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3強勢型父親的楷模:撒切爾夫人之父
字數:2552 加入書籤
,最快更新好爸爸勝過富爸爸 !
第一篇第三章3強勢型父親的楷模:撒切爾夫人之父
可操作性:★★難度係數:★★★☆ 關鍵詞:堅持
孩子沒有什麽主見的時候,就需要爸爸來幫著拿主意。但是爸爸拿主意又會剝奪孩子自主選擇的機會,所以這種類型的教育比較適合一貫強勢的爸爸——那些很民主的爸爸是難以接受這樣的教育方式的,即便它操作起來很簡單。
著名的撒切爾夫人本名瑪格麗特?希達爾?撒切爾,1979年5月,她作為英國首位女首相遷入唐寧街10號時說:“我的一切成就都歸功於我父親對我的教育和培養。”
瑪格麗特的父親羅伯茨是英國小城的一家雜貨店店主。在瑪格麗特5歲生日那天,父親把她叫到跟前,對她說:“孩子你要記住:凡事要有自己的主見,用自己的大腦來判斷事物的是非,千萬不要人雲亦雲。”從此,羅伯茨著意把女兒培養成一個堅強獨立的孩子,當她7歲時,父親帶她到圖書館去,鼓勵她看三類書:人物傳記、曆史和政治書籍。
羅伯茨刻意為女兒創造一種節儉樸素、拚搏向上的家庭氛圍,因而瑪格麗特的早年生活清淡艱苦。他與女兒就各種問題進行辯論,以造就她機智沉著、語言犀利、充滿感染力和穿透力的雄辯才能。11歲時,瑪格麗特進入凱斯蒂女子學校。在辯論俱樂部的辯論會上,她的辯論思維敏捷、觀點獨到、講話準確、氣勢磅礴。
入學後,瑪格麗特發現她同學的生活是如此自由和豐富,他們一起在街上遊玩,一起做遊戲、騎自行車。星期天,他們又去春意盎然的山坡上野餐。幼小的瑪格麗特也幻想能有機會與同學們一起玩耍。有一次,她回家鼓起勇氣跟威嚴的父親說:“爸爸,我也想去玩。”羅伯茨臉色平靜地說:“你必須有自己的主見!不能因為你的朋友在做某件事情,你就也得去。你要自己決定你該怎麽辦,不要隨波逐流。”見她仍有怨氣,羅伯茨繼續說:“爸爸並不限製你的自由。而是你應該要有自己的判斷力,有自己的思想。現在是你學習知識的大好時光,如果你想和其他人一樣,沉迷於遊樂,那樣肯定會一事無成。我相信你有自己的判斷力,你自己做決定吧。”聽罷父親的話,小瑪格麗特不吱聲了。
羅伯茨常常在女兒身邊提醒,讓她擁有自己的主見和理想。正是羅伯茨對女兒獨立人格的培養,才使瑪格麗特從一個普通的女孩,最終成為一位連任三屆,執政12年的英國首相,而且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叱吒風雲、獨霸一方。
雖然父親一直強調“你自己來做決定”,但是“要有自己的思考,不要隨波逐流”的話語其實是在暗示小瑪格麗特,要控製自己的貪玩情緒,多多讀書學習。在同學們的回憶當中,撒切爾夫人上學的時候總是背著鼓鼓的書包,喜歡向老師提問。這種嚴謹好學的態度也許與她的年齡不太相稱,而她的父親她的要求,本身就要高出同齡人很多。
父親需要民主,但也不是說完全不能“強勢”。孩子自己的判斷能力有限,很多事情需要爸爸來幫著拿主意。撒切爾的父親堅持要將女兒推向一個獨立、謹慎、果斷的形象,正是因為他對這個目標充滿了信心,所以毫不讓步,一路強勢到底,最終得償所願。不能不說,這種強勢是險勝。
由於強勢的爸爸對孩子的負麵影響通常較大,有可能破壞孩子的積極性和自主性,所以爸爸在貫徹強勢原則的時候,一定要慎之又慎。即便是一貫來以強勢見長的父親,哪怕現在收到的效果還是不錯的,但也需要進行幾個方麵的反思:
1.你希望將孩子培養成為怎樣的人。
有的爸爸自己是矛盾的,他又想孩子能夠健健康康地成長,又想孩子能夠刻苦學習、廢寢忘食。有時候想要孩子快快樂樂地生活就好了,有時候又抱怨他沒有給自己爭氣,比不上同事的孩子出息。這樣的自相矛盾折磨的其實是孩子,“爸爸到底想要我怎樣”,很多孩子都會在心裏麵反複想這個問題,其實爸爸自己也沒有想好到底要培養出一個怎樣的孩子。一會兒向東一會兒向西,強勢就等於是在專橫。一旦爸爸有了明確的目標,相應的教育態度和方法就會簡單明了,也不會有讓孩子補習還是讓他休息這樣兩難的問題了。
2.在堅持自己的教育理念的過程中,想想孩子是否知道這是爸爸為了自己好,是爸爸在愛自己。最讓人惋惜的時候,就是爸爸的愛不能被孩子接納。明明這樣的良苦用心是為了孩子,但孩子卻覺得是爸爸為難他、故意刁難他。這樣的強勢等於是在懲罰孩子。當爸爸堅持己見的時候,也要和孩子談談心,告訴他爸爸為什麽一直這樣堅持。
任何過於具體自己的教育方向是有風險的,如果不是因為瑪格麗特年少時候有政治方麵的才華,羅伯茨的教育就很可能以失敗告終。所以要格外提醒這種效仿“強勢父親”的人,當你還沒有了解孩子的長處和愛好之前,一定要謹慎地幫助孩子確立今後的方向。就像後來瑪格麗特成為撒切爾夫人,成為一個母親以後,她也並不替孩子選擇發展的方向,但她堅持將自己從父親那裏得到的財富傳授給子女,她同樣要求他們做事情有自己的原則:
“我並不苛求我的孩子,對他們的教育嚴到中等程度就可以了。要教育孩子懂得是非,學會判斷,也要有紀律。孩子常常會沒完沒了地問問題,你要始終十分耐心地聽他說完,講明道理。教育孩子,關鍵不在於你在他們身上花了多少時間,而是在於你在這些時間裏對他們關心的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