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 楊瓚
字數:3017 加入書籤
“上禦中台,諸官出府,恭迎陛下。”
尚書台外的一聲謁者仆射高呼,台中之人便也聽的清清楚楚,六曹尚書即手下左右丞,還有幾十名尚書郎都停下了手中正在處理的事情,按照順序走了出來。
他們也是自新帝登基之後第一次在尚書台見到天子車駕,剛入宮的尚書郎還不知所措,但尚書楊瓚,鄭公業等人卻也是數朝老臣,雖然略感驚訝,但很快便反應了過來。
尚書楊瓚,鄭公業等人伏地稽首,口中高呼道“臣等叩見陛下。”
此刻天子車駕才及時的放了下來,張明這才推開車門,準備從車駕上走了下來,奉車都尉王斌及時要去扶著陛下,張明也明白了其想法,就在他的攙扶下走了下來。
“製曰:起。”這一聲是由崔明所說,這種事情陛下一律交給了他來處理。
隨後這些六曹尚書,左右丞,以及尚書郎盡皆站了起來,站到了兩邊。
隨後張明便帶著崔明,隨侍宦官,黃門侍郎等人走了進去,進了尚書台之後,一眼望去,大大小小的桌子都堆放著一個個的竹簡,還有一些絹帛,想必這些就是官員上書的奏章。
張明並沒有去看奏章的內容,而是看到了最裏麵居中的一個位置,想必那就是尚書令的位置,他不由分說的便坐在那個位置上,宦官分立左右。隨後尚書等人也進來台中,並排站著。
“朕此次前來隻是例行詢問,並無重要事情需要交代,各位尚書郎可以先去各自的位置繼續批示奏章,留下六曹尚書即可”張明說道。
這些尚書郎在聽到陛下的話,並沒有直接告退,而是先看了一下站在前麵的六曹尚書,看到他們沒有意見,便就回到了自己所在的位置,繼續批示起了奏章。
“朕記得此間奏疏都是先有各位尚書郎批示,然後交給朕預覽,為何這裏有這麽多的奏疏,可到達朕手中的奏疏卻寥寥無幾?”張明對此感到意外,有些疑惑的問道。
若不是張明今天到達尚書台,還不知道這裏居然有這麽多的奏疏,然而到達他手上的奏疏,卻不到這裏的五分之一。
各位尚書互相看了看對方,隨後楊瓚先站了出來,說道“陛下,此處奏疏雖多,但大多都是無用的奏疏,所以在此處時就已經被處理掉了,不會讓陛下煩心。”
楊瓚所說不無道理,張明並不知道,前任皇帝劉宏那時便已經很少處理這些政事,後來董卓時代,也沒人關心這些東西,國家大小事務一律交給這些尚書處理,及至今日,已經形成了一個固定的習慣,那就是由這些尚書先處理具體上奏的事務,他們覺得重要的再交給陛下。
隻是這樣的話,究竟那些奏疏有價值,那些奏疏沒有價值,全憑尚書們一言決斷,皇帝反而成為了擺設,當然這種做法既有好處也有壞處,好處就是,對於東漢後期的皇帝而言,這種製度下,皇帝需要處理的事務特別少,每天大多數時間都負責娛樂,玩耍,日子過的再舒服不過了,壞處就是天下百官,萬民的訴求無法上達天聽,國家混亂,無人管理,畢竟這些尚書每天都是按時上台,按時回家,天下之大,與他們又有多大關係,更何況他們雖然權力大,但俸祿低,俸祿還不如一些大縣的縣令,所以每天混日子的居多。
第一次麵對這種情況的張明也拿不準主意,一方麵如果他要觀看所有的奏疏,先不說能不能看完,反正累死是肯定的,他記得曆史上明太祖朱元璋廢除丞相之後,每天批閱奏章二百多份,處理國事四百多件,強如明太祖都累得半死,但若是任由尚書們決定哪些奏疏有價值,哪些奏疏沒有價值,他又不甘心。
“各位尚書辛苦了。”張明說道。
張明暫時還沒有想到好的處理辦法,準備先擱置此事。不過很快他又想起了一件事情,那就是最近傳到宮中的奏章一半以上都是要求處理李儒的,這也是讓他當初非常困惑的事情,難不成真的有這麽多官員討厭李儒,原來隻是尚書把這些奏章挑出來而已。
“各位尚書,以後有關寫李侍中跟隨董卓時期所做的無奈事的奏章就不用給朕看了。”張明說道,既然已經承諾了保住李儒,他自然不會食言,更何況他看著也煩,每次都是車軲轆的那些話,沒有任何意義。況且在此關鍵時刻,李儒的價值並不小,他對董卓部下熟悉的很。
楊瓚倒沒有意識陛下今天來此居然會是為了李儒出頭,要知道所有有關針砭李儒的奏章都是他讓尚書郎挑出來的,當然這並不是他一個人的想法,而是從洛陽搬遷過來的世家的統一想法。
弘農楊氏也曾經在洛陽為臣幾十餘載,在洛陽置辦的田產,物財,房屋都被洛陽一把火燒的徹徹底底,況且從洛陽搬到長安不到半年時間,這群人對於李儒這個始作俑者還是有著不少恨意,雖然所有人都知道真正的火燒洛陽的執行人是董卓,但畢竟董卓已經死了。至於鴆殺陳留王,也隻不過是他們掩蓋自己真正目的的借口而已。
“陛下,李儒其人可恨,在坐的尚書哪一位不對其的做法表示嚴重不滿,若我隻是妒賢嫉能,那陛下所說臣自然不敢違逆,但今日臣大方的說,臣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陛下。”楊瓚繼續說道,一邊說著一邊看著其他的尚書。
其他的尚書並未發話,他們對李儒的恨意沒有那麽多,畢竟他們不同於弘農楊氏,四世三公,在故都洛陽置辦了很多財物,田產,房屋,這些東西在遷都長安的時候,都沒來的及帶走,一把火將幾十年的基業全都燒的幹幹淨淨。
“朕已經親自問過李侍中,他告訴朕,當年鴆殺陳留王,火燒洛陽是董卓一力為之,與他無關,楊愛卿勿要錯怪他人。”張明說的很直白,若要論才能,他難以說服楊瓚,但要論甩鍋,他甩起來心裏沒有負擔,反正董卓已經死了,所有的鍋都可以甩到董卓身上。
楊瓚看著陛下,他以為陛下會與他辯論,但沒想到陛下此話一出,他一下子有些發懵,這不是他擅長的領域。(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