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9章 專家的檢驗(三)

字數:7205   加入書籤

A+A-




    ,最快更新我的偉大的衛國戰爭 !

    正當烏斯季諾夫意欲拿彈匣的時候,楊明誌微笑著按住了他的胳膊。

    “怎麽?您有意見?”

    “不。您可以試試將彈鼓塞進去。”

    “什麽?彈鼓?它們是可以通用的?”

    “難道送來的報告沒說明嗎?兩款槍,除了槍管和導氣管的結構零件有所不同,其他的零件幾乎都是通用的。”

    大家都忙活著解構新槍、翻閱圖紙了,報告上的一些細節不慎忽略。

    烏斯季諾夫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將彈鼓塞入槍膛,精彩的一幕發生了,隻聽金屬碰撞的輕輕脆響,儲彈量高達75的彈鼓輕鬆裝備完成。

    “您看,這就是短槍管的輕機槍。”楊明誌調侃說。

    “什麽?短槍管輕機槍?”烏斯季諾夫雙眼瞪得很大,接著舒展開的槍托抵肩,右手握扳機,左手扶著彈鼓,槍口對準窗戶。

    這個動作滑稽急了,楊明誌在眾目睽睽下,打斷了烏斯季諾夫的操作。

    “同誌,這是步槍,不是衝鋒槍。您要握前端護木。”

    “哦!抱歉,我是首次使用。”

    現在,烏斯季諾夫覺得自己握著的就是一種槍管更短的卡賓槍。這支卡賓槍可不一般,它能半自動還能全自動,彈藥高達75發。他知道,隻要自己掰一下側麵扳手,保險解除就可以瘋狂掃射了。

    衝動的想法被理性壓製住,他又輕易的一推卡榫,把彈鼓卸了下來,但他的心髒已經瘋狂跳動。

    “真是多功能的槍械,結構緊湊,外形精美,兩支槍的零件還能呼喚,真是太神奇了。”

    “您忘說了一個。”楊明誌自信著說。

    “是什麽?”

    “子彈。兩種槍的子彈完全一致。”

    “這不足為奇。”把玩半天班用機槍的捷格加廖夫覺得自己說話的時間到了:“我發明的輕機槍全麵裝備軍隊,軍人們都覺得非常好用。機槍和步槍的子彈也都是通用的,這給予我們後勤很大的便利。”

    “是的!我明白,但是,我還是覺得您的輕機槍有很大改進空間。”

    本來,楊明誌真是想說捷格加廖夫的dp28機槍,給予自己和部下們的最大感覺,就是後勤情況比較惡心。

    槍械本身的作戰性能是不錯的,這一點楊明誌給予充分的肯定。說來說去,它的弊端就是兩個,第一太重,第二裝填子彈慢。

    楊明誌實在不想說,長期以來蘇聯根本沒有屬於自己的基層部隊使用的輕機槍,使得蘇軍缺乏基層的火力中堅,戰術層麵的劣勢過於明顯。

    這時候捷格加廖夫拿出一款巨大彈容量的輕機槍,當即就收獲了斯大林的芳心。

    事實就是這麽簡單,蘇聯當時不存在比捷格加廖夫輕機槍更具有實戰性的槍械。

    然而時代已經變了,改變還將異常巨大。

    楊明誌實在不想針對捷格加廖夫,和氣最重要。

    他情不自禁的扯出引以為傲的新理論:“同誌們,我覺得未來的戰爭,輕機槍和衝鋒槍的輝煌時代將迅速落幕。未來是屬於使用中間威力彈的突擊步槍的,而且那個時候已經不是突擊步槍的問題。步槍和機槍的區別究竟在哪裏?難道是因為重量嗎?還是關係到射速?還是子彈的口徑與動能?

    我覺得,區別於兩者的主要是射速。自動步槍某種意義上就是輕機槍,而重機槍加裝水冷套,往往連續射擊一千發。

    那些文件諸位都看過了,我的突擊步槍使用強行水冷的方式,一小時打了三千發子彈,未曾出現一次卡殼。

    諸位現在也看到,它不但能安裝30發彈匣,75發彈鼓一樣安裝並使用。

    我想我正在開啟一個新時代,我將自動步槍、重機槍還有衝鋒槍,三者融合成一個。如此我們的後勤隻運送一種規格的子彈就足夠了。”

    楊明誌現在的說辭實在是非常超前,一時間,費德洛夫和其他人啞口無言。

    聽起來,將軍的話真是非常有著建設性,包括一直旁聽的貝利亞也布置說什麽好。

    場麵陷入尷尬的安靜,楊明誌傻傻的笑著不知再說些什麽好,身邊的多布洛夫亦是不敢發生。

    最後,還是德高望重的費德洛夫打破了尷尬。

    “您的意思是,希望未來的蘇聯軍隊的基層嗎,全麵使用您的這類通用性的槍械作戰?”

