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8章 陶淵明其實是個恐怖小說家

字數:4206   加入書籤

A+A-




    ,最快更新禁區左轉90度 !
    穀未素經過了千辛萬苦,最終還是沒找到桃花源,這很可悲,一般我們說“經曆了千辛萬苦”,最後都會有個柳暗花明的轉折,但人生並非如此。
    她隻身一人行車三千公裏來到羅布泊,甚至脫離了團隊,結果隻發現了兩三朵桃花。然而徐則達和cassie誤打誤撞,居然直接被“請”進了桃花源。
    桃花源美好至極。它的作者陶淵明,在我們的印象中是東晉末偉大的詩人、辭賦家,曾任江州祭酒,田園派詩人的代表……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這一章,我們先放一放穀未素和原男,放一放徐則達和cassie,放一放幹戈和他的團隊,對桃花源做一個小小的科普。
    接下來,摘編一段我的工作室小趙的文章——
    按照我的看法,關於陶淵明的定論應該被顛覆了——其實,他跟周德東是同行,是個恐怖小說家。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
    《桃花源記》作為初高中必背古詩詞,人們對它耳熟能詳的程度不言而喻,我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樣,看到前幾句話就已經自動腦補到最後一句——“後遂無問津者”了。
    然而,有個詞叫“細思極恐”,它說的不是一種狀態,而是一個規律——凡事隻要你細細琢磨,總能發現恐怖之處。現在我們就來“細思”一下《桃花源記》。
    翻開作者陶淵明的介紹,短短兩句話:擅長白描,文題省淨。我個人一直認為,白描才是最能擊中人心理的寫作手法,有兩句詩達到了極致:“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名詞羅列,蒼勁有力,兩幅畫卷已經在我們眼前展開了。大家都明白過猶不及的道理,某些國產懸疑電影經常大量使用血、恐怖的bgm、飛來飛去的骷髏,妄圖嚇到觀眾。效果我們也看到了,真的不如白描帶給我們的震撼大。
    那麽,陶淵明通過白描給我們展開了怎樣的恐怖畫卷呢?
    先說名字:《桃花源記》。
    日本有“黃泉國”的傳說,其中記載:父神伊邪納岐被追到黃泉的邊界,他從桃樹上摘下三隻桃子,等黃泉軍追上來的時候,把桃子扔向了他們……桃花與黃泉有著深層的聯係,中國也有桃木劍辟邪的說法。
    看看這一句:“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阡陌二字,均從阜,阜是土堆、土埂的意思,因此在古代,阡陌常常代指墳墓間的小路。關於雞犬,民間祭祀中,公雞血和黑狗血通常被看作辟邪之物。《捕蛇者說》中提到:“嘩然而駭者,雖雞狗不得寧焉。”每當有嚇人的場景出現,總會鬧得雞犬不寧。我一直想問,為什麽古人不說豬鴨不寧,不說大白鵝不寧,而偏偏提到雞和犬呢?難道這兩種動物真的是人類通向某種未知領域的媒介嗎?
    再看這句:“餘人各複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用一個詞來解釋——祭祖。
    相信很多人看過這樣一個恐怖故事——旅人趕夜路,遇到一個燈火通明的村莊,村民正在狂歡,他也加入了,喝酒吃肉好不快活。最後,旅人大醉,原地而睡,天亮之後醒來,發現自己躺在一片大規模的墓地裏,口鼻裏全是泥土和蛆蟲……故事很爛,但設想一下,如果它發生在恬靜而美好的桃花源裏呢?
    再看桃花源人對外麵世界的態度——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他們問現在是什麽朝代,連漢朝都不知道,更不要說魏晉了。
    “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他們告訴漁人,不要對外人講這裏的事情。
