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潁水 洧水 氵異水 潧水 渠(沙水)(2)
字數:6374 加入書籤
,最快更新水經注 !
洧水又東南逕會阝城南,《世本》曰:陸終娶於鬼方氏之妹,謂之女隤,是生六子,孕三年,啟其左脅,三人出焉,破其右脅,三人出焉。其四曰求言,是為鄶人,鄶人者,鄭是也。鄭桓公問於史伯曰:王室多難,予安逃死乎?史伯曰:虢、鄶,公之民,遷之可也。鄭氏東遷,虢、鄶獻十邑焉。劉楨雲:鄶在豫州外方之北,北鄰於虢,都滎之南,左濟右洛,居兩水之間,食溱、洧焉。徐廣曰:鄶在密縣,妘姓矣,不得在外方之北也。洧水又東逕陰阪北,水有梁焉,俗謂是濟為參辰口。《左傳·襄公九年》,晉伐鄭,濟於陰阪,次於陰口而還,是也。
杜預曰:陰阪,洧津也。服虔曰:水南曰陰。口者,水口也。參、陰聲相近,蓋傳呼之謬耳。又晉居商參之分,實沈之土。鄭處大辰之野,閼伯之地。軍師所次,故濟得其名也。
又東過鄭縣南,潧水從西北來注之。
洧水又東逕新鄭縣故城中。《左傳·襄公元年》,晉韓厥、荀偃、帥諸侯伐鄭,入其郛,敗其徒兵於洧上,是也。《竹書經年》:晉文侯二年,周宣王子多父伐鄫。克之,乃居鄭父之丘,名之曰鄭,是曰桓公。皇甫士安《帝王世紀》雲:或言縣故有熊氏之墟,黃帝之所都也。鄭氏徙居之,故曰新鄭矣。城內有遺祠,名曰章乘,是也。
洧水又東為洧淵水。《春秋傳》曰:龍鬥於時門之外洧淵,即此潭也。今洧水自鄭城西北入,而東南流,逕鄭城南,城之南門內,舊外蛇與內蛇鬥,內蛇死。
六年,大夫傅瑕殺鄭子納厲公,是其征也。水南有鄭莊公望母台。莊薑惡公寤生,與段京居。段不弟,薑氏無訓。莊公居夫人於城潁。誓曰:不及黃泉,無相見也。
故成台以望母,用伸在心之思,感考叔之言,忻大隧之賦,泄泄之慈有嘉,融融之孝得常矣。
洧水又東與黃水合,《經》所謂潧水,非也。黃水出太山南黃泉,東南流逕華城西。史伯謂鄭桓公曰:華,君之土也。韋昭曰:華、國名矣。《史記》秦昭王三十三年,白起攻魏,拔華陽,走芒卯,斬首十五萬。司馬彪曰:華陽,亭名,在密縣。嵇叔夜常采藥於山澤,學琴於古人,即此亭也。黃水東南流,又與一水合。水出華城南岡,一源兩分,泉流派別,東為七虎澗水,西流即是水也。
其水西南流注於黃水,黃即《春秋》之所謂黃崖也。故杜預雲:苑陵縣西有黃水者也。又東南流,水側有二台,謂之積粟台,台東即二水之會也。捕章山水注之,水出東捕章山,西流注於黃水。黃水又南至鄭城北,東轉於城東北,與黃溝合。
水出捕獐山,東南流至鄭城東,北入黃水。黃水又東南,逕龍淵泉東南,七裏溝水注之,水出隟侯亭東南平地,東注,又屈而南流,逕升城東,又南曆燭城西,即鄭大夫燭之武邑也。又南流注於洧水也。
又東南過長社縣北。
