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沔水下(2)
字數:6425 加入書籤
,最快更新水經注 !
東入於淯。
均水
均水出析縣北山,南流過其縣之東。
均水發源弘農郡之盧氏縣熊耳山,山南即修陽、葛陽二縣界也。雙峰齊秀,望若熊耳,因以為名。齊桓公召陵之會,西望熊耳,即此山也。太史公司馬遷皆嚐登之。縣即析縣之北鄉,故言出析縣北山也。均水又東南流逕其縣下,南越南鄉縣,又南流與丹水合。
又南當涉都縣北,南入於沔。
均水南逕順陽縣西,漢哀帝更為博山縣,明帝複曰順陽。應劭曰:縣在順水之陽。今於是縣,則無聞於順水矣。章帝建初四年,封衛尉馬廖為侯國。晉太康中,立馬順陽郡縣,西有石山,南臨汮水,汮水又南流注於沔水,謂之汮口者也。故《地理誌》謂之淯水,言熊耳之山,淯水出焉。又東南至順陽,入於沔。
粉水
粉水出房陵縣,東流過郢邑南。
粉水導源東流,逕上粉縣,取此水以漬粉,則皓耀鮮潔,有異眾流,故縣水皆取名焉。
又東過穀邑南,東入於沔。
粉水至築陽縣西而下汪於沔水,謂之粉水口。粉水旁有文將軍塚,墓隧前有石虎,石柱,甚修麗。閭丘羨為南陽,葬婦,墓側,將平其域,夕忽夢文諫止,羨不從。後羨為楊佺期所害,論者以為文將軍之崇也。
白水
白水出朝陽縣西,東流過其縣南。
王莽更名朝陽為厲信縣。應劭曰:縣在朝水之陽。今朝水逕其北而不出其南也。蓋邑郭淪移,川渠狀改,故名舊傳,遺稱在今也。
又東至新野縣西,東入於淯。
比水
比水出比陽東北太胡山,東南流過其縣南,泄水從南來注之。
太胡山在比陽北,如東,三十餘裏,廣圓五六十裏,張衡賦南都,所謂天封太胡者民。應劭曰:比水出比陽縣,東入蔡。《經》雲:泄水從南來注之。然比陽無泄水,蓋誤引壽春之沘泄耳。餘以延昌四年,蒙除東荊州刺史,州治比陽縣故城,城南有蔡水,出南磐石山,故亦曰磐石川,西北流注於比,非泄水也。
《呂氏春秋》曰:齊令章子與韓、魏攻荊,荊使唐蔑應之,夾比而軍,欲視水之深淺,荊人射之而莫知也。有匈者曰:兵盛則水淺矣。章子夜襲之,斬蔑於是水之上也。比水又西,澳水注之。水北出茈丘山,東流,屈而南轉,又南入於比水。
按《山海經》雲:澳水又北入視,不注比水。餘按呂忱《字林》及《難字》,《爾雅》並言氵藥水在比陽,脈其川流所會,診其水土津注,宜是氵藥水,音藥也。比水又西南,曆長岡月城北,舊比水右會馬仁陂水,水出潕陰北山,泉流競湊,水積成湖,蓋地百頃,謂之馬仁陂。陂水曆其縣下西南,堨之以溉田疇。
公私引裂,水流遂斷,故瀆尚存。比水又南逕會口,與堵水枝津合。比水又南與澧水會。澧水源出於桐柏山,與淮同源,而別流西注,故亦謂水為派水。澧水西北流,逕平氏縣故城東北,王莽更名其縣曰平善。城內有《南陽都鄉正衛彈勸碑》。
澧水又西北合溲水出湖陽北山。西流北屈,逕平氏城西,而北入澧水。澧水又西注比水。比水自下,亦通謂之為派水。昔漢光武破甄阜、梁丘賜於比水西,斬之於斯水也。比水又南,趙、澧二渠出焉。比水又西南流,謝水注之。水出謝城北,其源微小,至城漸大。城周回側水,申伯之都邑,《詩》所謂申伯番番,既入於謝者也。世祖建武十三年,封樊重少子丹為謝陽侯,即其國也。然則是水即謝水也。高岸下深,浚流徐平,時人目之為渟瀯水,城戍又以渟瀯為目,非也。其城之西,舊棘陽縣治,故亦謂之棘陽城也。謝水又東南逕新都縣,左注比水。比水又西南流,逕新都縣故城西,王莽更之曰新林。《郡國誌》以為新野之東鄉。故新都者也。
