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洭水(2)
字數:5291 加入書籤
,最快更新水經注 !
雖十川均流,而此源最遠,故獨受名焉。劉澄之曰:縣東南有章水,西有貢水,縣治二水之間。二水合贛字,因以名縣焉。是為謬也,劉氏專以字說水,而不知遠失其實矣。豫章水導源東北流,逕南野縣北。贛川石阻,水急行難,傾波委注,六十餘裏。又北逕贛縣東,縣即南康郡治,晉太康五年分廬江立。豫章水右會湖漢水,水出雩都縣。導源西北流,逕金雞石,其石孤竦臨水。耆老雲:時見金雞出於石上,故石取名焉。湖漢水又西北逕贛縣東,西入豫章水也。
又西北過廬陵縣西。
廬陵縣,即王莽之桓亭也。《十三州誌》稱:戶水西出長沙安成縣。武帝元光六年,封長沙定王子劉蒼為侯國,即王莽之用成也。吳寶鼎中立,以為發城郡,東至廬陵入湖漢水也。
又東北過石陽縣西。
漢和帝永平九年,分廬陵立。漢獻帝初平二年,吳長沙桓王立廬陵郡,治此。
豫章水又逕其郡南,城中有井,其水色半青半黃,黃者如灰汁,取作飲粥,悉皆金色,而甚芬香。
又東北過漢平縣南。又東北過新淦縣西。
牽水西出宜春縣,漢武帝元光六年,封長沙定王子劉成為侯國。王莽之脩曉也。牽水又東逕吳平縣,舊漢平也。晉太康元年改為吳平矣。牽水又東逕新淦縣,即王莽之偶亭——而注於豫章水。湖漢及贛,並通稱也。又淦水出其縣下,注於贛水。
又北過南昌縣西。
旴水出南城縣西北流逕南昌縣南,西注贛水。又有濁水注之,水出康樂縣,故陽樂也。濁水又東逕望蔡縣,縣因汝南上蔡民萍居此土,晉太康元年,改為望蔡縣。濁水又東逕建成縣,漢武帝元朔四年,封長沙定王子劉拾為侯國。王莽更名之曰多聚也。縣出燃石。《異物誌》曰:石色黃白而理疏,以水灌之便熱,以鼎著其上,炊足以熟。置之則冷,灌之則熱,如此無窮。元康中,雷孔章入洛,齎石以示張公。張公曰:此謂燃石。於是乃知其名。濁水又東至南昌縣東流入於贛水。
贛水又曆白社西,有徐孺子墓。吳嘉禾中,太守長沙徐熙於墓隧種鬆。太守南陽謝景於墓側立碑。永安中,太守梁郡夏侯嵩於碑傍立思賢亭。鬆大合抱,亭世脩治,至今謂之聘君亭也。贛水又北曆南塘,塘之東有孺子宅,際湖南小洲上。
孺子名穉,南昌人,高尚不仕。太尉黃瓊辟,不就。桓帝問尚書令陳蕃:徐穉、袁閎誰為先後?蕃答稱:袁生公族,不鏤自雕。至於徐穉,傑出薄域,故宜為先。桓帝備禮征之,不至。太原郭林宗有母憂,穉往吊之,置生芻而於廬前而去。眾不知其故,林宗曰:必孺子也。《詩》雲:生芻一束,其人如玉。
吾無德以堪之。年七十二,卒。贛水又逕穀鹿洲,舊作大艑處。贛水又北逕南昌縣故城西,於《春秋》屬楚,即令尹子蕩師於豫章者也。秦以為廬江南部。漢高祖六年,始命灌嬰定豫章置南昌縣。以為豫章郡治,此即灌嬰所築也。王莽更名縣曰宜善,郡曰九江焉。劉歆雲:湖漢等九水入彭蠡,故言九江矣。陳蕃為太守,署徐穉為功曹。蕃在郡不接賓客,惟穉來,特設一榻,去則懸之,此即懸榻處也。建安中,更名西安,晉又名為豫章。城之南門曰鬆陽門,門內有樟樹,高七丈五尺,大二十五圍,枝葉扶疏,垂蔭數畝。應劭《漢官儀》曰:豫章樟樹生庭中,故以名郡矣。此樹嚐中枯,逮晉永嘉中,一旦更茂,豐蔚如初,鹹以為中宗之詳也。《禮?鬥威儀》曰:君政訟平,豫樟常為生。太興中,元皇果興大業於南。故郭景純《南郊賦》雲:弊樟擢秀於祖邑是也。以宣王祖為豫章故也。