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論語雍也(1)

字數:8673   加入書籤

A+A-




    ,最快更新論語 !
    孔子
    【本篇引語】
    本篇共包括30章。其中著名文句有:“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vk 樂之者”;“敬鬼神而遠之”;“己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本篇裏有數章談到顏回,孔子對他的評價甚高。此外,本篇還涉及到“中庸之道”、“恕”的學說、“文質”思想,同時,還包括如何培養“仁德”的一些主張。
    【原文】
    6.1 子曰:“雍也可使南麵。”
    【譯文】
    孔子說:“冉雍這個人,可以讓他去做官。”
    【評析】
    古代以麵向南為尊位,天子、諸侯和官員聽政都是麵向南麵而坐。所以這裏孔子是說可以讓冉雍去從政做官治理國家。在《先進》篇裏,孔子將冉雍列在他的第一等學科“德行”之內,認為他已經具備為官的基本條件。這是孔子實行他的“學而優則仕”這一教育方針的典型事例。
    【原文】
    6.2 仲弓問子桑伯子1。子曰:“可也,簡2。”仲弓曰:“居敬3而行簡4,以臨5其民,不亦可乎?居簡而行簡,無乃6大7簡乎?”子曰:“雍之言然。”
    【注釋】
    1桑伯子:人名,此人生平不可考。
    2簡:簡要,不煩瑣。
    3居敬:為人嚴肅認真,依禮嚴格要求自己。
    4行簡:指推行政事簡而不繁。
    5臨:麵臨、麵對。此處有“治理”的意思。
    6無乃:豈不是。
    7大:同“太”。
    【譯文】
    仲弓問孔子:子桑伯子這個人怎麽樣。孔子說:“此人還可以,辦事簡要而不煩瑣。”仲弓說:“居心恭敬嚴肅而行事簡要,像這樣來治理百姓,不是也可以嗎?(但是)自己馬馬虎虎,又以簡要的方法辦事,這豈不是太簡單了嗎?”孔子說:“冉雍,這話你說得對。”
    【評析】
    孔子方張辦事簡明扼要,不煩瑣,不拖拉,果斷利落。不過,任何事情都不可太過分。如果在辦事時,一味追求簡要,卻馬馬虎虎,就有些不夠妥當了。所以,孔子聽完仲弓的話以後,認為仲弓說得很有道理。
    【原文】
    6.3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1,不貳過2,不幸短命死矣3。今也則亡4,未聞好學者也。”
    【注釋】
    1不遷怒:不把對此人的怒氣發泄到彼人身上。
    2不貳過:“貳”是重複、一再的意思。這是說不犯同樣的錯誤。
    1歲。
    4亡:同“無”。
    【譯文】
    魯哀公問孔子:“你的學生中誰是最好學的呢?”孔子回答說:“有一個叫顏回的學生好學,他從不遷怒於別人,也從不重犯同樣的過錯。不幸短命死了。現在沒有那樣的人了,沒有聽說誰是好學的。”
    【評析】
    這裏,孔子極為稱讚他的得意門生顏回,認為他好學上進,自顏回死後,已經沒有如此好學的人了。在孔子對顏回的評價中,他特別談到不遷怒、不貳過這兩點,也從中可以看出孔子教育學生,重在培養他們的道德情操。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
    【原文】
    6.4 子華1使於齊,冉子2為其母請粟3。子曰:“與之釜4。”請益。曰:“與之庾5。”冉子與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6急不濟富。”
    【注釋】
    1子華:姓公西名赤,字子華,孔子的學生,比孔子小42歲。
    2冉子:冉有,在《論語》書中被孔子弟子稱為“子”的隻有四五個人,冉有即其中之一。
    3粟:在古文中,粟與米連用時,粟指帶殼的穀粒,去殼以後叫做米;粟字單用時,就是指米了。
    4釜:音fu,古代量名,一釜約等於六鬥四升。
    5庾:音yu,古代量名,一庾等於二鬥四升。
    6周:周濟、救濟。
    【譯文】
    子華出使齊國,冉求替他的母親向孔子請求補助一些穀米。孔子說:“給他六鬥四升。”冉求請求再增加一些。孔子說:“再給他二鬥四升。”冉求卻給他八十斛。孔子說:“公西赤到齊國去,乘坐著肥馬駕的車子,穿著又暖和又輕便的皮袍。我聽說過,君子隻是周濟急需救濟的人,而不是周濟富人的人。”
    【評析】
    孔子主張“君子周急不濟富”,這是從儒家“仁愛”思想出發的。孔子的“愛人”學說,並不是狹隘的愛自己的家人和朋友,而帶有一定的普遍性。但他又認為,周濟的隻是窮人而不是富人,應當“雪中送炭”,而不是“錦上添花”。這種思想符合於人道主義。
    【原文】
    6.5 原思1為之宰2,與之粟九百3,辭。子曰:“毋,以與爾鄰裏鄉黨4乎!”
