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24)

字數:6666   加入書籤

A+A-




    ,最快更新首楞嚴經疏 !
    爾時世尊。普告眾中諸大菩薩及諸漏盡大阿羅漢。汝等菩薩及阿羅漢。生我法中得成無學。吾今問汝。最初發心悟十八界。誰為圓通從何方便入三摩地 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名生我法。向下雖有二十五門。諸聖入道總而攝之不離十八。故舉以問令各。敘述 三諸聖各說證門五。一滅塵合覺證六。一憍陳如三。一遇佛獲悟
    憍陳那五比丘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在鹿苑及於雞園。觀見如來最初成道。於佛音聲悟明四諦 憍陳那姓也。此雲火器。其先事火。從此命族。五比丘者。初佛棄國入山修道。淨飯乃命家族三人。一阿濕婆。二跋提。三摩訶男拘利。舅氏二人。一憍陳那。二十力迦葉。敕令隨衛。五人銜命。後各舍去。在鹿園中共修異道。佛得果已思度何人。此五於我先曾營衛。即往為彼三轉法輪。問言解否。陳那先答已解已知。諸天在空亦言其解。故佛命彼名阿若多。阿若多者此雲解也。或言已知。雞園精舍名也 二正陳悟旨
    佛問比丘。我初稱解。如來印我名阿若多。妙音密圓。我於音聲得阿羅漢 雖悟四諦。複了音聲本常微密圓滿未曾生滅唯一覺性。此則了音聲性空唯如來藏。故雲妙音密圓。此經所明圓通法門。唯取實證。則不可約隨相而一解。下文如來敕文殊言。二十五無學。皆言修習真實圓通。彼等修行。實無優劣。前後差別。故知此文正是入音聲慧法門。了聲實相也 三結酬所問
    佛問圓通。如我所證。音聲為上 如文 二優波尼沙陀三。一值佛顯悟
    優波尼沙陀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亦觀佛最初成道。觀不淨相。生大厭離。悟諸色性 亦雲優波尼殺曇。此言近少。或雲塵性。謂微塵是色之近少分也。因觀不淨白骨微塵。故以為名。由多貪欲。故作此觀以為對治。複了色塵本如來藏。故雲悟諸色性正二陳悟旨二。一觀成得道
    以從不淨白骨微塵歸於虛空。空色二無。成無學道 初作不淨想。後入骨鎖觀。皆為治貪。複因骨鎖。入析色明空。複因此空。見色實相悟中道理。色之與空唯一實性。故雲空色二無 二重指釋成
    如來印我名尼沙陀。塵色既盡。妙色密圓。我從色相得阿羅漢 從悟得名也。真善妙色即畢竟空。相盡性顯。悟如來藏周遍法界。故曰密圓成於無學 三結酬所問
    佛問圓通。如我所證。色因為上 三香嚴童子三。一敘承尊教
    香嚴童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聞如來教我諦觀諸有為相 觀香悟道。得童真位。名為童子。初佛總教。觀有為相。不的言香。如雲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二依教修觀三。一標觀境
    我時辭佛。宴晦清齋。見諸比丘燒沉水香。香氣寂然來入鼻中 我於向晦宴然安息在於靜室。清靜之室洗心之處。故名清齋。靜室聞香是有為相。即所觀境也 二正觀察二。一觀行
    我觀此氣非木非空。非煙非火。去無所著。來無所從 木空煙火。以理推窮非香生處。既來無因。去複何往。以何為香而馨我鼻。此別觀察香無生也 二觀益
