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兩個決定(2)

字數:3430   加入書籤

A+A-


    ,最快更新成為喬布斯 !
    “每個人都要帶兩台設備,一部手機,一部ipod,”庫埃拍著牛仔褲的兩個前口袋回憶道,“我們覺得可以把itunes加載到手機上,讓手機變得跟ipod一樣,這隻是一個軟件上的問題。我們研究了一下手機行業,在2004年年初決定跟摩托羅拉合作,當時摩托羅拉“刀鋒”係列手機獨霸手機市場,幾乎每個人都有一部。”摩托羅拉幾十年來一直是蘋果公司的重要供應商,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所有蘋果電腦用的都是摩托羅拉的微處理器;90年代中期以後,摩托羅拉與ibm合作設計了powerpc微處理器。2006年之前,麥金塔電腦一直采用powerpc微處理器。摩托羅拉承諾將為蘋果開發一係列內置itunes功能的全新手機,稱為rokr(音樂手機)。
    從一開始,rokr項目就極具爭議,原因很簡單:大部分蘋果員工不願意與其他公司合作。特別是托尼·法德爾領導的ipod硬件團隊更是無法忍受將“音樂手機”的開發權拱手讓給傳統手機行業。摩托羅拉展示的rokr開發計劃越詳細,他們就越確信授權摩托羅拉使用ipod和itunes軟件就是一個錯誤。雖然在過去,摩托羅拉的確打造出了漂亮的手機,但這家公司是不可能開發出能夠與ipod相媲美的軟件的。在蘋果公司的天才們看來,摩托羅拉的方案一無是處。這家伊利諾伊州的手機生產商將軟件功能拆分後分配給不同的團隊開發,比如聯係人目錄、短信功能和一個隻能顯示手機簡化版網頁的簡陋瀏覽器。沒有任何一個功能比得上ipod的用戶界麵,而且讓不同的團隊開發不同的功能隻會造成混亂。法德爾對摩托羅拉感到異常憤怒,他決定自己開發手機原型,首先要有音樂功能,其次要有視頻和照片功能。
    有意思的是,另外兩個與手機毫無關係的項目卻對史蒂夫的下一步行動產生了重大影響。其中一個是紫色項目(project purple),目的主要是改變個人電腦的外形:擁有觸摸屏的輕薄便攜式設備,類似於平板電腦或剪貼板。微軟最優秀的研究人員和工程師在這一領域研究了好多年,但一直沒有取得進展,史蒂夫相信他的人能完成別人無法完成的事。必須要為用戶提供比鍵盤和鼠標更直接、更便捷的交互方式,最好能夠隨身攜帶,即使上廁所時也能用。
    另一個項目的進展史蒂夫並不知情。2002年,蘋果研究人員雷格·克裏斯蒂(greg christie)和巴斯·奧爾丁(bas ording)開始研究用戶界麵技術,這一領域的研究已經沉寂了好多年。克裏斯蒂和奧爾丁決定挖掘更多觸摸式顯示屏的可能性,現有的觸摸屏能讓用戶用手指打開顯示器上的某個圖標或按鈕。觸摸屏技術最初是由ibm在20世紀60年代發明的,後來並沒有取得重大突破。1972年,控製數據公司(control data)曾經銷售過一款觸摸式主機終端,叫作plato iv。1977年,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曾打造過一台觸摸式設備用於控製粒子加速器。到了80年代,惠普成為第一家將觸摸屏作為配件銷售的大型電腦生產商,但當時大部分軟件都不支持觸摸屏。自動櫃員機、機場自助辦理登機亭和收銀機使用的都是基礎版的觸摸屏,但對個人電腦產業來說,觸摸屏潛力不大。
    到了90年代初,一些剛起步的企業家以及幾家電腦生產商研發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偶然想到一個主意:將觸摸屏技術改造成“觸控筆”,用戶可以用一種特殊的筆代替鼠標,直接在便攜式電腦的屏幕上操作。他們認為直接在屏幕上寫字或畫畫兒是與電腦交互的最佳方式。斯卡利在1993年推出的“牛頓”產品使用的就是觸控筆。“牛頓”項目失敗了,原因在於手寫識別能力太差,識別的結果不準確。微軟花了20年時間研究如何將觸控筆技術應用於平板電腦,但毫無進展。在這個領域唯一比較受歡迎的產品是palm(奔邁)公司生產的個人數字助理(pilot 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但這台設備並不是功能齊全的電腦,很快就被人們忘在了腦後。
