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三字經(4)
字數:8795 加入書籤
,最快更新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 !
四書熟,孝經[1]通[2],如六經[3],始[4]可讀。
【注釋】
[1]孝經:孔子所作,以明孝道之書,共十八章。[2]通:貫通。[3]六經:指《詩經》《尚書》《周禮》《易經》《樂經》《春秋》。[4]始:才。
【譯文】
“四書”熟悉通曉,《孝經》融會貫通,那麽就可以學習儒家的“六經”了。
【解讀】
讀書從淺顯易懂的開始,奠定求學求知、為人處世的基礎,再進一步研習更深奧的知識。
詩書易,禮春秋,號[1]六經,當[2]講求。
【注釋】
[1]號:號稱。[2]當:應當。
【譯文】
《詩》《書》《易》《禮》《春秋》,再加上《樂經》稱“六經”,應當講習探求。
【解讀】
也有《三字經》版本此句為:“詩書易,禮春秋,樂經亡,餘可求。”此處選用通行版。
有連山[1],有歸藏[2],有周易[3],三易詳[4]。
【注釋】
[1]連山:書名,相傳為伏羲氏作,又稱《連山易》。[2]歸藏:書名,相傳為黃帝作,又稱《歸藏易》。[3]周易:書名,周文王、周公、孔子作。[4]詳:詳盡,知道。
【譯文】
《連山易》《歸藏易》《周易》,這三部書合稱“三易”,也叫“易經”,用“卦”的形式來解釋宇宙間人事萬物變化的道理。
【解讀】
《易經》雖是我國古人占卜用書,但它闡述了像陰陽消長、物極必反的道理,具有深奧的哲學思想。
有典[1]謨[2],有訓[3]誥[4],有誓[5]命,書之奧。
【注釋】
[1]典:典章製度。[2]謨(mo):大臣向皇帝陳述良謀建言獻策的事跡和言辭。[3]訓:勸誡訓導帝王的言辭。[4]誥(gao):曉諭民眾百官的政令通告。[5]誓:出師告誡將士的言辭。
【譯文】
《尚書》的內容分六個部分:典是立國的章法原則;謨記錄治國的謀略計劃;訓即大臣勸誡的言辭;誥即國君的政令通告;誓為起兵的出師文告;命為國君的命令,文字深奧難懂。
【解讀】
《尚書》是很有價值的曆史資料,從內容方麵來看,類似於現在國家政府的相關檔案,若加以研讀,可增加我們對當時社會情況的了解。
我周公[1],作周禮[2],箸[3]六官[4],存治體。
【注釋】
[1]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弟弟。[2]周禮:書名,周公著。[3]箸:同著。[4]六官:《周禮》分天官塚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六部分。
【譯文】
周公著作《周禮》,書中記載當時六官的官製及國家的組成情況。
【解讀】
周公是周文王所有兒子中最有才幹也最有仁慈之心的。周武王死後,周公幫助周成王輔佐朝政,建立典章製度,由於他的賢能把國家治理得國富民強,開創了周朝八百年的基業。
大小戴[1],注禮記[2],述聖言,禮樂備[3]。
【注釋】
[1]大小戴:指西漢經學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聖。[2]禮記:關於禮製方麵的言論匯編,由戴德輯錄的編成《大戴禮記》八十五篇,後戴聖加以刪減,編成《小戴禮記》四十九篇,即《禮記》。[3]備:齊全,詳盡。
【譯文】
戴德和戴聖整理並且注釋《禮記》,傳述和發揚聖賢著作,這為後人了解前人典章製度和禮樂製度提供了詳細記載。
【解讀】
中國傳統的禮義道德中很大部分直到今天仍是有益的。所謂“開卷有益”,也需要一種“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辯證態度去學習和繼承。
曰國[1]風[2],曰雅[3]頌,號四詩,當諷詠[4]。
【注釋】
[1]國:諸侯所封之國。[2]風:民間歌謠。[3]雅:正樂之歌。分《大雅》和《小雅》兩部分。[4]諷詠:背誦、吟誦。
【譯文】
《國風》《大雅》《小雅》《頌》合稱為“四詩”,詩歌內容豐富、感情深切,值得我們吟誦。
【解讀】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共三百零五篇,其中以耳熟能詳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開篇。有反映人民的生活狀況和百姓的思想和感情,也有反映社會民風、意識形態,等等。