贛水北出,際西北,曆度支步,是晉度支校尉立府處,步即水渚民。贛水又逕郡北,為津步,步有故守賈萌廟,萌與安成侯張普爭地,為普所害,即日靈見津渚,故民為立廟焉。水之西岸有磐石,謂之石頭,津步之處也。西行二十裏曰散原山,疊嶂四周,杳邃有趣。晉隆安末,沙門竺曇顯建精舍於山南,僧徒自遠而至者相繼焉。西北五六裏,有洪井,飛流懸注,其深無底,舊說洪崖先生之井也。北五六裏有風雨池,言山高瀨激,激著樹木。霏散遠灑若雨。西有鸞岡,洪崖先生乘鸞所憩泊也。岡西有鶴嶺,雲王子喬控鶴所逕過也。有二崖,號曰大蕭、小蕭,言蕭史所遊萃處也。雷次宗雲:此乃擊風捕影之論。據實本所未辨,聊記奇聞,以廣井魚之聽矣。又按謝莊詩,莊嚐遊豫章,觀井賦詩。言鸞岡四周有水,謂之鸞陂。似非虛論矣。東大湖十裏二百二十六步,北與城齊,南緣回折至南塘,本通大江,增減與江水同。漢永元中,太守張躬築塘以通南路,兼遏此水。冬夏不增減,水至清深,魚甚肥美。每於夏月,江水溢塘而過,居民多被水害。至宋景平元年,太守蔡君西起堤,開塘為水門,水盛則閉之,內多則洩之。自是居民少患矣。
贛水又東北逕王步,步側有城,雲是孫奮為齊王鎮此,城之。今謂之王步,蓋齊王之渚步也。郡東南二十餘裏,又有一城,號曰齊王城。築道相通,蓋其離宮也。
贛水又北逕南昌左尉廨西,漢成帝時,九江梅福為南昌尉,居此。後福一旦舍妻子,去九江,傳雲得仙。
贛水又北逕龍沙西,沙甚潔白,高峻而阤,有龍形,連亙五裏中,舊俗九月九日升高處也。昔有人於此沙,得故塚刻塼,題雲:西去江七裏半,筮言其吉,卜言其凶。而今此塚垂沒於水,所謂筮短龜長也。
贛水又逕椒丘城下,建安四年,孫策所築也。
贛水又曆釣圻邸閣下,度支校尉治,太尉陶侃移置此也。舊夏月,邸閣前洲沒,去浦遠,景平元年,校尉豫章因運出之力,於渚次聚石為洲,長六十餘丈。
洲裏可容數十舫。
贛水又北逕鄡陽縣,王莽之豫章縣也。餘水注之。水東出餘汗縣,王莽名之曰治幹也。餘水北至鄡陽縣注贛水。
贛水又與鄱水合,水出鄱陽縣東,西逕其縣南武陽鄉也。地有黃金采,王莽改曰鄉亭。孫權以建安十五年,分為鄱陽郡。鄱水又西流,注於贛。又有繚水入焉。其水導源建昌縣,漢元帝永光二年分海昬立。繚水東逕新吳縣,漢中平中立。
繚水又逕海昬縣,王莽更名宜生。——謂之上繚水,又謂之海昬江,分為二水。
縣東津上有亭,為濟渡之要。其水東北逕昌邑城而東出豫章大江,謂之慨口。昔漢昌邑王之封海昬也。每乘流東望,輒憤慨而還,世因名焉。其一水枝分別注,入於修水也。
又北過彭澤縣西。
修水出艾縣西。東北逕豫寧縣,故西安也,晉太康元年更從今名。修水又東北逕永修縣,漢靈帝中平二年立。修水又東北注贛水,其水總納十川,同溱一瀆,俱注於彭蠡也。
北入於江。
大江南贛水,總納洪流,東西四十裏,清澤遠漲,綠波凝淨,而會注於江川。
廬江水
廬江水出三天子都,北過彭澤縣,西北入於江。
《山海經》三天子都,一曰天子鄣。王彪之《廬山賦?敘》曰:廬山,彭澤之山也。雖非五嶽之數,穹窿嵯峨,實峻極之名山也。孫放《廬山賦》曰:尋陽郡南有廬山,九江之鎮也。臨彭蠡之澤,接平敞之原。《開山圖》曰:山四方,周四百餘裏,疊鄣之岩萬仞,懷靈抱異,苞諸仙跡。《豫章舊誌》曰:廬俗,字君孝,本姓匡,父東野王,共鄱陽令吳芮佐漢定天下而亡。漢封俗於鄡陽,曰越廬君。俗兄弟七人皆好道術,遂寓精於宮庭之山。故世謂之廬山。漢武帝南巡,睹山以為神靈,封俗大明公。