    由是意銷發明無漏。如來印我得香嚴號 香既無生。複何分別。故雲意銷。分別不有。能所俱亡。真覺不動湛然常遍。塵垢既銷圓明淨妙。故號香嚴 三重釋成
    塵氣倏滅。妙香密圓。我從香嚴得阿羅漢 相盡歸如。真香妙發。一念不辨即登無學 三結酬所問
    佛問圓通。如我所證。香嚴為上 四藥王藥上三。一敘宿因
    藥王藥上二法王子並在會中五百梵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無量劫為世良醫。口中嚐此娑婆世界草木金石。名數凡有十萬八千。如是悉知苦酢鹹淡甘辛等味並諸和合俱生變異。是冷是熱有毒無毒悉能遍知 堪任補處。紹繼佛種令不斷故。名法王子。五百梵天是彼徒屬。未詳緣起。敘昔為醫能療眾疾嚐藥知味分別性用對治不差。昔既妙辯味塵。今亦因此發悟 二獲現悟二。一正陳悟旨
    承事如來。了知味性。非空非有。非即身心。非離身心。分別味因。從是開悟 觀味之因從何而有。空有身心若即若離俱無生處。了知即觀察也。無生處故。塵味寂然。分別即息。能所亡泯。二俱絕朕。唯是一味清淨寶覺。故雲從是開悟。即證無生忍也 二蒙印獲益
    蒙佛如來印我昆季藥王藥上二菩薩名。今於會中為法王子。因味覺明。位登菩薩 發覺明悟由了藥味。故印此人藥王藥上。登成也 三結酬所問
    佛問圓通。如我所證。味因為上 五跋陀婆羅三。一遇佛顯悟
    跋陀婆羅並其同伴十六開士。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等先於威音王佛聞法出家。於浴僧時。隨例入室。忽悟水因 跋陀婆羅雲賢護。準法華說。威音王佛有二萬億。相繼出世。此人初佛像法之中。為上慢者。毀常不輕。由是墮獄經於千劫。罪畢得出。值後威音出家獲悟也。隨例入洛。觀此水性了不可得。不從因生。故悟水因 二正陳悟旨二。一敘悟獲益
    既不洗塵。亦不洗體。中間安然得無所有。宿習無忘。乃至今時從佛出家令得無學 塵無自性。才生即滅。體是幻有。性相本空。水無所因。安然不動。三俱無得。孰為浴事。無始妄習頓然銷落。乃至今時得成無學 二重指釋成
    彼佛名我跋陀婆羅。妙觸宣明。成佛子住 由斯觀察。塵觸既盡。妙觸現前。得無生忍。名佛子住。以善能守護令妄不起令覺不動。名跋陀婆羅 三結酬所問
    佛問圓通。如我所證。觸因為上 因觸悟道。故雲觸因 六迦葉三。一敘遇勝緣三。一佛在依學
    摩訶迦葉及紫金光比丘尼等。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於往劫。於此界中有佛出世。名日月燈。我得親近聞法修學 摩訶迦葉雲大飲光氏。名畢缽羅。頭陀上行眾推無上。紫金光尼在家時婦。緣起如常。日月燈所便得親近聞法修行 二滅後遵承
    佛滅度後。供養舍利。然燈續明。以紫光金塗佛形像 室利羅雲如來體骨。然燈塗金皆是身金光耀之因。累劫皆爾。非止一佛。故得然也。經出別緣。各從一說 三由因感果
    自爾已來。世世生生。身常圓滿紫金光聚。此紫金光比丘尼等。即我眷屬。同時發心 如文 二正陳悟旨二。一陳觀行
    我觀世間六塵變壞。唯以空寂。修於滅盡。身心乃能度百千劫猶如彈指 六塵生滅是意家境。今觀此法。本自不生。今則無滅。以心生故種種法生。心滅故種種法滅。心不見心。無相可得。能所都寂。法性現前。身之與心本來不動。故令能度多劫如彈指也 二重釋成
    我以空法成阿羅漢。世尊說我頭陀為最。妙法開明。銷滅諸漏 塵法既空。妙法宣現。故獲無漏成無學果 三結酬所問
    佛問圓通。如我所證。法因為上 已上六人。依塵開悟