詩既亡[1],春秋作,寓[2]褒貶[3],別[4]善惡。
【注釋】
[1]亡:消失。[2]寓:寄托,隱含。[3]褒貶:評論好壞。[4]別:辨別。
【譯文】
由於周朝的衰落,《詩經》裏麵的微言大義也被人遺忘冷落了,所以孔子就作《春秋》,在這本書中寓含著對現實政治的褒貶以及對各國當權者善惡行為的分辨。
【解讀】
孔子作《春秋》的時候,筆鋒很厲害,當時的君大夫若得《春秋》一字之褒者,其榮耀莫過於天子之華服;若得《春秋》一字之貶者,其羞辱莫過於天子之刑罰。孔子用詞極其講究,看似平淡,不直接表明自己的態度,但是寓褒貶、辨善惡於曲折的文筆之中,號稱春秋筆法。
三傳[1]者,有公羊[2],有左氏[3],有穀梁[4]。
【注釋】
[1]傳:解說經書的注釋文字。[2]公羊:《公羊傳》,也稱《春秋公羊傳》,公羊高作。[3]左氏:《左傳》,也稱《左氏春秋》,左丘明作。[4]穀梁:《穀梁傳》,也稱《春秋穀梁傳》,穀梁赤作。
【譯文】
三傳就是公羊高所著的《公羊傳》,左丘明所著的《左傳》和穀梁赤所著的《穀梁傳》,都是闡釋《春秋》的書。
【解讀】
《春秋》是孔子根據魯國的史書整理修訂的,言簡意賅、意義深刻,加之年代久遠,所以一般人很難讀懂。這三本傳都是解釋春秋的書,人們可以借助於它們研讀明白《春秋》。
經[1]既明,方[2]讀子[3],撮[4]其要,記其事。
【注釋】
[1]經:指儒家經典。[2]方:才、當。[3]子:諸子百家之作。[4]撮:撮取。
【譯文】
經傳讀懂之後可以讀諸子百家。子書繁雜,必須選擇歸納知識要旨,並且熟記事件的本末因果。
【解讀】
對於重點的曆史事件要記住它的起因和結果,這樣比較容易掌握。學習各門類的知識都要牢記一條原則,這就是提綱挈領,掌握主要脈絡。
五子者,有荀[1]揚[2],文中子[3],及老[4]莊[5]。
【注釋】
[1]荀:荀子,名況,著有《荀子》。[2]揚:揚雄,著有《太玄經》《法言》二書。[3]文中子:王通,著有《元經》《中說》二書。[4]老:老子,李耳,著有《道德經》。[5]莊:莊子,名周,著有《莊子》。
【譯文】
五子是指荀子、揚子、文中子,還有老子和莊子。他們所寫的書,便稱為子書。
【解讀】
老子主張“無為而治”,其思想是樸素的辨證法,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莊子主張“天人合一”和“清靜無為”的思想,他認為道給了我們形貌,天給予我們形體,我們不要因為好惡而損害自己的本性。他以人的完整生命為起點來思考人應當度過一個怎樣的生命旅程,站在天道的環中和人生邊上來反思人生,超越了任何知識體係和意識形態的限製。他的哲學是關於生命的哲學,他的思考具有終極的意義。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思想體係被思想學術界尊為“老莊哲學”。
經[1]子[2]通,讀諸史[3],考世係[4],知終始[5]。
【注釋】
[1]經:儒家經典。[2]子:諸子百家。[3]史:史書。[4]世係:帝王家族世代相承的脈係關係。[5]始終:王朝興亡的始末。
【譯文】
經書和子書都了解貫通後,可以再學習史書,考究各朝各代的世係,了解它們的興衰始末,從曆史中吸取教訓。
【解讀】
英國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說:“讀書使人充實,討論使人機智,筆記使人準確。因此不常作筆記者須記憶特強,不常討論者須天生聰穎,不常讀書者須欺世有術,始能無知而顯有知。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他探討了讀書的意義,也闡述了讀曆史的功用,讀史明智,所謂“殷鑒不遠”“前車之鑒”,曆史讓我們學會分辨哪些是應當吸取的教訓,哪些是成功的經驗範本。
自羲[1]農[2],至黃帝[3],號三皇,居上世。
【注釋】
[1]羲:伏羲氏,傳說中的古代帝王。[2]農:神農氏,傳說中農業、醫藥的發明者。[3]黃帝:軒轅氏,傳說中的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
【譯文】
遠自伏羲氏、神農氏再到軒轅黃帝,三位遠古時代的帝王都勤政愛民,後人尊稱他們為“三皇”。
【解讀】
