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漸江水 斤江水(3)

字數:6806   加入書籤

A+A-




    ,最快更新水經注 !
    又《漢誌》金城郡臨羌縣下雲:有弱水。《說文》曰:弱水自張掖刪丹西,至酒泉合黎,餘波入於流沙。觀此則弱水之源委,約略可得矣。又曰:<山幾>山也,或曰弱水之所出。《十六國春秋》乞伏劄子擊吐穀渾,覓地於弱水西。《元和誌》弱水在刪丹縣南山下。《括地誌》蘭門山一名窮石,在刪丹縣西南七十裏。《離騷》夕次於窮石。《淮南子》弱水出窮石山是也。《隋書?地理誌》刪丹縣有祀山、弱水。胡渭曰:疑即<山幾>字之誤。《寰宇記》曰:合黎水一名羌穀,鮮水,一名覆袁水,亦名張掖河,南自吐穀渾界流入。《禹貢》導弱水至於合黎。孔安國雲:合黎,水名,在流沙東。即謂此也。詳《河水》篇第二篇《注》中。
    《禹貢錐指》曰:《傳》雲:黑水自北而南,經三危,過梁州,入南海。
    《正義》雲:《地理誌》,益州郡計在蜀郡西南三千餘裏,故滇王國也。武帝元封二年,始開為郡。郡內有滇池縣。縣有黑水祠。止言有祠,不知水之所在。鄭雲:今中國無也。《傳》之此言,順《經》文耳。案酈道元《水經》黑水出張掖雞山,南流至敦煌,過三危山,南流入於南海。然張掖、敦煌,立在河北,所以黑水得越河入南海者,自積石以西,皆多伏流,故黑水得越而南也。渭案:滇池所祠之黑水,即金沙江,與雍州無涉。《山海經》曰:灌湘之山,又東五百裏曰雞山,黑水出焉,而南流注於海。雞山不知在何郡?郭璞無注。而孔《疏》引《水經》以為出張掖之雞山,檢今本無此文,蓋其書有散逸耳。《太平禦覽》引《張掖記》曰:黑水出縣界雞山,亦名玄圃。昔有娀氏女簡狄,浴於玄丘之水,即黑水也。據此則雞山當在甘州張掖縣界,漢為<舟樂>得縣地。今陝西甘州衛西,有張掖河,即古羌穀水,出羌中北流,至衛西為張掖河,合弱水,東北入居延海,欲謂之黑河。此水立不經三危入南海,安得以此為《禹貢》之黑水耶?《山海經》明言南流注於海,必非東北入居延之張掖河,其雞山恐亦不在縣界也。又曰:夏、殷之衰,雍州西北境皆為戎、翟所據。及周室東遷,舊都八百裏之地,悉棄以予秦。秦染夷俗,諸侯擯之,不與中國會盟。輶軒之使,莫有過而問焉。況三危西裔之區乎?故屈原《天問》曰:黑水玄趾,三危安在?蓋自戰國時,此地之山川,已與昆侖弱水,同其渺茫,亻堇得之傳聞而無從目驗矣。秦火之後,載籍淪亡。
    漢興,治《尚書》者,不能言黑水,三危之所在。武帝通西域,玉門、陽關之外,使者往來數十輩,不聞涉大川而西,可以當古之黑水者。故班《誌》張掖、酒泉、敦煌郡下,並無其文。司馬彪亦無可言。至酈道元始雲:黑水出張掖雞山,而其所謂南流至敦煌過三危入南海,亦不過順《經》為義,與他水曆敘所過之郡縣者,詳略相去遠矣。故杜佑雲:道元注《水經》,銳意尋討,亦不能知黑水所經之處。
    唐初,魏王泰《括地誌》雲:黑水出伊吾縣北。此與張掖雞山,未知孰是?然其所謂南流絕三危者,竟亦不可複尋。禹治黑水,不若治河之詳。自屈原已不能知,而況伏生輩乎?自古文《尚書》家,已不能知,而況班固、司馬彪、酈道元、魏王泰諸人乎?至若樊綽、程大昌、金履祥、李元陽等,紛紛辯論,擊風捕影,了無所得,徒獻笑於後人而已!