又西至新野縣,南入於淯。
比水於岡南,西南流,戍在岡上。比水又西南,與南長阪門二水合。其水東北出湖陽東隆山。山之西側有《漢日南太守胡著碑》。子珍,騎都尉,尚湖陽長公主,即光武之伯姊也。廟堂皆以青石為階陛。廟北有石堂。珍之玄孫桂陽太守瑒,以延熹四年遭母憂,於墓次立石祠,勒銘於梁,石字傾頹,而梁字無毀。盛弘之以為樊重之母畏雷室,蓋傳疑之謬也。隆山南有一小山,山阪有兩石虎相對夾隧道,雖處蠻荒,全無破毀,作製甚工,信為妙矣。世人因謂之為石虎山。其水西南流,逕湖陽縣故城南。《地理誌》曰:故蓼國也。《竹書紀年》曰:楚共王會宋平公於湖陽者矣。東城中有二碑,似是《樊重碑》,悉載故吏人名。司馬彪曰:仲山甫封於樊,因氏國焉。爰自宅陽,徙居湖陽,能治田,殖至三百頃,廣起廬舍,高樓連閣,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魚蠃梨果,檀棘桑麻,閉門成市。兵弩器械,貲至百萬。其興工造作,為無窮之功,巧不可言,富擬封君。世祖之少,數歸外氏,及之長安受業,齎送甚至。世祖即位,追爵敬侯。詔湖陽為重立廟,置吏奉祠。巡祠章陵,常至重墓。其水四周城溉,城之東南,有《若令樊萌、中常侍樊安碑》。城南有數碑無字。又有石廟數間,依於暮側,棟宇崩毀,惟石壁而已,亦不知誰之胄族矣。其水南入大湖,湖陽之名縣,藉茲而納稱也。湖水西南流,又與湖陽諸陂散水合,謂之板橋水,又西南與醴渠合,又有趙渠注之。二水上承派水,南逕新都縣故城東,兩瀆雙引,南合板橋水。板橋水又西南與南長水會。水上承唐子襄鄉諸陂散流也。唐子陂在唐子山西南,有唐子亭。漢光武自新野屠唐子鄉,殺湖陽尉於是地。陂水清深,光武後以為神淵。
西南流於新野縣,與板橋水合,西南注於比水,又西南流注於淯水也。
卷三十
淮水
淮水出南陽平氏縣胎簪山。東北過桐柏山。
《山海經》曰:淮出餘山,在朝陽東,義鄉西。《尚書》:導淮自桐柏。
《地理誌》曰:南陽平氏縣,王莽之平善也。《風俗通》曰:南陽平氏縣桐柏大複山在東南,淮水所出也。淮,均也。《春秋說題辭》曰:淮者,均其勢也。
《釋名》曰:淮,韋也,韋繞揚州北界,東至於海也。《爾雅》曰:淮為滸。然淮水與醴水同源俱導,西流為醴,東流為淮。潛流地下,三十許裏,東出桐柏之大複山南,謂之陽口。水南即複陽縣也。闞駰言複陽縣,胡陽之樂鄉也。宣帝元康元年置,在桐柏大複山之陽,故曰複陽也。《東觀漢記》曰:朱祐少孤,歸外家複陽劉氏。山南有淮源廟,廟前有碑,是南陽郭苞立。又二碑,並是漢延熹中守、令所造,文辭鄙拙,殆不可觀。故《經》雲東北過桐柏也。淮水又東逕義陽縣,縣南對固成山。山有水,注流數丈,洪濤灌山,遂成巨井,謂之石泉水,北流注於淮。淮水又徑義陽縣故城南,義陽郡治也,世謂之白茅城,其城圓而不方。
