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 冀州來人(求推薦,求收藏)

字數:3026   加入書籤

A+A-




    長安城內

    安平國武邑縣的上計掾史李輝接受韓馥的命令來到了長安城內。

    這段時期正是春種時節,各地前來長安匯報郡內,縣內上年度具體情況的上計掾史數量還是挺多的,當然如今的十三州州牧都還沒有派人前來匯報州內的具體情況,也都隻是各地郡縣零零散散的人前來長安而已。

    李輝便是其中一位,安平國武邑縣歸屬於冀州,如今的冀州牧是韓馥,不過韓馥此時正在和袁紹商議另立新帝的問題,他們認為當今皇帝年齡幼小,又遠在長安,關塞相隔,不知生死,幽州牧劉虞是宗室中最賢明的,準備擁立他為皇帝。

    不過韓馥袁紹最近在聽說董卓已死的消息之後,便覺得有些蹊蹺,就暫時停止了另立新帝的舉動,準備派人前去長安觀察情況,而李輝便是其中一位。

    李輝是在李蒙,王方撤走的那一天的下午抵達長安城的,南城門的守衛看到李輝所攜帶的記事簿和上計掾史的印綬之後,然後詢問了一些具體問題,比如前往長安城所為何事,多久離開,等內容,在確認沒有問題之後,便放其入了城。

    當然在李輝入城的那一刻起,長安城內的北軍便已經在竹簡上記錄了下來,隨後便將消息傳給了上級。

    李輝看著城內一片祥和的樣子,他的內心有些震驚,他這一路經過不少郡縣,也按照韓馥的命令刺探過其它的一些城市,但毫無疑問,都沒有如今的長安城祥和,安寧,仿佛他在城外目睹的這些敵軍不存在一樣。

    李輝並沒有直接前往尚書府,而是在專門用來提供給外來官員的客棧住了下來,畢竟他來到長安城的時候,已經是酉時了,此刻再去打擾尚書大人未免有些太不禮道了。

    當然客棧內除了外來官員以外的所有人,包括掌櫃,小二,還有廚師全都是張明安排的人,一方麵是為了監視外來官員的行蹤,另外一方麵也是悄無聲息的打探外界發生的事情。

    “小二,上酒”李輝說道。

    “是,客官。”小二說道。

    李輝看了看四周,除了他以外,還有一些和他穿著差不多的官員,想必應該都是各地的上計掾史,隻是不知道他們來是真心匯報各郡縣具體情況,還是和他一樣,隻是為了打探城內消息而來。

    待小二上了酒之後,李輝一邊喝著酒一邊問道掌櫃“掌櫃,現在長安城附近就有敵軍駐紮,為何城內依舊如此安寧?”

    一般來說,城池被圍時,城內的百姓都是慌亂的,臉上充滿恐懼的,至少是擔心害怕的,畢竟戰爭之後,即使不會發生屠城事件,但搶劫掠奪的事情卻是少不得的,比如董卓進軍洛陽的時候,就曾經放任部下搶劫掠奪,甚至殺害一些平民也熟視無睹。然而李輝見到的長安城街上人員走來走去,甚是熱鬧。

    “客官,你從外地來的,不知道城內現狀,如今天子治下,城內安全的很,有北軍在城內維持著治安,長安大街這兩天都沒有發生打架鬥毆的事情。”小二說道,他內心裏對於當今的天子充滿了崇敬之情,以前董卓治下之時,他所在的客棧被董卓部下隨意吃喝,而且態度極其惡劣,當然的街上也沒有多少行人,生意也很一般,若不是掌櫃心善,一直繼續開著店,否則他都無處可去了。

    “可城外的敵軍呢?我遠眺了一下,覺得城外敵軍不下十萬餘人,長安百姓難道不怕嗎?”李輝繼續問道,他努力的尋找著話題。

    “何止啊,城東駐軍十幾萬,城北,城南也有駐軍,不過城西的駐軍今天剛撤走,聽說是天子派了使臣,然後城西駐軍感天子之恩,才撤離了軍隊。雖然城外的部隊雖多,但城內有皇甫將軍和呂將軍,還有天子在,城外敵人不足為據。”小二回答道,這些東西也是他聽來的。

    李輝放下手中的酒杯,旁邊的一些賓客也放下碗筷,他們都豎起了耳朵聽著兩人的交流,誰不為此感到驚訝,城內的普通百姓居然也有這般自信,這並不多見。

    李輝跟小二又交流了許久,隻是這段時間小二也挺忙的,所以為了能打聽到足夠多的消息,李輝晃悠悠的在喝酒吃菜,不知不覺中,外麵的天卻也有些黑了。

    在打聽到足夠多的消息之後,李輝便扶著樓梯走上了二樓,隨後便進入房間準備休息,明天還有重要的匯報任務要處理。

    隻是待這些賓客晚上休息時刻,客棧的賬房便拿著一份記事錄交給了城中的北軍守衛,要知道,這可是官方指定的客棧,裏麵的消息那可全都是透明的。

    隨後北軍內部人員再將這些消息整合,便繼續遞交上級,一級一級的上交,最終直到交到北軍統領手中,而北軍統領也會拿著這些日常記錄與崔明共同觀看,再挑選其中重要的內容,在匯報給當今陛下。

    可以說張明通過這種方式,已經無需通過朝議匯報就可以掌握長安城的大多數情況,這其實已經參考了後世明朝的錦衣衛製度,不過畢竟也隻是初步借鑒而已,實際上問題還是不少的。

    最大的問題就是北軍並沒有掌握審判權,沒有偵查,審判的權利,所謂的監督就沒有實際意義,或者說唯一的意義就是讓長安城的消息不再通過百官的方式傳遞到皇帝的耳中,而是依靠禁衛的方式傳到陛下的耳中。

    至於漢朝時期的偵查權和審判權,郡縣則掌握在太守和縣令手中,而在中央,則掌握在尚書台手中,尚書一人,是為楊瓚,乃是世家楊家的人,尚書令,尚書仆射,尚書左丞,尚書右丞,還有許許多多的尚書侍郎毫無疑問都是世家的人,所以短期內,張明也不太可能去更換整個尚書體製,安插自己的人。但他不會讓自己的耳目受限於這些世家。

    後世皇帝聚攏權力的時候,最喜歡用的就是這種李代桃僵的方式來完成權力的轉移,從秦朝到清朝,一整個封建時期,皇帝的權力都在不斷的得到增強,尤其是清朝軍需處的建立,皇帝的權力達到了封建時期的巔峰。(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