    “對!未來就應該是這樣,它的好處實在太多了。”

    “不!您先等等。”費德洛夫輕輕扶著自己的腦袋,他猶豫思考了一會兒,說道:“我覺得這是一種冒險。我看過子彈了,它的個頭不大,如此彈藥的動能,我非常擔憂。”

    覺得自己遭遇沒有意義的質疑,楊明誌情急之下斷言:“您打擔憂是多餘。不是說子彈小,殺傷力就注定小。”

    “哦?您進一步解釋?”

    “四百米。槍械作戰往往發生在四百米內,超過這個距離,人不借助望遠鏡基本就不能瞄準了。作為在戰場持續作戰了十四個月的軍人,我總結出來,交戰最頻繁最激烈的距離實際是二百米。這一距離全威力彈真的火力過剩,手槍彈依舊具有殺傷力,折中使用中間威力彈,絕對是堅固射速和火力的雙贏選擇。”

    “這是真的?您……您太武斷了。”

    “這就是真的。”楊明誌先是強調一下,轉念一想,恐怕就是自己的理念有點超前,他人看來就是有點冒險。

    這一刻,楊明誌還是得到一個盟友,也就是俄製中間威力彈的發明人西蒙諾夫的支持。

    人都是追求榮譽的,西蒙諾夫可不是為了無聊才搞出中間威力彈。他抱怨說:“我也非常看好這款子彈的性能,我也覺得別列科夫對於作戰距離的理念非常有建設性。如果不是上級命令我研發反坦克槍,我就竭力研發可使用中間威力彈的槍械了。別列科夫。”

    “嗯?”

    “您是幸運的,我的運氣就不太好。”

    費德洛夫還是搖晃著腦袋:“你們不要以為這是一個小問題,子彈威力達不到,士兵就非常危險了。”

    費德洛夫的態度楊明誌是弄明白了,他對於中間威力彈的性能不放心。或許人老了總會變得固執,大概是身經百戰見多識廣的緣故,覺得冒險的舉動的風險太大,還是老方法最穩健。

    楊明誌並不討厭這位老人的態度,畢竟在那個位麵上,全世界接受突擊步槍也是一個曲折漫長的過程。

    研發基於小口徑子彈的自動步槍,主要國家都在搞,英法美德都搞出一些實驗性的產品。

    這其中,德國的小胡子一直鼓吹科技扭轉頹勢,德國軍工部門就強行上馬“mp44”項目得到小胡子首肯。雖然項目成功了,小胡子得知所謂的衝鋒槍是一種全新的槍械,一時間大為光火。然而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把五千支投入部隊,反饋的使用情況真是一片大好。

    可見,最先批量裝備突擊步槍的國家,其領導人並不一定第一時間支持,隻有真的嚐到其戰術甜頭了才去認同。

    那個位麵,進入波蘭的蘇軍就遭遇德軍stg44的打擊,吃了大虧的蘇軍調來火箭炮部隊,數百輛發射車把全麵裝備stg44的德國步兵師炸到崩潰。

    戰爭結束後,蘇聯僅僅隔了幾個月就命令國內的各大研究所搞出蘇聯的突擊步槍,為此專門搞了一次招標。

    無疑那個未免卡拉什尼科夫是勝利者。不過,參選的大部分槍械,所用子彈都是西蒙諾夫設計局的產品。

    這個位麵,何人是大贏家呢?楊明誌始終認為就是自己。

    “子彈的威力是足夠的!”楊明誌強調說:“相比之我們以往的步槍彈,它們的威力實在太強。我們不需要威力過強的子彈,隻要能完成擊殺的目的就是好子彈,這樣的子彈應該盡量輕便,西蒙諾夫同誌研發的子彈,我認為就是最佳選擇。”

