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10被尊重的孩子更能自我成長

字數:2355   加入書籤

A+A-




    ,最快更新好爸爸勝過富爸爸 !
    第三篇第八章10被尊重的孩子更能自我成長
    著名的教育家蒙台梭利認為,自由是兒童可以不受任何人約束,不接受任何自上而下的命令或強製與壓抑,可以隨心所欲地做自己喜愛的活動。在壓抑的環境中成長的孩子無法展現他們的原來本性,就像被大頭針釘住了翅膀的蝴蝶標本,已失去生命的靈動。
    這裏所謂的給孩子自由,不同於放縱或無限製的自由。而是一種對生命的尊重和敬畏。
    放縱的行為,如任性、無理、暴力、不守秩序等,不僅會妨礙到他人,也會讓自己因此受到損失。如果一味地放縱孩子,他的行為很可能導致後來受到種種懲罰,反而不自由。用一時的自由換另一時的不自由,當然不是真正的自由。
    孩子在真正的自由空間中可以發揮出自己的潛力,可能是我們家長無法想到的。而這個自由環境的前提,就是爸爸和媽媽要尊重孩子。
    我們知道,西方人經常相互稱呼名字,可能孫子會直接叫爺爺的名字“喬治”,但這並不表示西方人不尊重孩子,他們其實比我們更注重對孩子的尊重。比如說,他們對孩子提問的時候,也先問一句:“我可以問你一個問題嗎?”而我們的父母,總是直接地表達自己的疑問,很少考慮過孩子願不願意回答。
    一家人出去聚會的時候,你詢問過孩子想要去哪裏、想吃什麽嗎?當宴請賓客的時候,你把孩子當成家族中的一分子來讓他行使主人的權利嗎?當孩子不喜歡上輔導班的時候,你聽取過他的理由嗎?有太多太多的小細節,都說明我們對孩子尊重的不夠。當一個人察覺到自己不被尊重的時候,他就很難有責任感、羞恥心、感恩之心、自信自重等等良好的情緒。
    為什麽我們不容易培養對孩子的尊重意識呢?歸根結底,還是因為我們對生命本身的能力不了解,或者不自信。
    很多人認為,孩子在出生之時如同一張白紙,需要父母將好的理念、知識傳授給他。這種觀點的另外一層含義就是,孩子本身不具有主觀能動性,父母決定了孩子將來的性格和能力。因而當一個家庭裏產生出一位傑出的人物——政治家、演員、科學家甚至隻是一個成績優秀的學生的時候,父母就非常積極地出書來講述自己培養孩子的經曆,還一再地在書中申明:“我的孩子非常普通,是我們一手將他帶向成功的”。這其實是一種變相的自誇,孩子成為家長炫耀的資本。這種書在市麵上並不少見,讀者數量也相當可觀。很多遇到困難的家長希望從中得到指點,在看完這樣的書以後,常常產生一種“我要教育出一個天才”的豪情,將自己過往生活的種種失意都化為一股改造人的動力,開始了對孩子全方位的“整改”。
    孩子的心靈真的是一張白紙嗎?如果是,那最初人類還在茹毛飲血、文明尚未成形的時候,“尊貴”、“同情”這些概念是怎樣一步一步出現在人類社會中的?
    一粒種子在還沒有成熟的時候,不能發芽抽苗,但是一旦它完全成熟以後,就能夠利用空氣水分,長成一棵大樹。同樣,當孩子在母親體內成長的時候,還是一個不健全的“人”,大腦和器官都在向適應外界環境的方向發展,一旦十月懷胎滿期,孩子從母親體內分娩出來,他其實就具備了學習、思考的物質條件。他需要的就不是簡單地灌輸知識,而是父母給他提供“陽光”、“空氣”和“土壤”,讓他按照自己的規律成長起來。
    剛剛出生的幼蝶必須吃到最嫩的葉子才能長大,而蝴蝶是不會給幼蝶喂食的,那蝴蝶怎樣保證孩子成活呢?雌蝶在合適的季節將卵產在樹杈中間,等到幼蝶破繭而出的時候,天生對光線的敏感直覺會引著它朝枝頭爬去,那時剛好是植物開始抽芽的時候,而枝頭的枝葉一定是最嫩最適合幼蝶食用的。但是對光線的敏感性並不會永遠伴隨蝴蝶,一旦它長大可以吃一般的葉子時,那種敏感性也就隨之消失了。
    剛生下來的嬰兒的各種反應能力都不輸於其他動物,這些反應的能力就如同幼蝶對光線的敏感性一樣,是一種成長的本能,也是成長的規律。既然我們從來不擔心孩子的身體不能長開,從來不擔心減掉的頭發不能再生,我們為什麽不相信孩子的心靈也有自然舒展、成熟的能力呢?
    有心理學家研究過,兒童在三歲前掌握得東西,成人需要三十六年的努力才能完成同等比例的知識量。如果不是兒童自身有成長的規律,哪個父母可以一字一句地教給孩子他所要掌握的知識。如果所有東西都隻是父母的教育成果,那人的說話時間可能要往後推到十歲甚至更遠。
    人的成長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心靈的成長過程,智力隻是心靈成長中的一個環節,它依附著心靈的成長。父母需要做的,就是去感覺孩子的成長規律,遵照這個規律來為他及時地提供成長的條件,讓他自然地成長起來。一旦孩子的規律遭到破壞,比如完全隻關注知識的積累,那麽孩子的心靈就會受到影響,他的整個發展都不會正常、健康,就像感情上沒有依托的貝多芬那樣。因而父母要做孩子心靈上的仆人,而不是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