    嵩高為中嶽,在潁川陽城縣西北。
    《春秋說題辭》曰:陰今陽,故石凝為山。《國語》曰:禹封九山,山,土之聚也。《爾雅》曰:山大而高曰嵩。合而言之為嵩高,分而名之為二室,西南為少室,東北為太室。《嵩高山記》曰:山下岩中有一石室,雲有自然經書,自然飲食。又雲:山有玉女台,言漢武帝見三仙玉女,因以名台。
    泰山為東嶽,在泰山博縣西北。
    岱宗也,王者封禪於其山,示增高也。有金策玉檢之事焉。
    霍山為南嶽,在廬江灊縣西南。
    天柱山也。《爾雅》雲:大山宮小山為霍。《開山圖》曰:其山上侵神氣,下固窮泉。
    華山為西嶽,在弘農華陰縣西南。
    古文之敦物山也。
    雷首山在河東蒲阪縣東南。
    砥柱山在河東大陽縣東河中。
    王屋山在河東垣縣東北也。
    昔黃帝受丹訣於是山也。
    太行山在河內野王縣西北。
    王烈得石髓處也。
    恒山為北嶽,在中山上曲陽縣西北。
    碣石山在遼西臨渝縣南水中也。
    大禹鑿其石,夾右而納河,秦始皇、漢武帝皆嚐登之。海水西侵,歲月逾甚,而苞其山,故言水中矣。
    析城山在河東濩澤縣西南。
    太嶽山在河東永安縣。
    壺口山在河東北屈縣東南。
    龍門山在河東皮氏縣西。
    梁山在馮翊夏陽縣西北河上。
    荊山在馮翊懷德縣南。
    岐山在扶風美陽縣西北。
    汧山在扶風汧縣之西也。隴山
    終南山、敦物山在扶風武功縣西南也。
    西頃山,在隴西臨洮縣西南。
    《禹貢》中條山也。
    嶓塚山在隴西氐道縣之南。
    南條山也。
    鳥鼠同穴山在隴西首陽縣西南。
    鄭玄曰:鳥鼠之山有鳥焉,與鼠飛行而處之,又有止而同穴之山焉,是二山也。鳥名為餘,似鵽而黃黑色,鼠如家鼠而短尾,穿地而共處,鼠內而鳥外。
    孔安國曰:共為雌雄,杜彥達曰:同穴止宿,養子互相哺食,長大乃止。張晏言不相為牝牡,故因以名山。
    積石在隴西河關縣西南。
    《山海經》雲:山在鄧林山東,河所入也。
    都野澤在武威縣東北。
    縣在姑臧城北三百裏,東北即休屠澤也,古文以為豬野也。其水上承姑臧武始澤,澤水二源,東北流為一水,逕姑臧縣故城西,東北流,水側有靈淵池。王隱《晉書》曰:漢末,博士敦煌侯瑾,善內學,語弟子曰:涼州城西,泉水當竭,有雙闕起其上。至魏嘉平中,武威太守條茂,起學舍,築闕於此泉。太守填水,造起門樓,與學闕相望。泉源徙發,重導於斯,故有靈淵之名也。澤水又東北流逕馬成東,━━城即休屠縣之故城也。本匈奴休屠王都。━━謂之馬城河,又東北與橫水合,水出姑臧城下,武威郡涼州治。《地理風俗記》曰:漢武帝元朔三年,改雍曰涼州,以其金行,土地寒涼故也。遷於冀,晉徙治此。王隱《晉書》曰:涼州有龍形,故曰臥龍城,南北七裏。東西三裏,本匈奴所築也。及張氏之世居也,又增築四城,箱各千步。東城殖園果,命曰講武場,北城殖園果,命曰玄武圃,皆有宮殿。中城內作四時宮,隨節遊幸,並舊城為五。街衢相通,二十二門。大繕宮殿觀閣,采綺妝飾,擬中夏也。其水側城北流,注馬城河,河水又東北,清澗水入焉,俗亦謂之為五澗水也。水出姑臧城東,而西北流注馬城河。
    河水又與長泉水合,水出姑臧東揟次縣王莽之播德也。西北曆黃沙阜,而東北流注馬城河,又東北逕宣威縣故城南,又東北逕平澤、晏然二亭東,又東北逕武威縣故城東。漢武帝太初四年,匈奴渾邪王殺休屠王,以其眾置武威縣,武威郡治。王莽更名張掖。《地理誌》曰:穀水出姑臧南山,北至武威入海,屈此水流兩分,一水北入休屠澤,俗謂之為西海;一水又東逕一百五十裏入豬野。世謂之東海,通謂之都野矣。
    合離山在酒泉會水縣東北。
    合黎山也。
    流沙地在張掖居延縣東北。