    【注釋】
    1原思:姓原名憲,字子思,魯國人。孔子的學生,生於公元前515年。孔子在魯國任司法官的時候,原思曾做他家的總管。
    2宰:家宰,管家。
    3九百:沒有說明單位是什麽。
    4鄰裏鄉黨:相傳古代以五家為鄰,25家為裏,12500家為鄉,500家為黨。此處指原思的同鄉,或家鄉周圍的百姓。
    【譯文】
    原思給孔子家當總管,孔子給他俸米九百,原思推辭不要。孔子說:“不要推辭。(如果有多的,)給你的鄉親們吧。”
    【評析】
    以“仁愛”之心待人,這是儒家的傳統。孔子提倡周濟貧困者,是極富同情心的做法。這與上一章的內容可以聯係起來思考。
    【原文】
    6.6 子謂仲弓,曰:“犁牛1為之騂且角2。雖欲勿用3,山川4棒舍諸5?”
    【注釋】
    1犁牛:即耕牛。古代祭祀用的牛不能以耕農代替,係紅毛長角,單獨飼養的。
    2騂且角:騂:音xin,紅色。祭祀用的牛,毛色為紅,角長得端正。
    3用:用於祭祀。
    4山川:山川之神。此喻上層統治者。
    5其舍諸:其,有“怎麽會”的意思。舍,舍棄。諸,“之於”二字的合音。
    【譯文】
    孔子在評論仲弓的時候說:“耕牛產下的牛犢長著紅色的毛,角也長得整齊端正,人們雖想不用它做祭品,但山川之神難道會舍棄它嗎?”
    【評析】
    孔子認為,人的出身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在於自己應有高尚的道德和突出的才幹。隻要具備了這樣的條件,就會受到重用。這從另一方麵也說明,作為統治者來講,選拔重用人才,不能隻看出身而拋棄賢才,反映了舉賢才的思想和反對任人唯親的主張。
    【原文】
    6.7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1不違仁,其餘則日月2至焉而已矣。”
    【注釋】
    1三月:指較長的時間。
    2日月:指較短的時間。
    【譯文】
    孔子說:“顏回這個人,他的心可以在長時間內不離開仁德,其餘的學生則隻能在短時間內做到仁而已。”
    【評析】
    顏回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他對孔子以“仁”為核心的思想有深入的理解,而且將“仁”貫穿於自己的行動與言論當中。所以,孔子讚揚他“三月不違仁”,而別的學生“則日月至焉而已。”
    【原文】
    6.8 季康子1問:“仲由可使從政也與?”子曰:“由也果2,於從政乎何有?”曰:“賜也可使從政也與?”曰:“財也達3,於從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從政也與?”曰:“求也藝4,於從政乎何有?”
    【注釋】
    1季康子:他在公元前492年繼其父為魯國正卿,此時孔子正在各地遊說。8年以後,孔子返回魯國,冉求正在幫助季康子推行革新措施。孔子於是對此三人做出了評價。
    2果:果斷、決斷。
    3達:通達、順暢。
    4藝:有才能技藝。
    【譯文】
    季康子問孔子:“仲由這個人,可以讓他管理國家政事嗎?”孔子說:“仲由做事果斷,對於管理國家政事有什麽困難呢?”季康子又問:“端木賜這個人,可以讓他管理國家政事嗎?”孔子說:“端木賜通達事理,對於管理政事有什麽困難呢?“又問:“冉求這個人,可以讓他管理國家政事嗎?”孔子說:“冉求有才能,對於管理國家政事有什麽困難呢?”
