國之際,開始出現墳普遍流行墳丘式的墓葬,而且越修越壯觀。
《墨子.節葬下》描述當時的厚葬是“棺槨必重,葬埋必厚,衣衾必多,丘隴必巨。”
各國君主、貴戚為了示威、示尊、示富於天下,也紛紛在墳丘上大肆炫耀攀比,《史記.秦始皇本紀集解》載:秦始皇動用72萬人為自己建造墳墓,“墳高五十丈,周回五裏餘,號曰‘皇陵’,至今尚在。陵者,山陵也,後世奢侈帝王皆效法之。”
為了限製墳墓規模的無限製攀比,並使“貴賤有差”,各朝代也在禮、法上予以規定,如《漢律》規定:“列侯墳高四丈,關內侯以下至庶人各有差。”《開元禮》規定:一品官坑高一丈八尺,二品以下,每低一品減二尺,六品以下八尺。
宋、元、明、清大體沿用此規定,同時,帝陵的墓中建得如同宮殿,稱為“地宮”,地上也修有宮殿式建築,如同皇宮,明十三陵和清東陵,就是迄今保存得較完好的帝陵及其宮殿式建築。
由於隆喪厚葬需要有相當的財富和社會地位,故曆來的中國社會隆喪厚葬都是由皇室、貴戚、富商大賈率先推動的。
如秦始皇陵,目前出土的還隻是陪葬墓之一,已出土的陪葬俑、步兵、車兵、騎兵陶俑就多達近萬件,馬俑五百餘匹,木質戰車一百三十多輛,而且,兵、馬之俑與真人、真馬的高度大小相當。據有人推測,象這樣的陪葬墓的秦始皇陵的前後左右應各有一座(已挖掘的位置在正東)。如果將秦皇陵全部挖掘,其陪葬品還不知有多少。
漢景帝時洛陽的賭徒劇孟,其母死,參加送殯者多達官富豪,光所乘的車子就有一千多輛,轟動洛陽,時人乃至以此觀劇孟的交際能力和為人們所尊敬程度。
這一隆喪厚葬之風曆代沿襲,迄至明、清,即便今日亦大有熱衷者,就像前段時日爆出的某地富豪出動上百輛豪華轎車為母出殯的事情,其實和劇孟葬母的心態差不多,都是在彰顯自己的能力和財富。
當然,由於隆喪厚葬浪費人力、物力,鼓起社會的鋪張奢侈之風,因而曆代都有反對者。早在春秋時墨子就極力反對,並提倡“節葬”,並反對鬼神之說。
各朝代開國之初,民風儉相,社會經濟極待恢複,朝廷為休養生息,故曆朝開國幾代帝王都能大力提倡簡喪薄葬,並大體能行之效。如漢文帝,漢景帝、唐太宗,高宗等都提倡過“薄葬”。
但朝代進入中,後期,隆喪厚葬這種風氣,就伴隨著整個社會的奢侈之風一同成長起來,直到該朝代垮台,新朝代建立,新一輪循環又重新開始。
所以每一座隆喪厚葬的大墓,幾乎都是當時社會的一個縮影,通過研究墓葬內的殉葬品已經墓葬形式,就能對數百年甚至數年前的文化形態有直觀的了解,這也是考古學的深深吸引著莊睿的魅力所在。
不過可惜的是,河南雖然墓葬眾多,但莊睿走了一路,大多墓葬都已經被盜墓賊光顧過了,就算莊睿有眼中異能,可以看透地下墓穴,但是完整的墓葬還是一座都沒有發現,這也說明了財帛動人心,千百年來有無數的盜墓者在大發死人財。
“我說莊睿,安陽西北的那座墓葬,十有八九就是高陵,你怎麽也沒有興趣啊?”
任博士所說的高陵,就是曆史上三國曹操的墓葬,前天在經過安陽的時候,當地考古部門正在準備發掘這座東漢大墓,不過莊睿對那座曹操墓興趣不大,這讓任博士有些不解。
“嗬嗬,師兄,曹操有七十二疑塚,哪裏會這麽容易被發現?”
莊睿笑著搖了搖頭,那座墓葬的規模是不小,但是莊睿通過眼睛早已發現,裏麵的陪葬品卻是不多,想必早已被盜墓賊光臨過了,即使發掘出來,意義也不是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