    居延澤在其縣故城東北。《尚書》所謂流沙者也。形如月生五日也。弱水入流沙,流沙,沙與水流行也。亦言出鍾山,西行極崦嵫之山,在西海郡北。山有石赤、白色,以兩石相打,則水潤。打之不已,潤盡則火出,山石皆然,炎起數丈,逕日不滅。有大黑風,自流沙出奄之,乃滅,其石如初。言動火之事,發疾經年,故不敢輕近耳。流沙又逕浮渚,曆壑市之國,又逕於鳥山之東,朝雲國,西曆昆山,西南出於過瀛之山。《大荒西經》雲:西南海之外,流沙出焉,逕夏後開之東開上三嬪於天,得《九辯》與《九歌》焉。又曆員丘不死山之西,入於南海。
    三危山在敦煌縣南。
    《山海經》曰:三危之山,三青鳥居之。是山也,廣圓百裏。在鳥鼠山西,即《尚書》所謂竄三苗於三危也。《春秋傳》曰:允姓之奸,居於瓜州。瓜州,地名也。杜林曰:敦煌,古瓜州也。州之貢物,地出好瓜,民因氏之。瓜州之戎並於月氏者也。漢武帝後元年,分酒泉置,南七裏有鳴沙山,故亦曰沙州也。
    朱圉山在天水北,冀城南。
    即冀縣,山有石鼓,《開山圖》謂之天鼓山。九州害起則鳴,有常應。又雲:石鼓山有石鼓,於星為河鼓,星動則石鼓鳴,石鼓鳴則秦土有殃。鳴淺殃萬物,鳴深則殃君王矣。
    岷山在蜀郡湔氐道西。
    《漢書》以為瀆山者也。
    熊耳山,在弘農盧氏縣東。
    是山也。穀水出其北林也。
    荊山在南郡臨沮縣東北。
    東條山也。
    卞和得玉璞於是山,楚王不理,懷璧哭於其下,王後使玉人理之,所謂和氏之玉焉。
    內方山在江夏竟陵縣東北。
    《禹貢》注章山也。
    大別山在廬江安豐縣西南。
    外方山,嵩高是也。
    桐柏山在南陽平氏縣東南。
    陪尾山在江夏安陸縣東北。
    衡山在長沙湘南縣南。
    禹治洪水,血馬祭衡山,於是得金簡玉字之書。按省玉字。得通水理也。
    九江地在長沙下巂,縣西北。
    雲夢澤在南郡華容縣之東。
    東陵地在廬江金蘭縣西北。
    敷淺原地在豫章曆陵縣西。
    彭蠡澤在豫章彭澤縣西北。
    《尚書》所謂彭蠡既豬,陽鳥攸居也。
    中江在丹陽蕪湖縣西南,東至會稽陽羨縣,入於海。
    震澤在吳縣南五十裏。
    北江在毗陵北界,東入於海。
    嶧陽山在下邳縣之西。
    羽山在東海祝其縣南也。
    縣即王莽之猶亭也。《尚書》殛鯀於羽山,謂是山也。山西有羽淵,禹父之所化,其神為黃能以入淵矣。故《山海經》曰:洪水滔天,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殺鯀羽郊者也。
    陶丘在濟陰定陶縣之西南。
    陶丘,丘再成也。
    菏澤在定陶縣東。
    雷澤在濟陰成陽縣西北。
    菏水在山陽湖陸縣南。
    蒙山在太山蒙陰縣西南。
    大野澤在山陽钜野縣東北。
    大邳地在河南成皋縣北。
    《爾雅》曰:山一成謂之邳,然則大邳山名,非地之名也。
    明都澤在梁郡睢陽縣東北。
    益州沱水在蜀郡汶江縣西南。其一在郫縣西南,皆還入江。
    荊州沱水在南郡枝江縣。
    三澨池在南郡邔縣之北,《尚書》曰:導漢水過三澨。《地說》曰:沔水東行過三澨,合流觸大別山陂,故馬融、鄭玄、王蕭、孔安國等,鹹以為三澨,水名也。許慎言:澨者,埤增水邊土,人所止也。按《春秋左傳》曰:文公十有六年,楚軍次於句澨,以伐諸庸。宣公四年,楚令尹子越師於漳澨。定公四年,左司馬戍敗吳師於雍澨。昭公二十三年,司馬薳越縊於蓬澨。服虔或謂之邑,又謂之地。京相璠杜預亦雲:水際及邊地名也。今南陽、淯陽二縣之間,淯水之濱,有南澨、北澨矣。而諸儒之論,水陸相半,又無山源出處之所,津途關路,惟鄭玄及劉澄之言在竟陵縣界。《經》雲邔縣北沱,然沱流多矣,論者疑焉,而不能辨其所在。
    右《禹貢山水澤地所在》凡六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