洧水東南流,南濮、北濮二水入焉。濮音仆。洧水又東南與龍淵水合,水出長社縣西北。有故溝,上承洧水,水盛則通注龍淵,水減則津渠輟流。其瀆中泌泉,南注東轉為淵,淥水平潭,清潔澄深,俯視遊魚,類若乘空矣,所謂淵無潛鱗也。又東逕長社縣故城北,鄭之長葛邑也。《春秋·隱公五年》,宋人伐鄭,圍長葛是也。後社樹暴長,故曰長社。魏潁川郡治也。餘以景明中,出宰茲郡,於南城西側,修立客館。版築既興,於土下得一樹根,甚壯大,疑是故社怪長暴茂者也。稽之故說,縣無龍淵水名,蓋出近世矣。京相璠《春秋土地名》曰:長社北界有稟水。但是水導於隍塹之中,非北界之所謂。又按京、杜地名,並雲:長社縣北有長葛鄉。斯乃縣徙於南矣。然則是水即稟水也。其水又東南逕棘城北,《左傳》所謂楚子伐鄭,救齊,次於棘澤者也。稟水又東,左注洧水。
洧水又東南,分為二水也。其枝水東北注沙,一水東逕許昌縣,故許男國也。
薑姓,四嶽之後矣。《穆天子傳》所謂天子見許男於洧上者也。漢章帝建初四年,封馬光為侯國。《春秋佐助期》曰:漢以許昌失天下。及魏承漢曆,遂改名許昌也。城內有景福殿基,魏明帝太和中造,準價八百餘萬。
洧水又東入汶倉城內,俗以是水為汶水,故有汶倉之名,非也,蓋洧水之氏阝閣耳。
洧水又東逕鄢陵縣故城南。李奇曰:六國為安陵也。昔秦求易地,唐且受使於此。漢高帝十二年,封都尉朱濞為侯國。王莽更名左亭。洧水又東,鄢陵陂水注之,水出鄢陵南陂東,西南流注於洧水也。
又東南過新汲縣東北。
洧水自鄢陵東逕桐邱南,俗謂之天井陵,又曰岡,非也。
洧水又屈而南流,水上有梁,謂之桐門橋,藉桐邱以取稱,亦言取桐門亭而著目焉。然不知亭之所在,未之詳也。
洧水又東南逕桐邱城,《春秋左傳·莊公二十八年》,楚伐鄭,鄭人將奔桐邱,即此城也。杜預《春秋釋地》曰:潁川許昌城東北。京相璠曰:鄭地也。今圖無,而城見存,西南去許昌故城可三十五裏。俗名之曰堤,其城南即長堤,固洧水之北防也。西南桐邱,其城邪長而不方,蓋憑邱之稱,即城之名矣。
洧水又東逕新汲縣故城北。漢宣帝神雀二年,置於許之汲鄉曲洧城,以河內有汲縣,故加新也。城有洧水南堤上。又東洧水右迤為濩陂。洧水又逕匡城南,扶溝之匡亭也。又東,洧水左迤為鴨子陂,謂之大穴口也。
又東南過茅城邑之東北。
洧水自大穴口東南逕洧陽城,西南逕茅城,東北又南,左合甲庚溝。溝水上承洧水於大穴口,東北枝分,東逕洧陽故城南,俗謂之複陽城,非也。蓋洧複字類音讀變。漢建安中封司空祭酒郭奉孝為侯國。其水又東南為鴨子陂,陂廣一十五裏,餘波南入甲庚溝,西注洧,東北瀉沙。
洧水又南逕一故城西,世謂之思鄉城,西去洧水十五裏。
洧水又右合濩陂水,水上承洧水於新汲縣,南逕新汲縣故城東,又南積而為陂。陂之西北即長舍城,陂水東翼洧堤,西麵茅邑,自城北門列築堤道,迄於此岡,世尚謂之茅岡,即《經》所謂茅城邑也。陂水北出,東入洧津,西北納潩流。
又東過習陽城西,折入於潁。
洧水又東南逕辰亭東,俗謂之田城,非也。蓋田、辰聲相近,城亭音韻聯故也。《經》書:魯宣公十一年,楚子、陳侯、鄭伯盟於辰陵也。京相璠曰:潁川長平有故辰亭。杜預曰:長平縣東南有辰亭。今此城在長平城西北,長平城在東南,或杜氏之謬,《傳》書之誤耳。長平東南澇陂北畔,有一阜,東西減裏,南北五十許步,俗謂之新亭台。又疑是杜氏所謂辰亭,而未之詳也。
洧水又南逕長平縣故城西,王莽之長正也。