    首楞嚴義疏注經卷第五(之一)首楞嚴經義疏注經卷第五(之二)
    長水沙門子璿集
    二旋根歸性證五。一阿那律三。一敘悟因由
    阿那律陀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常樂睡眠。如來訶我為畜生類。我聞佛訶。啼泣自責七日不眠。失其雙目。世尊示我樂見照明金剛三昧 或阿泥樓豆。成阿[少/兔]樓馱。皆梵音小轉。此雲無滅。或雲如意。是佛堂弟。白飯之子。多樂睡眠。如來訶雲。咄咄胡為寐螄螺蚌蛤類。一睡一千年。不聞佛名字。故雲訶畜生類。常言半頭天眼。今雲金剛三昧。此顯實證。與昔不同。當以意得 二正陳悟旨
    我不因眼觀見十方。精真洞然如觀掌果。如來印我成阿羅漢 金剛三昧所發之用同佛見用。故雲精真洞然見十方也 三結酬所問
    佛問圓通。如我所證。旋見循元斯為第一 旋其妄見循彼真元。塵見既銷。精真洞發一切無礙。豈止障外細色而已 二周利盤特迦三。一敘其因由
    周利盤特迦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闕誦持。無多聞性。最初值佛聞法出家。憶持如來一句伽陀。於一百日。得前遺後。得後遺前。佛湣我愚。教我安居調出入息 周利盤特迦雲蛇奴。於路所生。或雲繼道。性多愚鈍。過去為大法師。善解經論。有徒五百。秘吝佛法不肯教人。後生暗鈍。以宿善故遇佛出家。五百比丘同教一偈。經九十日不得成就。為治散亂。教數息也 二正陳悟旨
    我時觀息。微細窮盡生住異滅諸行刹那。其心豁然得大無礙。乃至漏盡成阿羅漢。住佛座下。印成無學 初觀息風念念生滅。微細窮盡。生滅無從。息風既空心亡分別。豁然大悟一切無礙。此則豈唯對治散亂。亦乃見息實相矣 三結酬所問
    佛問圓通。如我所證。返息循空斯為第一 返生滅息。循無生空。從息發明斯為無上 三憍梵缽提三。一敘悟因由
    憍梵缽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有口業。於過去劫。輕弄沙門。世世生生有牛齝病。如來示我一味清淨心地法門。我得滅心入三摩地 亦雲笈房缽底。此雲牛齝。牛凡不食亦事虛哨。此人口相如牛之哨也。大論出緣與經有異。教觀舌根嚐味入道。當得心地一味法門。了味之知從此永滅。故雲滅心入三摩地 二正陳悟旨二。一敘觀行
    觀味之知非體非物。應念得超世間諸漏 觀此嚐味之根。不自體生。不他物生。各猶無生。共豈能有。緣中不得。非緣亦無。了味之知竟從何有。一根既爾。諸根亦然。由是應念得超諸漏 二敘觀益
    內脫身心。外遺世界。遠離三有如鳥出籠。離垢銷塵法眼清淨成阿羅漢。如來親印登無學道 根複故內脫。塵銷故外遺。內外既亡。孰為三有而可處耶。故雲遠離。想相為塵。識情為垢。二俱遠離得無生忍。故雲法眼清淨 三結答所問
    佛問圓通。如我所證。還味旋知斯為第一 旋妄根塵。歸真實相。心地法門一時開顯。此為第一 四畢陵伽婆蹉三。一敘悟因由
    畢陵伽婆蹉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初發心從佛入道。數聞如來說諸世間不可樂事。乞食城中。心思法門。不覺路中毒刺傷足。舉身疼痛 畢陵伽婆蹉雲餘習。呼恒河神為小婢。非是故心。由過去世為婆羅門我慢餘習耳。最初入道。聞佛所說世間苦空無常不淨都不可樂。因行乞食。思入此觀。忽遇苦緣。故雲疼痛 二正陳悟旨二。一敘觀行