    到底是怎樣的空間與時間阻隔,能讓桃花源人保持“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網遊《魔獸世界》中有個概念——不同服務器的兩個人是無法交易的。如果你強行交易,係統會提醒你“你與該玩家不在同一個位麵”。位麵(planes)通常用來解釋多元宇宙的存在,每個位麵各有特性,多個位麵是多種不同世界的集合,這些世界之間有著錯綜複雜的聯係,除了很少幾個連接點以外,每個位麵事實上都是一個獨立的宇宙,有著自己的自然法則。
    明白了嗎?漁人與桃花源人,或者這麽說,桃花源人與當時的魏晉百姓,並不在同一個世界中。
    總結下來,揭開《桃花源記》的美好外表,其中可能是這樣一幅吊詭的畫麵——
    《桃花源記》是一位漁人誤入死人國的故事。一村人在黃泉中幸福地生活著,他們忘卻了自己已經在戰亂中慘死。在這裏,他們不再需要外界資源,也感覺不到時間的流逝。直到漁人誤入,才打破了這裏的平衡。
    “原來,我們已經死去這麽久了啊……”
    南陽劉子驥是當時品格高尚的人士,他聽說了桃花源,非常高興,計劃著前往尋找,最終未能成行,隨後因病去世了。如果說桃花源其實是黃泉一隅的話,那麽,劉子驥已經找到它了……
    我還看過這樣一個故事,叫做《桃花源外傳》,說《桃花源記》和《恐怖遊輪》一樣,講的是一個空間重疊的輪回的故事。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中男女無數,黃發垂髫怡然自樂。見漁人,大驚又釋然,宴客數天,語之曰:‘不足為外人道也。’
    “漁人出林忘誡,欲告之天下,嗔言囈語心中成。欲歸家,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
    “桃花深處桃花源,林盡水源便舍船,嗔言囈語若當道,不奈輪回一百年。”
    這和周德東的另一個小故事不謀而合,他是這麽寫的——
    我圍著一塊圓形的巨石繞圈,一個小孩在後麵笑嘻嘻地追我。那塊巨石很孤獨,四周是空蕩蕩的草地。我跑了十幾圈,回頭看,發現小孩不見了,四處找怎麽都找不到。不遠處坐著一個老太太,她說:你跑第四圈的時候,他就停下不追了,你去第四圈找找看。
    雖然文字展現的載體不同,但是反映的問題是相通的——麵對神秘的時間,麵對邏輯之外的事件,人類恐慌並無所適從。
    陶淵明出生於公元352年,周德東出生於公元1967年。他們竟然在思想上達到了一致,並通過文字記錄了下來!
    這條跨越了1300多年的時間長河,河兩岸的人居然能夠通過橋梁溝通!而文學就是這樣一座橋梁。
    文學太偉大了。
    網友們還有這樣一些腦洞:
    其實捕魚人和太守他們找到了桃花源。太守命令士兵殺光了那裏所有的人,並搶奪了他們全部的財寶。桃花被村民的鮮血染紅,再後來,血液凝固成了黑色,就成了一片黑色的桃花林。桃花源村民的怨念集結在黑色的桃花上,久久不能散去。為了保守秘密,太守殺掉了那個漁夫,並以士兵家人的生命來威脅士兵。所以,這段黑暗的曆史沒有任何記載。
    後來有個叫劉子驥的人來到了桃花源,已經是白骨累累,殘垣斷瓦,黑色的桃花盛開,隱隱約約地聽到村民的咒怨。劉子驥受到強烈刺激,所以他從桃花源出來沒多久就死了。
    或許桃花源是真實的,漁夫才是虛假的,或者陶淵明才是虛假的,再或者我們才是虛假的。
    正如我一直懷疑福爾摩斯是個幻想症患者。他離群索居,和骷髏頭為伍。他覺得那個骷髏頭或許是個和他性格互補的孤獨紳士,於是,他帶著幻想出來的紳士華生出生入死。迫於世俗的觀念,他甚至為華生創造了一位美麗獨特的妻子。多年之後,他終於承認了孤獨,忍痛捏造了一場永別……
    怎麽樣,看到這裏,你還覺得《桃花源記》是一個“通過對桃花源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現實生活的不滿”的故事嗎?
    我多想擁有一支巨大的喇叭,對著羅布泊,這樣我就可以把我的發現喊給穀未素聽了,喊給徐則達聽了,喊給cassie聽了。
    你知道,這不可能,他們在另一個“位麵”。
    你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