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自序:享受生命裏的無上美妙(1)

字數:4687   加入書籤

A+A-




    ,最快更新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
    一天下午,好友張楠來訪。
    一壺清香四溢的鐵觀音茶,當然事先就已準備好。
    寒喧間,張楠忽然說道:“請教一個問題:什麽是‘南無阿彌陀佛’?”
    她知道我是學佛的,所以這樣問我。
    “什麽是‘南無阿彌陀佛’?”
    簡單地說,“南無”正確的讀音應為“那摩”,是印度梵語namo的音譯。“南無”是“皈依、禮敬”的意思。那麽,“阿彌陀佛”呢?“阿彌陀”也是音譯,是“無量光明、無量壽命”的意思,“佛”也稱“佛陀”,是無上覺悟者的意思。連起來,“南無阿彌陀佛”就是:皈依禮敬有著無量光明和無量壽命的無上覺悟者。
    不過,以上所說的這些,還隻是世俗意義上的解釋。確切地講,“南無阿彌陀佛”這一句,至少有三種含義:世俗義、功德無量義和不可說義。一是世俗義,如上所說。二是功德無量義,意思是說,“若人恭敬心,入於塔廟中;一聲南無佛,皆共成佛道”。就是說,如果有這麽一個人,他一心恭敬地口誦“南無佛”,就已經種下成佛的種子,成佛就隻是早晚的事情了。三是不可說義,既然不可說,當然也就無法說了,意思就是讓人各自參究證悟了。
    按照通常的說法,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裏的佛。在佛教經典《阿彌陀經》裏是這樣描述的:
    那時,釋迦牟尼佛告訴他的大弟子舍利弗說:“從我們這個世界的西方,越過十萬億佛國淨土,有一個世界名叫”極樂世界”,這塊土地上也有位佛陀,佛號名稱”阿彌陀”,如今正在那裏演說佛法。舍利弗啊,那塊土地什麽原因名叫”極樂”呢?因為啊,那個佛國的眾生們啊,沒有眾多的苦惱,隻有享受不盡的歡樂,所以就叫”極樂世界”。”
    在佛教裏,向來有著“三千大千世界”的說法。也就是說,由太陽和月亮所照的範圍為一個世界。一千個世界合稱為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合稱為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合稱為大千世界,總合起來就是“三千大千世界”。
    我們現在所生活的這個世界,被稱為“娑婆世界”。“娑婆世界”的“娑婆”是“堪忍”和“缺憾”的意思。就是說“娑婆世界”是一個難堪忍受的地方,一個充滿了缺陷、遺憾、煩惱和痛苦的地方。
    位於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西方呢,有一個世界叫作“極樂世界”。與苦難遍布的“娑婆世界”相反,“極樂世界”則是一個“沒有眾多的苦惱,隻有享受不盡的歡,一個世界裏隻能有一位佛陀。阿彌陀佛就是極樂世界裏的佛陀。
    位於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東方呢,有一個世界叫作“淨琉璃世界”。這裏的“琉璃”,又稱“天青寶”,是一種能夠發出蔚藍色光芒的寶物,寓意“淨琉璃世界”是一個光明遍照而無病無災的康樂世界。這個世界裏的佛陀就是“藥師佛”,全稱“藥師琉璃光王佛”。如果說人們禮敬阿彌陀佛的目的,是為了超度亡靈或臨終往生極樂世界的話,那麽,人們禮敬供養藥師佛,則是為了祈求能夠消除現世的一切災難、愁苦和疾病。換句話說,信佛的人們不光祈求來世的極樂,同樣地也祈求著現世的健康安樂。
    公元2003年的春天,我在河北省趙縣的柏林禪寺裏住過一段時間。在那裏,寺廟裏的人們,包括出家的僧人,準備出家的行者,以及做義工的在家人,每天除了日常的生活雜務外,就是要進行早晚各一次的集體誦經。
    這早晚各一次的誦經活動,是僧人們每天所必須要做的功課,通常被稱為“早課”和“晚課”。一般來說,在早課結束時,人們就會齊聲誦念“南無消災延壽藥師佛”,以祈求現世活著的人們都能夠健康長壽。而在晚課結束時,則會誦念“南無阿彌陀佛”,以超度亡靈並祈求臨終能夠往生到極樂世界。
    公元2003年春天的柏林禪寺,和那些虔誠的人們生活在一起的日子,是我終生都會難忘的一段美好回憶。
    公元2003年春天的柏林禪寺,在可容納一千多人的莊嚴雄偉的萬佛樓裏,在寺院方丈明海法師的主持下,我與數百人一道參加了皈依三寶的儀式。我和其中的一些人並受持五戒。從那一天起,我就正式地成為一名佛教信徒,一種清淨安詳的生活就此拉開了帷幕。
    記得當時,我還特地寫信給北京的朋友們,讓他們一同分享我的喜悅。我在信中,還向他們介紹了“三寶”和“五戒”的內容。
    什麽是“三寶”呢?簡單地說,三寶就是指“佛、法、僧”。具體一些說,三寶有“化相三寶、住持三寶和自性三寶”之分。化相三寶裏的佛寶專指佛陀,法寶是佛陀演說的正法,僧寶是專指佛陀在世時的弟子們。住持三寶裏的佛寶是指用各種材料製成的佛像,法寶是指各種材料製成的佛經,僧寶是現在出家專事修行的僧團。