    我念有知知此深痛。雖覺覺痛。覺清淨心無痛痛覺。我又思惟。如是一身寧有雙覺 念觀也。知覺也。因痛起觀。觀我此身。有於知覺覺此深痛。然雖起觀觀覺及痛。觀清淨心。無痛無覺。此根塵念慮妄身心有真淨心無。又更觀察痛覺之念淨心之覺。即成二覺。從何而有。一身二覺應成兩佛。故知此覺皆悉虛幻。清淨心中一無所得 二明得悟
    攝念未久。身心忽空。三七日中諸漏虛盡。成阿羅漢。得親印記發明無學 有所得心一念不起。名之為攝。當爾之際。能覺所覺能觀所觀一時俱寂。無分別智即得現前證無生忍。故雲身心忽空 三結答所問
    佛問圓通。如我所證。純覺遺身斯為第一 能觀所觀能痛所痛。寂無一法。故雲純覺遺身 五須菩提三。一敘宿悟
    須菩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曠劫來心得無礙。自憶受生如恒河沙。初在母胎即知空寂 須菩提雲空生。亦善現等。以生時現空心達於空常修空行。故以為名。既雲曠劫如恒河沙。便知空寂。豈止今日。方始證得 二明悟旨二。一悟但空
    如是乃至十方成空。亦令眾生證得空性 以修空觀了心空寂。一切依正自他染淨乃至十方由心變者。悉皆成空。自行既爾。亦令他人證得空性。此一向空未能具法。故雲但空 二悟中空
    蒙如來發性覺真空空性圓明。得阿羅漢。頓入如來寶明空海。同佛知見。印成無學。解脫性空我為無上 性覺真空即中道理。以空是如來藏。故滿足周遍具一切法。光明遍照法界性故。如摩尼寶隨意出生。如大溟渤深廣含攝。平等性智達解照了境智一如。名佛知見。雖證於空不為空縛。故雲解脫 三結答斯問
    佛問圓通。如我所證。諸相入非。非所非盡。旋法歸無。斯為第一 初以單空。空於諸相。故雲入非。次以重空。空於空相。故雲非盡。無亦空也。已上五人依根證入畢 三湛識循源證六。一舍利弗三。一敘宿悟
    舍利弗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曠劫來心見清淨。如是受生如恒河沙。世出世間種種變化。一見則通獲無障礙 舍利弗雲鹙子。亦雲身子。心見清淨。謂眼識發智。見世出世間一切諸法。無不通達根本元由。斯則得世俗智分別諸法。名為法眼 二明今悟二。一獲慧眼
    我於路中。逢迦葉波兄弟相逐宣說因緣。悟心無際 迦葉兄弟即三迦葉也。宣說因緣即三諦法。因說生解悟真空理得初果證。即慧眼也。餘處即說遇馬勝者。或同時所遇。非獨一人。經互舉耳。既聞因緣因緣即空。即獲慧眼見真諦理 二獲佛眼
    從佛出家。見覺明圓得大無畏。成阿羅漢。為佛長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 見覺明圓。即真覺妙明圓滿成就。從眼識顯。斯由如來開示妙法令我獲證。故雲從口從法 三結答問
    佛問圓通。如我所證。心見發光。光極知見。斯為第一 從於眼識發顯智光。智光極處即佛知見。即三智五眼一時具足。故名為極 二普賢菩薩三。一事佛發行
    普賢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已曾與恒沙如來為法王子。十方如來。教其弟子菩薩根者修普賢行。從我立名 行彌法界曰普。位鄰極聖曰賢。河沙佛所為法王子。諸佛弟子發我行者皆名普賢 二行成起用二。一指體略標
    世尊。我用心聞分別眾生所有知見 心聞即耳識發明也。從於耳識得真圓通。入法界理。生滅識滅寂滅現前。境智相冥一體無二。還於心聞起用。分別眾生知見。可發明者即現其身 二約機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