闞駰言晉太始中,割南陽東鄙之安昌、平林、平氏、義陽四縣,置義陽郡於安昌城。又《太康記》、《晉書地道記》,並有義陽郡,以南陽屬縣為名。漢武帝元狩四年,封北地都尉衛山為侯國也。有九渡水注之,水出雞翅山,溪澗瀠委,沿溯九渡矣。其猶零陽之九渡水,故亦謂之為九渡焉。於溪之東山有一水,發自山椒下數丈,素湍直注,頹波委壑,可數百丈,望之若霏幅練矣,下注九渡水,九渡水又北流注於淮。
又東過江夏平春縣北。
淮水又東,油水注之。水出縣西南油溪,東北流逕平春縣故城南。漢章帝建初四年,封子全為王國。油水又東曲,岸北有一土穴,徑尺,泉流下注,沿波三丈,入於油水,亂流南屈,又東北注於淮。淮水又東北逕城陽縣故城南,漢高帝十二年,封定侯奚意為侯國,王莽之新利也。魏城陽郡治。淮水又東北與大木水合,水西出大木山,山即晉車騎將軍祖逖自陳留將家避難所居也。其水東逕城陽縣北,而東入於淮。淮水又東北流,右會湖水,傍川西南出,窮溪得其源也。淮水又東逕安陽縣故城南,江國也,嬴姓矣。今其地有江亭。《春秋·文公四年》,楚人滅江,秦伯降服出次,曰:同盟滅,雖不能救,敢不矜乎?漢乃縣之。文帝八年,封淮南厲王子劉勃為侯國,王莽之均夏也。淮水又東,得溮口水源,南出大潰山,東北流翼帶三川,亂流北注溮水。又北徑賢首山西,又北出,東南屈,逕仁順城南,故義陽郡治,分南陽置也。晉太始初,以封安平獻王孚長子望,本治在石城山上,因梁希侵逼,徙治此城。梁司州刺史馬仙琕不守,魏置郢州也。
昔常珍奇自懸瓠遣三千騎援義陽行事龐定光,屯於溮水者也。溮水東南流,曆金山北,山無樹木,峻峭層峙。溮水又東逕義陽故城北,城在山上,因倚陵嶺,周回三裏,是郡昔所舊治城。城南一十五步,對門有天井,周一百餘步,深一丈。
東逕鍾武縣故城南,故江夏之屬縣也,王莽之當利縣矣。又東逕石城山北,山甚高峻,《史記》曰:魏攻冥阨。《音義》曰:冥阨或言在鄳縣葙山也。案《呂氏春秋》九塞,其一也。溮水逕鄳縣故城南。建武中,世祖封鄧邯為鄳侯。案蘇林曰:音盲。溮水又東逕七井岡南,又東北注於淮。淮水又東至穀口。
穀水南出鮮金山,北流,瑟水注之。水出西南具山,東北逕光淹城東,而北逕青山東,羅山西,東北流注於穀水。穀水東北入於淮。
又東過新息縣南。
淮水東逕故息城南。《春秋左傳·隱公十一年》,鄭、息有違言,息侯伐鄭,鄭伯敗之者也。淮水又東逕浮光山北,亦曰扶光山,即弋陽山也,出名玉及黑石,堪為棋。其山俯映長淮,每有光輝。淮水又東,逕新息縣故城南。應劭曰:息後徙東,故加新也。王莽之新德也。光武十九年,封馬援為侯國。外城北門內有新息長賈彪廟。廟前有碑。麵南又有《魏汝南太守程曉碑》。魏太和中,蠻田益宗效誠,立東豫州,以益宗為刺史。淮水又東合慎水。水出慎陽縣西,而東逕慎陽縣故城南,縣取名焉。漢高帝十一年,封欒說為侯國。潁陰劉陶為縣長,政化大行,道不拾遺,以病去官。童謠歌曰:悒然不樂,思我劉君,何時複來,安此下民?見思如此。應劭曰:慎水所出,東北入淮。慎水又東流,積為燋陂。陂水又東南流為上慎陂,又東為中慎陂,又東南為下慎陂,皆與鴻郤陂水散流。其陂首受淮川,左結鴻陂。漢成帝時,翟方進奏毀之。