    楊明誌故意抬舉一下西蒙諾夫,首先爭取此人的認同,就是極佳的選擇。

    難道西蒙諾夫還會否定自己的研究成果?不會的。

    西蒙諾夫如果是一個突破口,其他人定會紛紛站隊,費德洛夫最終也會放棄任何的質疑,認同突擊步槍的妙處。

    如果一切就這麽順利,槍械的量產問題也不是什麽大事。

    在這裏,斯大林不在,伏羅希洛夫不在,這裏最有份量的人莫過於烏斯季諾夫。各個專家意見達成一致後,楊明誌覺得烏斯季諾夫沒有理由拒絕。

    楊明誌繼續說明著四百米實戰距離這類的理論,害怕他們聽不懂似的,故意多說了幾遍。

    費德洛夫畢竟老謀深算,又是業內的泰鬥人士。他從未具體調查士兵持槍作戰時,己方與敵方普遍的作戰距離。

    “四百米”猜想並非別列科夫第一個提出來,但是,別列科夫的確是針對這套猜想為基礎,研發出相應的步槍。

    年輕人充滿了膽量,別裏科夫的大膽行動是否如其說的那樣,新槍性能卓越?

    費德洛夫沒有貿然的回應楊明誌的推銷,他沉著臉又指出槍械上的另一處奇怪設計。

    “別列科夫同誌,子彈的事暫時擱置。您先給我解釋一下,槍管和瞄準基線,為何有近三厘米的垂直距離?為什麽基線這麽高?”

    “啊!這件事……”

    又是老生常談的瞄準基線問題,對於這個楊明誌真的不想多費口舌。就是在那個位麵,第一種量產並投入實戰的stg44突擊步槍,它的瞄準基線就很高。

    “我是故意提高瞄準基線的,因為……”

    楊明誌笑了笑,將多布洛夫推到前台,這時候就輪到這位年輕人作模特了。

    在楊明誌的受益下,多布洛夫手持一支突擊步槍,擺出射擊的姿勢。現在的槍械裏可是安裝滿載子彈彈匣的,唯有保險是關閉的,即使如此,多布洛夫也能刹那間進入作戰狀態。

    “呈站立射擊姿勢,放輕鬆……就像平時訓練時那樣。”楊明誌命令。

    多布洛夫成了極好的模特,這一刻他也真切的清楚了,局長昔日在大辦公室搞軍訓的良苦用心。

    當著費德洛夫和其他專家的麵,楊明誌驕傲的講解:“諸位同誌,你們看看這位戰士,它的射擊姿勢是多麽的自然。由於瞄準基線較高,他甚至不需要過分的扭頭,就處於極好的瞄準狀態。再說槍管和槍托是處於同一個水平麵,槍托抵住肩膀的同時,由於瞄準基線較高,脊椎骨也不必過分彎曲。

    射手的渾身骨骼正處於非常符合人體構造的姿態,這對戰士是一種巨大保護。我們的戰士一場戰鬥總能持續很久,所使用的武器有必要是為戰士量身打造的。使用我的槍械持續射擊,戰士不會感覺過分疲憊,客觀上也提高了戰鬥力。”

    和這些專家提什麽“提高戰鬥力”,楊明誌不知道的是,他們大多對這個概念理解的非常有限。

    蘇聯的槍械製造工業繼承與沙俄,而沙俄又有大量技術師從於美國。

    一支莫辛納甘,因為美國精密加工的理念,使得步槍的槍管質量驚人,精度亦是驚人。可畢竟是老毛子生產,其他零件上逐漸粗枝大葉,倒是老毛子也不挑肥揀瘦,能射擊精度還高,這就是好槍!

    所以,以費德洛夫為首的槍械專家,他們對於士兵的“戰鬥續行力”的理解極為有限,他們更專注於槍械的精度,也有些人不禁關注這個,還特別關注如何用最少的時間生產最多的性能湊合的槍械。

    緣何?烏斯季諾夫就一本正經的站在這裏。這個年輕的部長最是追求實用主義,他不求槍械的精度太高,隻要不太糟糕就行。最為關鍵的還是生產速度問題。

    烏斯季諾夫看到了,別列科夫的核心槍機居然是一堆衝壓機攢成的,如此加工,生產效率定是極為喜人。

    高瞄準基線的問題,如果費德洛夫不提,他烏斯季諾夫一時間是想不到的。

    既然被提出來了,這一問題就該好好嘮嘮。

    在1942年,高基線槍械是徹頭徹尾的非主流,蘇聯的步槍研發的頂尖專家匯聚在這間辦公室內,對著一款高基線步槍品頭論足。

    經過多布洛夫的親身示範和楊明誌的隨時講解,首先提出質疑的費德洛夫,終於第一次感受到高基線的好處。