遠古時代,是指從人類出現到國家形成之間的曆史時期,也就是原始社會。上古:較早的古代,在我國曆史分期上多指夏、商、周、秦、漢這個時期,有時亦兼指史前時代。中古:較晚的古代,在我國曆史分期上多指魏、晉、南北朝、隋、唐這個時期。古代:過去距離現代較遠的時代(區別於“近代”和“現代”)。在我國曆史分期上多指19世紀中葉以前。1840年是中國古代和近代的分界線。近代:指中英鴉片戰爭開始(1840年)到“五四”運動(1919年)這一段時間。現代:“五四”運動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一段時期。當代:1949年以後為當代。
唐[1]有虞[2],號二帝,相揖遜[3],稱盛世。
【注釋】
[1]唐:唐堯,傳說中父係氏族社會部落聯盟領袖。[2]有虞:虞舜,傳說中的遠古皇帝。[3]揖遜:禪讓王位。
【譯文】
黃帝之後,有唐堯和虞舜二位帝王,選賢禪讓王位,在兩位帝王治理下,史稱太平盛世。
【解讀】
堯是位很賢德的帝王,但凡史籍經典、民間傳說,對堯都是讚賞有加。他非常禮賢下士,任人唯賢,管理國家又推行仁義,既是令人敬仰的人格典範,也是治國平天下的君王楷模。他把帝位禪讓給有賢能的舜做繼承人,傳賢不傳子。當然,舜也不負眾望,繼承了堯的精神,處處以身作則,使人向善齊賢,身體力行地推行良好的道德品質,達到治理好國家的目的。現在人常用“堯天舜日”來形容太平盛世,用“堯舜之治”作為後世德政的楷模。
夏[1]有禹[2],商[3]有湯[4],周[5]文武,稱三王。
【注釋】
[1]夏:國號。[2]禹:傳說中遠古部落聯盟的首領夏禹王。[3]商:國號。[4]湯:商王朝的建立者湯王,又稱成湯、商湯。[5]周:國號。
【譯文】
夏朝的開國君主是禹,商朝的開國君主是成湯,周朝的開國君主是文王和武王。這幾個德才兼備的君王被後人稱為“三王”。
【解讀】
大禹采用疏導的辦法治水,疏通江河,興修水利,把河流的水疏導到海裏,解除了水患。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曠世美談婦孺皆知,大禹治水的公而忘私精神也被載入史冊,供後人敬仰學習。墨子在《莊子·天下》中稱:“禹,大聖也。”“周文武,稱三王。”是指周文王、周公和周武王這三王。周文王一般被視作周朝的開國君王,而周武王是周朝的第一位王。周文王給繼位的周武王留下物質保障和精神財富,其中就有周文王兒子周公旦和薑太公來輔佐周武王。
夏傳子[1],家天下[2],四百載[3],遷[4]夏社[5]。
【注釋】
[1]夏傳子:夏禹開始把王位傳給兒子。[2]家天下:天下成為一個家族所有。[3]載:年。[4]遷:遷移,改變。[5]社:指社稷,古代帝王諸侯所祭祀的土地神和穀神,後指國家政權。
【譯文】
禹把帝位傳給自己的兒子啟之後,天下從此成為一個家族所有。曆時四百多年之後,夏被湯滅掉,從而結束了夏朝的統治。
【解讀】
大禹之後,大禹的兒子啟繼承了王位,致使禪讓製退出了曆史舞台,中國曆史從此進入了家天下的時代。中國的曆史持續了幾千年的家天下統治時代,直到推翻專製帝製王朝、建立共和政體的全國性革命即辛亥革命的發生,才結束了最後一位滿族皇帝,從此家天下的統治時代才真正結束。
湯伐[1]夏[2],國號商。六百載,至紂[3]亡。
【注釋】
[1]伐:討伐。[2]夏:夏朝末代國君夏桀王。[3]紂:商朝末代國君商紂王。
【譯文】
因為夏桀在位時殘暴無道,成湯攻而伐之,建立了商朝。曆時六百多年,直到紂王自殺國亡。
【解讀】
承擔啟蒙教材的《三字經》自然把曆史的演變脈絡呈現出來,每句話都蘊藏著豐富的曆史故事。商湯伐夏成立了商朝,並創造了輝煌的殷商文化,而商朝末代的紂王一如夏桀王的殘暴無道又被後來的周文武王討伐,從而結束了商王朝。曆史總是以驚人雷同的方式前進著。從此,夏桀、商紂也成為暴君的代名詞。
周武王,始誅[1]紂,八百載[2],最長久。
【注釋】
[1]誅:誅伐,殺死。[2]八百載:周朝分西周和東周,共約八百餘年。
【譯文】
周武王起兵伐商,紂王兵敗後自殺,周朝的曆史最長,曆時八百多年。
【解讀】
各朝各代的興衰,都是有內在原因和外在原因的。商紂的殘暴荒淫,引起各諸侯國的強烈不滿,“仁政必興、暴政必亡”。其二,周朝之前雖是諸侯國,但農業發達,這就意味著國力強盛,為討伐商紂提供了物質基礎。周朝的曆史分為西周和東周,周幽王被殺之前是西周,周平王向東遷都洛陽後是東周。周幽王為博得愛妃褒姒一笑,“烽火戲諸侯”,上演“狼來了”的故事。敵人真來進攻時,周幽王再點烽火已不能招集諸侯了,周幽王被殺,太子周平王繼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