    【評析】
    端木賜、仲由和冉求都是孔子的學生,他們在從事國務活動和行政事務方麵,都各有其特長。孔子所培養的人才,就是要能夠輔佐君主或大臣從事政治活動。在本章裏,孔子對他的三個學生都給予較高評價,認為他們已經具備了擔任重要職務的能力。
    【原文】
    6.9 季氏使閔子騫1為費2宰,閔子騫曰:“善為我辭焉!如有複我3者,則吾必在汶上4矣。”
    【注釋】
    1閔子騫:姓閔名損,字子騫,魯國人,孔子的學生,比孔子小15歲。
    2費:音mi,季氏的封邑,在今山東費縣西北一帶。
    3複我:再來召我。
    4汶上:汶,音wen,水名,即今山東大汶河,當時流經齊、魯兩國之間。在汶上,是說要離開魯國到齊國去。
    【譯文】
    季氏派人請閔子騫去做費邑的長官,閔子騫(對來請他的人)說:“請你好好替我推辭吧!如果再來召我,那我一定跑到汶水那邊去了。”
    【評析】
    宋代人儒朱熹對閔子騫的這一做法極表讚賞,他說:處亂世,遇惡人當政,“剛則必取禍,柔則必取辱,”即硬碰或者屈從都要受害,又剛又柔,剛柔相濟,才能應付自如,保存實力。這種態度才能處亂世而不驚,遇惡人而不辱,是極富智慧的處世哲學。
    【原文】
    6.10 伯牛1有疾,子問之,自牖2執其手,曰:“亡之3,命矣夫4,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注釋】
    1伯牛:姓冉名耕,字伯牛,魯國人,孔子的學生。孔子認為他的“德行”較好。
    2牖:音you,窗戶。
    3亡夫:一作喪夫解,一作死亡解。
    4夫:音fu,語氣詞,相當於“吧”。
    【譯文】
    伯牛病了,孔子前去探望他,從窗戶外麵握著他的手說:“喪失了這個人,這是命裏注定的吧!這樣的人竟會得這樣的病啊,這樣的人竟會得這樣的病啊!”
    【原文】
    6.11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1食,一瓢飲,在陋巷2,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3。賢哉回也。”
    【注釋】
    1簞:音dan,古代盛飯用的竹器。
    2巷:此處指顏回的住處。
    3樂:樂於學。
    【譯文】
    孔子說:“顏回的品質是多麽高尚啊!一簞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屋裏,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窮困清苦,顏回卻沒有改變他好學的樂趣。顏回的品質是多麽高尚啊!”
    【評析】
    本章中,孔子又一次稱讚顏回,對他作了高度評價。這裏講顏回“不改其樂”,這也就是貧賤不能移的精神,這裏包含了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道理,即人總是要有一點精神的,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斷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頓也自得其樂。
    【原文】
    6.12 冉求曰:“非不說1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2。”
    【注釋】
    1說:音yue,同悅。
    2畫:劃定界限,停止前進。
    【譯文】
    冉求說:“我不是不喜歡老師您所講的道,而是我的能力不夠呀。”孔子說:“能力不夠是到半路才停下來,現在你是自己給自己劃了界限不想前進。”
    【評析】
    從本章裏孔子與冉求師生二人的對話來看,冉求對於學習孔子所講授的理論產生了畏難情緒,認為自己的能力不夠,在學習過程中感到非常吃力。但孔子認為,冉求並非能力的問題,而是他思想上的畏難情緒做怪,所以對他提出批評。
    【原文】
    6.13 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
    【譯文】
    孔子對子夏說:“你要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
    【評析】
    在本章中,孔子提出了“君子儒”和“小人儒”的區別,要求子夏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君大儒”是指地位高貴、通曉禮法,具有理想人格的人;“小人儒”則指地位低賤,不通禮儀,品格平庸的人。
    【原文】
    6.14 子遊為武城1宰。子曰:“女得人焉爾2乎?”曰:“有澹台滅明3者,行不由徑4,非公事,未嚐至於偃5之室也。”
    【注釋】
    1武城:魯國的小城邑,在今山東費縣境內。
    2焉爾乎:此三個字都是語助詞。
    3澹台滅明:姓澹台名滅明,字子羽,武城人,孔子弟子。
    4徑:小路,引申為邪路。
    5偃:言偃,即子遊,這是他自稱其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