    學術界和某些具有戰略眼光的數碼藝術家決定從另一個方向來改良觸摸屏技術。80年代早期,他們開始研究如何讓用戶用多個手指來操控屏幕上的圖標。“多點觸控”界麵與普通觸摸屏完全不同,用不同的手指、不同的姿勢能產生不同的效果,比鼠標靈活得多。用戶可以在屏幕上隨意移動圖標和文件,放大或縮小一張圖片,使用戶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仿佛真的與屏幕上的圖像產生了互動。看到了這項技術的潛力後,ibm、微軟、貝爾實驗室和其他很多公司的研究人員都開始嚐試多點觸控技術。
    雷格·克裏斯蒂是牛頓項目的主要設計師和軟件開發者。雖然他已經對觸控筆失去了興趣,但一直在關注學界和技術公司對多點觸控技術的研究進展。他希望能與奧爾丁合作,讓多點觸控技術成為新一代電腦的與眾不同之處。奧爾丁於1998年加盟蘋果公司,參與了ipod滾輪界麵和os x操作係統的研發。他們相信多點觸控技術將成為新一代用戶界麵的基礎。
    在電腦科學領域,設計全新的用戶界麵是最困難的一項技術挑戰,並不隻是設計一種全新的圖標展示方式,還要考慮如何與用戶過去的習慣進行對接,而不能全盤否定過去的習慣。比如,用戶已經習慣了用qwerty鍵盤打字、輸入信息,qwerty是鍵盤左邊第三行的開頭六個字母,這是打字機時代遺留下來的習慣,原本的意圖是為了在快速打字時,避免字模撞到一起。
    盡管有點墨守成規,克裏斯蒂和奧爾丁依然決定保留這一習慣。他們嚐試開發虛擬鍵盤,在用戶需要打字時,鍵盤就會出現在屏幕上。他們在試驗多點觸控技術時,發現可以利用這項技術高效地完成很多有意思的事,比如編輯潤色照片、畫畫兒、在電子表格和電子文檔上做批注等。隨著研究的進一步深入,他們越來越覺得多點觸控技術潛力無窮。
    圍繞類似的技術有5個項目同時開展,這在蘋果並不少見。蘋果公司的情況並不是這樣的:史蒂夫一聲令下“造一個ipad吧”,第二天醒來就看到全公司的人都致力於打造ipad。相反,公司的每個角落都充滿了可能性。史蒂夫最重要的任務是甄別這些可能性,分析如何才能利用這些可能性打造出全新的產品。
    在這段時間裏,還有另一個重大決策等著史蒂夫:如何治療胰腺癌。胰腺神經內分泌腫瘤生長比較緩慢,有治愈的可能,這給了勞倫和史蒂夫一線希望,但也隻是“可能”而已。史蒂夫一直很注意自己的身體,很多人覺得他的養生方法很怪異。年輕的時候,他曾經隻吃水果,後來和勞倫一起成了素食主義者,身體一直很好,沒什麽大礙,現在卻得了大病,他要確保以最佳的方式來治療腫瘤。以史蒂夫一貫的風格來看,尋找最佳治療方法就意味著把所有的方法都研究一遍。
    他和幾位好友聊了這件事,包括拉裏·布裏安特、安迪·葛洛夫、基因泰克公司ceo兼蘋果董事亞瑟·萊文森(arthur levinson)以及醫生兼作家迪安·歐寧胥(dean ornish)。斯坦福大學醫學中心的醫生建議立刻動手術切除腫瘤。當時醫療團隊已經為這類腫瘤找到了全新的手術方法,但史蒂夫並不確信手術是最佳治療方法,他告訴醫生想先嚐試創傷性比較小的療法,也就是食療。
    暫時逃避手術看上去的確像心理問題。多年後,根據史蒂夫官方傳記作家沃爾特·艾薩克森的說法,史蒂夫曾告訴他,“我的確不想讓他們切開我的身體,所以我想先嚐試其他療法。”害怕做大手術是人之常情,但對像史蒂夫這樣事事都想掌控的人來說,是否進行手術這個決定更加複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