元法師《廬山記》曰:殷、周之際,匡俗先生,受道仙人,共遊此山,時人謂其所止為神仙之廬,因以名山矣。又按周景式曰:廬山匡俗,字子孝,本東裏子,出周武王時,生而神靈,屢逃征聘,廬於此山,時人敬事之。俗後仙化,空廬猶存,弟子睹室悲哀,哭之旦暮,事同烏號。世稱廬君,故山取號焉。斯耳傳之談,非實證也。故《豫章記》以廬為姓,因廬以氏,周氏、遠師,或托廬墓為辭,假憑廬以托稱。二證既違,三情互爽。按《山海經》創誌大禹,記錄遠矣。故《海內東經》曰:廬江出三天子都,入江彭澤西,是曰廬江之名,山水相依,互舉殊稱,明不因匡俗始,正是好事君子,強引此類,用成章名耳。又按張華《博物誌?曹著傳》,其神自雲姓徐,受封廬山。後吳猛經過,山神迎猛,猛語曰:君王此山,近六百年,符命已盡,不宜久居非據。猛又贈詩雲:仰矚列仙館,俯察王神宅,曠載暢幽懷,傾蓋付三益。此乃神道之事,亦有換轉,理難詳矣。吳猛,隱山得道者也。《尋陽記》曰:廬山上有三石梁,長數十丈,廣不盈尺,杳然無底。吳猛將弟子登山,過此梁,見一翁坐桂樹下,以玉杯承甘露漿與猛。又至一處,見數人,為猛設玉膏。猛弟子竊一寶,欲以來示世人,梁即化如指,猛使送寶還,手牽弟子,令閉眼相引而過。其山川明淨,風澤清曠,氣爽節和,土沃民逸。嘉遯之士,繼響窟岩。龍潛鳳采之賢,往者忘歸矣。秦始皇、漢武帝及太史公司馬遷鹹升其岩,望九江而眺鍾、彭焉。廬山之北有石門水,水出嶺端,有雙石高竦,其狀若門,因有石門之目焉。水導雙石之中,懸流飛澍,近三百許步,下散漫十數步,上望之連天,若曳飛練於霄中矣。
下有磐石,可坐數十人。冠軍將軍劉敬宣,每登陟焉。其水曆澗,逕龍泉精舍南,太元中,沙門釋慧遠所建也。其水下入江。南嶺,即彭蠡澤西天子鄣也。峰隥險峻,人跡罕及。嶺南有大道,順山而下,有若畫焉。傳雲匡先生所通至江道。
岩上有宮殿故基者三,以次而上,最上者極於山峰。山下又有神廟,號曰宮亭廟,故彭湖亦有宮亭之稱焉。餘按《爾雅》雲:大山曰宮。宮之為名,蓋起於此,不必一由三宮也。山廟甚神,能分風擘流,住舟遣使,行旅之人,過必敬祀而後得去。故曹毗詠雲:分風為貳,擘流為兩。昔吳郡太守張公直自守征還,道由廬山。
子女觀祠,婢指女戲妃像人。其妻夜夢致聘,怖而遽發,明引中流,而船不行。
合船驚懼,曰:愛一女而合門受禍也。公直不忍,遂令妻下女於江。其妻布席水上,以其亡兄女代之,而船得進。公直方知史女,怒妻曰:吾何麵目於當世也。
複下己女於水中。將渡,遙見二女於岸側。傍有一吏立,曰:吾廬君主簿,敬君之義,悉還二女。故幹寶書之於《感應》焉。
山東有石鏡,照水之所出。有一圓石,懸崖明淨,照見人形晨光初散,則延曜入石,豪細必察,故名石鏡焉。又有二泉,常懸注,若白雲帶山。《廬山記》曰:白水在黃龍南,即瀑布也。水出山腹,掛流三四百丈,飛湍林表,望若懸素。
注處悉成巨井,其深不測。其水下入江淵。廬山之南,有上霄石,高壁糸麵然。
與霄漢連接。秦始皇三十七年,歎斯嶽遠,遂記為上霄焉。上霄之南,大禹刻石誌其丈尺裏數,今猶得刻石之號焉。湖中有落星石,周回百餘步,高五丈,上生竹木。傳曰有星墜此,因以名焉。又有孤石,介立大湖中,周回一裏,竦立百丈,矗然高峻,特為環異。上生林木,而飛禽罕集,言其上有玉膏可采,所未詳也。
耆舊雲;昔禹治洪水至此,刻石紀功,或言秦始皇所勒,然歲月已久,莫能辨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