建武中,汝南太守鄧晨欲修複之,知許偉君曉知水脈,召與議之。偉君言:成帝用方進言毀之,尋而夢上天,天帝怒曰:何故敗我濯龍淵?是後民失其利,時有童謠曰:敗我陂,翟子威,反乎覆,陂當複。明府興複廢業,童謠之言,將有徵矣。遂署都水掾,起塘四百餘裏,百姓得其利。陂水散流,下合慎水,而東南逕息城北,又東南入淮,謂之慎口。淮水又東,與申陂水合。水上承申陂於新息縣北,東南流分為二水。一水逕深丘西,又屈逕其南,南派為蓮湖水,南流注於淮。淮水又左迤流結兩湖,謂之東、西蓮湖矣。淮水又東,右合壑水。水出白沙山,東北逕柴亭西,俗謂之柴水。又東北流,與潭溪水合。水發潭穀東北流,右會柴水。柴水又東逕黃城西,故弋陽縣也,城內有二城,西即黃城也。柴水又東北入於淮,謂之柴口也。淮水又東北,申陂枝水注之。水首受陂水於深丘北,東逕釣台南。台在水曲之中,台北有琴台。又東逕陽亭南,東南合淮。淮水又東逕淮陰亭北,又東逕白城南,楚白公勝之邑也,東北去白亭一十裏。淮水又東逕長陵戍南,又東,青陂水注之,分青陂東瀆,東南逕白亭西,又南於長陵戍東,東南入於淮。淮水又東北合黃水,水出黃武山,東北流,木陵關水注之,水導源木陵山,西北流注於黃水。黃水又東逕晉西陽城南,又東逕光城南,南光城郡治。又東北逕高城南,故弦國也。又東北逕弋陽郡東,有虞丘郭,南有伍相廟。黃水又東北入於淮,謂之黃口。淮水又東北逕褒信縣故城南,而東流注也。
又東過期思縣北。
縣故蔣國周公之後也。《春秋·文公十年》,楚王田於孟諸,期思公複遂為右司馬,楚滅之以為縣。漢高帝十二年,以封賁赫為侯國。城之西北隅,有楚相孫叔敖廟,廟前有碑。淮水又東北,淠水注之,水出戈陽縣南垂山。西北流曆陰山關,逕二城間,舊有賊難,軍所頓防。西北出山,又東北流,逕新城戍東。又東北得詔虞水口,西北去弋陽虞丘郭二十五裏,水出麵山,東北流,逕詔虞亭東,而北入淠水。又東北注淮,俗曰白鷺水。
又東過原鹿縣南,汝水從西北來注之。
縣即春秋之鹿上也。《左傳·僖公二十一年》宋人為鹿上之盟,以求諸侯於楚。建武十五年,世祖更封侍中、執金吾陰鄉侯陰識為侯國者也。
又東過廬江安風縣東北,決水從北來注之。
廬江,故淮南也。漢文帝十六年,別以為國。應劭曰:故廬子國也。決水自舒蓼北注,不於北來也。安風東北注淮者,窮水矣,又非決水,皆誤耳。淮水又東,穀水入焉。水上承富水,東南流,世謂之穀水也。東逕原鹿縣故城北,城側水南。穀水又東逕富陂縣故城北,俗謂之成閭亭,非也。《地理誌》:汝南郡有富陂縣。建武二年,世祖改封平鄉侯王霸為富陂侯。《十三州誌》曰:漢和帝永元九年,分汝陰置,多陂塘以溉稻,故曰富陂縣也。穀水又東,於汝陰城東南注淮。淮水又東北,左會潤水,水首受富陂,東南流為高塘陂,又東,積而為陂水,東注焦陵陂。陂水北出為鮦陂,陂水潭漲,引瀆北注汝陰,四周隍塹,下注潁水。
焦湖東注,謂之潤水,逕汝陰縣東,逕荊亭北而東入淮。淮水又東北,窮水入焉。
水出六安國安風縣窮穀。《春秋左傳》楚救灊,司馬沈尹戍與吳師遇於窮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