洧水又南分為二水,枝水東出,謂之五梁溝。逕習陽城北,又東逕赭邱南,邱上有故城。《郡國誌》曰:長平故屬汝南縣,有赭邱城,即此城也。又東逕長平城南,東注澇陂。洧水南出,謂之溪籠水,故水會有籠口之名矣。
洧水又東逕習陽城西,西南折入潁。《地理誌》曰:洧水東南至長平縣入潁者也。
潩水出河南密縣大騩山。
大騩即具茨山也。黃帝登具茨之山,升於洪堤之上,受《神芝圖》於黃蓋童子,即是山也。潩水出其阿流而為陂,俗謂之玉女池。東逕陘山北,《史記》魏襄王六年,敗楚於陘山者也。山上有鄭祭仲塚。塚西有子產墓,累石為方墳,墳東有廟,並東北向鄭城。杜元凱言不忘本。際廟舊有一枯柏樹,其塵根故株之上,多生稚柏,列秀青青,望之,其奇可嘉矣。潩水又東南逕長社縣故城西北,南濮、北濮二水出焉。劉澄之著《永初記》雲:《水經》,濮水源出大騩山,東北流注泗。衛靈聞音於水上。殊為乖矣。餘按《水經》為潩水,不為濮也。
是水首受潩水,川渠雙引,俱東注洧。洧與之過沙,枝流派亂,互得通稱。是以《春秋·昭公九年》,遷城父人於陳,以夷濮西田益之。京相璠曰:以夷之濮西田益也。杜預亦言,以夷田在濮水西者與城父人。服虔曰:濮,水名也。且字類音同,津瀾邈別,不得為北濮上源。師氏傳音於其上矣。潩水又南逕鍾亭西,又東南逕皇亭西,又東南逕關亭西,又東南逕宛亭西,鄭大夫宛射犬之故邑也。
潩水又南分為二水,一水南出逕胡城東,故潁陰縣之狐人亭也。其水南結為陂,謂之胡城陂。潩水自枝渠東逕曲強城東,皇陂水注之。水出西北皇台七女岡北,皇陂即古長社縣之濁澤也。《史記》魏惠王元年,韓懿侯與趙成侯合軍伐魏,戰於濁澤是也。其陂北對雞鳴城,即長社縣之濁城也。陂水東南流逕明泉城北,故潁陰縣之狐宗鄉也。又東合狐城陂水,水上承陂水,而東南流注於黃水,謂之合作口。而東逕曲強城北,東流入潩水。時人謂之敕水,非也。敕、潩音相類,故字從聲變耳。潩水又逕東西二武亭間,兩城相對,疑是古之岸門,史遷所謂走犀首於岸門者也。徐廣曰:潁陰有岸亭,未知是否?潩水又南逕射犬城東,即鄭公孫射犬城也,蓋俗謬耳。潩水又南,逕潁陰縣故城西。魏明帝封司空陳群為侯國。其水自城西分為二,枝津東南出,又東逕許昌城南,東流入濩陂水。
潩水又東南,與宣梁陂水合,陂水上承狼陂,於潁陰城西南,陂南北二十裏,東西十裏。《春秋左傳》曰:楚子伐鄭,師於狼淵是也。其水東南入許昌縣,逕巨陵城北,鄭地也。《春秋左氏傳?莊公十四年》,鄭厲公獲傅瑕於大陵。京相璠曰:潁川臨潁縣東北二十五裏,有故巨陵亭,古大陵也。其水又東積而為陂,謂之宣梁陂也。陂水又東南入潩水。潩水又西南流逕陶城西,又東南逕陶陂東。
東南入於潁。潧水出鄭縣西北平地。
潧水出鄶城西北溪絡塢下。東南流逕賈複城西。東南流左合泌水,水出賈複城東,南流注於潧。潧水又南,右會承雲山水,水出西北承雲山,東南曆渾子岡東注,世謂岡峽為五鳴口,東南流注於潧。潧水又東南流,曆下田川,逕鄶城西,謂之為抑泉水也。故史伯答桓公曰:君以成周之眾,奉辭伐罪,若克虢、鄶,君之土也。如前華後河,右洛左濟,主芣騩而食潧洧,修典刑以守之,可以少固,即謂此矣。潧水又南,懸流奔壑,崩注丈餘,其下積水成潭,廣四十許步,淵深難測。又南注於洧,《詩》所謂溱與洧者也,世亦謂之為鄶水也。