    最令人不可思議的是,按禪宗六祖惠能大師的說法,“三寶”其實就是“自性三寶”的意思。也就是說,“佛”即是“覺”,“法”即是“正”,“僧”即是“淨”。
    如果一個人能夠自己皈依自己的覺性,能夠做到不被邪見所迷惑,能夠知足常樂,能夠遠離一切虛名浮利,能夠自己做主而而絕不動搖。那麽,這個人就可以被稱作是具備了福德與智慧的尊者。也就是說,每個人自己的覺性,其實就是“佛性”。皈依了自己的覺性,實質上就是真正的皈依“佛”。
    如果一個人能夠自己皈依真實、正確而實實在在的法,能夠做到念念不生邪見,能夠平等對待一切事物,能夠遠離一切貪念和妄想執著。那麽,這個人就可以被稱作是不受欲望束縛的尊者。也就是說,體現了事物本來真相的正確知識和見解,才是真正的“法”。
    如果一個人能夠皈依自己內心的本來清淨,能夠不被一切世間的塵勞和愛欲所汙染,能夠保持自己與生俱來的純粹天性。那麽,這個人就可以被稱作是值得眾人推崇和愛戴的尊者。
    “佛”是“佛陀”的簡稱,意思就是“覺悟者”。與其他宗教所根本不同的是,佛陀並非是宇宙萬物的主宰,並非萬能的上帝或真主。
    在佛陀的教導中,最重要的一個內容就是“諸法皆空”,並不承認有這樣一個無所不能的主宰存在。也就是說,佛陀隻是一個徹底地洞察了宇宙人生真相的覺悟者,是為人們指明正確的人生道路、幫助人們從苦難中解脫出來的一位偉大的導師:“如來唯導師,汝自得覺悟”。
    佛陀為人們指出人生正確的道路,一條通向安祥和喜悅的道路。但是,決定權仍然在每個人手裏,每個人的命運其實是由自己來決定的,是由每個人自己的意識和行為來決定的。
    “法”是“正知正覺的法”,也就是佛陀在菩提樹下所證悟到的無上正法。“法”也有直接音譯成“達摩”或“達磨”的。實際上,佛教的本意,並非我們所習慣意義上的“宗教”,而是“佛法”,也就是佛陀所覺悟到的宇宙萬事萬物的真相。
    什麽樣的真相呢?就是“緣起性空”!
    簡單地說,就是“諸法因緣生,緣盡法還滅”。也就是說,整個宇宙間的萬事萬物,乃至生命的種種,都是由各種條件和各種關係形成的,並不存在一個真正不壞的實體。當然也就不存在一個萬能的造物主。離開了這些條件和關係,就沒有任何一個事物和生命的存在。
    比方說,我們現在看到的這本書,其實是由許多紙張和油墨,加上印刷廠的機器印刷和裝訂而成的。沒有紙張和油墨,就沒有書的存在。說到底,書隻是紙張和油墨,加上印刷過程的一個臨時和合物。等到書過了有效使用期,被回收起來化成紙槳,原來的書也就消失了。生命的真相是如此,宇宙間的萬事萬物也是這個道理。這就是“佛法”的真諦:諸法本來畢竟空。
    按照原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先生的介紹:“佛教對這個‘法’字的解釋是:任持自性,軌生物解。”這就是說,每一事物必然保持它自己特有的性質和相狀,有它一定的規則,使人看到便可以了解是何物。例如水,它保持著它的濕性,它有水的一定規則,使人一見便生起水的了解;反過來說,如果一件東西沒有濕性,它的規則不同於水的規則,便不能生起水的了解。所以佛教把一切事物都叫做‘法’。佛經中常見到的‘一切法’、‘諸法’字樣,就是‘一切事物’或‘宇宙萬有’的意思。”
    “僧”的原意是音譯的“僧伽”,意思為“和合眾”,是指三人或四人以上按照“六和”的基本原則一同修行的團體。“六和”就是“戒和、見和、利和、身和、口和、意和”。
    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遵守共同的戒律(戒和),見解一致的共同修養(見和),平等受用合法的財物(利和),生活上互相照顧(身和),言語上互相勸善止過(口和),思想上彼此友愛敬重(意和)”。“六和”其實是保證團體生活能夠和諧一致的基本法則。
    應該特別強調的是,佛教的“三寶”其實是三位一體不可分割的。絕對不能把它們分開來單獨地看待。你不能說我信佛,但我不信佛法,不信僧伽。這是講不通的。說得直截了當些,佛教的根本就是佛法,佛陀所覺悟而教化眾生的正法。而佛法的具體體現就是僧伽。又因為僧伽的存在,我們才得以了解佛陀及佛法。
    佛是覺悟無上正法的福德圓滿者,是最終徹底的無上覺悟者。佛陀所覺悟的“法”就是“緣起法”,這個“緣起法”就是無上的正法。“因為佛說過:”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即見佛””。而以佛法活生生的“清淨相”來示現世間的就是僧伽。
    據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和尚與哲學家》一書中介紹,作者之一的馬蒂厄·裏卡爾和尚,當年他之所以對佛教產生興趣,就是因為還在理工學院上學時,有次他在一個電影剪輯課上,看到了有關西藏大師(喇嘛)們的紀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