東過其縣北,又東南過其縣東,又南入於洧水。
自鄶、潧東南,更無別瀆,不得逕新鄭而會洧也。鄭城東入洧者,黃崖水也。蓋《經》誤證耳。
渠水出滎陽北河,東南過中牟縣之北。
《風俗通》曰:渠者,水所居也。渠水自河與泲亂流,東逕滎澤北,東南分泲,曆中牟縣之圃田澤北,與陽武分水。澤多麻黃草。故《述征記》曰:踐縣境便睹斯卉,窮則知逾界。今雖不能,然諒亦非謬。《詩》所謂東有圃草也。皇武子曰:鄭之有原圃,猶秦之有具圃。澤在中牟縣西,西限長城,東極官渡,北佩渠水,東西四十許裏,南北二十許裏。中有沙岡,上下二十四浦,津流逕通,淵潭相接,各有名焉。有大漸、小漸大灰、小灰、義魯、練秋、大白楊、小白楊、散哧、禺中,羊圈、大鵠、小鵠、龍澤、密羅、大哀,小哀、大長、小長、大縮、小縮、伯邱、大蓋、牛眠、等浦,水盛則北注,渠溢則南播,故《竹書紀年》梁惠成王十年,入河水於甫田,又為大溝而引甫水者也。又有一瀆,自酸棘受河,導自濮瀆,曆酸棘,逕陽武縣南出。世謂之十字溝而屬於渠。或謂是瀆為梁惠之年所開,而不能詳也。斯浦乃水澤之所鍾,為鄭隰之淵藪矣。渠水右合五池溝。
溝上承澤水,下注渠,謂之五池口。魏嘉平三年,司馬懿帥中軍討太尉王淩於壽春,自彼而還,帝使侍中韋誕勞軍於五池者也。今其地為五池鄉矣。
渠水又東,不家溝水注之,水出京縣東南梅山北溪。《春秋·襄公十八年》,楚蒍子馮、公子格率銳師侵費,右回梅山。杜預曰:在密東北,即是山也。其水自溪東北流,逕管城西,故管國也。周武王以封管叔矣,成王幼弱,周公攝政,管叔流言曰:公將不利於孺子。公賦《鴟鴞》以伐之,即東山之師是也。《左傳·宣公十二年》,晉師救鄭,楚次管以待之。杜預曰:京縣東北有管城者是也。
俗謂之為管水。又東北分為二水;一水東北流,注黃雀溝,謂之黃淵,淵同一百步。其一水東越長城東北流,水積為淵,南北二裏,東西百步,謂之百尺水。北入圃田澤,分為二水。一水東北逕東武強城北。《漢書·曹參傳》稱:擊羽嬰於昆陽,追至頁,還攻武強,因至滎陽。薛瓚雲:按武強城在陽武縣,即斯城也。
漢高帝六年,封騎將莊不識為侯國。又東北流左注於渠,為不家水口也。一水東流,又屈而南轉,東南注白溝也。
渠水又東,清池水注之,水出清陽亭西南平地,東北流逕清陽亭南,東流,即故清人城也。《詩》所謂清人在彭,彭為高克邑也。故杜預《春秋釋地》雲:中牟縣西有清陽亭是也。清水又屈而北流,至清口澤,七虎澗水注之,水出華城南岡,一源兩派,津川趣別,西入黃崖溝,東為七虎溪,亦謂之為華水也。又東北流,紫光溝水注之,水出華陽城東北,而東流,俗名曰紫光澗。又東北注華水。
華水又東逕棐城北,即北林亭也。《春秋》文公與鄭伯宴於棐,子家賦《鴻雁》者也。《春秋·宣公元年》,諸侯會於棐林以伐鄭,楚救鄭,遇於北林。服虔曰:北林,鄭南地也。京相璠曰:今滎陽苑陵縣有故林鄉,在新鄭北,故曰北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